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阅读《经典常谈》课件(共24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八年级下册语文第三单元名著阅读《经典常谈》课件(共24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19.6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4:52: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24张PPT)
导入
先生一向在发扬、介绍、修正、推进我国传统文化上做功夫,虽说一点一滴、一瓶一钵,却朴实无夸,极其切实。再加上一副冲淡夷旷的笔墨,往往能把顶笨重的事实或最繁复的理论,处分得异常轻盈生动,使人读了先生的文章,不惟忘倦,且可不费力地心领神会。这本《经典常谈》就是我这话一个确切的明证。——吴小如
书中随处可见那一时代学者共有的严谨的治学方法,并不时闪现真知灼见。他的文化观、历史观,不拘守一家之说,新旧兼容,通达平和,足以给后学者有益的启示。——钱伯城
朱自清(1898年—1948年)
号秋实 ,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自称扬州人。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早期诗作表现对黑暗现实的忧愤和对光明、对美的憧憬;散文风格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秀丽著著称。
朱自清的散文代表作包括《背影》《匆匆》《春》《荷塘月色》等。
作者简介
我国的旧式教育,完全就是读经的训练,经典训练成为教育的唯一项目特别是从幼童时期就开始这样的训练,学生食而不化,既影响了他们对新知识的学习和接受,也影响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化继承。新式教育的兴起,扭转了把读经训练作为唯一训练项目的局面,同时也规定了初、高中学生“从本国语言文字上了解固有文化”、培养“读解古书,欣赏中国文学名著之能力”方面的要求。
但当时,我国的经典,大部分还没有经过现代意义上的整理,读起来特别难,一般人往往望而生畏,结果只能敬而远之。同时因为离白话文运动兴起的时间不长,给这类经典分段、标点、注释,用白话文翻译等工作都还没人来得及深入、具体地做,只有商务印书馆印行的一些“学生国学丛书”,然而这套书离理想的标准尚有一定距离。
创作背景
这样办虽然不能教一般人直接亲近经典,却能启发他们的兴趣,引他们到经典的大路上去。这部小书也只是向这方面努力的工作。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
——《经典常谈·序》
创作背景
写作目的:引导学生深入阅读经典
内容概述: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
十三篇目录:
说文解字、周易、尚书、诗经、
三礼、春秋三传、四书
战国策、史记汉书
诸子
辞赋、诗、文。
作品介绍




经史子集,泛指中国古代典籍,是古人将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即:经、史、子、集。 经:经书,是指儒家经典著作;
史:史书,即正史;
子:先秦百家著作,宗教;
集:文集,即诗词汇编。 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用以命名,如《四库全书》、《四部丛刊》、《四部备要》等,古人对古籍进行四部分类有着重要的意义。
作品介绍
四书
相传伏羲创八卦→卦、爻辞被编成《周马》→儒家署《易传》发挥自己的哲学
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主要为虞、夏、商、周的号令
歌谣→文字记录→诗“《诗》三百”→《诗经》诗言志→断章取义解诗→以史证诗→六文教化
礼治主义:礼为治乱的根本
说文解字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书体演变: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周易
尚书

字书
五经相关
诗经
三礼
春秋三传
编年史《春秋》主“尊王攘夷”,《春秋》三传注重劝德
《大学》提纲挈领,《论语》《孟子》精微,《中庸》是心法二程推崇,朱熹作注,建立道统,成为科举用书
作品介绍
作品介绍
《史记》:纪传体,记载黄帝至汉武帝三千多年史事
《汉书》:断代史,无世家,增设《艺文志》
战国时代,外交重要→策士说辞,西汉刘向缟定为《战国策》
春秋末年制度崩坏,诸子发表对情势的主张→懦墨道法名等战国之后统一思想→《吕氏春秋》→《淮南子》→独尊儒术
屈原奠定体制→宋玉等人拟作→荀子《赋》开风气,后辞赋两体合一→散文化→俳体→文体→律赋
汉乐府诗→五言诗→晋诗排偶化、典故化→南北朝“宫体”诗→唐代近体诗和七言歌行达到高峰→宋诗散文化

战国策
史记汉书
诸子
辞赋




辞→诸子书→史书一汉代辞赋→佛典翻译、群经义疏→唐代古文运动;语录、传奇发展→宋代古文成正宗,话本发展明清八股制艺;小说发展→近代新文体→近现代白话文
本部书中各篇内容比较独立,每篇相当于一个专题。对于这种类型的著作,选择性阅读是一种很适宜的阅读方法。选择性阅读具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目的性,阅读者可以立足于自己的兴趣或关注点,决定阅读文本的先后顺序,以便获得最佳的阅读体验。
1.兴趣选择 本书的内容包含了多部古代典籍,经、史、子、集都有所阐述、其中有我们熟悉的、内容生动的《诗经》《史记》等,也有《周易)《尚书》《礼记》等较为艰深的典籍。阅读时可以先浏览目录,优先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相对易读的篇章,不感兴趣的可以暂时略过。
阅读策略
阅读策略:选择性阅读
2.目的选择 有目的地阅读有助于达到事半功倍的阅读效果。我们可以带着问题或任务选择要阅读的篇章。比如我们要对《诗经》进行专题探究,那就需要精读《诗经第四》,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如果我们想要学习、借鉴作者严谨的治学方法,可以阅读《尚书第三》,学习作者如何条分缕析,阐明《尚书》从古至今的版本源流。
3.方法选择 阅读不同类型的图书需要采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阅读《西游记》《海底两万里》等长篇小说时,对一些次要情节可以采用跳读法。阅读《经典常谈》这种学术普及读物时,要把握作者的说明重心和观点。以《史记汉书第九》为例,关于司马迁身世的介绍文字可以速读,精读有关这两部典籍的体例、内容和特色的介绍,以及作者表达见解的文字。
阅读策略
不仅是在新诗和散文创作上卓有成就的文学大家,也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古典文学有深入研究的学者。《 》是他在20世纪30年代末到40年代初为中学生撰写的一部
的著作。全书共 篇,各篇的排列按照传统的 、 、 、
的顺序。其中“经”是指 ,“史”中包含《 》、《 》,把文学经典《 》放在首篇。《经典常谈》中各篇内容比较独立,每篇相当于一个专题。对于这种类型的学术著作, 是一种很适宜的阅读方法。
文常练习
朱自清
经典常谈
介绍我国传统文化经典
13




经书,儒家经典著作
史记
汉书
说文解字
选择性阅读
阅读任务:
1.最古的字书是什么?
2.说文解字的地位是什么?
3.六书分别指什么?
4.书体是如何演变的?
名著阅读
重点1:《史籀篇》与《说文解字》
相传最古的字书是《史籀篇》
《说文解字》由东汉许慎编写,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名著阅读
《史籀篇》
《说文解字》
重点2:汉字六书
象形 象形字本于图画,初民常以画记名,以画记事,这便是象形 的源头。但文字本于语言,语言发于声音,以某声命物,某声便是那物的名字,这是“名”;“名”该只指声音而言。画出那物形的大概,是象形字。
名著阅读
“日”
“月”
“山”
重点2:汉字六书
指事 用抽象的符号,指示那无形的事类,如上、下两个字,短画和长画都是抽象的符号,各代表着一个物类。(上)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上,(下)指示甲物在乙物之下。这“上”和“下”两种关系便是无形的事类。又如“刃”字,在“刀”形上加一点,指示刃之所在。
名著阅读
“上”
“下”
重点2:汉字六书
会意 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为一个字,这一个字的意义是那几个字的意义积成的,如“止”“戈”为“武”,“人”“言”为“信”等。
名著阅读
“水”(氵)
“酉”
“酒”
重点2:汉字六书
形声 也是两个字合成一个字,但一个字是形,一个字是声;形声意符,声是音标。如“江”“河”两字,“氵”(水)是形,“工”“可”是声。但声也有兼义的。如“浅”“钱”“贱”三字,“水”“金”“贝”是形,同以“戋”为声;但水小为“浅”,
金小为“钱”,贝小为“贱”,三字共有的这个“小”的意义,正是从“戋”字来的。
名著阅读

形旁
声旁
重点2:汉字六书
转注 就是互训。两个字或两个以上的字,意义全部相同或一部相同,可以互相解释的,便是转注字,也可以叫做同义字。如“考”“老”等字,又如“初”“哉”“首”“基”等字;前者同形同部,后者不同形不同部,却都可以“转注”。
假借 语言里有许多有音无形的字,借了别的同音的字,当作那个意义用。假借本因有音无字,但以后本来有字的也借用别的字。所以我们现在所用的字,本义的少,引申义的多,一字数义,便是这样来的。
名著阅读
重点3:书体演变
小篆 → 隶书 → 草书 → 楷书 → 行书
书体演变:由繁及简,便捷实用。
名著阅读
甲骨文 金文 小篆 隶书 草书 楷书 行书
“人”字的书体演变
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说文解字》由西汉文学家许慎编写
B.《说文解字》是文字学的古典,又是一切古典的工具或门径。
C.《说文解字》是相传最古的字书,其文学价值很高。
D. “人”“言”为“信”,“信”是会意文字,“江”“河”是转注文字。
E. “令”本义是发号,假借为“县令”的“令”,这是假借文字。
F. 书体演变的顺序是:小篆 → 隶书 → 草书 → 楷书 → 行书。
名著练习
B E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