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学案 (含解析)专题六 语言运用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探究 学案 (含解析)专题六 语言运用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5.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6:59: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语言文字运用
专题六 语言运用
考点分布 情境化语言运用、口语交际、句式的转换、修辞手法、句子的仿写
形式多样 2019年以前,江西中考语文第5小题均以修辞辨析、句子的转换、仿写的形式考查语言运用的知识点,2019年~2022年考查情景化口语交际,同时,注重与统编版教材中“口语交际”板块的联动
【考点精讲】
考点一 情景交际
术业专攻 真题实操
一、看清对象,文明得体。 1.称呼得体:对人尊重,对长辈用尊称。 2.文明用语:不能语含讽刺,不宜用侮辱性的语言。 3.礼貌用语:态度平和,说话诚恳,语言简明,注意有分寸。 二、注意场合,明确定位。根据语境场合,按照角色不同,在特定的语境中,语言礼貌、委婉、得体。 三、谦敬褒贬,合理选择。语境中情感褒贬各有倾向,注意合理选择。同时,要注意区分谦辞和敬辞,明确敬辞用于对方,谦辞用于自己。 (2022·江西)临近体育考试,甲同学猛增了训练强度,乙同学劝他:“小心意外!”甲同学不以为意,说:“哪来那么多意外 ”下列用于乙同学应对的话语,最得体的是(  ) A.意外是不多,遇上就麻烦,还是小心为好。 B.身体很重要,还是要保护好。 C.该说的我都说了,听不听由你。 D.好心劝你,还不当回事,你会后悔的!
【针对小练】
1.学习诗歌单元后,九年级(3)班开展了“叩开诗歌大门,陶冶学子情操”综合性学习活动。下面是同学们就现代诗创作讨论的发言记录,其中偏离议题的一项是(  )
                  
A.甲:要善于发现美。美通过多种诗歌创作形式体现出来——自然之景是美,科技之光是美,人性突显也是美。
B.乙:要善于感悟美。美在我们生活里,在我们心中,给我们乐趣,给我们自信,给我们希望,给我们力量,我们可以以诗歌的方式写下感悟。
C.丙:要善于交流美。我们可从自然之景、科技之光、人性之美等方面,谈对美的发现、对美的热爱、对美的感悟。
D.丁:要善于记录美。我们可以选取给自己留下深刻、美好印象的人、事或景来进行诗歌创作,要写出它们“美”的特点。
2.下列情境中,语言运用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
A.班长热情地说:“遇到问题,大家随时问我,我将不吝赐教。”
B.为倡导节约的校风,食堂打出标语: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光盘行动,从我做起。
C.公园里,小张同学口渴了,对路人说:“喂,哪里有卖水的 ”
D.病人:“大夫,我要出院了,谢谢您对我的关照。”大夫:“不客气,请走好,欢迎再来!”
3.下列情境中,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A.薇薇对同学说:“你虽然在为考试而拼搏,但是晚上熬夜白天犯困,这样做恐怕是舍本逐末吧!”
B.一位父亲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特别尊重令爱的选择,她不爱从事金融想从事文艺,我全力以赴支持她。”
C.小王和小张是高中同学,毕业后一直没有见面,今日一见,小王高兴地说:“久仰您的大名!”
D.近日某演员通过某综艺节目与20年不见的朋友和解,还给朋友带了礼物,两人含泪拥抱,朋友说:“我们是老朋友,你的礼物我笑纳了。”
参 考 答 案
考点一
真题实操
B 【解析】A.不得体,话虽有道理,但是从劝说的角度,“遇上就麻烦”让人感觉有一种事不关己的讽刺语气。B.得体,话语从考虑对方身体的角度出发,让对方感觉到说话者对自己的关心。C.不得体,虽然话有道理,但是态度不好,这流露出说话者对对方的不满。D.不得体,“好心劝你”“你会后悔的”都有恐吓警示的意思。故选B。
针对小练
1.C 【解析】C.丙同学重点表达的是对美的交流,而不是诗歌创作。故选C。
2.B 【解析】A.“不吝赐教”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C.“喂”这一称呼不礼貌。D.医院不能用“欢迎再来”,可用“祝(您)早日康复”。故选B。
3.A 【解析】B.“令爱”是尊称对方的女儿,可改为“小女”。C.“久仰”是对素未谋面的人的敬辞,小王和小张是高中同学,因此不能说“久仰您的大名”。D.“笑纳”是敬辞,用于请别人收下自己的礼物,不能用于自己接收别人的礼物。故选A。
考点二 句式的转换
术业专攻 真题实操
句式转换的原则: 在同义句式中进行,转换后不改变原意;可增删个别词语,不能改变句意;注意层次及逻辑关系,注意语言的通顺、生动、合理,防止顾此失彼。 (2016·江西)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怎么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改句:如果宇宙没有生命,就不会从中开出灿烂的生命之花。 B.原句:傅雷的家书每一封都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改句:傅雷的家书没有一封不凝聚着他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C.原句:多少年过去了,风儿把山顶岩石的表层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改句:多少年过去了,山顶岩石的表层被风儿化作了泥土,瘠薄而细密。 D.原句: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改句:传统教育的目的不是寻求新知识,就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
【针对小练】
1.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蓝天之下,一树一树花开,白似雪,红若霞,密密麻麻,热热闹闹。
改句:蓝天之下,一树一树花开,密密麻麻,热热闹闹,白似雪,红若霞。
B.原句:“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很多家庭准备来一次舒畅身心的旅行。
改句:“五一”小长假即将来临,不少家庭准备来一次舒畅身心的旅行。
C.原句:这台缝纫机承担了我们一家人当时所有的生活费用。
改句:不得不说,这台缝纫机承担了我们一家人当时大部分的生活费用。
D.原句:那天上午,得到父亲已经被同事送到医院的消息,我匆匆前往。
改句:那天上午,得到同事已经把父亲送到医院的消息,我匆匆前往。
2.下列句子变换后意思发生变化的一项是(  )
A.原句: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不得不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改句:你是个烂忠厚没用的人,所以这些话我只得教导你,免得惹人笑话。
B.原句:造物者难道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吗
改句:造物者不是要在这壶口中浓缩一个世界。
C.原句:含翠吐绿、摇曳生姿的油茶树把井冈山装点得生机盎然。
改句:井冈山被含翠吐绿、摇曳生姿的油茶树装点得生机盎然。
D.原句: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改句: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
参 考 答 案
考点二
真题实操
D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转换。原句强调的是“适应固定的社会制度”,而改句则变成了一个选择句“不是……就是……”,因此与原句不符。
针对小练
1.C 【解析】C.“所有的生活费用”与“大部分的生活费用”的意思并不相同,发生了变化。
2.B 【解析】B.原句用否定反问,表达肯定的内容;改句表达的是否定的内容,意思正好相反。
考点三 修辞手法
术业专攻 真题实操
1.对修辞手法的辨识选择题,包括对一种或多种修辞手法的辨识。我们要能透彻了解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偶、排比、反复、设问、反问等常见修辞手法的不同特点,尤其应注意区别容易混淆的几种修辞手法,如比喻与非比喻的区别,设问与反问的区别,排比与反复的区别等。 2.对各种修辞手法的作用的理解、分析及判断。解答时,除了要抓住各种修辞手法的本质特征去辨析,更重要的是结合句意进行理解。 (2017·江西)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 B.清国留学生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C.他总结失败的教训,把失败接起来,焊上去,作为登山用的尼龙绳子和金属梯子。 D.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针对小练】
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也有解散辫子……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B.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C.消毒工作做得好,就能将病毒有效阻隔,疫情防控就能事半功倍。
D.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却似半天里起个霹雳,振得那山冈也动。
2.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约定,是一根红线,牵动情思缕缕;是一幅画卷,描绘精彩画面;是一项档案,记录人生忧乐……
B.标准答案有助于对考生能力的客观评价,而开放式的答案则能反映考生的综合素养。
C.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D.她站在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
3.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少有人涉及的深山遍布荆棘,父亲却像一条游鱼一般灵活地在刺灌和盘藤之间穿梭。
B.凌晨在朦胧的梦中,仿佛听见窗外有莺的啼声,圆润,动听,一梦回旋,恍若到了那年今日的西湖畔了。
C.广袤无际的天地,是野花生息的院落;未沾染化肥农药的腐叶,是野花充饥的美食;从天而降的雨水,是野花止渴的甘露。
D.一个年轻的姑娘,在初夏,提着一个篮子采葛花,轻唱着河边的歌谣,怎能不叫人动心呢
4.下列修辞手法使用与其他三句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蓝天下暖和安适地睡着。
B.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了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C.树林子像一块面团了,四面都在鼓,鼓了就陷,陷了再鼓。
D.槐树上的葡萄蔓再也攀附不住了,才松了一下,蜷曲的手脚,哗啦啦一下子脱落下来,软成一堆。
参 考 答 案
考点三
真题实操
A 【解析】本题考查修辞手法的辨析与运用。B.暗喻,本体:头上高高耸起的部分或头顶上盘着的大辫子和上面的制帽。喻体:富士山。C.拟物,把“失败”比拟为“尼龙绳子”可以接起来,比拟为“金属梯子”可以焊上去,比拟为可以“堆垒”的东西。D.排比,三个相同句式: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针对小练
1.C 【解析】A.运用了反语的修辞手法,B.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D.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故选C。
2.B 【解析】A.运用了排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C.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D.运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故选B。
3.B 【解析】A.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C.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D.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故选B。
4.C 【解析】C.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比喻,本体是“树林子”,喻体是“面团”,喻词是“像”。而其他三项运用的修辞是拟人。
考点四 句子的仿写
术业专攻 真题实操
  做句子的仿写题时,首先需要寻找相同点,找出仿句和例句在内容上和结构上的相同点。内容上,重视“神似”,使仿句在陈述对象、思想内容、语气语调和情感基调等方面和例句前后连贯、语意衔接;结构上,重视“形似”,分析例句在句式、修辞手法、句子成分、短语结构、前后过渡等方面的特征,使仿句和例句“形神相似”。然后仿照相同点,即把例句中的相同点迁移到仿句中。最后改写不同点,对例句中的不同点加以拓展和创新。 对句子的仿写的考查多为选择题形式,所以一般的解题步骤为:看题干要求→看语言材料及例句内容→看句式或表现手法→看选项句子主谓宾搭配是否与例句一致→确定选项。 (2013·江西)依照下列画线句,给空缺处选填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困境无可避免。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穿过的原始森林,它常常让你迷失方向,步入歧途;     ……走出困境,要有冷静从容的气度,     …… A.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翻越的大雪山,它常常让你深陷其中,半途而废  要有自我审视的智慧 B.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要有机智应对的智慧 C.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经历的沼泽地,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半途而废 要有机智应对的风范 D.困境就像人生路上要翻越的大雪山,它常常让你饥寒交迫,不能自拔  要有自我审视的风范
【针对小练】
1.下列填入语段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梦想是一棵树,    ;梦想是一条河流,    ;梦想是一个罗盘,    。因为有梦想,我们不再渺小,它让无数人跨越了前进道路的坎坷;因为有梦想,我们的生命尽情绽放灿烂之花。
A.会让我们在竞争的海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会在奔流中激起澎湃的浪花 会沿着不同的树枝冲上云霄
B.会在奔流中激起澎湃的浪花 会让我们在竞争的海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会沿着不同的树枝冲上云霄
C.会沿着不同的树枝冲上云霄 会让我们在竞争的海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会在奔流中激起澎湃的浪花
D.会沿着不同的树枝冲上云霄 会在奔流中激起澎湃的浪花 会让我们在竞争的海洋中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
2.依照下面画线句,给空缺处选填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坚忍是到达成功的阶梯。春蚕忍受着茧的束缚,把飞翔的梦想留给明天;        ……要想成功,就要历经千辛万苦的磨炼,    ……
A.海蚌忍受着沙石的打磨,把晶莹的珍珠留给明天 增强坚忍不拔的精神
B.梅花忍受着寒风的摧残,把绽放的喜悦送给春天 增强坚忍不拔的精神
C.海蚌忍受着沙石的打磨,把晶莹的珍珠留给明天 增强坚忍不拔的意志
D.梅花忍受着寒风的摧残,把绽放的喜悦送给春天 增强坚忍不拔的意志
参 考 答 案
考点四
真题实操
B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仿写。从句式上看,四个选项都与例句句式相符,所以需从内容上分析判断。结合语意,走出困境“要有智慧”比较适合,所以可以排除C、D项,再看A、B项,“智慧”前的修饰语,可以判断B项“机智应对”修饰“智慧”更恰当。
针对小练
1.D 【解析】“树”对应“树枝”,“河流”对应“浪花”,“罗盘”对应“方向”。故选D。
2.C 【解析】分析画线句和选项,画线句的结尾是“留给……”,故仿写句子结尾“留给明天”相比“送给春天”更恰当,排除B、D两项;第二空“增强”与“精神”搭配不当,排除A项。故选C。
【知识梳理】
统编版教材相关单元口语交际一览表
教材导航 考点 方法要点
八上 (第一单元) 讲述 1.注意讲述的对象和场合,根据场合和对象特点调整讲述方式。 2.重点突出,条理清晰,内容合适,语言简洁,运用说话技巧。 3.尽量使用简单的句式,多用短句,少用长句,语气语调自然大方。
八上 (第五单元) 复述 详细复述:①尽量完整地保留原材料的内容,做适当压缩;②逻辑条理沿用原来顺序或稍加调整 要转换为自己的语言,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简要复述:①根据要求选取内容要点;②逻辑条理要适当进行综合、概括,要点之间要有内在联系
转述 1.转述一般是信息的传递,要求传递得准确、完整,不改变事实,把握重点,不遗漏要点。 2.根据转述的对象,改变人称、时间、空间等。 3.转述可以是口头信息的传递,也可以是书面信息的传递。
八下 (第一单元) 应对 主要指面对别人的调侃、质疑、诘问、挑衅时随机应变的话语能力。它不同于谈话、讨论或辩论。发问者的问题一般比较尖锐,而回答者应体现出机智与巧妙。 1.准确判断对方的态度。如果对方是一般性的询问,要做出客观的回答;如果是善意的玩笑、诚恳的致歉,可报以善意的幽默、自嘲;如果是恶意的刁难和讥讽,就要选择恰当的方式,给予有力的回应。 2.掌握应对的技巧:巧妙转换概念、自嘲、归谬、针锋相对、转换话题等。
八下 (第五单元) 即席 讲话 1.要根据特定的背景、场合决定说什么和怎么说,以取得较佳的讲话效果。 2.就地取材,以当时的人、事、景、物、情作为切入点,这样不仅能让自己的讲话妥当、得体,还容易引起听者的共鸣。 3.讲话者还要认真聆听,可以由他人的发言引出自己的话。成功的即席讲话,大多有着鲜明的语言特色,或机智敏捷,或幽默诙谐,或精练隽永,或简练明快,或优美动人,或情真意切。
九上 (第五单元) 讨论 1.讨论要围绕着议题展开,有的放矢,突出重点,切不可东拉西扯,离题万里。讨论时,要理性客观地发表意见,坦诚谦虚地对待不同看法。 2.讨论的原则:紧扣议题,言无不尽,包容合作。
九下 (第四单元) 辩论 1.观点鲜明——首先要表明观点,站定立场,不可折中。 2.论据充分——论据要灵活得当,符合学生身份;表述要客观得体,不宜偏颇。 3.逻辑严密——分层次论证自己的观点。
句式的转换
  掌握句式的转换,首先要了解句式的分类,汉语句式的类型主要有:
①根据表达语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
②根据主语的性质:主动句、被动句。
③根据判断的性质:肯定句、否定句。
④根据结构的繁简:长句、短句。
⑤根据句子成分或成分的位置:常式句、变式句。
⑥根据句式是否整齐:整句、散句。
⑦根据句子数量:单句、复句。
句式转换方法
1.肯定句、否定句、反问句
作出肯定判断的句子叫肯定句,作出否定判断的句子叫否定句,这两种句式表达的意思基本相同,但在表达效果上有差别。一般说来,否定句语意比肯定句轻,语气也比肯定句弱。
(1)肯定句变成单重否定句。先找出谓语的反义词,然后再否定这个反义词。
例:①这个问题很难解决。(肯定句)
②这个问题不容易解决。(否定句)
(2)肯定句变为双重否定句。方法是在谓语前加上双重否定句常用的语言形式。在句中加上“不能不”“不要不”“不是不”“不会不”“不得不”“非……不可”“无不”等双重否定词。
例:①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肯定句)
②我对同学们的勇敢精神,无不从心底里感到无限的敬佩。(双重否定句)
(3)肯定句变为反问句。肯定句变为反问句,往往加“难道……不……”或“谁(能)不……”等词语,并加问号,有的也加句末语气词“吗”。值得注意的是由肯定句变成表达同一意思的双重否定句或反问句时,千万不能把意思说反了。双重否定句表示肯定,三重否定句表示否定。
例:①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我每日不能不读它。(双重否定句)
②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我每日都要读它。(肯定句)
③报纸的诱惑力如此之大,能不每日读它吗 (反问句)
2.主动句和被动句
主动句包括一般主动句和“把”字句两种,被动句中“被”所构成的介宾短语也做状语,有时“被”后对象省略。一般说来,主动句强调的是行为、动作的发出者(施动者);被动句强调的是行为、动作的接受者(受动者)。
“把”字句与“被”字句互换。“被”字句强调被动者,“把”字句强调主动者。互相转换的要点一是主语和宾语的互换,二是“把”字和“被”字的转换。转换过程中,注意句子中出现的成分不能随意丢掉,句中的词语搭配不能随意改变。
例:将“詹天佑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提前完成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改为“把”字句和“被”字句。
“把”字句:詹天佑把一个又一个困难克服了,提前完成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被”字句:一个又一个困难被詹天佑克服了,提前完成了修筑京张铁路的任务。
3.常式句与变式句
句子的结构有一定的形式,词语在句子里的位置也有一定的次序。如主语在前,谓语在后;定语、状语在前,中心语在后;偏句在前,正句在后。我们把句子成分或分句居于正常的、一般的位置的句子叫常式句。
例:①他虽然身染重疾,但还是坚持学习。
②无论天气多么恶劣,他都能按时到达岗位。
有时为了突出强调某一方面的意思,或者改变句子的结构形式,或者改变词语在句子里的排列顺序,这样就形成了变式句。常见的变式句有:主谓倒置句、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因果倒置句、转折倒置句、条件倒置句、假设倒置句等。
例:①他还是坚持学习,虽然身染重疾。
②他都能按时到达岗位,无论天气多么恶劣。
常式句与变式句的变换:单句的常式句和变式句的互换,可通过改变词语在句中的位置来进行。
主语、谓语倒置,主谓之间用逗号隔开;状语后置将其与主干部分用逗号隔开。
复句的常式句要变换为变式句时,只需要调整句序即可,由常式句的偏句在前、正句在后,变为正句在前、偏句在后。
例:①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但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常式句)
②他的性格,在我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变式句)
4.长句和短句
长句与短句是相对的,并没有截然的界限。一般情况下,用词较多、结构复杂的句子就是长句;反之,就是短句。长句一般有三个特点:一是修饰语如定语、状语用得多,二是并列成分多,三是某一成分结构比较复杂。
(1)长句变短句的方法
第一步:“提取主干”。即把长句中的基本结构提取出来单独成句。这样做,可以明确句子的中心意思。
第二步:剥离修饰、限制成分,使其单独成句。
第三步:整合信息,调整句序,合理表达。
(2)短句变长句的方法
这与将长句变为短句的方法相反,可先找出几个短句陈述的主要内容,找出其共有的部分作为长句的主干;然后把几个短句中的其他内容变为长句里按一定顺序排列的修饰成分,或把短句中分别与中心语搭配的修饰成分合并在一起与中心语搭配。
5.整句与散句
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叫整句,它主要指排比句和对偶句。结构不整齐,各式各样的句式交错运用的一组句子叫散句。整句形式整齐,章节和谐,气势贯通,语意鲜明。散句比较灵活,富于变化。
例:①尽管他们来自不同的地区,尽管他们彼此不相识,尽管他们的性格有所不同,但共同的语言却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整句)
②不过,瞿塘峡中,激流澎湃,涛如雷鸣,江面形成无数漩涡,船从漩涡中冲过,只听得一片哗啦啦的水声。过了八公里的瞿塘峡,乌沉沉的云雾,突然隐去,峡顶上一道蓝天,浮着几小片金色浮云,一柱阳光像闪电样落在左边峭壁上。(散句)
③我们生活在一个开辟人类新历史的光辉时代。在这样的时代,人们对许许多多的自然景物也都产生了新的联想、新的感情。不是有好些人在讴歌那光芒四射的朝阳、四季常青的松柏、庄严屹立的山峰、澎湃翻腾的海洋吗 不是有好些人在赞美挺拔的白杨、明亮的灯火、奔驰的列车、崭新的日历吗 睹物思人,这些东西引起人们多少丰富和充满感情的想象!(整散结合)
整句与散句的变换:散句变为整句,关键是把散句变成对偶或排比的形式。变换过程中,注意组建相同的结构。整句变散句的要求与散句变整句的要求相反。
7~9年级教材内常见修辞手法
  1.比喻。即“打比方”,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
作用:能将内容表达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借喻。
(1)明喻:本体、比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像、好像、好似、如、如同、恰似、仿佛等。
例: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地飘浮在空中。
(2)暗喻:本体、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比喻词:是、变成、成为、就是等。
例:她是夜明珠,暗夜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3)借喻:只有喻体,没有本体和比喻词。
例: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2.比拟。把一个事物当作另一个事物来描述、说明,也就是将人当作物,将物当作人,或将甲物当作乙物。
作用:或增添特有的情味,或把事物写得形神毕现、栩栩如生,或抒发爱憎分明的感情。
比拟的种类:拟人、拟物。
(1)拟人: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主要包括:
①把非生物拟人化。
例1:波浪一边歌唱,一边冲向高空,去迎接那雷声。
例2: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
上面这些例句,把“波浪”“星星”等非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②把生物拟人化。
例1: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例2: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上面这些例句,把“油蛉”“蟋蟀”“鸟儿”等生物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③把抽象概念拟人化。
例1:资本就是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渗透着血污来到世间。
例2:这里叫教条主义休息,有些同志却叫它起来。
上面这些例句,把“资本”“教条主义”等抽象概念当作人来描写,赋予它们一些人的动作和思想感情。
(2)拟物:把人或物当作其他事物来写。
例1: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
例2:这些闪电的影子,活像一条条火蛇,在大海里蜿蜒游动,一晃就消失了。
上面这些例句中,例1把人当作物来描写,例2把“闪电的影子”比拟成蜿蜒游动的一条条火蛇。
3.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事物的本来名称,而是借用和人或事物密切相关的事物名称来代替。
作用: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可以引人联想,使表达获得形象突出、特点鲜明、具体生动的效果。
借代的种类: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代本体等。
(1)部分代整体:用事物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代事物整体。
例: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用船的一部分——“帆”代替船。
(2)特征代本体:用借体(人或事物)的特征、标志去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旌旗十万斩阎罗。
是标志代本体,借“旌旗”代替军队或武装力量。
(3)具体代抽象
例:南国烽烟正十年。
句中的“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代指战争,把战争这个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4)工具代本体
例:等到惊蛰——犁土的季节,十家已有八户亮了囤底,揭不开锅。
句中的“囤”是装粮食的工具,用“亮了囤底”代指缺了粮;“锅”是做饭的工具,用“揭不开锅”代指没饭吃。
(5)专名代泛称:用具有典型性的人或事物的专用名称代替本体事物的名称。
例:你们杀死一个李公朴,会有千百万个李公朴站起来!
句中第二个“李公朴”,代指不怕流血牺牲,为争取民主和平而战斗的人们。
4.夸张。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漫天浮夸,要给人以真实感。
作用:有利于突出事物的本质和特征,鲜明地表现出作者对事物的感情态度,增加语言的生动性。
夸张的种类:扩大夸张、缩小夸张、超前夸张。
(1)扩大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成“大、多、高、强、深……”的夸张形式。
例: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2)缩小夸张:故意把客观事物说成“小、少、低、弱、浅……”的夸张形式。
例: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像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
(3)超前夸张: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说成先出现的,或者是同时出现的夸张形式。
例:农民们都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子的香味来了。”
5.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组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形式整齐,结构对称,可以获得一种均衡的美感效果;词句凝练概括,富有表现力,能够把相关事物间的关系表现得集中、鲜明;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读起来朗朗上口,便于传诵记忆。
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作用:用排比来说理,可获得条理分明的效果;用排比来抒情,节奏和谐,显得感情洋溢;用排比来叙事写景,能使层次清楚、描写细腻、形象生动。排比使行文有节奏感,朗朗上口,有极强的说服力,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气势,深化中心。
(1)成分排比:一个句子中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
例:延安的歌声,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忍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博大和宽广。
(3)单句排比:一个一个的单句组合成排比。
例: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4)复句排比:一组复句组合成排比。
例: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一种类似鹰眼的搜索、观测技术系统,就能够扩大飞行员的视野,提高他们的视敏度;如果我们能够研制出具有鹰眼视觉原理的“电子鹰眼”,就有可能用于控制远程激光制导武器的发射;如果我们能够给导弹装上小巧的“鹰眼系统”,那么它就可以像雄鹰一样,自动寻找、识别、追踪目标,做到百发百中。
7.设问。为引起别人的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然后自己作答。
作用: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发展中国家的人民生活水平要不要提高 要提高,我们不仅是按照中国政府的计划去做,而且是在努力地实施联合国的“千年发展目标”。
8.反问。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用肯定形式反问表否定,用否定形式反问表肯定。反问是问而不答,答案蕴含在问句之中。
作用:加强语气,使表达的意思得到强调,吸引读者,使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例:你怎么能把自己的过错推给别人呢
2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