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秦腔》课件(共33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7.2 *《秦腔》课件(共33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83.1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21:56: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33张PPT)
秦腔
1.了解贾平凹的生平及其创作成就,了解秦腔、秦地、秦人的基本特点。
2.品味文章的语言,学习本文出神入化的场面描写。
3. 体会中国民俗文化的特点,交流秦腔之类传统艺术发展前景的看法。
学习目标
情境导入
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
同学们,大家知道中国最古老的摇滚是什么吗?就是“秦腔”,它根植于黄土高坡,热烈高亢、撕心扯肺,像一杯烈酒让人沉醉;它朴实粗犷、细腻深刻,如一泓幽潭使人着迷。一扬眉,一挥手,一低头,秦腔把秦川儿女的卓卓姿态展现得淋漓尽致!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贾平凹的《秦腔》,来感受秦腔的魅力。
贾平凹,原名贾平娃,陕西人,生于1952年,中国当代作家。贾平凹的小说描写新时期的西北农村,特别是改革开放后的变革,视野开阔,具有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文化心理内涵,富于地域风土特色,格调清新隽永。
作者介绍
代表作:
长篇小说《废都》《秦腔》
中短篇小说《黑氏》《美穴地》《五魁》
散文《丑石》《商州三录》《天气》等
作者介绍
秦腔,汉族最古老的戏剧之一起于西周,成熟于秦国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称“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到全国各地,对各地的剧种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秦腔的表演既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现已发现的秦腔传统剧目有三千多种,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各种神话及民间传说,其中包括《春秋笔》《和氏璧》《三娘救子》等代表性剧目。
了解秦腔
贾平凹出生在陕西省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并在此生活了19年。以前,他曾多次写过商州,但他觉得,那是一种泛商州的概念,真正为棣花镇写的太少、太零碎。用他的话说,《秦腔》是为生他、养他19年,并与他纠缠到现在的棣花镇写的。
贾平凹难以掩饰对变革中的故乡之传统生存方式正走向消亡的痛苦。因为“故乡将不再是过去的故乡”,“我就是要为家乡的父老乡亲,为农村说出真正想说出的话”。《秦腔》中的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有人称这是种“还原式写作”。
写作背景
课前预习
任务检测
贾平凹(wā) 碌碡 (liù zhóu) 木椽(chuán)
苦楝(liàn) 石磙(gǔn)子 犁铧(lí huá)
救裴(péi)生 嘁嘁喳喳(qīqīchāchā)
字词正音
(1—3)指出秦腔的生成及秦腔与当地风土人情密不可分的特点。
(4—9)通过排练和演出秦腔,表现了秦人对秦腔的喜爱与痴迷。
(10)总结全文,强调只有也只能有秦腔才能承载起秦人的喜怒哀乐。
行文思路

赏秦腔
本文虽名曰“秦腔”,但其用意并不在于介绍秦腔的产生、沿革、庞大、艺人、剧目等,而是以秦腔为描写对象,写的三秦大地的山川风貌和丰富人情,表现了那片土地上人民的性格,展现出秦腔与人民的血肉联系,体现了厚重的文化意蕴。
结合课文相关内容,概括形成秦腔厚重的文化意蕴的要素有哪些?
八百里秦川……秦腔,就源于西府。在西府,民性敦厚,说话多用去声,一律咬字沉重。……声韵的发展,使会远道喊人的人都从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唱秦腔成了做人最体面的事。……只有唱秦腔,才有出人头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的,是个人才的,哪一个未曾登过台,起码不能吼一阵乱弹呢?!
原文呈现
我曾经在西府走动了两个秋冬,所到之处,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在黎明或者黄昏的时分,一个人独独地到田野里去,远远看着天幕下一个一个山包一样隆起的十三个朝代帝王的陵墓,细细辨认着田埂土,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汉唐时期石碑上的残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里就飘出一阵冗长的二胡声,几声雄壮的秦腔叫板,我就痴呆了,感觉到村口的土尘里,一头叫驴的打滚是那么有力,感觉自己心胸中一股强硬的气魄喷薄而出。
广漠旷远的八百里秦川,只有这秦腔,也只能有这秦腔,八百里秦川的劳作农民只有也只能有这秦腔使他们喜怒哀乐。秦人自古是大苦大乐之民众,他们的家乡交响乐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还能有别的吗?
形成秦腔厚重的文化意蕴的要素:
①秦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貌特点;
②秦人独有的声韵发展;
③秦腔村村都有戏班,人人都会清唱的广泛普及性;
④秦地深刻的历史文化底蕴。

析技巧
作为一篇侧重民情风俗的文化性散文,在场面细节描写上可谓出神入化。文章主体部分的六段,每一段都有场面描写。以小组为单位,赏析文章的场面描写,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及其表达作用。
要求:每组赏析一段,主要要点包括运用的手法、写出的内容、达到的效果等;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小组上台展示,展示方式包括齐读或者个人朗读、展示探究要点等。
场面描写的主要技巧有:点面结合;多种描写结合,以言行描写为主;灵活运用修辞手法。
①“吹,拉,弹,奏,翻,打,念,唱,提袍,甩袖,吹胡瞪眼”,动作描写,写出秦腔表演动作灵活多变、场面热闹。
②“哇地一声叫倒好,演员出来骂一声:谁说不好的滚蛋!他们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倒要连声讨好:翻得好!翻得好!”语言描写表现秦川人的真性情。
③“抓住窗台死不滚去”“偷拿了红薯、土豆”“在火堆里煨熟给演员作夜餐”“月儿偏西,孩子们还围了火堆弯腰踢腿,学那一招一式”,细节描写,生动展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程度之深。
排演热情
①秦腔戏上演频率高,一年十二个月,月月铺排下来,巧用繁笔,有力烘托秦川人“板着指头”盼演出的急切心情。
②细致描摹开演前人们的活动:开演之前,锣鼓喧天,人声鼎沸,内外相互拥挤,喊声、骂声、哭声一片。细致描摹使人如临其境,体现了秦川人民粗犷、质朴的性格特征,也有力的渲染了“秦人、秦地、秦腔”惟妙惟肖的统一。
③点的描绘:“二杆子”因为维持秩序而彻夜不能看戏,但他们因为自己的工作能使观众得到看戏的满足而感到满足,从侧面表现出秦川人对秦腔的喜爱不仅表现在对戏剧内容的喜爱,而且也有对秦腔本身的喜爱。
演出前奏
①正面描写:女的角色,步伐如同水上漂,腰身肩头一身戏;男的角色,摇帽翎单双结合动静结合,技艺精妙;亮相高叫,声如炸雷,摄人魂魄。
②侧面描写:观众叫好声不绝,观众体验到震颤、舒爽的感觉,观众随角色的蹲起而缩短或伸长脖子。
演出精彩
重点描写两类观众来进行侧面烘托。
第一类观众:“老一辈的秦腔迷”,他们因不能承受拥挤,便“蹲在戏台两侧的墙根” 听戏,从秦腔中获得难以言出的艺术享受。
第二类观众:“大一点的,脾性野一点的孩子”,他们在观看秦腔表演的过程中,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
选择这两类观众来写,对比鲜明,概括性极强,从侧面写出了村民们炽烈的感情以及对秦腔的痴迷热爱之情。
观众痴迷
点的描绘,通过以秦腔演出现场相亲、爷爷带孙子看秦腔的喜中之悲、老汉在演出场地捡拾钱物、嘴馋孩子趁演出各家锁门之际偷摘瓜果等事例,表现秦腔与人们日常生活的喜怒哀乐紧紧扭结在一起。
演出悲喜
侧面描写:秦腔是待客的最高礼遇,不容许客人对秦腔不敬,秦腔演员与国家领导人一样被人崇敬,名角的父母也会得到人们的礼让和尊重,侮辱秦腔会招来麻烦或被教训,“生儿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致哀”。这些足以说明秦腔在秦川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秦腔地位
在第二部分,作者以悠游、流丽的笔触神情毕现地表现了秦地人民喜怒哀乐的日常生活以及他们从中凸现出的蓬勃的生命力。秦腔就是秦地人民酣畅表达自我、抒发悲苦的抒情渠道。

思深远
在当下,也有很多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频频告急。源起西周的秦腔,年青一代鲜有问津;始自宋代的评书艺术,历经辉煌之后,文化之美显得式微;传统工艺刺绣,如今为找不到“接班人”而面临失传……不少凝结先人智慧才智的手工艺在我们的生活中渐行渐远,这十分可惜。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观点一:传统艺术融入现代生活方能显活力。我们必须认识到,任何一种艺术都不应该千百年来从内容到形式一成不变,因为再有耐心的观众,也不愿意一辈子只看一部与时代脱节的旧戏。因此,传统文化艺术只有“活”起来,紧跟时代步伐,吸收时代与生活的“源头活水”,创新形式,善用最新的手段,才能吸引大众的目光,真正的“火”起来。这是文化传承的必由之路,也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领略传统艺术之美。
观点二:传统艺术要在形式多元和传播活跃度方面进行突破。传统艺术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实现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例如京剧,可以借助现代舞台光影技术丰富表演内容和形式。在传播方式上,有部分传统艺人选择了网络直播,这正是时下流行的宣传方式。从两三分钟的短视频,到一个多小时的长直播,内容无不经过精心设计,尤其是直播内容,突破了以往宣传视频的套路,成为深受观众喜爱的内容。恰如麦克卢汉那句名言“媒介即讯息”,内容必修符合传播工具的特征,才能发挥出优势效应。
观点三:青年要担负起传承传统艺术的责任。青年一代要接过前辈手中的火炬,让传统文化之火生生不息,不只是行走在仁义礼智信的规范中,不只是浸染在棋琴书画的儒雅里,不只是沐浴在唐诗宋词元曲的书香里,也不只是委身于汉服唐装的余韵里……传统文化和艺术是财米油盐酱醋茶的日常,是万众瞩目的民俗,是地域文化中独一无二的奇葩。每个地区都有各自的传统文化,无论是物质层面的还是非物质层面的。要去学习与它们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想方设法去传播,让它们在青年一代的手中熠熠生辉!
课堂总结
《秦腔》不但绘形绘色写出了一个地方剧种的生成、变迁的特点,更重要的是通过对秦川大地上人们的喜怒哀乐等风土人情的描绘,展现了他们热情蓬勃的生命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对故土的热爱使得作者在描述中更多地凸显了黄土地人民的人情美,而滤掉了其中可能存在的愚昧与丑陋。在贾平凹笔下,秦腔是黄土地与老百姓生生不息的命运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