15《驿路梨花》教案+课件(共2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5《驿路梨花》教案+课件(共2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4.7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5:40:42

内容文字预览

《驿路梨花》
【学习内容】
教材:《驿路梨花》
【学习目标】
1. 继续学习略读,理清故事情节,了解文章构思特点。
2. 理解“梨花”在文中不同的含义,感悟课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3. 学习文中人物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弘扬雷锋精神。
【课型及课时】
教读引领课 2 课时
【学习过程】
第 1 课时
一、预习通关
参考“课前预习任务单”,巩固基础知识。
二、导入新课
“寻找美德榜样,讲好美德故事”,今天我们走进大山深处、梨花林中,听一听与一座不知主人的小茅屋有关的故事,感受普通人身上的美好品德。
三、学习活动
任务一:讲故事。
略读课文,说一说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
人物 与小茅屋的故事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人物 与小茅屋的故事
“我”和老余 受到照料,修葺小茅屋
瑶族老人 受到照料,照料小茅屋
一群哈尼小姑娘 主动接力,照看小茅屋
解放军战士 方便路人,修建小茅屋
梨花 深受感动,照料小茅屋
2. 分别按照课文顺序和时间先后顺序复述本文的故事。思考:你觉得哪种顺序更好,为什么?
课文的顺序更好。如果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来写,平铺直叙,叙述小茅屋修盖、照料、维护的过程,文章就会显得拖沓松散。文似看山不喜平。课文按照“我”和老余的视角叙事,在顺叙过程中插叙了小茅屋的来历,溯源小茅屋又运用了倒叙手法,这种巧妙构思,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任务二:品波澜。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再次略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误会和悬念。
(1)两次误会:
①“我们”误认为瑶族老人是茅屋的主人。
②“我们”和瑶族老人误认为哈尼小姑娘是茅屋的主人。
(2)三个悬念:
①“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
的房子呢?
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说他不是主人。到底谁是主人呢?
③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小结:文章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用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可以说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四、布置作业
1. 完成教材中《驿路梨花》课后的思考探究三。
2. 略读丛书中《马兰花》《百合花》《醉人的春夜》三篇文章。
第 2 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后我们留了一个思考题:“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请同学们去文中勾画出来。这节课,我们要借助这些语句,看看它们各自的含义,以及文章以“驿路梨花”为题的妙处。
二、学习活动
任务一:赏梨花。
1.“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结合上节课的作业,指出文中写梨花的语句,并结合标题“驿路梨花”,分析“梨花”的含义。
(1)第 3—6 段:这里的梨花,指的是大自然中洁白美丽的梨花。第 24 段:这里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第 27 段:在“我”的梦中,梨花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2)“驿路梨花”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又指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更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
雷锋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明确:品读小说的经典意象,我们要注意意象所附着的文化意味。在中国文化的语境里,意象联想是有其固定性的。文中的梨花具有洁白、清香的特点,由洁白无瑕到无私,这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联想——洁白无瑕的梨花,能够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无瑕的、无私的心灵美好的茅屋“主人”们。
小结:
“梨花”的作用:情景交融,营造意境;承上启下,推动情节;虚实映衬,以花喻人;反复点题,升华中心。
2. 赏析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驿路,古时传递政府文书等的道路,其首要功能是传递。而文中的“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驿路,也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是雷锋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的传递功能与小茅屋“主人”之间爱的传递,遥相呼应,不可分割。
标题中的“驿路梨花”不仅仅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的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在作者笔下,还是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还是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还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体现——朴实热情、知恩图报、从善如流。
所以“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形式与内容,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任务二:拓展阅读。
1. 跳读丛书中的《一朵一朵的阳光》,说说标题的含义。
《一朵一朵的阳光》标题的含义:表面含义是在小男孩和他的母亲眼中,天上的太阳光是一朵一朵的,聚拢来则成为春天,散开则成为冬天;深层含义,一朵一朵的阳光指一个一个的家庭成员,聚在一起才成为一个温暖美满的家。
2.《驿路梨花》和《一朵一朵的阳光》讲故事的方式有些相似,你发现了多少?学到了什么?
(1)两个故事分别借助梨花和阳光,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两个故事都一波三折,直到结尾才揭示谜底。
三、布置作业
1. 从这两篇文章中,选一个最打动你的人物,准备讲述提纲,讲述他的美德故事。
2. 略读丛书中“崇尚美德”单元的其他文章。
【板书设计】
组文阅读:崇尚美德
【学习内容】
丛书:《马兰花》《百合花》《醉人的春夜》
【学习目标】
1. 梳理情节,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学习文章一波三折的创作手法。
2. 分析人物形象,学习人物的精神品质。
【建议课时】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美德能给我们的人生添加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拥有美德的阳光,人生之路总是一片晴空。与美德一路同行,我们总会收获生命的真谛和感动。今天,我们的“寻找美德榜样,讲好美德故事”主题活动继续感受普通人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活动
活动一:略读静思,梳理情节。
1. 复习略读方法。
2. 略读《马兰花》《百合花》《醉人的春夜》三篇文章,观其大略,知其大意,了解故事梗概,明确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发生了什么事、结局怎样。(按照每分钟阅读 450 字的要求,阅读《马兰花》大约需要 3 分钟,阅读《百合花》大约需要 13 分钟,阅读《醉人的春夜》大约需要 2.5 分钟)
请同学们按照自己的实际情况达成略读目标,逐步提升阅读速度,并梳理情节。
阅读篇目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结局
《马兰花》 麻婶女儿还了借款,还把房子让马兰花一家借住
《百合花》 1946年的中秋
《醉人的春夜》 陈静和小伙子兄妹
阅读篇目 时间 地点 主要人物 主要事件 结局
《马兰花》 从麻婶病重去世到麻婶女儿来信的一段时间。具体时间词有:大清早,中午,从此,这天 菜市场、医院、马兰花的家 马兰花 马兰花得知麻婶病重去世的消息,不好意 思向麻婶女儿提及麻婶借钱的事情,受到 丈夫的责备 麻婶女儿还了借款,还把房子让马兰花一家借住
《百合花》 1946年的中秋 村子里、 包扎所 通讯员、 新媳妇 为了救治从战场上下来的伤员,通讯员去 村里借被子,新媳妇不借。“我”去了, 新媳妇就借了 通讯员牺牲后,新媳妇亲手把自己结婚时的百合花新被子盖在他 身上
《醉人的春夜》 一个春天的深夜 胡同口、 小伙子家 陈静和小伙子兄妹 陈静的自行车坏了,很着急。小伙子让她去胡同口外边往左的那家车铺看看 小伙子帮陈静修好了自行车
活动二:再读文章,分析悬念。
三篇文章中都有巧妙的悬念设置,起到了激发兴趣、引人思考的作用。请选择任意一篇中的一处进行分析。
阅读篇目 什么情况下 什么悬念
《马兰花》
《百合花》
《醉人的春夜》
阅读篇目 什么情况下 什么悬念
《马兰花》 三孬提醒马兰花给麻婶女儿说借钱的事 马兰花丈夫催促马兰花说借钱的事,马兰花没有说 马兰花会说吗 麻婶女儿会替母亲还钱吗
《百合花》 通讯员不跟我并肩走,说几句话就出了一头汗 这里的老百姓觉悟很高,通讯员却没有借到被子 这么腼腆的人敢上战场吗 “我”去了能借到被子吗
《醉人的春夜》 骑车的小伙子走了又回来 小伙子肯定地说前面有家修车铺开门 他要干什么 都夜里十一点了,可能吗
活动三:细心琢磨,分析品质。
这三篇文章中,都有一个鲜明突出的人物,人物都有突出的性格特点和品质。请你结合人物的言行,体会并分析人物的品质,填写下表。
阅读篇目 人物言行 人物品质
《马兰花》
《百合花》
《醉人的春夜》
说明:不求全面,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篇目 人物言行 人物品质
《马兰花》 马兰花不好意思向麻婶的女儿索要麻婶生前的借款 善良,淳朴,真诚
《百合花》 新媳妇给牺牲的小通讯员缝补破了的衣服,并盖上自己的新被子 纯洁,善良,真诚热爱子弟兵
《醉人的春夜》 这样吧,胡同口外边往左,有个车铺这会儿可能还有人,你去看看吧 有爱心,助人为乐
三、布置作业
1. 从这三篇文章中,选一个最打动你的人物,准备讲述提纲,讲述其美德故事。
2. 为顺利开展“寻找美德榜样,讲好美德故事”主题活动,班级准备召开“推荐美德少年”主题班会,发现身边的美德榜样,请你结合在这个单元中学到的方法,写一篇发言稿,讲讲身边的美德故事,在班会上分享。
《最苦与最乐》
【学习内容】
教材:《最苦与最乐》
丛书:《为学与做人》
【学习目标】
1. 学习跳过细节进行略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理解作者对责任和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 联系生活实际,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型与课时】
组文阅读课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通关
参考“课前预习任务单”,巩固基础知识。
二、导入新课
“寻找美德榜样,讲好美德故事”的主题活动继续开展,我们从古代先贤的身上感受到了他们高洁傲岸的品格,我们为中华民族有这样的精神而骄傲。近代历史上的梁启超同样以他的远见卓识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今天我们阅读他的两篇文章,了解他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确立自己应学习的美德。
三、学习活动
任务一:略读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要求:结合文章题目,快速找到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方法指导:
(1)根据题目确定阅读目标,略读文章。
(2)勾画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3)概括成一句话。
《最苦与最乐》
观点一: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观点二: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观点三: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概括主要观点: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围绕“责任”,进行概括)
《为学与做人》
观点一:为学的目的是成人。
观点二:成人就要做到不惑、不忧、不惧。
①养成判断力就能不惑。
②做事不担心成败与得失就能不忧。
③心地光明,不为劣等欲望牵制就能不惧。
观点三:反躬自省,磨炼自己的知、情、意才能快速成人。
概括主要观点:为学与做人要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
任务二:再读文章,梳理说理思路。
1. 结合标题梳理:借助两文的标题,用“作者先……然后……接着又……可见文章的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这样的句式,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最苦与最乐》:作者先论述“最苦”——就是因为要负责任,然后论述“最乐”——就是因为尽了责任,接着又论述“最苦与最乐的关系”——都与责任有关,只能尽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可见文章的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
《为学与做人》:作者先论述求学的目的是学做人;然后论述成人就要做到不惑、不忧、不惧;接着又论述如何才能做到不惑、不忧、不惧;接着又呼吁青年学子们反躬自省,尽快磨炼自己的知、情、意;最后倡议学子们养足自己的根本智慧,体验出自己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自己的自由意志。可见文章的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
2. 文章标题中的“最苦”与“最乐”、“为学”与“做人”是否可以调换位置?说说你的理由。
(1)从文章内容看,“最苦”与“最乐”是并列关系,因而可以调换位置。如果标题中的“最苦”与“最乐”的位置调换,文章中论述“最苦”和“最乐”的内容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但是,根据生活经验,“乐”往往是建立在“苦”的基础上的,人们常说“先苦后甜”,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生活中,人们对“苦”的体会更多更深刻,从“苦”说起,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作者选择先说苦,后说乐。
(2)从文章内容看,“为学”的目的是“做人”,所以位置不可调换。
任务三:整合阅读,联系生活实际。
梁启超先生既是国学大师,又是著名教育家,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平实而略带书卷气。略读丛书中的《为学与做人》,结合《最苦与最乐》,谈谈梁启超语言的这种特点。
《最苦与最乐》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其中的“契约”一词体现了梁启超的国学功底,带着书卷气。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曾子还说哩……”其中的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和语气词“哩”,体现了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感染力强。
《为学与做人》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其中的“学识”“处置”“反是”都是文言词语,透着书卷气。
“我们每日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刻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都是普普通通的口语,平实清楚。
四、布置作业
积累一组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名言,并选择一则写写感想。
【板书设计】
知责任,勇担当
最苦与最乐——尽职尽责,勇于承担责任
兼备智仁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组文阅读:人生价值
【学习内容】
丛书:《人生的意义与价值》《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学习目标】
1. 略读文章,明确作者的观点,理清写作思路。
2. 联系生活,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活有意义。
【建议课时】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人生的价值,不是用时间,而是用深度衡量的。”人生不能总是贪图享乐,我们不要在吃苦的年龄选择安逸,而应勇于承担人生的责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两篇文章,探寻人生的真谛。
二、学习活动
任务一:略读文章,感知观点。
1.标题提供了哪些信息?
2.关注文章中作者表达看法的句子,注意它们之间的关系。
3.概括作者的观点。
1.《人生的意义与价值》提供了论说的范围;《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提供了作者对于人生意义的看法。
2.《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中,我们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而且是绝非可有可无的。如果说人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这里。”“话说到这里,我想把上面说的意思简短扼要地归纳一下:如果人生真有意义与价值的话,其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我有一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勇于承担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
3. 概括示例:《人生的意义与价值》的观点是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在于对人类发展的责任感;《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的观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任务二:跳读文章,理清思路。
关注那些体现作者的思路变化的句子,理清作者的思路。
《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先从自己从年轻到老年的人生经历谈论对人生意义的感受,又谈论世上人的两种无意义、无价值的生活状态,然后谈到自己对人生的看法——人类社会总会变得越来越好的,每个人每代人的人生价值和意义应该从这方面体现。最后,指出这个道理只有有识之士才能理解,并归纳自己的观点: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首先提出“人生有什么意义”的疑问,解释了不同年龄阶段对于“人生意义”的不同感觉,并分析了中年人承担责任的具体含义,接着写了一些年轻人和“我”对人生意义的不同理解,最后表明勇于担当的人值得钦佩的观点。
任务三:交流分享,谈理解感悟。
1. 季羡林说“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对人类发展的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责任感”,作为学生的你,如何体现你的价值?(共25张PPT)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教读引领课
《驿路梨花》
【学习内容】
教材:《驿路梨花》
丛书:《一朵一朵的阳光》
【学习目标】
1. 继续学习略读,理清故事情节,理解悬念的作用。
2. 理解“梨花”在文中不同的含义,感悟课文标题的含义和作用。
3. 学习文中人物助人为乐的优秀品质,弘扬雷锋精神。
第 1 课 时
“寻找美德榜样,讲好美德故事”,今天我们走进大山深处、梨花林中,听一听与一座不知主人的小茅屋有关的故事,感受普通人身上的美好品德。
【字词过关】
寨( ) 撵( ) 驿路( ) 迷茫( )
陡峭( )( ) 露宿( ) 竹篾( )
折损( )( ) 晶莹( ) 菌( )子
简陋( ) 悠闲( ) 修葺( )
预习通关
zhài
niǎn

mánɡ
dǒu
qiào

miè
zhé
sǔn
yínɡ
jùn
lòu
yōu

任务一:讲故事。
1.略读课文,说一说下面的人物分别与小茅屋有过什么故事。
人物 与小茅屋的故事
“我”和老余
瑶族老人
一群哈尼小姑娘
解放军战士
梨花
受到照料,修葺小茅屋
受到照料,照料小茅屋
主动接力,照看小茅屋
方便路人,修建小茅屋
深受感动,照料小茅屋
2.分别按照课文记述的顺序和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复述本文的故事。思考:你觉得哪种顺序更好,为什么?
文似看山不喜平,课文按照“我”和老余的视角叙事,在顺叙过程中插叙了小茅屋的来历,溯源小茅屋又运用了倒叙手法,这种巧妙构思,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文章波澜起伏、扣人心弦,增加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任务二:品波澜
本文构思巧妙,层层设置悬念和误会,使故事情节一波三折。小说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发生了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再次略读课文,找出文中的误会和悬念。
(1)两次误会:
①“我们”误认为瑶族老人是茅屋的主人。
②“我们”和瑶族老人误认为哈尼小姑
娘是茅屋的主人。
(2)三个悬念:
①“我们”正焦急时,发现了小茅屋,里面却没人没灯,
于是发出疑问:这是什么人的房子呢?
②“我们”认为瑶族老人是主人,老人说他不是主人。到
底谁是主人呢?
③解放军为什么盖房子呢?
小结:文章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用两次误会、三个悬念,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质,他们都为小茅屋做出了贡献,可以说他们都是小茅屋的主人。
第 2 课 时
1.“梨花”在文中多次出现,所指不尽相同,结合上节课的作业,指出文中写梨花的语句,并结合标题
“驿路梨花”,分析“梨花”的含义。
任务一:赏梨花。
①第 3—6 段:这里的梨花,指的是大自然中洁白美丽的梨花。
②第 24 段:这里的“梨花”是哈尼小姑娘的名字。
③第 27 段:在“我”的梦中,梨花姑娘在梨花丛中歌唱。
1.指自然界的梨花——开满枝头,洁白如雪,香气四溢;
2.指哈尼族小姑娘梨花——助人为乐,充满朝气,淳朴热情;
3.更是助人为乐、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的象征——盛开无华,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品读小说的经典意象,我们要注意意象所附着的文化意味。
梨花具有洁白、清香的特点,由洁白无瑕到无私,这是一种相对固定的联想,能够让我们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无瑕的、无私的心灵美好的茅屋“主人”们。
“梨花”的作用:
情景交融,营造意境;
承上启下,推动情节;
虚实映衬,以花喻人;
反复点题,升华中心。
2.赏析用“驿路梨花”作标题的妙处。
【驿路】指过往行人所走的道路;也是“我”和老余在边疆行走的道路,更是雷锋的为人民服务的精神长盛不衰的地域见证。驿路的传递功能与小茅屋“主人”之间爱的传递遥相呼应,不可分割。
【驿路梨花】不仅仅是盛开在边疆驿路上洁白如雪、香气四溢的梨花,还是助人为乐、淳朴热情的梨花姑娘,也是雷锋同志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的象征,还是边疆民族淳朴民风的体现。
“驿路梨花”将标题与主题,梨花的自然美与人物的心灵美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同时,“驿路梨花”出自陆游的诗,也为文章增添了文化的韵味。
1.略读《一朵一朵的阳光》,观其大略,粗知大意,完成下面的表格。(按照每分钟阅读大约450字的要求,《一朵一朵的阳光》大约需要3.5分钟)
文章题目 时间 地点 主要 人物 主要 事件
结果
《一朵 一朵的 阳光》
任务二:拓展阅读。
文章 题目 时间 地点 主要 人物 主要 事件 结果
《一朵 一朵的 阳光》 七月 山上 贫困 的家 男人 男孩 妻子 (1)男人到山上人家借水喝。 (2)男人与男孩聊天,知道孩子和他的娘近几年的生活经历。 (3)男孩因父亲伤人逃跑而被人指指点点,被迫和母亲离开村庄上山居住。 (4)娘和男孩一直等待负罪潜逃的男人回来自首。
负罪潜逃的男人幡然醒悟,决定不再让家人担惊受怕,坦然自首。
参考示例:
参考示例:
表面含义是在小男孩和他的母亲眼中,天上的太阳光是一朵一朵的,聚拢来则成为春天,散开则成为冬天;深层含义,一朵一朵的阳光指一个一个的家庭成员,聚在一起才成为一个温暖美满的家。
2.如同《驿路梨花处处开》的题目一样,《一朵一朵的阳光》也具有表面与深层双重含义。你看出来了吗?
(1)两个故事分别借助梨花和阳光,含蓄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2)两个故事都一波三折,直到结尾才揭示谜底。
3.《驿路梨花》和《一朵一朵的阳光》讲故事的方式有些相似,你发现了多少?学到了什么?
【课后作业】
1. 从这两篇文章中,选一个最打动你的人物,准备讲述提纲,运用所学手法,讲述他的美德故事。
2. 略读丛书中“崇尚美德”单元的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