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42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无言之美》课件(共42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4:41:5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2张PPT)
新课导入
在诗歌中,有时虽然“无言”,但是感情却能表达得淋漓尽致。“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写出了陶渊明悠闲自得的心境;“无言独上西楼”写出了李煜深切的故国之思。可见,无言中往往包含了千言万语,我们需要学会去品味其中的“无言之美”。
15 无言之美
把握文章的核心概念,了解概念间的关系,理解作者的主要观点。(重点)
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分析作者所举实例,体会其与作者观点之间的关系。(重点)
借鉴文中的理论方法,学习鉴赏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难点)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形成自己的认识和看法。(难点)
学习目标
走近大师
朱光潜(1897—1986),安徽桐城人,美学家、翻译家。他一直寻求中西美学的融合,他的《诗论》一书,就是试图用西方的美学来研究中国的古典诗歌,找出其中的规律。他的主要作品有《文艺心理学》《谈美》《西方美学史》等。
背景链接
本文选自《朱光潜美学文集》第二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本文是朱光潜1924年在春晖中学任教期间用白话文发表的美学处女作,学界普遍视其为朱光潜美学生涯的开端。虽然对于无言之美的阐释,朱光潜主要依据了古希腊艺术的“静穆”原则,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出,朱光潜对美的理解根本上是受中国古典审美经验影响。
读读写写
区别于地名“峨眉”。
意蕴( ) 附丽 姑且
笼统( ) 蛾眉 寂寥( )
谚语( ) 铢两悉称( )
心旷神怡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
目不忍睹( ) 信手拈来( )
譬如( ) 闲情逸致
怆然( ) 颦( ) 惟妙惟肖( )
yùn
lǒnɡ
yàn

chuànɡ
niān

pín
liáo
chèn

xiào
初读课文
多音字
zhá
zhā

chèn
chēnɡ
jìn
jǐn
( )挣扎
( )扎实
( )捆扎

( )铢两悉称
( )称呼

( )尽美尽善
( )尽管

( )惟妙惟肖
( )姓肖

xiào
xiāo
形近字
niān
zhān


拈( )信手拈来
沾( )沾亲带故
怡( )心旷神怡
佁( )佁然不动
笼( )笼统
茏( )葱茏
lǒnɡ
lónɡ
形容两方面轻重相当或优劣相等。( )
闲适的情致。( )
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
形容描写或模仿得非常好,非常逼真。( )
着力不多地描写或叙述。( )
形容艺术形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 )
形容景象十分凄惨,使人不忍心看。( )
随手拿来。多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 )
词语集注
惟妙惟肖
常用于形容由视觉、听觉等产生的美好感受。
信手拈来
闲情逸致
轻描淡写
栩栩如生
铢两悉称
目不忍睹
心旷神怡
可形容刻画、描写、制作等。
也说“目不忍视”。
首先,要在作者专业研究领域中把握文中的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
其次,梳理全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述思路。
最后,要注意分析文中所举实例。这些实例除论证作者观点之外,更是作者对专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思路和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专业问题的深刻认知。
回顾了解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整体感知
文章要探讨的话题:无言
最能表现作者观点的句子:
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默读课文,找出文章要探讨的话题,以及文中最能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
自读课文,理解文中核心概念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
课文开头通过引用孔子的话引出“无言”话题。接着,作者提出从美术观点探讨“无言”。课文中的“美术”不是日常生活所说的“画画”之义,而是美学领域中的一个专业概念,是具有美学意义的活动及其产物,如绘画、雕塑、建筑、文学、音乐、舞蹈等。
在第2段中,作者说要从“美术”的观点去研究无言的 意蕴。其中的“美术”是什么意思?请结合文中注释解说。
美学是研究人与世界审美关系的一门学科。美学研究的对象是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人的意象世界为对象的人生体验活动,是人类的一种精神文化活动。
“美术”这一专业术语来自法国,朱光潜先生曾在法国留学,受法国美学思想影响较大。《诗论》就是他用西方美学研究中国 的古典诗歌,寻求中国古典诗歌规律的一部专著。
在第3—6段中,作者主要论述了什么概念?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借助数学公式理解言意关系。
通常意义:言<意
文学力求:言=意
提出问题:言≠意

固定
有迹象
散碎
有限

瞬息万变
缥缈无踪
混整
无限
不能完全表达
可以表达
怎样理解“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
在作者看来,文字语言有其局限性,都只能尽量表现情绪意旨,却不能完全传达。退一步讲,即使文字语言没有这样的局限性,“笔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却也并非文学的追求。很多时候,将心中所想说的话都传达出来,会毫无余蕴,并非是一件好事。相反,用尽量简洁精练的语言,表达丰富的思想意绪,含蓄而不直露,留下空白,让读者发挥想象,去体悟、吟味,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美感更浓厚,印象更深刻。
阅读第7-12 段,分别概括在绘画、文学、音乐、雕塑这四种美术类型中“无言之美”的含义。
提示:借助旁批阅读,并写出四种美术类型中“无言之美”的含义。
了解四种美术类型中的无言之美。
在作者看来,摄影家和美术家的创作有什么不同?
摄影家的创作“和自然逼真”,美术家的创作不“和自然逼真”。表现在:在同一视域以内的东西,摄影家所摄相片包罗尽致,且体积、比例与实物两两相称,无丝毫错误;美术家画画则不然,未表现之先,先加一番选择,并对所选定的这一部分经过理想化的加工,融入自己的人格,然后表现出来,不和实物完全一致。
美术家的创作比摄影家的创作更具美感,给人的印象更深刻。
第9段分析文学作品的八个例子可以分为哪两类?有什么共同特点?
寥寥几笔,轻描淡写,欲说还休,却将自然景致、作者情感心绪传达得非常真切。
前6个例子:
写感受、
情绪、情感
后2个例子:
写景
文学
共同 特点
你能体会到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和李白《怨情》中“深远”的情感吗?
能。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表现了他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悲苦。李白的《怨情》,在“怨”中饱含了对离人无穷的思念和深深的爱。
段落 美术类型 无言之美
第8段 绘画 图画不能如相片一样“和自然逼真”
第9段 文学 言不能尽意,也不必尽意
第10段 音乐 此时无声胜有声
第11、12段 雕塑 含蓄不露
小结
借助旁批,
梳理论述思路
全文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可分为四个部分。
(1)第 1-2 段为第一部分,话题导入。作者由孔子与弟子的一段对话引出“无言”的话题。孔子是从“教育方面”探讨“无言”,朱光潜则想从“美术观点”方面去探究“无言”的 意蕴。
1.思考:《山水画的意境》的论述思路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由现象到原因再到应用进行探究。本文的论述思路是什么?请自己梳理后和同桌讨论。
(2)第3-6 段为第二部分,提出问题。作者首先从言意关系入手探讨本文话题,阐述了通常意义上的言意关系。接着,作者分析文学所讲求的言意关系。然后,作者提出文学中 “言≠意”的问题:文学是否能够尽善尽美,“与自然逼真”?假使言足以“传情达意”,假使“笔 之于书的和存之于心的”铢两悉称,丝毫不爽,这是不是文学上所应希求的一件事
(3)第7-12 段为第三部分,分析问题。作者在第7段已经巧妙地把言意之间的关系, 转换成了一个更容易判断的命题“美术作品需不需要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并作出了回答: “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完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美术作品 也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唯不能,而且不必”。接下来的第8-12 段中,作者以绘画、文学、音乐、雕塑等四种美术作品为例,分析了在美术作品中言不必尽意、无声胜有声、含蓄不露等所表现出来的“无言之美”。
(4)第13段为第四部分,得出结论。作者在第13段得出结论:“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 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这也启发我们:欣赏艺术作品时,不仅要关注作者说出来的部分,还要关注其中的“空白”,发现作者没说出来的部分,懂得感受作品的“无 言之美”。
小结:用思维导图画出本文的论述思路
言是否能够尽意
言是否有必要尽意
图画
②_____
音乐
雕塑
话题导入
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
得出结论
本文是按照“话题导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的①_____顺序进行论证的。
说出来的越少,③_____________________
逻辑
文学
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
揣摩实例,对比感受
各种美术类型的
“无言之美”
承上启下。
第7 段观点:一切美术作品以言尽量表现意,非唯不能,而且不必。
读课文第7 段,想想它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1)补充绘画素材。
学生细读第8、10、11、12段,结合补充素材,分别感受绘画、音乐、雕塑这三种美术类型的“无言之美”。
【提示】运用《山水画的意境》中“如何获得意境”的 方法(长期观察,深刻认识,融入作者情感)进行对比鉴赏活动, 对比照片与画作,从而深入理解“把美术家的人格参加进去,然后表现出来。所表现的只是实物的一部分,就连这一部分也不必和实物完全一致”。
绘画的无言之美,
“不和自然逼真”更美
(2)补充音乐素材。
听《琵琶行》的琵琶曲落音。
“音调由宏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感受“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渊穆和平愉悦的景象”。
音乐的无言之美,
“无声胜有声”。
(3)补充雕塑素材。
想象自己在极刑之下可能的狰狞表情,并与作品的隐忍表达作对比;
希腊审美精神“高贵的单纯与静穆的伟大”(温克尔曼语);“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 是注重在含蓄不露。”
雕塑的无言之美,“含蓄不露”。
文中以文学作为例证的部分是写得最详细的,尤其是诗歌这个文学体裁,这与朱光潜先生的研究领域有关系。朱光潜先生对文学素有研究,他写过很多有关古代文学的著作,如 《诗论》《谈文学》等。作者自己也曾说:“在上等文学作品中——尤其在诗词中——这种言不尽意的例子处处可见。”
作者为什么把文学例证这一部分写得最详细?
你还能举出一些其他表现“无言之美”的例子吗?
类型 无言之美
图画
水墨画讲究写意,讲究留白,留给欣赏者想象的空间,体会无尽的美感。
文学
辛弃疾在《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中说“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不说愁绪有多深重,只用一个“欲说还休”,读者就已领会。
音乐
交响乐中爆发前的停顿,流行乐中的前奏和尾声,都是无言之美。
雕刻
断臂维纳斯,残缺的双臂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空间,这也是一种无言之美。
语言是我们用来表达情感的一种载体,但是很多时候,它又成为表达的束缚。这就是“言有尽而意无穷”,而“无言之美”也就成了一种至高的思想境界与艺术追求。“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美往往不是穷形尽相所能表现出来的,恰到好处的留白能够激发想象与联想,引起我们的兴趣。因而不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生活里,我们都需要提升审美修养,提高对文艺作品的欣赏能力,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
拓展阅读,质疑反思,
形成自己对“无言之美”的认识和理解
《无言之美》是作者的第一篇美学论文,从观点到论述也许都有不完善的地方;文章发表近一个世纪了,学术在发展,或许有些认识已经过时了。请从“批判性阅读”的角度,再读《无言之美》,尝试质疑一下: 你对哪些观点有疑向?你觉得哪些论述有漏洞?
你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这一观点吗?
我同意。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艺术模仿自然。”艺术就是现实世界的再现,它要“和自然逼真”,所以“不能说谎”,它要按照自然本来的样子来表现,不违背自然,要将对自然万物所生发的感情、感悟恰如其分地表现出来。
我不同意。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美术作品在反映现实世界时必然会包含创作者的情感,是被创作者选择后艺术化了的真实,它无法将创作者想说的一切全部表现出来,也必须给不同的读者留下艺术想象和再创作的空间,所以我不同意“美术作品不能说谎”的观点。
经典作品中的无言之美
出处 语段 赏析
《红楼梦》 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 这句富有贾宝玉个性特色的话,既含蓄地表现了他反对男尊女卑的叛逆思想,又反映了他愤世嫉俗的情感。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思想、丰富的感情和生动的人物性格等。
《项脊轩志》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寥寥数笔,既不见作者睹物思人的潸潸泪眼,也不叙他追念亡妻的款款深情,但我们仍然可见其徘徊东南枝,低头空嗟叹的物是人非之痛。
《虞美人》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化无形为有形,那些原本难以丈量的抽象的情思仿佛伸手便可触及,绵延悠长宛若春日的细雨,在不经意间浸湿了我们的心灵。
学习本文之后,懂得我们在写作或艺术创作时,要注意留出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的地方,创造出艺术的“无言之美”,增加艺术创作的情趣。
学习本文之后,在欣赏艺术作品时,会和作者一样,善于发现各种艺术作品的共通之处,并用自己了解的艺术欣赏形式去理解新的、陌生的艺术形式。
课堂总结
布置作业
在下面体现无言之美的古诗词名句中任选一句,说说你对其中的“无言之美”的理解。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望庐山瀑布》
(3)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