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文本阅读
专题二 思辨类文本阅读
【考情分析】
题型题量 江西中考思辨(议论)类文本阅读的题型以选择题、简答题为主,题量一般为2~4题。2021年以后江西中考命题中,三大类文体均有涉及,思辨类文本的考查也逐渐形成了惯例。2021年一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2022年两道选择题,2023年两道选择题和一道简答题。分值为6~8分
选材特点 年份 篇目名及作者 主题 说明
2023 《作家的劳动》路遥 先进文化 文字阅读量在1400字左右。选材上体现了重视文化自信、关注人格修养、注重品德养成等特点
2022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唐雪健 人生哲理
2021 《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节选)吴宝军 学习教育
2019 《谈语言》王力 学习教育
2017 《背书是写作的基本功》梁衡 学习教育
2015 《成为你自己》周国平 人格修养
命题特点 高频考点主要是把握中心论点、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分析论证过程及思路、理解文章内容以及课内外联结或拓展探究等
课标对接 阅读简单的议论文,能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
【备考贴士】
思辨(议论)类文本阅读命题方向:着重考查逻辑思维和语言分析。在强调核心素养与使用统编教材的背景下,中考议论文阅读会加大对逻辑思维能力的考查力度,以及对议论文语言的分析。
【知识梳理】
思辨(议论)类文本必备文体知识梳理
一、议论文的概念及分类
概念 议论文是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和主张的一种文体。议论文又叫说理文,注重以理服人
分类 立论文 立论是以充足的论据正面证明论点的论证方式,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等
驳论文 驳论是以有力的论据反驳别人的论点的论证方式,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等。批驳对方的论点主要有三种方式:①直接驳斥;②批驳论据;③批驳论证过程
二、论点
论点和 论题 论点是作者对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必须正确、鲜明。论题是作者所议论的问题或话题
中心论点 和分论点 文章的主要见解称为中心论点。各部分用以补充和证明中心论点的分支论点叫作分论点。中心论点是全文的统帅和灵魂;分论点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应能统领一段或几段。如梁启超《敬业与乐业》的中心论点是“敬业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接下来,从中心论点分出三个分论点,分别谈论“有业”“敬业”“乐业”的重要性
判断中 心论点 (1)抓标志:判断动词“是”“不是”,能愿动词“应该”“能够”“要”,连词“总之”“因此”“总而言之”“由此可见”等 (2)位置四看: ①题目:议论文的题目或直接揭示论点,或提示论点,如《谈读书》,或提示议论的范围,如《最苦与最乐》。 ②开头:文章开篇点题,如《敬业与乐业》在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 ③中间:文章中间使用体现作者主要观点的正面表述句,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④结尾:篇末揭示论点,可注意一些标志性词语或总结性的话语,如《论教养》在最后一段点出本文的中心论点“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 (3)注意:①开头与结尾出现类似的语句时,一般开头的是论点,结尾处的是呼应论点。②概括论点时要注意论点的完整性,应该用一个能简明地表明态度的完整的判断句式或陈述句来表述
三、论据: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理由依据,要真实、可靠、典型(学科、国别、古今等)。
论据一般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也称事理论据)两种。
分类 特点及作用 课文示例
事实 论据 特点:(1)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2)概括的事实。(3)统计数字。(4)亲身经历、感受。(5)事实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概括的。 作用:事实胜于雄辩,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论教养》中列举一些“无教养”和“有教养”的例子是为了探究“真正的教养”和“优雅风度”的本质
《谈创造性思维》中列举谷登堡、罗兰·布歇内尔的事例论证了“创造性的思维,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在此基础上,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道理 论据 特点:(1)经过实践检验的精辟理论、名言警句。(2)民间的谚语和俗语。(3)科学上的公理和规律等。 作用:使论证更具权威性,更深入。 《敬业与乐业》中引用《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中的话:“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唯吾蜩翼之知。”论证了“忠实”便是“敬业”
《创造宣言》中引用罗丹的话论证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四、论证
论证是运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和方法。
论证方法 特征 判断标志 作用(答题规范) 课文示例
举例论证 列举典型事例证明论点 “如”“比如”“例如”“譬如”等 列举了……的例子(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使论证更加真实可信,增强说服力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中列举“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真实可信地论证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一论点
(续表)
论证方法 特征 判断标志 作用(答题规范) 课文示例
比喻论证 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阐明抽象的道理 “如”“好像”“是”等文字。一般都能找到本体和喻体 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可见、可感),浅显易懂,使论点更加鲜明生动 《敬业与乐业》中将“没有职业的懒人”比作“社会上的蛀米虫”“‘掠夺别人勤劳结果’的盗贼”,有力地论证了人人都要有正当职业,人人都要不断地劳作的观点
道理论证 引用名人的言论,公众所承认的道理,古语、谚语、俗语等 “××说”“俗话说”、格言警句、名人名言等 引用……名言或格言等,有力地论证了……,使论证更权威,更有说服力 《敬业与乐业》中多次引用孔子的名言来证明论点。如通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证了要从自己的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即“乐业”这一分论点
对比论证 将两种性质相反或有差异的事物或道理进行比较 “相反”“反之”“但是”等文字;反义词;有正面和反面两方面的内容 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使人印象深刻,使论证更有力 《谈创造性思维》中将“习惯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进行对比,强调了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
五、议论文的语言特色
准确性、严密性 特点:①概念明确;②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恰当;③判断和推理准确、严密,逻辑性强。 作用:从逻辑角度分析其用词的准确性、严密性
生动性、形象性 特点:恰当使用修辞手法或特殊句式。 作用:从修辞角度分析其用词的生动性、形象性
鲜明性 特点:表达观点一清二楚,毫不含糊
概括性 特点:①叙述事实不细致,较笼统;②语言高度凝练
六、议论文的结构
基本形式 形式:引论(提出问题)→本论(分析问题)→结论(解决问题)。议论文的结构可分为两大类:一是逐层深入的论述结构,叫“纵式”;二是并列展开的论述结构,叫“横式”
论证结 构类型 并列式 文章的层次、段落、论据之间是平行的、并重的(如《谈读书》)
对照式 论述中把两种性质相反的事物(或一正一反的两种意思)加以对照,或用一种事物来烘托另一种事物,以见其是非美丑,这种构成层次之间的意义关系,就是“对照式”
层进式 就是“层层深入”式,采用层层推进,步步深入,一环扣一环的论证方式,从而由小到大、由浅入深地把道理说深说透(如《不求甚解》)
总分式 总—分(如《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分—总(如《谈创造性思维》)、总—分—总(如《敬业与乐业》《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
七、议论文段落的作用
位置 内容上 结构上
开头 ①开头通过写……的事例/开头通过引用名言/开头通过引用名人趣事(或“……的奇闻趣事”)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的论题”),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文学性); ②作为事实(理论)论据; ③运用了……论证方法,证明了…… ①呼应标题;②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③引出下文对中心论点的论证
中间 论证了……中心论点(分论点) ①承上启下,承接上文……,引出下文……;②引出下文;③小结上文
结尾 ①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②重复或强化……的中心论点; ③发出……的号召或劝勉人们……; ④补充论证了……(有时候会考查这方面的作用,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①收束全文; ②呼应标题或开头
【考点精讲】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生活,不必慌慌张张
①喜欢沈从文先生的文字,清澈而美好。他写细雨,写溪水:“细雨下个不止,溪面一片烟。”“溪水清个透亮,活活的流,许多小虾子脚攀着一根草,在水里游荡,有时又躬着个身子一弹,远远地弹去,好像很快乐。”他用美如溪水的文字,抚平我们的焦虑,告诉我们:“生活,不必慌慌张张。”
②张潮在《幽梦影》中说:“能闲世人之所以忙者,方能忙世人之所闲。人莫乐于闲,非无所事事之谓也。闲则能读书,闲则能游名胜,闲则能交益友,闲则能饮酒,闲则能著书。天下之乐,孰大于是 ”
③张潮悟出了慢下来的种种妙处。想来,古时的人是慢的,一切都不急不缓,自自然然。
④古代的人擅长手工,喜欢慢慢地织布、绣花。前几日去定州,欣赏了定州有名的缂丝。缂丝被誉为“雕刻了的丝绸”,素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说。北宋时期,定州缂丝就著称于世。我曾看过一把墨荷的团扇,素底一茎枯荷,细致精美,让人叹为仙物。一幅牡丹花,花朵立体感极强,而花朵边的鸟雀仿佛抖抖羽毛,就能“啾啾”地叫出声来;还有一件龙袍,花形复杂,十分精美,据说制作这样一件龙袍,需要两个织工纯手工制作三年才能完成,闻之不禁让人啧啧赞叹。
⑤喜欢慢慢地品茶。喜欢温杯烫盏,在清风和日,慢慢地泡一壶茶。茶艺里讲究茶艺礼仪,从坐、立、跪、行等姿势里体现。茶道更是一种至高境界。慢慢地品茶,注重茶的色香味,讲究水质、茶具,讲究喝的时候细细品味。而在茶事活动中,更融入哲理、伦理、道德与禅学,使得喝茶也能修身养性、品味人生,继而达到精神上的享受。慢慢地,你会悟出喝茶也是一种美,天人合一,小茶壶中有大玄机,从淡淡的茶汤中,也可以品出人生百味。
⑥而在观看温婉的茶艺姑娘表演时,那更是一种慢下来的享受。一招一式、一颦一笑,都充满了知性的美。那种美,洗尽铅华;那种静,宛若空谷幽兰;那种慢,格外动人心魄。此时,你会懂得原来慢下来,也是如此美丽。
⑦闲下来的时光,我喜欢一笔一画地练书法,喜欢将墨慢慢在砚台里研磨的感觉,缓缓地,一圈一圈,黑色的墨汁被研得越来越浓。而在慢慢地研磨过程中,我们也在内心中一遍一遍揣摩着字帖上的运笔,等下笔时早已“胸有成竹”。喜欢缓慢写字的感觉,似乎一笔一画、一撇一捺间,都蕴含着一种生活的禅意。只有学会慢下来,才能享受生活的美妙。
⑧人至中年,心里一直有个钢琴梦,渴望手指在黑白色的键盘上,可以演奏出动听的旋律来。终于开始上课了,老师是个二十多岁的帅小伙。他教我弹的第一支曲子是《欢乐颂》,音符很简单,可是我依然有点手忙脚乱,两只手仿佛根本不能服从一个大脑来指挥。我笨拙地弹不出一首曲子来,但如果遇到自己熟悉的小节,又想把速度弹快些。老师听了,笑了笑说:“平时,我们生活的节奏就太快了。弹曲子时不妨慢下来。慢是高质量的快。你只有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都弹对,才能慢慢提高。如果你节奏都不对,快又有什么意义呢 慢慢来,不用慌张……”
⑨原来,生活需要放慢脚步,不必慌慌张张……
(作者:王南海。有删改)
考点一 论点的提取
中考真题 教材溯源 术业专攻
1.(2022·江西)A.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得放弃是一种境界。 2.(2019·江西)通览全文,作者谈论语言运用问题,重点阐述了哪两个观点 1.(统编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作者批驳的观点是什么 与同学讨论。作者主张的观点是什么 在文中勾画出来。 2.(统编九上《怀疑与学问》)本文结构完整,论证严密。细读课文,画出文中承上启下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结构,完成下面的表格。 1.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
自主解答
战术归纳
参 考 答 案
考点一
术业专攻
1.生活,不必慌慌张张(或“生活需要放慢脚步,不必慌慌张张”)。
自主解答
(教材溯源)
1.作者批驳的观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作者主张的观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中心论点:学则须疑。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论点二: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考点二 分析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中考真题 教材溯源 术业专攻
(2023·江西)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作家的劳动”论述了文学创作的艰苦性和作家应具备的优良品质。 B.对于作家而言,智慧、创作理论和技巧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毅力。 C.对于作家而言,有时自我反省精神比进取精神更可贵。 D.文章运用了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观点。 (统编九上《敬业与乐业》)议论性文章常用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本文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试举例说明。 2.第⑧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自主解答
战术归纳
参 考 答 案
考点二
术业专攻
2.举例论证,举一个小伙教“我”学钢琴的事例,论证了“生活,不必慌慌张张”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自主解答
(教材溯源)
本文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唐朝有一位名僧百丈禅师,他常常用两句格言教训弟子,说道:“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饭。”他每日除上堂说法之外,还要自己扫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岁,日日如此。有一回,他的门生想替他服务,把他本日应做的工悄悄地都做了。这位言行相顾的老禅师,老实不客气,那一天便绝对地不肯吃饭。举百丈禅师的例子,并引用其言论,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人都要有职业,并要不断地劳作。
对比论证:“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先从反面论述心境不好,做什么事都觉得苦;再从正面阐述什么职业都有乐趣,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在对比中论证了“乐业”才是人类理想的生活。
道理论证:孔子说:“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又说:“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引用孔子的话,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无业”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有业之必要”,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比喻论证:在说到职业乐趣时,用了赛球的比喻,使论证更为生动且易于理解。
考点三 论据辨析及补充
中考真题 教材溯源 术业专攻
(2023·江西)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本文观点的一项是( ) A.贾岛《题诗后》:“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B.巴金认为,创作是个很严肃、很艰苦的事业,即使最有才能的人也得在创作上付出很大的代价。 C.《世说新语》记载,东晋袁宏随军出征,受命写紧急文书,他倚马而作,俄得七纸,殊可观。 D.闻一多先生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统编九上《敬业与乐业》)作者在谈到“有业之必要”时,举了孔子和百丈禅师的两个事例;在谈到“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时,列出了四个原因。参照这两种写法,试着为“有业之必要”列举几条理由,或为“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提供几个事例。 3.请你仿照第④至⑧段补写一条论据。 4.简要概括第⑥段的论据。 5.分析第⑦段论据的作用。
自主解答
战术归纳
参 考 答 案
考点三
术业专攻
3.示例:少年时读书,总是贪多求快,囫囵吞枣,这样读书自然也读不透彻。好书如佳酿,需要慢慢读、慢慢品,品出阳光的芬芳,品出人生真味、真趣。我在读《水浒传》时,读得慢,细品每一个性格各异的人物,读出了自己的理解。正如胡达源先生所说,书不精读,无以得义理之益。
4.观赏温婉的茶艺姑娘表演时,那更是一种慢下来的享受。
5.举“我”练书法的例子,运用事实论据,论证了“生活,不必慌慌张张(或‘生活需要放慢脚步,不必慌慌张张’)”的论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自主解答
(教材溯源)
例如,“有业之必要”的理由:①可以谋生,使自己在经济上独立,人格上自尊,不需要依赖他人,仰人鼻息,受人牵制;②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顿,不至于无所事事、烦闷无聊;③使自己的生活起居有规律,有利于身心健康;④从业过程中的困难、挫折、烦恼,是对意志和品格、能力和才干的锻炼;⑤事业上的小小成功,能够增强自信心与成就感,给人带来精神满足;⑥有创造性的成就,更是对生命价值的最高肯定。
“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的事例:居里夫妇在成吨的工业废渣中提炼“镭”,几年如一日,非常艰辛与枯燥,但他们怀着找到“镭”的梦想,从没有认为这项工作是无聊的,从没有抱怨叫苦,从没有想过放弃,反而从中体会到了发现和探索的乐趣。
考点四 分析论证思路
中考真题 教材溯源 术业专攻
(2017·江西)简要分析文章第4自然段的论证过程。 1.(统编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2.(统编九上《怀疑与学问》)《怀疑与学问》全文的论证思路是什么 6.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自主解答
战术归纳
参 考 答 案
考点四
术业专攻
6.文章首先通过沈从文的文字引出中心论点:生活,不必慌慌张张,接着引用张潮的话论证了慢下来的种种妙处,再从“古代的人擅长手工,喜欢慢慢地织布、绣花”“喜欢慢慢地品茶”“我喜欢一笔一画地练书法”“学钢琴”这四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强调“生活需要放慢脚步,不必慌慌张张”的观点。
自主解答
(教材溯源)
1.开篇针对中国学生提出论题: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再从解释“四书”中“格物”和“致知”的意思入手,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批评“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最后点明“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2.文章开篇先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接着通过讲道理和摆事实论证任何学问都需持怀疑的态度;最后进一步总结古往今来的新发明、新理论、新作风都要持怀疑的态度,否则人类的文化就不会进步了。
考点五 内容理解与概括
中考真题 教材溯源 术业专攻
1.(2019·江西)对于语言规范化问题,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补充论述 2.(2015·江西)作者论述的“你自己”具有怎样的特点 怎样才能成为“你自己” 1.(统编九上《怀疑与学问》)通读课文,同学之间讨论: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有什么样的内涵 它对做学问有什么重要意义 2.(统编九下《短文两篇》)这两篇短文谈的都是读书。比较阅读两篇短文,分别概括其主要内容。 7.作者为了阐明观点,向我们讲述了生活中哪些“慢”享受
自主解答
战术归纳
参 考 答 案
考点五
术业专攻
7.①享受文字带来的“慢”;②古代人擅长手工,如织布、绣花的“慢”;③品茶的“慢”;④欣赏温婉的茶艺姑娘的表演的“慢”;⑤一笔一画练书法,慢慢研磨的“慢”;⑥弹钢琴一个小节一个小节地都弹对,慢慢地提高质量的“慢”。
自主解答
(教材溯源)
1.文中所说的怀疑精神指的是对于传说的话,都要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这样就不会盲从和迷信,这也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谈读书》围绕读书的话题,探讨了读书的目的、读书的态度和方法、读书的价值等问题,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不求甚解》通过对“不求甚解”语源的回溯分析,推求出陶渊明读书“不求甚解”的本质,引导读者认真体会“不求甚解”的含义,树立正确的读书态度,选择正确的读书方法。
考点六 品味语言
中考真题 教材溯源 术业专攻
(2019·江西)概括文章的语言特点。 (统编九上《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8.这篇文章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自主解答
战术归纳
参 考 答 案
考点六
术业专攻
8.文章的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学色彩和诗意。作者运用引用、排比、比喻等修辞手法,长短句结合。如引用沈从文、张潮等人的语句,引出议论的话题和慢下来的妙处;“那种美,洗尽铅华;那种静,宛若空谷幽兰;那种慢,格外动人心魄。”运用比喻和排比,生动形象地表达了慢下来观看茶艺表演的悠闲和对表演者的赞美。
自主解答
(教材溯源)
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如“总自夸着‘地大物博’”“只希望着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充满着嘲讽意味。同时作者巧妙地运用了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考点七 主观表达
中考真题 教材溯源 术业专攻
1.(2023·江西)试结合本文相关内容以及学习课文《谈创造性思维》《创造宣言》的体会,谈谈你对“创造的重要性”的看法。 2.(2021·江西)结合你平时阅诗诗歌的体验,谈谈你对“诗歌是人生最好的伴侣”这一观点的看法。 3.(2017·江西)从作者的观点出发,你认为语文学习在多背的同时还应注意哪些问题 1.(统编八下《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熟读课文,思考一下,有些同学高分低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我们怎样学习才能适应现在的世界环境呢 2.(统编九上《敬业与乐业》)作者说:“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 写一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 9.对于第⑤段“从淡淡的茶汤中,也可以品出人生百味”这句话你有怎样的理解
自主解答
战术归纳
参 考 答 案
考点七
术业专攻
9.示例:茶艺里讲究茶艺礼仪,茶事活动中,更融入哲理、伦理、道德与禅学,喝茶也能修身养性、品味人生。
自主解答
(教材溯源)
1.(1)有些同学之所以高分低能,是由于在传统教育的背景下,加上应试教育的影响,“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因此考试得高分,一开始搞研究或者需要动手时,就不知所措了。(2)我们只有转变观念,对格物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实验精神真正变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具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还要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2.示例:我认为事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要有事业可做就好。事业无论大小,专心、忠实地去做都有价值。就像梁启超说的一样:“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梁启超的话中蕴含着一个哲理,就是在其位,谋其职。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爱岗敬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