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莲说复习课件

文档属性

名称 爱莲说复习课件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5 11:57:3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课件29张PPT。爱莲说
复习目标
1、了解有关的文学常识。
2、掌握重点字词语的意义。
3、能翻译重点的文言句子。
4、了解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5、理解作品的主题。
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作者介绍周敦颐,字茂叔,又名敦实,宋朝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人,谥号元公(谥号,死后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周敦颐著有《周子全书》。宋代著名思想家,著名哲学家,理学的奠基人。 可爱者甚蕃
予独爱莲
濯清涟而不妖
不蔓不枝
香远益清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予谓菊
陶后鲜有闻
宜乎众矣
值得, 多只洗涤, 美丽而不端庄生枝蔓, 长枝节更加亲近而不庄重说,认为少应当, 多一、自主复习请同学们在教材或者练习册的文中给重点词语
加上点,然后解释在文中。可爱者甚蕃可远观陶后鲜有闻鲜花值得可以少新鲜余谓菊何以谓之文也认为(谥号)称作一词多义: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翻译重点句子:我惟独喜爱莲,它从淤积的污泥里长出来却不受一点沾染;在清水里洗涤过却不显得妖媚。(它的茎)中间贯通,外部挺直,不生枝蔓,不长枝节香气远播,越发清香,笔直的洁净地挺立在水中。可以在远处观赏却不能贴近去玩弄啊!对于菊花的爱好,自陶渊明以后就很少听到了……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请同学们在本子上翻译。生长环境体 态香 气整体风度洁身自好 高洁质朴行为正直 通达事理美名远扬举止端庄 志洁行廉1、作者从哪些角度描写莲?莲具有怎样的特点?观感与评价——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清高)莲——君子二、思考讨论:请同学们填写下表。2、“菊”和牡丹分别有什么特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先写它们?菊牡丹秋季开花,迎寒斗霜,清高避世花色艳丽,雍容华贵反衬莲的高洁品质,表明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正衬自己不苟同于世俗的高洁品质 3、作者把莲比作君子,那么“菊”和“牡丹”分别比作什么人呢?作者对它们的感情态度又是怎样的呢?菊牡丹隐逸者富贵者惋惜讽刺1、表现莲的高洁质朴品质,人们常用来比喻出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随俗浮沉,又庄重、不孤高自许、哗众取宠的名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仪态,令人敬重而不敢轻侮的句子是: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课文内容理解: 爱莲说菊:陶渊明牡丹:世人莲:予 隐逸者
(孤傲避世) 富贵者
(庸俗逐利) 君子
(清高坚守)鲜众托物言志正衬反衬不慕名利 洁身自好三、当堂小结:1、主题:
2、写法:
3、表达方式:1、文体:
2、句式:
3、线索:比较阅读表现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态度;衬托手法 托物言志;都大量运用描写。一为“铭”,一为“说”;《陋》以骈句为主,
《爱》以散句为主;《陋》以“惟吾德馨”引领全文,
《爱》以“爱”贯穿始终。四、拓展延伸:(1)文中写莲花品质的名句是

(2)文中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因而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3)文中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又有庄重的仪态,令人敬意不敢侮的句子是

(4)“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5)文章的主旨句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五、当堂检测:练习巩固:
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
2、文中表现作者对自己摆脱了喧嚣生活和繁杂公务的欣喜之情的语句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水不在深,有龙则灵4、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
5、《爱莲说》中写出莲花的高洁质朴的句子是:
6、高度概括莲高贵品质的句子(点明中心的主旨句)是:
香远益清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同: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异: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
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环境不好,但
人格可以很高尚。类比、衬托1、《陋室铭》中引用“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典故有什么作用?
答: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室比陋室”不陋,以“诸葛、子云“自比,意在以古代名贤自况,表明“陋室”的主人(作者)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2、本文主要写的是“莲之爱”,为什么还要写“菊之爱”“牡丹之爱”呢? (2007广西百色)
答:衬托的作用,用“菊之爱”,“牡丹之爱” 衬托“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志趣与众不同,表达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根据两类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推论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有可能相似写作特点考查: 1、《陋室铭》借 立意抒发了
作者的 情操和 的情趣。
2、《爱莲说》借 寄寓 作者的 思想感情,和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陋室”对莲的描述和赞美高洁伟岸 安贫乐道不慕名利,洁身自好托物言志合作探究
1、《爱莲说》选自《 》,作者 ,是 时著名的 家.
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
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 、 。
3、《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是: , 。
4、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 , , .
5、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爱莲草木之花菊牡丹周元公集周敦颐北宋哲学隐逸者富贵者君子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6、“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相反的一句是: , 。
7、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 。
?8、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
9、本文赞扬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比喻君子不与恶浊世风同流合污,但并不孤高自许。但在我们生活中常听到人们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样看待这两种观点的呢?
答:
。出淤泥而不染, 濯清涟而不妖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身处恶浊的环境也能独立不移。品德高尚,不受外界困扰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意志不坚,抵不住诱惑,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10、《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
11.解释下列句中各词的意思。
①可爱者甚蕃 (??????? ) ②亭亭净植(??????)③出淤泥而不染 ( ) ④濯清涟而不妖( )⑤香远益清( )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⑦陶后鲜有闻 ( )⑧宜乎众矣( )
12.下列句中加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 A.陶后鲜有闻????芳草鲜美????B.香远益清????? 清荣峻茂 ?? C.中通外直??指通豫南??????????D.陶后鲜有闻?????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托物言志多立受污染妖艳清香玩弄少当然D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4.解释“之”
①水陆草木之花 : 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③无丝竹之乱耳: ④何陋之有:
15、《爱莲说》作者通过描写莲的形象,赋予莲以美好的品质,进而以花喻人,揭示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爱莲花的人,和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爱牡丹的人,那当然就很多了。助词,的舒缓语气取消句子独立性宾语前置的标志 不慕名利洁身自好 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是一个反问句。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
另一方面也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
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太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表达了作者 怎样的感情? 暗讽贪慕富贵的人太多,是作者对追求名利,求取富贵的恶浊世风的强烈讽刺与厌恶。 主题 作者借赞美莲的优美的形象和高贵品质,表达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也婉转地批判了当时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 作者借莲的形象来说君子之志,这是一种什么表现手法?抒发了自己怎样的志向? 托物言志 作者借莲的形象寄寓了自己不慕 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这是运用了衬托的写法。 菊花具有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同时
又是花中的隐士,具有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的超凡品格。因此它是从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牡丹雍容华贵历来是富贵的象征,人们
对它的喜爱充分反映了贪慕富贵,追逐名利
的世风。因此它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形象。 “孟母三迁”,以求不受不良环境的影响。孟子也曾提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观点,都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而周敦颐却提出“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对此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