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表格版)

文档属性

名称 3.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教案(表格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8.3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人教版(2019)
科目 生物学
更新时间 2024-03-13 10:22:0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课题 3.3生物系统的物质循环 课型 讲授
学情分析 本节主要学习内容包括碳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的概念和特点、生物富集、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在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和第2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基础上,本节内容进一步从物质循环的角度来探讨生态系统的功能,对于学生充分理解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形成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的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教学目标 在理解生命活动的本质过程中分析或探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让学生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为提高环保意识并践行绿色低碳生活方式奠定基础。
教学 重难点 碳循环的过程。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 PPT、练习册 授课教师 姚莹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旁批
导入新课: 展示生态瓶的组成成分。提出问题:如果我们不向其投入食物和更换空气,这里面的动物和植物可以维持生命吗? 设计意图:利用生态瓶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思考,进而引入本节主题。 活动1:围绕生态瓶构建碳循环模式图,建构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 教师:对生态瓶的设计进行改进。将密闭玻璃瓶中只装有用C标记的CO2,过一段时间后,水藻中的哪种物质一定能找到4C? 学生:糖类。 教师:碳元素是如何从无机环境进入到生物体内的? 学生:通过水藻(生产者)的光合作用。 教师:生态瓶中的小鱼虾体内能否检测到为什么? 学生:能。小鱼虾以水藻为食,水藻中含有 的有机物进入到小鱼虾体内。 教师:如何继续改进实验,检测水藻、鱼虾体内能否返回到无机环境中呢?通过什么生理过程? 学生:将水藻或鱼虾取出,放置在一个不含有C的密闭玻璃瓶中,一段时间后检测鱼缸中空气是否含有“C。 教师:结合我们已经学习过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请大家总结在生态瓶这个微型生态系统中碳元素是如何从无机环境进入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回到无机环境的。(请用关键词、线段、箭头、方框表示) 学生构建碳循环模式图。 教师:碳以动植物有机体形式埋在地下,形成化石燃料。当人们开采利用这些化石燃料时,(再次释放进入大气。请大家在此基础上完善碳循环模式图。 学生完善碳循环模式图。 教师:根据碳循环,请大家尝试归纳物质循环的概念。 学生归纳概念,总结物质循环特点。 设计意图:围绕生态瓶这个微型生态系统让学生分析碳循环过程,利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让学生分析实验、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与科学探究能力。构建碳循环模式图及归纳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概念,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活动2;基于物质循环的生态学现象分析(温室效应),探讨资源的合理利用。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化石燃料燃烧过程,思考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碳循环有什么影响。 学生:增加二氧化碳的排放,打破“碳循环平衡”,出现温室效应。 教师提供温室效应产生原因示意图和利用冰芯观测数据估测的过去16万年间二氧化碳和温度变化曲线图。让学生讨论以下问题:CO2浓度变化和温度变化呈现什么关系?举例说明温室效应有哪些危害。如何减轻温室效应(国家层面、个人层面)? 学生讨论并回答以上问题。 设计意图:结合碳循环模型,分析近些年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的原因。让学生了解温室效应的危害,并能基于自己的生物学知识讨论减轻温室效应的措施。在该过程中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活动3:围绕生态瓶及其他生态系统,比较与归纳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教师:让学生分组合作,结合生态瓶,通过画图比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学生与小组同学用画图比较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关系。 设计意图: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小组讨论完成该部分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物质是能量的载体,能量是物质循环的动力,进而加深学生对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中的两个方面”的理解。培养学生的系统观。
教学反思
思备三年成名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