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11《送东阳马生序》〔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0.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5:5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送东阳马生序
教学目标
1、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2、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3、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学习多种表达方式的运用。
教学重难点
1、理清本文的思想内容,明确作者的写作目的。
2、通过反复朗读,增强文言文语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清行文思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些都说明了苦难并非全是坏事。只要我们善于化苦难为动力,则苦难就会成为成功的垫脚石。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送东阳马生序》的内容,说明的也是这个道理的。
二、 整体感知
1.根据各段的中心句,划分文章结构并概括大意。
明确:第一部分(1-2段):作者年轻时求学之艰难和用心之专。
  第二部分(3段):说明太学生学习条件之优越。
  第三部分(4段):点明本文的写作背景和意图。
2.默读课文第一部分,思考问题:在求学的过程中,作者遇到了哪些困难?他又是如何克服的?
明确:①求书之难。这是由于“家贫”造成的困难。作者用借书、抄书的办法来克服。
②求师之难。作者用跑远路、拜名师、虚心求教的办法来克服。
③求学之难。作者历尽苦寒,破衣粗食。作者以内心的充足,精神的强大来克服这一困难。
3. 速读第二部分主要说明了当今太学生的学习条件的优越在哪些方面?比作者在求学过程的困难相比,作者认为太学生业不精、德有不成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自己求学过程中学习条件困难,但是作者凭借着“嗜学”、“勤且艰”、“用心专”,将困难的学习条件转变,学有所成;太学生们学习条件优越,没有遇到外在条件上的困难,学业不精、德有不成的原因是用心不专罢了。
三、合作探究
1.本文用还有哪些地方运用了的手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A.作者的求学经历和诸生的经历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目的在于突出 要有所成就,环境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勤奋、专心。正如韩愈所说:“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B.师生态度
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
生:色愈恭,礼愈至
C.生活情况
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
作者:緼袍敝衣,日仅再食
通过对比,作者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2.再读课文,谈谈文中的记叙、描写、议论是如何自然结合起来的?
明确:本文以记叙为主,笔法简洁。有些地方适当地加以渲染和描绘,使文章更加具体生动。例如,写到趋百里之外向硕师名人求教的情景,写了周围的环境:“门人弟子填其室”;写了“先达”的表现:“未尝稍降辞色”,“遇其叱咄”,“俟其欣悦”,对“先达”的庄重、严肃的态度写得很有声色,写自己求教时的谦虚、恭谨:“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写出人物的神态。
叙述和描绘的同时还适当穿插议论,突出了文章的思想。在对比自己同那些“烨然若神人”的同舍生之后,点出了甘于敝衣、粗粝的原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这里的“足乐者”就是进德修业。这简要的议论表现了人物的志趣。文章讲述了今之太学生的优越学习条件后,进而推论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这就是通过今昔对比揭示出的道理。
四、小结
作为一篇临别赠序,作者现身说法,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讲述了自己年轻时艰苦学习的经历,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有所成就。作者娓娓道来,多用对比手法说明道理,语言质朴。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情真意切,语重心长的劝学之意。
五、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古人刻苦学习的故事?结合课文内容谈谈,对你有什么启发?
明确:
A.画荻教子:《宋史欧阳修传》:“(修)四岁而孤。母郑守节自誓,亲诲之学。家贫,至以获画地学书。
B .悬梁刺股:《战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
C.囊萤映雪(晋车胤和孙康的学习故事) 凿壁偷光(西汉匡衡的学习故事)
D.韦编三绝(孔子晚年读《易》的故事) 画荻教子(欧阳修的学习故事)
E.悬梁刺股(战国苏秦的学习故事,也叫“头悬梁,锥刺股”)
六、作业
1.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写成发言材料,下节课交流。
2.课外阅读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