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部分 文本阅读
专题五 名著阅读
九、《艾青诗选》:如何读诗(九上)
【作者简介】艾青,原名蒋正涵,号海澄,中国现当代诗人。其诗朴实而富有韵味,代表作有《大堰河——我的保姆》《光的赞歌》《向太阳》等。
【作品主题】对劳苦大众痛苦生活的同情,对光明和希望的向往与追求,对祖国的热爱。其诗歌前期以深沉、激越、奔放的笔触诅咒黑暗,讴歌光明;后期歌颂人民,赞扬光明,思考人生。
【主要意象】“土地”和“太阳”。
【作品特色】①诗人善于通过印象、感觉的捕捉来表达浓烈的情思,形式上倾向朴素、自然,不拘泥外形的束缚;②自由诗的特点特别明显,表现为尽情的呼告、肆意的排叙、长短错落的诗行、不求整齐划一的诗节;③简洁明快,呈现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真切感和表现力;④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色调鲜明、线条清晰。
【阅读感悟】艾青用笔作为自己的武器,在一篇篇短小精悍的诗中,激励着无数的爱国青年起来反抗。他的诗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了中国的崛起而努力!它如太阳照亮我的内心!我相信只要向着那光芒去,黑暗就会远离我,成功也就离我不远了!不管成功的道路有多艰辛,我们也应如夸父逐日般,要为之努力,为之奋斗!
读书方法指导
读现代诗歌(包括汉译外国诗),要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诗歌的表现形式;②品味诗歌的语言;③把握诗歌的意象;④体味诗歌的情感;⑤体会诗歌的理性美。
【代表作品解读】
初期的创作(1937年以前)——忧郁与悲哀的笼罩
诗歌名 背景探寻 赏析
《大堰河—— 我的保姆》 艾青1910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地主家庭,五岁以前被寄养在同村的一个贫苦农家。他18岁考入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第二年去了法国留学,两年以后回国。因为参加“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活动,被捕入狱。在监狱中,艾青失去了绘画的条件,于是开始“借诗思考、回忆、控诉、抗议”,写下了长诗《大堰河——我的保姆》,抒发了对抚养他的保姆——大堰河深深的爱和无尽的怀念。这首诗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诗里反复铺陈“她含着笑”不停歇地劳动,一方面显示出了大堰河勤劳、宽厚、乐观的品格;另一方面也写出了她为自己的家付出的艰辛,也渗透着诗人对她悲苦命运的深切同情。诗人用具体可视的紫色来表达自己对大堰河的灵魂的主观感受,使抽象的主观感受变得具体可感,拓展了诗意
《煤的对话》 这首诗写于1937年春,当时中华民族正处于危急存亡的紧要关头。艾青作为一个有强烈责任心的诗人,时刻思考着该如何用自己的诗歌来唤醒民众,让民众奋起抗争,于是创作了这首《煤的对话》 煤长期埋藏在地下,普普通通、默默无闻,然而,它们遇着火就会燃烧,就会发光发热。诗人以“煤”来写苦难的中华民族,展示中华民族不甘屈辱、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表达诗人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和对祖国振兴的强烈愿望
中期的创作(1938~1978年)——希望与理想的追求
诗歌名 背景探寻 赏析
《我爱这土地》 这首诗作于1938年11月,当时正值国难当头,饱经沧桑的祖国正在遭受日寇铁蹄的践踏 全诗选取了“土地、河流、风、黎明”四个鲜明的意象,表达了爱土地、爱祖国的主题
《火把》 1940年春末,艾青离开湘南前往重庆任教。他想到了无数青年儿女投身抗日斗争,于是他以一场显示人民群众伟大力量的火炬大游行为背景,写下这首长诗 主要通过对唐尼和李茵的形象刻画,把参加抗日救亡运动的青年们的日常生活和斗争鲜明地展现出来,表现了他们内心的苦闷、追求与憧憬
《黎明的通知》 诗人从重庆来到延安以后,在这一片新的天地里,诗人清晰地感受到,长期以来,处于阶级压迫和民族危机之中的中华民族,在经历了风雨如晦的斗争岁月之后,人们所祈盼的黎明就要到来了。诗人以自己特有的敏感,向人们传达了这一信息 诗歌以“黎明”的口吻,呼唤“诗人啊/你起来吧”,让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所有的“村庄和城市”做好准备,迎接“白日的先驱,光明的使者”的到来。黎明的到来,将给所有被压迫被剥削的劳苦大众以安慰,诗歌把黎明到来的意义,生动而深刻地揭示出来了。“黎明”象征着革命的胜利
晚期的创作(1978年以后)——赞美与歌唱的情怀
诗歌名 背景探寻 赏析
《鱼化石》 1978年,艾青重返诗坛。久被压抑的情感澎湃高涨,他在鱼化石上找到了流溢之口。鱼化石的形象和诗人心中的思绪撞击,使诗人产生了灵感 诗人是在倾泻自己的深入思考——活生生的人、活生生的生命竟变成“鱼化石”
《镜子》 这首诗创作于“文革”之后,是时代的变迁与诗人感受相结合的产物。在极左思潮泛滥时期,人们把说假话当作正常现象,一些人公开宣扬“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诗人通过镜子能照人的物理属性,联想到世态人心 表面上写的是镜子,实际上是借镜子的形象赞扬像镜子一样正直的人,讽刺生活中的种种不正直的现象
《光的赞歌》 这首诗是艾青一生在“光”的指引下对历史、人生和社会思考的结晶,传达出他在新时期重获生存、创作权力后要倾力创作的心声,寄托了其对光明的追求 赞美“光”这一神奇的物质,赞美“光”带来的社会文明,以及“像光一样坚强”的社会正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