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案(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1生态系统的结构 教案(表格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9.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13 10:21:1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课题 3.1生态系统的结构 课型 讲授
学情分析 学生初中阶段已接触了生态系统的概念,而且生活中通过阅读、观看图片、影视;旅游等形式接触了很多类型的生态系统,对生态系统有个初步的了解。在本册书第四章里学生也学习并巩固了种群及群落的相关知识,对于本节课的学习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
教学目标 1.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2.通过分析具体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非生物环境的关系,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 3.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进行分析、比较、归类,归纳概括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4.通过对实例的分析讨论,建立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教学 重难点 重点:1.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及其作用,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 2.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
难点:分析生态系统各成分及其作用,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概念模型。
教学准备 PPT、练习册 授课教师 姚莹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旁批
课前,学生开展探究实践活动“设计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课堂上,每组小组长交流展示各组制作的生态缸,教师针对学生制作的生态缸中的某一植物如马齿苋,提出以下问题: ① 马齿苋与生态缸中其他生物可能存在什么关系? ② 马齿苋的根系会给土壤带来哪些变化? ③ 生态缸就是一个生态系统。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 教师接着展示生物圈、森林、草原、荒漠、城市、农田以及学生制作的生态缸图片,请学生确认各个生态 系统的范围。 教师紧接着抛出本节课的核心问题:“如何分析生态缸这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并布置以下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讨论,合作探究。 活动1:写出生态缸中的组分,找出其共性,并进行归纳。 活动2: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生态缸中植物、动物、微生物是如何获取物质和能量呢? 活动3:尝试用箭头和文字等绘制生态缸中生物组分之间联系的图解。在已建立生物组分之间联系 的基础上,生态缸中生物组分与非生物组分的关系是怎样的呢?继续进行补充。 活动4:展示教材中池塘生态系统图解和补充展示某荒漠生态系统的图片和物种名称,并结合制作的 生态缸,分析这些组分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评价绿色植物对生态系统的贡献。 教师展示阅读资料“研究生物间食物关系的方法”,教师以其中一条食物链为例分析,如“绿藻→黑壳虾→孔雀鱼→乌龟”。生产者— 绿藻属于第一营养级;直接以绿藻为食的黑壳虾是初级消费者,属于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以初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如孔雀鱼们属于第三营养级;三级消费者是以次级消费者为食的动物,如乌龟属于第四营养级。 教师提出问题:什么是营养级?教师及时点评并强调:营养级是一种功能上的分级,并不限于某个物种。在食物链中处于相同层次或级别的生物群体,就属于同一营养级。这样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营养级概念的理解。 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若某些物种出现在不同的食物链中,以这些物种作为交点,多条食 物链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的营养关系,即食物网。 教师以其中一个小组绘制的食物网为例,提出质疑:观察该食物网,每种生物的营养级是固定的吗?请举例说明。例如,乌龟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分别占据第三或第四营养级。这取决于乌龟从什么渠道获取能量。 教师展示某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示意图,引导学生将其与前述某生态缸食物网进行比较,思考:哪个食物网所在的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原因是什么? 教师布置“课后思考”:试比较各组制作的生态缸的稳定性大小,尝试找出原因。如何提高生态 缸的稳定性?这样可
教学反思
思备三年成名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