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生物专题复习:实验探究题
1.为探究哺乳动物的运动原理,菜同学用一颗图钉[①]、两条橡皮筋[②、④]和两片长方形的硬纸板[③、⑤]制作了一个肌肉牵动骨运动的模型,如图1所示
(1)①代表 ,③和⑤代表 。如果用该模型模拟人体膝跳反射时小腿的突然抬起,则小腿的运动方向如图中箭头所示,此时序号②模拟的肌肉 。(填“收缩”或“舒张”)
(2)健康人体的运动受 调控,图2是某患者上臂肌肉损伤,借助气动人工肌肉实现了运动,模拟肌肉收缩或舒张。该患者受损的肌肉是 ,气动人工肌肉充气时可实现 (填“屈肘”或“伸肘”)运动。
(3)图3为长骨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用解剖刀从新鲜长骨的表面局部分离出一层膜,这就是图中的[⑤] 。
(4)仔细观察纵剖开的长骨,在骨干部分,骨质致密 ,它使骨变得致密而坚硬。骨髓为 (填图中标号)。
(5)骨的成分包括 。
2.熟练地使用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使用显微镜可以帮助我们更详细地观察动植物细胞的内部结构。
图1 图2
请回答:
(1)图1是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的制作过程,正确的操作顺序是 (填序号)。
(2)某同学在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时,在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将牙签上附有碎屑的一端在清水中涂抹几下,盖上盖玻片,进行观察。写出此操作中存在的两个错误:① ,② 。
(3)图2是动植物细胞结构模式图,其中表示植物细胞的是 (填“甲”或“乙”)。
(4)盘锦“碱地柿子”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碱地柿子”味道独特的果汁来自细胞结构中的 。
(5)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和人的口腔上皮细胞都不具有的结构是 (填序号)。
①细胞壁②叶绿体③线粒体④细胞核
(6)用显微镜观察人的口腔上皮细胞时,一般情况下能看到细胞的结构是 、 和 。
3.小明观察了黄蜂的生殖,当黄峰交尾后,雌黄蜂便在沙土中挖一个穴道,雄黄蜂飞出去猎获毛虫或蜘蛛,用其尾部的刺将猎获物麻醉后带回穴道内的小室。随后在小室内产下一个卵,由卵孵化成的幼虫即以亲代贮存的猎获物为食,直至发育成成虫后,从穴道中爬出来。子代黄蜂虽然从末见过其亲代是如何完成这些程序的,但它发育到一定时候却能重复亲代所完成的同样程序。
(1)黄蜂的生殖行为是 。(填“先天性行为”或“后天性学习行为”)
(2)黄蜂的生殖行为是由动物体内的 决定的。
(3)小明还观察了一窝蜜蜂,发现有一只蜂王,少数雄蜂和大量的工蜂 和 ,这说明蜜蜂是具有 行为的昆虫;小明还发现,当一只工蜂找到了蜜源后,这说明蜜蜂群体中存在着 。
(4)小明研究黄蜂和蜜蜂行为的方法,属于 法。
(5)动物越 ,学习能力 ,学习中“尝试与错误”的次数越少。
4.规范地使用显微镜是学习生物学应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制作装片是显微观察的重要手段。如图为“制作并观察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临时装片”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请据图回答。
(1)甲图中若①和②的放大倍数分别是“5×”、“10×”,观察到的细胞被放大了 倍。
(2)若临时装片中出现了很多气泡,最有可能的是乙图中【 】步骤操作不当导致。(填字母)
(3)实验中观察到的物像如图丙所示。若由视野1变为视野2,则应将玻片向 移动。若由视野2变为视野3,除转换高倍物镜外,还应转动图甲中的 使物像更清晰;为解决图丙中视野3变暗的情况,需转动图甲中③ 镜重新对光。(填“平面”或“凹面”)
5. 实验探究
为探究细菌是否对植物遗体具有分解作用,某校生物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了如下实验,步骤如下:
步骤1:取两套干净的培养皿,将写有甲、乙字样的标签分别贴在培养皿底部(分为甲、乙两组)。
步骤2:分别在两套培养皿内放入等量的同一种树的树叶后盖上培养皿盖,并将此两套培养皿都进行高温处理。
步骤3:在无菌条件下,在甲套培养皿内的树叶上加入事先准备好的能够分解树叶的细菌和蒸馏水,在乙套培养皿内的树叶上加入等量的蒸馏水。
步骤4:分别把甲乙两套培养皿放在温暖的地方。
请分析并回答:
(1)本探究实验提出的假设是: 。
(2)将装有树叶的培养皿进行高温处理的目的是为了 。
(3)分成甲、乙两组的目的是为了做 实验,其中, 组属于对照组。
(4)“在甲套培养皿内的树叶上加入事先准备好的能够分解树叶的细菌”相当于细菌培养过程中的 步骤。
(5)“在两套培养皿内放入等量的同一种树的树叶”的原因是 。
(6)实验结果预测: 组培养皿内的树叶被分解。
(7)“实验过程中要添加蒸馏水,使树叶保持湿润”,这样做的原因是为细菌生长繁殖提供适宜的 条件。
6.一生物实验小组学习了昆虫的一些知识后,了解到不同昆虫食性的差异。下面是该生物实验小组探究“蚂蚁是否喜欢甜食”的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一截劈开的竹筒(长15cm)、一只蚂蚁、一杯浓糖水、一杯清水、一个放大镜、两支滴管。
实验步骤:①如图在竹筒的两端,分别用两支滴管各滴上一滴浓糖水和一滴清水,将一只蚂蚁放在两滴水之间的中点。
②用放大镜观察蚂蚁的觅食行为。
请根据以上实验设计回答下列问题:
(1)上述蚂蚁的觅食行为属于 。(填“先天性行为”或“学习行为”)。
(2)本实验的假设是 。
(3)实验中在一端滴加清水的作用是 。
(4)若实验结果是蚂蚁爬向浓糖水端取食,则说明 。
(5)本实验设计的不足之处是 。
7. 海螳螂是喜欢栖息在海边岩石缝或石块下的一种节肢动物。为探究“某因素对海螳螂生活的影响”,将全班同学分为7组,每组选取10只海螳螂,进行如下实验:
步骤一:铁盘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放潮湿的沙,一侧放干燥的沙,其余条件相同且适宜。
步骤二:分别在铁盘两侧中央各放入5只海螳螂。静置2分钟后,每分钟统计1次两侧的海螳螂数目,统计10次。记录统计结果。将7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取平均值,所得数据如图所示,分析回答问题。
(1)铁盘的一侧放潮湿的沙,另一侧放干燥的沙,这样设计的目的是: 。
(2)该实验的变量为 。本实验除了变量不同,其它条件均保持相同,是为了 。
(3)每组选用多只海螳螂做实验,而不是1只,原因是 。
(4)由图可知, 分钟后,海螳螂的分布趋于稳定,且分布在 (填“潮湿”或“干燥”)处的海螳螂数量较多。
(5)分析以上数据,可得出的结论是: 。
8.下列为探究酸奶的制作简要说明和制作条件的实验过程图,请据图回答。
①准备:准备酸奶制作装置与原材料。
②配制:清洁消毒器皿,牛奶加糖煮开冷却,按原料奶与原料酸奶10:1的比例进行调配。
③培养:用塑料袋密封瓶口,恒温30℃培养4~6小时。
④验收:检查制作质量与酸度,冷藏以备食用。
(1)制作酸奶所用的细菌是 。其原理是利用该菌进行 。在没有 的条件下,该菌分解糖类产生 。
(2)实验中设置实验乙的目的是 。实验过程中需要清洗烧杯等实验器材,并进行加热处理的目的是 。
(3)酸奶制作过程中,冷却后,加入酸奶并搅拌的目的是 。
(4)该图实验中,设置的变量是 。你推测甲、乙两组试验中的玻璃瓶放在30℃的条件下放置4~6小时后最有可能制成酸奶的是 。
9.下图是利用天竺葵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淀粉”的实验操作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实验步骤正确的操作排序是____。
A.②③④⑤①⑥ B.②①③④⑤⑥
C.③④②⑤①⑥ D.②③⑥⑤④①
(2)实验前,要将植物放在黑暗处一昼夜的目的是 。
(3)步骤③中,将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黑纸片的目的是与叶片见光部分形成 。
(4)步骤⑤的作用是 ,直至叶片变为 。
(5)步骤④,滴加的液体是 ,目的是检验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
(6)图①中叶片的a部位变蓝,b部位不变蓝,可判断被黑纸片遮盖的部位是 。该实验可以说明 是光合作用的产物;还可以证明 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10.请分析作答。
为探究洋葱是否具有抑菌作用,实验小组进行了多次细菌培养实验,并测量抑菌圈的直径(没有细菌生长位置的直径)实验装置、操作过程及数据如表所示:
培养皿编号 ① ② ③ ④
实验装置及操作过程 培养基中含大肠杆菌 培养基中含金黄色葡萄球菌
37℃培养48小时
抑菌圈的平均直径 1.14 0 1.30 0
:已灭菌且浸过100%洋葱汁液的滤纸
:已灭菌且浸过无菌水的滤纸
(1)探究实验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属于 (填“细菌”或“真菌”),与酵母菌在细胞结构上的主要区别是没有 。
(2)在探究实验中应保持各培养基和菌种的量均相同的目的是 。实验小组进行了多次重复实验,并对抑菌圈直径求平均值的目的是 。
(3)该探究实验以洋葱汁液为变量的对照实验有两组,分别是 、 。(填编号)
(4)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洋葱汁液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有抑制作用,其中洋葱对 的抑制效果更好。
(5)若以细菌为变量探究洋葱的抑菌作用,在该实验的基础上需要增加一个对照组,即把己灭菌且浸过100%洋葱汁液的滤纸放置在 的培养基中培养(培养条件与原实验相同),则实验组分别是 、 。(填编号)
11.实验探究
为探究家蚕爱吃桑叶,而不爱吃其他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吗?东东设计了如下实验装置:请分析回答:
(1)该实验的变量是 ,为控制单一变量,东东的做法有 (写一点即可)等。
(2)实验用的家蚕最好选用 (填“刚孵化出的幼虫”或“孵化出一周的幼虫”),原因是 ;这些家蚕幼虫放置的位置应该是 (填“a”“b”“c”“d”或“e”)点。
(3)经过多次重复实验发现家蚕幼虫都爬向桑叶,由此可得出的结论是 。
(4)东东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家蚕的味觉受体基因GR66与其食性有关。在正常饲养条件下,有些GR66基因发生变异的蚕宝宝会出现“味盲”现象,除了吃桑叶以外,还爱吃苹果、梨、玉米、大豆、花生甚至面包等其他家蚕拒吃的“零食”。这一研究结果解释了“家蚕爱吃桑叶”这一行为是由 决定的。
12.哪种牌子的抗菌皂抗菌效果好?某兴趣小组的同学从超市买来A、B、C三种牌子的抗菌皂,进行了如下实验:一个同学用胶头滴管将几滴细菌培养液均匀滴在固体培养基(已经高温灭菌)上后,其他同学迅速用摄子分别夹起浸有蒸馏水、三种牌子肥皂液的圆滤纸片,放入如图所示已用记号笔在培养皿底部做好标记的四个区域,盖好盖后用透明胶带将培养皿封住。将培养皿放在37℃的恒温箱内培养两天后,取出培养皿,用放大镜观察四个圆滤纸片周围的现象(不打开培养皿的盖子),实验结果见下表。请分析回答:
区域 处理方法 实验现象
1 放有浸有蒸馏水的纸片 全区域呈浑浊
2 放有浸有肥皂液A的纸片 纸片周围的透明圈较大,圈外呈浑浊
3 放有浸有肥皂液B的纸片 纸片周围的透明圈最大,图外呈浑浊
4 放有浸有肥皂液C的纸片 纸片周围的透明图最小,图外呈浑浊
说明:透明圈是杀菌物质杀死细菌后形成的抑菌区
(1)实验中所用的圆滤纸片、镊子、胶头滴管等要无菌,这样做的原因是
(2)培养细菌的固体培养基为细菌的生长和繁殖提供的适宜条件有 、 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3)实验中在培养区域上放一个浸有蒸水的圆滤纸片是为了 。将培养放在37℃的恒温箱内培养两天,温度设定在37℃的原因是 。
(4)由实验结果分析,抗菌效果最好的肥皂是 (填字母序号),判断依据是 。
(5)用放大镜观察时,会看到固体培养基的某些区域有许多肉眼可见的 ,其形态特点是:比较小,表面 ,其中的每一个都是由 个细菌经过繁殖形成的。
13.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为了“探究食盐对草履虫是有害刺激还是有利刺激”,小刚做了如下实验:
①分别在甲、乙两载玻片的两端各滴一滴草履虫培养液,并使两滴培养液连通,如下图所示:
②观察草履虫的运动方向发现,甲组右侧草履虫向左侧移动,乙组无明显变化。
请根据该实验回答以下问题:
(1)草履虫由一个细胞构成,但这个细胞能完成摄食、消化、呼吸、排泄等一系列生命活动,因此草履虫属于 生物。
(2)乙载玻片在本实验中起 作用。
(3)该小组还应进行多次重复实验,目的是 。
(4)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食盐对草履虫是一种 刺激(选“有利”或“有害”)。
(5)草履虫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有利于它 。(答案合理即可)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A.小明发现有一群蚂蚁正在往洞里运食物。观察思考后,小明提出了一个问题:蚂蚁爱吃什么样的食物呢?
B.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小明提出了假设: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C.小明针对“蚂蚁爱吃甜的食物”这一假设,设计了一个实验:在一个培养皿的两端分别放上少许盐和少许糖,把一只蚂蚁放进培养皿中,仔细观察蚂蚁的行为。
D.小明按照实验设计完成了实验。
E.经过几次重复实验后,得出结论:蚂蚁爱吃甜的食物。
F.然后他把探究过程和结果与同学进行了交流。
(1)根据上述材料,总结探究的基本步骤:作出假设是 ;表达、交流是 。(填字母)
(2)小明设计实验的变量是 。
(3)小明设计的实验不足之处是 。
(4)小明在 E 步骤重复几次实验,目的是 。
15.小明和同学们做了以下两个实验,实验一:取两个大小相近的马铃薯分别标记1号和2号,各从顶端向下挖一个大小一样的洞,在1号马铃薯的洞内装入浓盐水,在2号马铃薯的洞内装入等量的清水,过一段时间后,观察两马铃薯洞内的水位变化。实验二:证明某种物质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原料的实验装置。
(1)实验一中,1号马铃薯的细胞属于图中的图[ ](填“A”或“B”),洞内水位变化是 (填“升高”或“降低”),原因是1号马铃薯细胞液浓度 (填“大于”或“小于”)周围溶液浓度。
(2)若用手捏两个马铃薯,会感到2号马铃薯变 (填“硬”或“软”)。
(3)实验二是证明某种物质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要原料的实验装置,甲乙两装置中,对照组是 ,光合作用能促进生物圈的 平衡。
16.为探究防止食品腐败的方法,同学们利用灭菌后的器材进行了如下实验。请结合实验回答问题。
组别 甲 乙 丙
装置
步骤 用酒精灯加热至肉汤沸腾3-5分钟,自然冷却
置于4℃环境中 置于室温条件下 置于室温条件下
连续观察3天
结果 3天内未见浑浊 第3天明显浑浊 3天内未见浑浊
(1)如果以温度为变量,应选择甲组和 组进行对照,该对照实验除了温度不同外,其他条件均相同,这样做的目的是 。
(2)乙、丙两组实验结果表明,导致肉汤腐败的细菌和真菌主要来自 。
(3)该实验启示我们,延长食品保存时间可以采用的措施有: 。(写出一条即可)。
17.生物兴趣小组在文亭湖采集到一些沉水植物,其茎直立细长、有分支,叶薄、披针形,花单性,果实圆柱形,种子2~6粒。经过检索得知,此为黑藻。同学们以此为材料开展了一系列探究实验。
试管与灯的距离(厘米) 5 10 15 20 25 30 35
每分钟产生的气泡数(个) 61 55 42 32 25 21 19
(1)在植物学分类上,黑藻属于 植物,推断依据是
(2)将黑藻放入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阳光下照射一段时间,玻璃管中不断有气泡产生。这种气体是
(3)晚上,将黑藻放在盛有水的试管中,先后放在离白炽灯不同距离处进一步探究,实验结果如表∶分析实验结果,你得出的结论是
(4)在晴朗的夏季,将黑藻放入密闭的玻璃内,放在室外培养。连接二氧化碳检测仪,测得密闭玻璃罩内黑藻一昼夜二氧化碳浓度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黑藻在一天中 (曲线上两点之间)段的光合作用最强。
18.实验:“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中,溶解的气体成分有什么变化?”
材料:鱼缸中的一条活鱼、溴麝香草酚蓝(简称BTB,是一种化学试剂,当水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时,该试剂由蓝色变成黄色)。请根据题意并观察如图,完成以下设计过程分析:
(1)鱼的口与鳃盖交替一张一合,这是鱼在水中进行 。
(2)水从鱼的 进入,再从鱼的鳃盖后缘流出,在此过程中,水与鳃丝里 中血液之间进行气体交换。
(3)在此过程中,鱼消耗的气体是水中的 (填氧气或二氧化碳)。
(4)在A点滴加BTB之后,B点呈现 色。
(5)结论:若结果与预测一致,得出的结论是,进入鱼体和流出鱼体的水相比,溶解在水中的氧气含量 (填增多或减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1)关节;骨;收缩
(2)神经系统;肱二头肌;屈肘
(3)骨膜
(4)骨密质;④
(5)有机物和无机物
2.【答案】(1)④③①②
(2)滴清水;没有染色
(3)甲
(4)液泡
(5)②
(6)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3.【答案】(1)先天性行为
(2)遗传物质
(3)分工;合作;社会;信息交流
(4)观察
(5)高等;越强
4.【答案】(1)50
(2)c
(3)右;⑤(细准焦螺旋);凹面
5.【答案】(1)细菌对植物遗体有分解作用
(2)灭菌
(3)对照;乙
(4)接种
(5)保证单一变量原则
(6)甲
(7)水分
6.【答案】(1)先天性行为
(2)蚂蚁喜欢甜食(或蚂蚁不喜欢甜食)
(3)对照(形成对照、起对照作用)
(4)蚂蚁喜欢甜食
(5)实验蚂蚁数量太少
7.【答案】(1)进行对照
(2)水分(沙的湿度);控制单一变量(保持变量唯一)
(3)避免偶然性(用多只海螳螂做实验才能得出可信的结论)
(4)9;潮湿
(5)水分(沙的湿度)对海螳螂的生活有影响,海螳螂更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
8.【答案】(1)乳酸菌;发酵;氧气;乳酸
(2)对照;灭菌
(3)加入乳酸菌并搅拌均匀,促进乳酸菌繁殖
(4)加入乳酸菌后的试剂瓶是否密封;甲
9.【答案】(1)D
(2)把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
(3)对照
(4)把叶片中的叶绿素脱去;黄白色
(5)碘液
(6)b;淀粉;光
10.【答案】(1)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2)保证变量唯一;避免偶然性,减少误差
(3)①和②;③和④
(4)金黄色葡萄球菌
(5)无菌;①;③
11.【答案】(1)树叶;各种树叶的形状一致,数量一致(合理即可)
(2)刚孵化的幼虫;避免孵化一周的幼虫在后天环境中的学习行为对实验的干扰;e
(3)家蚕爱吃桑叶,而不爱吃其他树叶,这是先天性行为
(4)遗传物质
12.【答案】(1)防止杂菌干扰实验(或防止这些用品上的微生物污染培养基,或其他合理答案)
(2)有机物;水分
(3)进行对照;为培养细菌提供适宜的温度(或适宜细菌生长和繁殖,或其他合理的答案)
(4)B;透明圈最大,抑菌效果最好
(5)菌落;光滑黏稠(或粗糙干燥);一
13.【答案】(1)单细胞
(2)对照
(3)避免偶然性,减少实验误差(答案合理即可)
(4)有害
(5)趋利避害(或适应环境,答案合理即可)
14.【答案】(1)B;F
(2)食物是否甜
(3)蚂蚁数量太少
(4)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
15.【答案】(1)B;升高;小于
(2)硬
(3)甲;碳—氧
16.【答案】(1)乙;控制单一变量
(2)空气
(3)低温保存或真空保存
17.【答案】(1)被子;有花和果实
(2)氧气
(3)光照强度越大,光合作用的强度越大
(4)CD
18.【答案】(1)呼吸
(2)口;毛细血管
(3)氧气
(4)黄
(5)减少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