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72张PPT。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鲁迅译著尚未成书,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有 的 人 ━━纪念鲁迅有感臧克家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么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
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骑在人民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倒;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在石头上的
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
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
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着的人,
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鲁迅先生回忆他青少年时代生活的一本散文集,共10篇,意为早上开的花,到傍晚才去采摘,比喻青少年时代的生活情景到晚年回忆,含蓄而富有诗意。
Yesterday Once More课文说明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回忆性散文,回忆自己早年的生活。本文写于1926年,当时作者45岁。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回忆性散文集《朝花夕拾》。鲁迅(1881-1936),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 运交华盖欲何求?
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
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
管他冬夏与春秋。自嘲 1918年,首次用“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在他从文的30年间,共有“述著29种,250余万言”,为我们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魯迅像(青年時期)
魯迅像(1933年)主要作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二心集》等。鲁迅作品集简况小 说 集: 《呐喊》(1918-1922);
《彷徨》(1924-1926)
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1922-1935)
散 文 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
散 文 诗 集: 《野草》(1927)
杂文集(16部):《热风》 《坟》 《华盖集》 《华盖集续编》(1926) 《而已集》(1927) 《三闲集》 《二心集》(1930) 《南腔北调集》(1922-1933) 《伪自由书》 《准风月谈》 《花边文学》 《且介亭杂文》(1934-1936) 《且介亭杂文二集》 《且介亭杂文末编》 《集外集》 《集外集拾遗》注意下列词语的字音和字形:确凿菜畦蟋蟀缠络觅食竹筛渊博鼎沸宿儒倜傥锡箔珊瑚攒敛脑髓蝉蜕záoqíshuàichánmìshāisùyuāndǐngtìtǎngshānbósuǐtuìcuán盔甲东方朔kuīshuòliǎn注意下列词语的字形:和蔼长吟轻捷云霄弹琴脊梁臃肿牵连不断无妨倘机关无味啄食高枕而卧陌生鉴赏人迹罕至躁书塾质朴 生 字
确凿 菜畦 桑椹 油蛉
斑蝥 攒 收敛 脑髓
陌生 罕 至 觅 食
秕 谷 系 宿儒 东方朔
蝉蜕 人声鼎沸 窦
厥 苞 茅 橘柚 倜傥
叵 箩 拗 锡箔záoqíshènlíngmáocuánliǎn
suǐmòhǎnmìbǐjìsùrúshuòtuìdǐng fèidòu
juébāoyòutì tǎngpǒǎobó讨论与理解:根据标题分析,文章以什么为写作顺序?内容可分哪两部分?文章哪几节文字写百草园?哪几节文章写三味书屋?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作者更喜欢哪一个?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为什么?文章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第九节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百草园空间顺序(1-8)(9 -24)枯燥无味的书塾三味书屋自由快乐的乐园景物有声有色,充满乐趣。内容:枯燥美女蛇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雪地捕鸟,带来无穷乐趣。形式:单调环境:压抑对比
第一部分( ):回忆百草园的有趣生活。又可分四层。 一层( ):总的介绍百草园情况。点出是“我的乐园”,充满留恋之情。 二层( ):写热天百草园充满无限乐趣。 三层( ):写长妈妈讲的美女蛇故事及“我”的感慨。 四层( ):写冬天百草园雪地捕鸟的乐趣。
第二部分( ):回忆在三味书屋读书的经历。可分五层。 一层( ):是过渡段,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二层( ):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书屋和先生。 三层( )写不准提课外的问题。 四层( ):写不准去后园玩。 五层(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朗读课文 划分段落层次1—8段1段7—8段2段3—6段9段—结束9段10—11段12—16段17—20段21—24段中心意思: 文章用百草园自由快乐的生活同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的生活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文章通过对百草园自由欢乐生活
和三味书屋单调枯燥生活的记叙,表
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追求自由欢乐
生活的心理,含蓄地批判了束缚儿童
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中心思想 结构上的作用: 第一句 “不知道”三
个字,表明了去三味书屋是被迫的。第二句三个“也许”,猜测原因,推断去三味书屋是一种惩罚,预示了三味书屋的生活让人反感。最后三句直接抒发了对百草园的难分难舍的感情。因此,第九节表达了“我”对百草园的依恋和对三味书屋的反感之情。 。 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表情达意的作用:阅读第二节,思考下列问题:“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个句式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划分层次,并说说这节文字运用了怎样的写作顺序?写百草园的景物,既有静景,又有动景,试具体说说作者是怎样安排的。这段文字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具体描写了百草园的景物?请用最短的时间背诵这节文字,并把背诵方法介绍给同学们。作者写百草园都写了哪些景物? 碧绿的菜畦、光滑的 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长吟的鸣蝉、肥胖的黄蜂、轻捷的叫天子、低唱的油蛉、弹琴的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藤和木莲藤、又酸又甜的覆盆子等景物。 描写景物要抓住特征调动各种感觉角度按照一定的顺序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试着找出有哪些乐趣?
找蜈蚣 按斑蝥
拔何首乌 摘覆盆子
描写这些 景物时采用了“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句式,想想有什么作用?其乐更无穷!!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菜畦
石井栏
皂荚树
桑椹
鸣蝉
黄蜂
叫天子静态动态低高﹙ ﹚
﹙ ﹚
﹙ ﹚
﹙ ﹚
﹙ ﹚
﹙ ﹚﹙ ﹚
﹙ ﹚
﹙ ﹚碧绿的
光滑的
高大的
紫红的
肥胖的
轻捷的长吟
伏
窜高低观察景物:有序多角度精选词语单是
就有…………油蛉
蟋蟀
蜈蚣
斑蝥
何首乌藤
木莲藤
木莲果
何首乌根
覆盆子低唱(声音)弹琴(声音)翻按喷﹙动作﹚缠络﹙形状﹚像莲房擁肿拔像小球又酸又甜﹙形状﹚﹙形状﹚﹙形状﹚摘动物植物中间结合叙写人的活动﹙味道﹚拍﹙声音﹚百草园的自然景物和乐趣本文采取了由整体到局部,由远及近、由高到低、从静到动、先夏后冬的顺序,对百草园的景物作了有层次的描述。先写远远望见的、粗线条的景物,如菜畦、皂荚树、鸣蝉,再写身边、脚下、眼前的景物,如斑蝥、何首乌根、覆盆子果实;先写静止的,如石井栏,再写动态的,如叫天子;先写生机勃勃的夏季,再写别有情趣的冬季。"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就"用“单是就”突出后者
整体局部写作顺序先静物后动物先动物后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鸣蝉叫天子黄蜂油蛉蟋蟀蜈蚣斑蝥何首乌和木莲覆盆子︷︷味觉听觉视觉、触觉视觉长吟、弹琴……声音又酸又甜味道光滑、高大、肥胖……形状碧绿、紫红颜色比喻、拟人、排比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 阿长简介
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溇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她只生了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长妈妈只是许多旧式女人中的一个,做一辈子的老妈子(乡下叫做‘做妈妈’),平时也不回家去,直到临死”。长妈妈患有羊癫病,1899年4月“初六日雨中放舟至大树港看戏,鸿寿堂徽班,长妈妈发病,辰刻身故”。找出美女蛇故事的六要素
时间:
地点:
人物:
发生:
经过:
结果:先前古庙里读书人 美女蛇 老和尚读书人看见一个美女朝他笑,并唤其名而后隐去被和尚识破机关,送给他小盒子 防身飞蜈蚣治死了美女蛇美女蛇的故事在全文中的作用是:——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感,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阅读第七节,思考下列问题:作者先写百草园冬天的“无味”,然后写下雪带来的乐趣,这是什么写法?起什么作用?找出表示捕鸟动作的词,说说这些词的作用。请用最短的时间背诵这段文字,并把背诵方法介绍给同学们。以没有雪的无味来衬托下雪带来的乐趣。扫露支撒系牵拉看罩九个表述动作的词,准确而生动地表现了雪地捕鸟的过程,写出了雪后捕鸟的乐趣。先抑后扬,欲扬先抑。冬捕鸟( )开一块雪,( )出地面,用短棒( )起一面竹筛,下面( )些秕谷,棒上( )一条长绳,人远远地( )着, ( )鸟雀下来( )食,( )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 ),便( )住了。 扫露支撒系牵看啄走拉罩 雪 地面 短棒 竹筛 秕谷 长绳 人 鸟雀扫开露 支 撒 拉系牵 罩看 抓住关键动词我的乐园百草园的景物美女蛇故事雪地捕鸟自由快乐的乐园景色和情趣
碧绿的菜畦
紫红的桑椹 鸣蝉长吟
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
何首乌 木莲 覆盆子
拍雪人 捕鸟雀
美丽的传说
美女蛇的故事——
抹上神话色彩
增添神秘感觉
告别百草园
也许 猜测
称为 传说
不能常到 遗憾百草园的快乐生活生动形象趣味盎然 动物植物
静态 动态
视觉 听觉 味觉春夏秋冬 “我”即将结束在百草园的生活,要去私塾读书,“我”是怎么想的?“我”认为可能是做错了事所受的惩罚。三个“也许”,表反复揣测。可见“我”对百草园是多么的留恋。预示着三味书屋与百草园将是截然不同的一块天地。
这一段在文中起过渡作用。
百草园,绍兴城内鲁迅家房屋后面的园子。三味书屋,在鲁迅家附近,鲁迅小时候(12岁到17岁)在这里读书。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朝花夕拾》。这组散文是在鲁迅生活中最辗转流徙,心情最苦闷的时候写的。三味书屋鲁迅十二岁起入三味书屋读书。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的就是这段经历。 "我不知道家里人为什么要将我送到私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的牌位,我们便对着那鹿行礼..."三味书屋三味书屋环境“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书屋和先生
书屋
扁— 三味书屋
画—幅 鹿 古树
先生
和蔼答礼
戒尺
罚跪读书情况
询问“怪哉” 好奇
自寻乐趣 反衬
读书场面 对比
游戏画画 含蓄
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私塾教育的若干侧面和单调枯燥的学习生活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不常用课文阅读与欣赏 书塾中的老师是怎么样一个人?(鲁迅的塾师寿镜吾)课文阅读与欣赏 1、外貌: (鲁迅的塾师寿镜吾) 2、性格: 高而瘦的老人、须发花白、戴着大眼镜 方正、质朴、博学——学习生活单调乏味。“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学生正常的发问和游戏遭到禁止。
——学习内容陈腐而又艰深难懂,不适合儿童。当先生摇头晃脑读得入神时,学生做戏、画图,从中自找乐趣。
——有体罚现象。先生有戒尺,也有罚跪的规则。
以上内容这表达了作者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的不满。三味书屋的学习是怎样的?书屋的先生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他是什么态度?
——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戴着大眼镜。(外貌)
——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品质,由外至内)
——和蔼。当孩子们向他行礼时,他也和蔼地答礼;发现孩子们贪玩时,只不过是“瞪几眼”。
——开明。有戒尺,但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
——酷爱读书。他读书很入神,读到得意处,就微笑起来,将头仰起,向后面拗过去。
——严厉。他的书塾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
——不欢迎学生问课本以外的问题。当鲁迅提出“怪哉”的问题时,答以“不知道”,还有些“怒色”了。
鲁迅很尊敬这位老先生。 原来,古人认为书是精神食粮,虽不能食,却可知味。古人称读书有三味,“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yáo)馔(zhuàn) ,读诸子百家味如醯(xī)醢(hǎi) ”。你能猜出古人所言的读书三味是哪“三味”吗?
注:肴馔:宴席上的或比较丰盛的菜和饭。
醯醢:肉酱。?你知道什么是 吗?你能体会古人这番话的用意吗? 多读书、读好书,就能体会读书的滋味,就能享受读书的快乐。“三味书屋”原名“三余书屋”
“三余”:“冬者岁之余,夜者日之余,
阴雨者晴之余。”
“三味”:诗书为之太羹,史为杂俎,
子为醯醢,是为书三味。
读经味如稻粱,读味如肴馔,
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寿镜吾老先生自二十岁考取秀才后,不再参加考试,远离仕途,自甘淡泊,子承父业坐馆教书达六十年之久。他谙熟四书五经,博学正直,具有反清爱国思想。在封建社会中他还是比较开明的,为人方正、质朴,对学生和蔼,对童年的鲁迅十分关心。他是鲁迅的启蒙老师,鲁迅对他一直很恭敬。鲁迅成年后,师生之间常有书信往来,鲁迅每次回家也都前去看望先生。课文阅读与欣赏旧时读书跟现在有哪些不同?1、先要行拜师之礼;
2、上课时,单独上生书;
3、课程只有读经、习字、对课;
4、教材晦涩难懂;
5、体罚学生:打手心、罚跪。 三味书屋有没有我们感兴趣的事?试举例说明: 有乐趣。例如:
1、“怪哉”是怎么回事?
2、折腊梅花;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
3、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
4、用荆川纸蒙在小说绣像上画画等。
百草园空间顺序(1-8)(10-24)(9)枯燥无味的书塾三味书屋自由快乐的乐园景物有声有色,充满乐趣。内容:枯燥美女蛇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情趣。雪地捕鸟,带来无穷乐趣。形式:单调环境:压抑对比准确的形容、准确地表述动作。通过对比,表达思想感情。(第二节、第七节)作者喜欢百草园的原因:1、百草园多姿多彩、热闹、有趣。2、可以听神话故事,并得到启发。3、可以拍雪人、塑雪罗汉、捕鸟。作者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原因?1、三味书屋的布置
2、从老师刻板的教育方法看
3、从枯燥的学习生活看
3、从学习的内容来看谈谈老先生在作者心目中是一个怎样的人?运用准确的词语表现景物特点,描写动作。
碧绿的菜畦 光滑的石井栏 高大的皂荚树
肥胖的黄蜂 轻捷的叫天子 鸣蝉长吟 油蛉低唱 蟋蟀弹琴
扫开 支起 撒 系 牵 看 拉
叙事写景,井然有序。
叙事 地点转换
写景 春-夏-秋-冬
植物-动物 静态-动态 低-高-低
运用对比的方法,突出中心思想。
百草园 ——乐园 书屋小园 学生偷玩
三味书屋——严厉的书塾 书屋 先生读书
写作特点 儿童天真活泼的性格,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束缚写景的作用是 什么 ?渲染气氛、烘托人物、突出中心。1.渲染一种险峻的环境氛围。
2.烘托人物敢于战胜险浪的勇气。
3. 为表现中心思想服务。 三点规律: 自然景物的描写要有明确的目的。 要写出自然景物的特征。 自然景物的描写要有清晰的层次。 要仔细观察,选好观察角度,移位观 察,还可运用比较观察的方法,注意景物的发展和变化。写景的要点:
1、写景要有顺序
2、多方面写景要有层次感
3、注意多角度、多侧面写景
4、写景要抓特征
5、实写和虚写,详写和略写相结合
6、多种修辞手法相结合例《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2节)次序低 高
高 低特征趣味盎然层次概括不必说
也不必说(略)局部 单是植物动物动物植物(详)角度视觉
触觉
听觉
视觉
触觉
味觉
“乐园”中心:
以百草园的快乐与三味书屋的乏闷形成对比,含蓄而深刻地批判了封建制度对儿童身心发展的束缚。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3、能否替换?为什么?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鸣叫),肥胖的黄蜂伏( 站)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串(飞)向云霄里去了。鸣叫指一般的叫,长吟指长时间的叫,
“伏”比“站”更准确表达了黄蜂采完蜜后肥胖的特点更准确反映了蝉在夏天感觉闷热时的情景“直串”比“飞”更突出云雀轻捷的特点4、第2节关于“泥墙根一带”的描写对象,有详有略,略写的如 、 等。详写的则为 ,其中写了它的 、 ,也写了 以及 。 蜈蚣油蛉何首乌根藤有关何首乌的传说自己拔何首乌弄坏墙根的事5、第8节中“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是指 , “我不大能用”的原因是 。
因为我太性急,来不及等鸟走进竹筛中间就拉绳子用竹筛捕鸟1、“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一句中“只”能否删去?为什么? “只”说明我在三味书屋除了读书,
没有其他生活内容,从而突出了三味书屋生活的乏闷,更突出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毒害2、我请教老师“怪哉”是怎么一回事,表现了儿童的 。3、文中写我向老师问“怪哉”时,从 和 两方面(人物描写方法)描写老师的态度。这种描写说明了老师认为 。4、从上文看,先生既和蔼质朴,又迂腐可笑。他和蔼质朴表现在 ; 迂腐可笑表现在 。5、作者写三味书屋的沉闷,是为了 死守成规,不愿告诉学生课本外的知识强烈的求知欲望语言神态做学生是不该问这些事情的,只要读书 “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我对他很恭敬突出三味书屋的快乐,
更突出封建制度对儿童天性的毒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