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2016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第1课《唐诗五首》(5份打包)

文档属性

名称 2015-2016长春版语文七年级上册课件:第1课《唐诗五首》(5份打包)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长春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5 11:07:15

文档简介

课件16张PPT。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作者简介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写作背景 韩愈写此诗时已经56岁,任吏部侍郎。这是他一生所作最大的官。虽然时间不长(他57岁就病逝了),但此时心情很好。此前不久,镇州(今河北正定)藩镇叛乱,韩愈奉命前往宣抚,说服叛军,平息了一场叛乱。穆宗皇帝非常高兴,把他从兵部侍郎上调为吏部侍郎。在文学方面,他早已声名大振。在复兴儒学的事业中,他也卓有建树。因此,虽然年近花甲,却不因岁月如流而悲伤,而是兴味盎然地迎接春天。黄叔灿《唐诗笺注》评此诗云:"写照工甚,正如画家设色,在有意无意之间"。朱彝尊《批韩诗》曰:"景绝妙,写得亦绝妙"。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①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送给张籍。 呈 ,送 给,恭敬语;诗人张籍(约767-830),在兄弟中排行十八,当时任水部员外郎。
?? ?② 天街――京城(长安)的街道。
??? ③酥――用牛羊奶制成的油。
??? ④最是――正是。
??? ⑤处――时候,只在诗词里才这样用。
??? ⑤绝胜――远远胜过。【注释】译诗京城大道上空雨丝纷纷,
它像酥酪般细密而滋润,
远望草色依稀连成一片,
近看时却显得稀疏零星。
这是一年中最美的景色,
远胜过绿柳满城的暮春。
首句点出初春小雨 ,以“润如酥”来形容它的细滑润泽,准确地捕捉到了它的特点。造句清新优美。与杜甫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有异曲同工之妙。 ?? 第二句紧承首句,写草沾雨后的景色。以远看似青 ,近看却无 ,描画出了初春小草沾雨后的朦胧景象。可与王维的"青霭入看无"、"山色有无中"相媲美。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三、四两句对初春景色大加赞美:"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这两句意思是说:早春的小雨和草色是一年春光中最美的东西,远远超过了烟柳满城的衰落的晚春景色。写春景的诗,在唐诗中,多取明媚的晚春,这首诗却取早春咏叹,认为早春比晚春景色优胜,别出新意。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韩愈的这首诗作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
“早春”中那富有生命力的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就这样完美地展现在读者眼中。诗人就像一位高
明的画家,挥洒着画笔甩出了一抹嫩草色。这其
中的青青色彩和意境,实在是“只可意会,不可言
传”的。从这首小诗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具有细
致入微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艺术表现力。
整体感知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第二首)
莫道官忙身老大,即无年少逐春心。凭君先到江头看,柳色如今深未深?
晚 春
唐 ·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释】惟解:只知道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唐)王维《春中田园作》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唐)贾至《春思二首》(其一)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唐)韦应物《滁洲西涧》走进古诗词中的春天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唐)韩愈《春雪》
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唐)李白《劳劳亭》
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晓阴阴。
——(唐)钱起《赠阙下裴舍人》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唐)杜甫《春夜喜雨》
春雨细如尘,楼外柳丝黄湿,风约绣帘斜去,透窗纱寒碧。
——(宋)朱敦儒《好事近》
天初暖,日初长。好春光。万汇此时皆得意,竞芬芳。
笋迸苔钱嫩绿,花偎雪坞浓香。谁把金丝裁剪却,挂斜阳?
——(唐)欧阳炯《春光好》蘋叶软,杏花明,画船轻。双浴鸳鸯出绿汀,棹歌声。
春水无风无痕,春天半雨半晴。红粉相随南浦晚,几含情。
——(唐)和凝《春光好》
春艳艳,江上晚春三四点,柳丝如剪花如染。
——(唐)冯延巳《归自谣》
春牛春杖,无限春风来海上。便丐春工,染得桃红似肉红。
春幡春胜,一阵春风吹酒醒。不似天涯,卷起杨花似雪花。
——(宋)苏轼《减字木兰花》谢谢观看课件14张PPT。滁州西涧 唐 韦应物

1、品味语言,了解诗歌点染的写法。? 2、体味诗歌的意境美。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意境。? 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寄予的感情。 ?前面我们已经接触过许多唐代大诗人的作品,他们都各具风格。? ?比如:李白的诗——豪放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以“高雅闲淡”著称的诗人韦应物的传世佳作《滁州西涧》,一起来品味他的高雅闲淡! 导语?独怜幽草涧边生
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
野渡无人舟自横【注解】:
1、滁州:在今安徽滁县以西。 2、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称上马河。 3、幽草:幽谷里的小草。
【韵译】:
我怜爱生长在涧边的幽草, 涧上有黄鹂在深林中啼叫。 春潮伴着夜雨急急地涌来, 渡口无人船只随波浪横漂。
[评析]:
这是写景诗的名篇,描写春游滁州西涧赏景和晚潮带雨的野渡所见。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疾高贵;后两句写带鱼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蕴含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和之忧伤。全诗表露了恬静的胸怀和忧伤之情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象。
独怜是什么意思?
这首诗那句比较出名,为什么?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有关问题这是一首山水诗,那我们可以用欣赏山水国画的方法来欣赏它。国画中有一种技法称为:点染法,和我们文学中讲的“文眼”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首诗歌中,每一句都有一个文眼。? ?比如说第一句诗,讲的是?(草)那么这个草是什么样的草呢?(幽草)这里的“幽草”即是第一句的文眼,用“幽”来点染“草”。幽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呢?(沉静、安闲)那么这个“幽”字在这里就赋予了“草”独特色彩和意味!作者就独怜(爱)这幽草。? 那么请同学们自己来找其余三句诗中的文眼。(鸟鸣、潮急、舟横)? 鸟鸣——大家还知道哪些诗歌中出现了黄鹂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笔下的黄鹂活泼可爱,生机勃勃,表现了作者悠然自得的情怀。那么韦应物笔下的黄鹂鸣叫也是这样的含义吗?? ?高高在上的深树林中的黄鹂传来清脆的鸣叫,作者对它是什么态度呢?这就要从第一句诗中去寻找答案了,是什么?(毫不在意,因为他“独怜”幽草)至于他为什么不在意呢我们呆会儿再来分析。? 接着来看第三句的文眼——潮急。?这里首先要提到一个自然现象,在春天桃花盛开的时节,往往会出现多雨的天气,称之为桃花汛。这时候山涧里河水暴涨,形成了“潮急”的景象。那么这里的“急”?除了形容潮水外,还有别的含义吗?作者来这里享受清幽的环境,到晚上了,没想到春雨不断竟涨起了春潮。此时,作者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呢?(急于归航)于是,他慌忙地去找他的舟——舟在河中是什么样的呢?(舟自横)为什么会横着呢?(水的力度很大)进一步突出了当时这春潮的急!? 进入诗歌的意境? 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赏析和FLASH中的图景来想象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卷呢?请发言。 体会作者的情感? 1、怜——喜爱,怜惜。开篇将幽草、黄鹂并提,用“独怜”的字眼,很明显地表露了诗人? 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 ?2、舟自横——这里需要联系着作者的身世来理解它的深意了!? 韦应物出生官宦家庭,享受着世袭特权,早年是唐玄宗的皇家卫队中的一员,过着骄奢腐化的生活。经历了安史之乱后,他深受震撼,发奋读书,27岁中进士,走上了仕途。做过滁州、江州、苏州等地的刺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诗中的“舟自横”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 请同学们评论此诗,谈谈自己的收获。? 课件30张PPT。中国是一个古老的诗的国度。唐诗是中国诗歌之巅峰,可谓名家辈出、精品如林、盛况空前、后难为继。唐诗以其卓越的思想性、艺术性永载中华诗歌艺术史册,流芳百世。唐诗盛美并臻,千古流传,脍炙人口,受到一代又一代读者朋友的喜爱。
唐诗精华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选自《陈伯玉集》。
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现四川)人。唐代诗人。年轻时性格豪爽。二十四岁中进士,以上书论政,为武则天所赞赏。直言敢谏,多切中时弊。三十六七岁时随建安王东征契丹,所提建议不被采纳,反而受到降职处分。三十八岁解职还乡,被县令段简陷害,死于狱中,时年四十一岁。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在文学上,其诗思想充实,语言刚健质朴,对唐代诗歌影响巨大,张九龄、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都从中受到启迪。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登幽州台歌——文学常识这是一个失意人的故事。
故事开始于唐朝武则天统治时期。
故事的主人公仪表堂堂,大有作为,然遇人不淑以及直言不讳,惹来诸多猜忌之音:首先在谏言期间,不受重视,深陷囹圄;
其次在参谋期间,自告奋勇,饱受株连;
幸而在忧愤之间,奋笔疾书,得有佳诗;
在走投无路,报国无门后,陈子昂忧愤万分,悲从心出,终于站在幽州登楼台前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诗:《登幽州台歌》
失意人生,狭路相逢1. 悠悠——形容时间的久远和空间的广大。
2. 怆然——悲伤的样子。
3. 涕——眼泪。
---------------------------------------------------------------
4. 前——向前看。
5. 念——想到。
登幽州台歌——注解登幽州台歌——古诗译文
意译:
放眼望去哪有以前贤人的踪影,回头看看也不见一个效仿古贤的今人。想到那天悠悠而高远、地悠悠而广袤的天地之间,我独自忧伤啊,让人禁不住泪流满面沾湿了衣襟! 直译
见不到往昔招贤的英王,
看不到后世求才的明君。
想到历史上的那些事无限渺远,我深感人生无奈,
独自凭吊,我眼泪纵横凄恻悲愁!
诗的前两句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从时间的角度表现主人公的孤独。前贤不见,后贤不及,想到自己怀才不遇,屡受挫折,求贤主而不得,欲报国而无门,不禁悲从中来,感慨万端。
遥想战国时燕昭王曾在此筑台招贤纳士,而今物是人非,徒增苍凉之感。登幽州台歌——鉴赏诗歌的后两句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后两句从空间角度表现了主人公的孤独。浩瀚的天宇和苍茫的原野交融在一起,诗人寂寞地站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交汇处,感慨天地悠悠,叹息知音难求。登幽州台歌——鉴赏10内容解析:古人、来者见天、地、悠悠时间概念空间概念时空概念统一的时空结构无限虚空{{客观所见主观所感空旷苍凉{悠悠往古遥遥未来慷慨悲凉抒情主体念}:天 地 人——孤独12内容解析:把栏杆拍遍,
无人会,
登临意。
—辛弃疾《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 13内容解析:古来圣贤皆寂寞
—李白《将进酒》 14内容解析:独立苍茫自咏诗
—杜甫《乐游园歌》 15内容解析:1、孤独16内容解析: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
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
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
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
的日子为什么一
去不复返呢? ——朱自清《匆匆》
朱自清17内容解析: 你曾经轻轻牵着我的手,
走过草地踏过山坡。
你说那青山永远挺立,
流水它永远无尽头。
爸爸为何你走得匆匆,
来不及告诉我
来不及告诉我你就走。
为何在我最需要你的时候,
却牵不到你的手!—张行《牵不到你的手》18内容解析:这无限空间的永恒寂寞使我恐惧——法国哲学家·帕斯卡尔 19内容解析:古人今人来者……1、孤独 生之短促2、20内容解析:岁月无情时不我待1、孤独 生之短促2、21内容解析:1、孤独2、生之短促}696年契丹李尽忠、孙万荣等攻陷营州。武则天委派武攸(yōu)宜率军征讨,陈子昂在武攸宜幕府担任参谋,随军出征。武为人轻率,少谋略。次年兵败,情况紧急,陈子昂请求遣万人作前驱以击敌,武不允。稍后,陈子昂又向武则天进言,不听,反把他降为军曹。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遗址在今北京),慷慨悲吟,写下了此诗。登幽州台歌——背景23内容解析:南登碣石馆,
遥望黄金台。
丘陵尽禾木,
昭王安在哉?
—陈子昂《燕昭王》24内容解析:逢时独为贵,
历代非无才。
隗君亦何幸,
遂起黄金台。
—陈子昂《郭隗》25内容解析:宝马老死于厩中
良弓朽断于壁上26内容解析:1、孤独 2、生之短促 怀才不遇3、}27内容解析:1、景藏情中 藏于情中的“景”是一种“虚景”,它来自诗人的情思,但它反过来又进行负载和寄托。
诗人的直抒之情、“虚景”所载之情与景象相互交融、相互渗透,构成了一种孤寂、幽深、寥廓的意境。28内容解析: 诗人旷视四野,思接千载,把悠悠之天地、古今之贤人统笼于笔下,然后直抒胸臆,径吐块垒。哀而不伤,悲中有壮。 2、沉郁悲壮29内容解析: 前两句五字三顿,音节比较急促,传达了诗
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 后两句六字四顿,音节比较舒缓流畅,表现了
诗人无可奈何、喟然长叹的情景。
3、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30教学内容与重点难点总结 二、《登幽州台歌》的丰厚内涵 三、《登幽州台歌》的艺术特色 一、陈子昂压卷之作,创造出了空旷苍茫、慷慨悲凉的意境。1、孤独的慨叹2、生之短促的感喟3、怀才不遇的哀伤1、景藏情中2、沉郁悲壮3、长短参错的楚辞体句法课件31张PPT。课文朗读课题解说课文简析比较阅读学习目标
1、理解诗中字、词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讲解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熟读背诵,积累理解1、读一读:
反复朗读直至背诵。
2、译一译:
对照注释,解词析句,扫清障碍,理解诗歌内容。
3、说一说: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返回读一读1.请用“ / ”划出诗句的节奏。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课 题 解 说 课题《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少府,官名,即县尉。之任,去上任。之,动词。蜀州,现四川省崇州市。 这首诗是王勃在京城长安做朝散郎时,送一位姓杜的朋友前往蜀地任县尉时写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充满一种健康开朗的情调,洋溢着作者对友人的深厚感情,是王勃最负盛名的诗篇。
背景简介 作 者 简 介
作者王勃,生于公元650 年,卒于公元675年,字子安。唐代初年的诗人。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起,被称为“初唐四杰”。著有《王子安集》。 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通常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为一联,第一联为首联;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尾联。每首诗的中间两联一般要求分别对仗,第二、四、六、八句要求押韵。主要有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两种,简称“五律”或“七律”。复习有关律诗的知识返回【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首联: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颔联: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译:(即将告别)由三秦保卫的长安城,(透过迷漫的)风烟(似乎)能望见(巴蜀的)五大渡口。 译:(我)同您(此时)都怀有惜别的心情,(因为我们)都是离乡在外做官的人。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译: (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朋友,(即使)远隔万里(也)如近在咫尺。尾联: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译:(我们)不要在分手的路口上,像小儿女那样(让泪水)沾湿手巾。——写景,气势宏伟——抒情,劝慰友人——思念,友情深厚——壮别,点明主旨 首联颔联颈联尾联全诗结构表达了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深情思考: 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⒉这首诗哪几联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⒊怎样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千古佳句?思考: 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的思想感情。思考: ⒉这首诗哪几联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 首联和颈联用了对仗的修辞手法。思 考 ⒊怎样理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句千古佳句? 这两句的意思是:(只要)四海之内有着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千万里,也如近在咫尺。这句诗是全篇的中心所在。作者将对朋友的真挚感情升华为哲理。说明知心朋友,声息相通。进一步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两句诗说出古今几千年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了千古佳句。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概括本诗的主题。 这一首是送别的名作。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怀,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这两句诗说出古今几千年来人们的共同心声,成为了千古佳句。主 题积累与运用 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请认真回忆,试着将它背诵出来《送元二使安西》 《芙蓉楼送辛渐》 《赠汪伦》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唐·高适) 请同学们欣赏下面两首诗,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不同的思想感情。 比较阅读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返回比较阅读 一、二两句写送别的时间,地点,环境气氛。清晨,渭城客舍,望不见尽头的驿道上,雨下得不长,刚刚润湿尘土就停了。路旁得柳树被朝雨洗出了青翠的本色,所以说“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来。三四句是一个整体。在临行之际“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里,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同时,也以此让对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阳关无故人”之感,又何尝只属于行者呢?总之,三四两句,把作者依依不忍分手的深情厚意表达了出来,说出了人们在离别时想说而又无法说出的话。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首诗第一句是写景兼抒情。迷蒙的烟雨笼罩着吴地江天,织成了无边无际的愁网。作者一开始就渲染出离别的黯(àn)淡气氛。第二句写诗人的心情。清晨,天色已明,辛渐即将登舟北归。诗人遥望江北的远山,想到行人不久便要隐没在楚山之外,孤寂之感油然而生。第三句,第四句写临别的叮咛之辞。诗人想到友人回到洛阳,就可以与亲友相聚,自己留在吴地,却只能像这孤零零的楚山一样,伫(zhà)立在江畔空望着流水逝去。一个“孤”字如同感情的引线,自然而然牵出了后两句临别叮咛之辞:“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作者用“冰心”、“玉壶”比喻自己高洁清白的品格。王昌龄托辛渐给洛阳亲友带去的口信,不是报平安,而是传达自己依然冰清玉洁、坚持操守的信念,是大有深意的。它含蓄深刻,余韵无穷。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如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从以上两首诗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看出,古代的送别诗大多是抒发一种朋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的惆怅之情,或表达了作者在朋友离别后的孤独寂寞的感情。而王勃在《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一诗中,没有这种忧伤的感情,而是劝慰友人不要为离别而悲伤,而要心胸豁达,坦然对待,充分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重和豁达的性格。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小结 1.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作者是被称为“初唐四杰”之一的王勃。
  B.第一句点出了送别的地点,第二句则把读者的视线引向了杜少府即将赴任之地。
  C.颔联是说,诗人要跟朋友分手,去外地做官,
  D.尾联紧承颈联而来,诗人劝慰杜少府,不要在临别之时像儿女一般哭鼻子、抹眼泪。
2.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课堂练习C课堂练习 2.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自古以来,写离别的诗大多情感悲伤、基调低沉,而王勃的这两句写得昂扬乐观,能给朋友以安慰和鼓励,对待离别态度很积极。 课后作业1、反复诵读至背诵《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将送别诗积累到你的积累本上
3、预习《登幽州台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别董大(唐·高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送灵澈上人(唐 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阳,青山独归远。 山中相送 (唐 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明年春草绿,王孙归不归?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课件17张PPT。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1.诵读背默。? 2.说诗句的大意,领会诗所表达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赏析名句。学习目标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王昌龄是盛唐诗坛上一位以写边塞题材为主的著名诗人。他特别擅长写七绝。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方的友人。背景简介标题解说 查资料,说说你从此诗的标题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这首诗是作者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好诗。标题解说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唐]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根据注释,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的意境。 龙标:今湖南黔阳,唐时甚僻。诗中指王昌龄,古人常用官职或任官之地的州县名来称呼一个人。
左迁:古尊右卑左,即贬官。
子规:即杜鹃鸟。
五溪: 唐人所说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当时属于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贵州东部。
夜郎: 汉代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曾在今贵州西部、北部和云南东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区建立过政权,称为夜郎。唐代在今贵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设过夜郎县。这里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县境,与黔阳邻近)。李白当时在东南,所以说“随风直到夜郎西”。 〖注释〗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翻译)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听说王昌龄被贬到龙标,(我)在这遥远的地方写下这首诗寄给他。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拟人化的手法写月,赋予月亮以人的特性。李白内心悲愁,无可排遣,无人理解。似乎只有月亮才是真正的知音。“我寄愁心与明月”,诗人只好把满腔悲愁托付给普照寰宇的明月,带给远隔数千里的天涯沦落人。 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4.本诗借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对友人的思念、同情和关切之情。杨花落尽子规啼杨花落尽啦,子规鸟儿不住地在啼 首句写景兼点时令。于景物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即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在内,切合当时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闻道龙标过五溪。 听说你遭贬了,被贬到龙标去,一路上要经过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因首句已于景中见情,所以次句便直叙其事。“闻道”,表示惊惜。“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以悲景衬托离情,表现出作者对好友旅途艰辛、贬所荒远的深切同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通过诗人丰富的想象,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成为了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拟人),她将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了辽远的夜郎之西。有道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是告慰友人并不孤单的一种情怀……所有这些,真切地传达出作者得知友人遭贬后的心灵震撼以及由此而引发出来的强烈的主观感情。“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这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简要赏析。
拟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将“愁心”带给远方的朋友,诗句生动形象的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以及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赏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中闻字。
闻是听闻的意思,可见诗人对友人非常关心,时刻关注友人的行动,体现了友谊的深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