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最苦与最乐》教案+课件(共15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16《最苦与最乐》教案+课件(共15张PPT)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1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5:44:33

文档简介

《最苦与最乐》
【学习内容】
教材:《最苦与最乐》
【学习目标】
1. 学习跳过细节进行略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理解作者对责任和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 联系生活实际,评价作者的观点。
【课型与课时】
组文阅读课 1 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通关
参考“课前预习任务单”,巩固基础知识。
二、导入新课
“寻找美德榜样,讲好美德故事”的主题活动继续开展,我们从古代先贤的身上感受到了他们高洁傲岸的品格,我们为中华民族有这样的精神而骄傲。近代历史上的梁启超同样以他的远见卓识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今天我们阅读他的两篇文章,了解他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确立自己应学习的美德。
三、学习活动
任务一:略读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要求:结合文章题目,快速找到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方法指导:
(1)根据题目确定阅读目标,略读文章。
(2)勾画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3)概括成一句话。
《最苦与最乐》
观点一: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观点二: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观点三: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概括主要观点: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围绕“责任”,进行概括)
《为学与做人》
观点一:为学的目的是成人。
观点二:成人就要做到不惑、不忧、不惧。
①养成判断力就能不惑。
②做事不担心成败与得失就能不忧。
③心地光明,不为劣等欲望牵制就能不惧。
观点三:反躬自省,磨炼自己的知、情、意才能快速成人。
概括主要观点:为学与做人要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
任务二:再读文章,梳理说理思路。
1. 结合标题梳理:借助两文的标题,用“作者先……然后……接着又……可见文章的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这样的句式,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最苦与最乐》:作者先论述“最苦”——就是因为要负责任,然后论述“最乐”——就是因为尽了责任,接着又论述“最苦与最乐的关系”——都与责任有关,只能尽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可见文章的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
《为学与做人》:作者先论述求学的目的是学做人;然后论述成人就要做到不惑、不忧、不惧;接着又论述如何才能做到不惑、不忧、不惧;接着又呼吁青年学子们反躬自省,尽快磨炼自己的知、情、意;最后倡议学子们养足自己的根本智慧,体验出自己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自己的自由意志。可见文章的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
2. 文章标题中的“最苦”与“最乐”、“为学”与“做人”是否可以调换位置?说说你的理由。
(1)从文章内容看,“最苦”与“最乐”是并列关系,因而可以调换位置。如果标题中的“最苦”与“最乐”的位置调换,文章中论述“最苦”和“最乐”的内容也应做相应的调整。但是,根据生活经验,“乐”往往是建立在“苦”的基础上的,人们常说“先苦后甜”,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生活中,人们对“苦”的体会更多更深刻,从“苦”说起,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作者选择先说苦,后说乐。
(2)从文章内容看,“为学”的目的是“做人”,所以位置不可调换。
任务三:整合阅读,联系生活实际。
梁启超先生既是国学大师,又是著名教育家,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平实而略带书卷气。略读丛书中的《为学与做人》,结合《最苦与最乐》,谈谈梁启超语言的这种特点。
《最苦与最乐》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其中的“契约”一词体现了梁启超的国学功底,带着书卷气。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曾子还说哩……”其中的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和语气词“哩”,体现了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感染力强。
《为学与做人》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其中的“学识”“处置”“反是”都是文言词语,透着书卷气。
“我们每日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刻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都是普普通通的口语,平实清楚。
四、布置作业
积累一组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名言,并选择一则写写感想。
【板书设计】
知责任,勇担当
最苦与最乐——尽职尽责,勇于承担责任
兼备智仁勇——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共15张PPT)
七年级下册 第四单元 组文阅读课
《最苦与最乐》
【学习内容】
教材:《最苦与最乐》
丛书:《为学与做人》
【学习目标】
1. 学习跳过细节进行略读,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 理解作者对责任和苦乐关系的辩证认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 联系生活实际,评价作者的观点。
我们从古代先贤的身上感受到了他们高洁傲岸的品格,我们为中华民族有这样的精神而骄傲。近代历史上的梁启超同样以他的远见卓识启迪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今天我们阅读他的两篇文章,了解他对于人生价值的思考,确立自己应学习的美德。
略读两篇文章,结合文章题目,快速找到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并在此基础上,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
任务一:略读文章,把握作者观点
小贴士:
(1)根据题目确定阅读目标,略读文章。
(2)勾画表达作者观点的句子。
(3)概括成一句话。
《最苦与最乐》
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
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
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负责任是人生最大的痛苦,尽责任是人生最大的快乐,人生应当勇于负责任,不能逃避责任。
《为学与做人》
为学的目的是成人。
成人就要做到不惑、不忧、不惧。
反躬自省,磨炼自己的知、情、意才能快速成人。
为学与做人要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
养成判断力就能不惑。
做事不担心成败与得失就能不忧。
心地光明,不为劣等欲望牵制就能不惧。
1.结合标题梳理:借助两文的标题,用“作者先……然后……接着又……可见文章的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这样的句式,梳理本文的说理思路。
任务二:再读文章,梳理说理思路
参考示例:
《最苦与最乐》:作者先论述“最苦”——就是因为要负责任,然后论述“最乐”——就是因为尽了责任,接着又论述“最苦与最乐的关系”——都与责任有关,只能尽责任,不能逃避责任,可见文章的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
参考示例:
《为学与做人》:作者先论述求学的目的是学做人;然后论述成人就要做到不惑、不忧、不惧;接着又论述如何才能做到不惑、不忧、不惧;接着又呼吁青年学子们反躬自省,尽快磨炼自己的知、情、意;最后倡议学子们养足自己的根本智慧,体验出自己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自己的自由意志。可见文章的思路清晰,论证严谨,极具说服力。
2.文章标题中的“最苦”与“最乐”、“为学”与“做人”是否可以调换位置?说说你的理由。
(1)从文章内容看,“最苦”与“最乐”是并列关系,因而可以调换位置。人们常说“先苦后甜”,这样的顺序,符合人们的生活经验;生活中,人们对“苦”的体会更多更深刻,从“苦”说起,容易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作者选择先说苦,后说乐。
(2)从文章内容看,“为学”的目的是“做人”,所以位置不可调换。
梁启超先生既是国学大师,又是著名教育家,表现在语言上就是平实而略带书卷气。略读丛书中的《为学与做人》,结合《最苦与最乐》,谈谈梁启超语言的这种特点。
任务三:整合阅读,联系生活实际
参考示例:
《最苦与最乐》
“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其中的“契约”一词体现了梁启超的国学功底,带着书卷气。“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曾子还说哩……”其中的一问一答的对话形式和语气词“哩”,体现了平易近人的语言风格,感染力强。
《为学与做人》
“我们有了这种学识,应用它来处置这些事,自然会不惑,反是则惑了。”其中的“学识”“处置”“反是”都是文言词语,透着书卷气。“我们每日碰见的事理是复杂的、变化的,不是单纯的、刻板的。倘若我们只是学过这一件,才懂这一件,那么,碰着一件没有学过的事来到跟前,便手忙脚乱了。”都是普普通通的口语,平实清楚。
课后作业
积累一组敢于担当、勇于负责的名言,并选择一则写写感想,为我们主题活动积累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