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37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0课《小石潭记》课件(共37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003.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2:48: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7张PPT)
10 小石潭记
柳宗元
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
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积累“清冽”“俶尔”“悄怆”等文言词语。
借助工具书及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理解课文大意。
把握作品作为典型游记的特点,学习文章移步换景和定点观察相结合的写景方法。
理解作品中人物的情感变化以及含蓄流露的心境。
学习目标
文体知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属于记叙文的范畴。因此,它可以写景状物,如《核舟记》,也可以叙事,如《桃花源记》,也可以将写景状物与议论抒情结合起来,如《岳阳楼记》。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西)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古文运动,其文与韩愈齐名,并称“韩柳”。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著有《柳河东集》。
作者简介
本文选自《柳河东集》卷二十九(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原题为《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永贞元年(805),柳宗元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革新失败后,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在永州历时十年,贫病交加,政治理想无法实现,满怀愤懑。他便寄情山水,以排遣内心的愁闷,写下了许多文笔清秀、富有诗情画意的游记,其中“永州八记”最为有名。《小石潭记》正是“永州八记”中的第四篇,也是最负盛名的一篇。
背景链接
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huánɡ

liè
juǎn
chí

kān
màn
cēn


chù

朗读课文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zhé
jiàn

qiǎo
chuànɡ
suì
  小石潭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
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
结合注释,梳通大意。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竹林。
好像珮环碰撞的声音。 珮、环,都是玉饰。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格外。
清凉。
移步换景
用“闻”“伐”“取”“见”等动词。写出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同时也点出小潭的位置、环境,为下文写环境的“寂寥无人”埋下伏笔。
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以……为,把……作为。
靠近。
水中高地。
不平的岩石。
翠绿的藤蔓。
缠绕。
吹拂,飘动。
“全石以为底”屿、嵁、岩各种不同的形状。既点出了小石潭的特点,间接写出取名为“小石潭”的原因,又从侧面突出了“水尤清冽”。
“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四个短语连用,构成排比,一气呵成,写出了小石潭岸边石头形态的多样,突出了小石潭石的特点——“奇”。
三个四字短句,简洁生动,动静结合,从颜色、形貌和动态方面描绘了小石潭周围青树翠蔓、蓊郁连缀、摇]摇曳曳的情景,与小石潭相映成趣。
课文精讲
请分析这段中“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的表达效果。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大约。
表示约数。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没有什么依傍的。
穿透。
分布,这里指映照。
静止不动的样子。
忽然。
轻快迅疾的样子。
文章精讲
1、课文是如何表现潭水的清澈的?
作者从游鱼、阳光、影子等角度来侧面描写潭水的清澈。鱼儿在水里游,就像在空中浮游没有凭依一样,写出了水的清,清到仿佛透明的程度;“空游”写出了游鱼的灵动。
2.作者写游鱼极为细腻传神,采用了什么手法?
写游鱼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佁然不动”是静,“俶尔远逝,往来翕忽”是动,写出鱼儿轻快游动的动态美。
“似与游者相乐”一语,作者赋予鱼儿以人的情态,将自己内心的愉悦投射到自由的鱼儿身上,好像鱼儿也像人一样感到快乐似的。既表现了作者在赏景中的心理状态,又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
像狗的牙齿那样交错不齐。
将静态的溪身比作北斗星,将流动的溪水比作蜿蜒前行的蛇,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溪流逶迤曲折之状,时隐时显之景。
课文品读
文章精讲
1.作者是从什么角度写小石潭的?抓住溪水、岸势的什么特点来写?
从作者立足潭边的远视角度,侧面描写小石潭。同时又抓住了溪水的蜿蜒曲折,岸势的参差不齐来写。两者动静相映,各具特色。
2.作者分别将溪水的走势比作蛇的蜿蜒前行,将小石潭的岸势比作狗的牙齿交错不齐。有人说,这两种形象比较灰暗,与小石潭明媚优雅的景致不协调,请说说你的想法。?
作者对小溪的走势与小石潭的岸势的描写与作者坎坷的仕途,曲折的人生经历有关,所以,在描写小石潭时候,意有所指,文中景物描写的变化也体现了情感起伏变化的过程——由乐而忧。
围绕,包围。
寂静寥落。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让人感到心情悲伤,寒气透骨。
凄凉幽深。悄怆,凄凉。邃,深。
因为。
凄清。
停留。
于是,就。
离开。
小石潭环境的特点:凄清寂静、令人感到忧伤
1、“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一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流露出作者被贬后孤寂悲凉的心情。
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一是他被贬谪而内心愤懑,而是小石潭凄清环境的触发。
文章精讲
2、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难相容,该如何理解?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中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种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境又会流露出来。
二者是矛盾统一的。柳宗元是为排遣心中之“忧”而发现这个小石潭的,因此,当他听到水声,看到鱼儿“往来翕忽”的游态时,他感受到了自然的乐趣,心情也变得欢快起来。“忧”则是人心之忧,反映了作者不幸遭遇下的痛苦心情。
深入探究
3、本文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由“乐”到“凄”的情感变化过程。请具体分析。
1、先写由"隔篁竹"听到水声引起内心之"乐",
2、再写潭中游鱼,自由自在,无忧无虑“似与游者相乐”此时物与我融而为一,作者从自然界中得到充分的慰藉。
3、最后写看到水流曲折幽邃,时隐时现,岸势如犬牙一般交错。于是感到"寂寥无人,悄怆幽邃,与自己被贬滴的心境契合进而感觉其境过清。
作者的朋友,当时也被贬到永州。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作者的朋友。
作者的堂弟。
跟随着同去。
两个年轻人。
1、从文章最后一段来看,与作者同行的有五个人,为什么作者在第4段还要说“寂寥无人”?前后是否矛盾?
这种感受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象与作者遭贬谪后长期压抑的心情暗中契合,相互作用,因此作者当时沉浸在“寂寥无人”的心境之下,故而有此说。
这里的“无人”并不是说真的没有人,而是强调环境的寂寥和作者内心的落寞。同行的五个人内心契合,都是失意和落寞的。
文章精讲
本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描写了小石潭的石、水、游鱼及周围的树木等,渲染了小石潭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气氛,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之情。
主旨归纳
写作特色
1.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作者在描写景物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感受和情怀。小石潭景色优美,充满了生机,却位于偏僻之地,不被外人所知。小石潭的遭遇正与自己的遭遇相同,作者不禁触景生情,此刻过于清冷的环境更容易激起作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情感。
2.移步换景
作者在移动变换中带领我们领略各种不同的景致,具有极强的动态的画面感。由小丘到篁竹,由篁竹到闻水声,再由水声寻到小潭,讲述了发现小潭的经过,充满了悬念和探奇的情趣,逐渐在人们面前展开一幅美妙的图画。
小石潭记
顺序
静谧幽美孤寂凄苦
发现小石潭:隔—闻—伐—取—见
潭中景物
潭水:清澈(侧面描写)
游鱼:活泼(动静结合)
特写镜头
小潭边溪流
溪身:斗折蛇行
岸势:犬牙差互
形象比喻
潭中气氛: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记录同游者
寓情于景
移步换景
快乐
凄苦
景物
写法
情感
结构梳理
1、古今异义
隔篁竹,闻水声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久居
乃记之而去
古义:听见。
崔氏二小生
古义:表示约数。
古义:停留。
古义:离开。
古义:年轻人。
今义:戏曲中生角的一种,扮演青年男子。
今义: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跟“来”相对 )。
今义:用鼻子嗅。
今义:允许,许可。
今义:住。
字词积累
潭中鱼可百许头
不可知其源
副词,大约
助动词,可以、能够
《愚公移山》
潭中鱼可百许头
杂然相许
副词,表示约数
动词,赞同
水尤清冽
以其境过清
形容词,清澈
形容词,凄清
2、一词多义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隶而从者
介词,由、自
动词,跟随
如鸣珮环
四面竹树环合
名词,玉饰
动词,环绕

全石以为底
卷石底以出
以其境过清
介词,把
连词,相当于“而”
连词,因为

皆若空游无所依
曾不若孀妻弱子
若屈伸呼吸
动词,好像
动词,如、比得上
代词,你
潭西南而望
乃记之而去
连词,表修饰
连词,表顺承
《愚公移山》
《杞人忧天》
全石以为底
为坻,为屿
动词,作为
动词,成为
乃记之而去
乃不知有汉
副词,于是、就
副词,竟然、居然
《桃花源记》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心乐之
下见小潭
皆若空游无所依
日光下澈
潭西南而望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名词作状语,在空中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下
方位名词作状语,向西南
3、词类活用
斗折蛇行:形容道路、水流等蜿蜒曲折。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凄,使……凄凉。寒,使……寒冷
名词作状语。斗,像北斗星那样。蛇,像蛇那样
名词作状语,像狗的牙齿那样
斗折蛇行
其岸势犬牙差互
凄神寒骨
成语积累
省略句:
如鸣珮环
谓语前置,即“如珮环鸣”
倒装句:
影布石上
“布”后省略介词“于”,即“影布于石上”
斗折蛇行
省略主语,即“溪水斗折蛇行”
卷石底以出
谓语前置,即“石底卷以出”
全石以为底
宾语前置,即“以全石为底”
4、文言句式
永州八记
“永州八记”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记》、《钴?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八篇。
各篇均根据实地景物,突出描写其中某一特点:《始得西山宴游记》着重写西山的高峻和气势阔大,《钴?潭记》着重写水流的奔腾、激烈气势,《钴?潭西小丘记》着重写石的千
拓展延伸
姿百态,《小石潭记》着重写潭水和游鱼,《袁家渴记》细致地写水上风光,《石渠记》突出泉水的细微缓流,《石涧记》写涧中石和树的特色,《小石城山记》描绘天然构成的小石城。
这些作品以简洁凝练的文笔,描绘草木泉水的形态,创造出凄清幽冷的艺术境界。在自然山水的描绘中,又融入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人生理想,寄托了作者对当时政治的愤懑不平之感,也抒发了身处逆境而意志不颓的情怀。作品具有写景状物生动逼真、抒情咏怀委婉曲折的特点,为古代游记散文的杰出代表。
熟读并背诵课文。
课外阅读“永州八记”中的其他作品,如《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潭西小丘记》等,体会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色。
课后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