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教学课题 2.1群落的结构(第二课时) 课型 讲授
学情分析 教材继续贯彻种群和群落是不同层次的生命系统的思路,通过“科学方法”栏目,让学生认识到种群和群落是两个层次的系统,从不同的视角进行研究,问题也是不同的。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种群、群落分别是不同层次的系统”的认识,又使学生认同探究视角的重要性,进一步理解系统的研究方法,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教学目标 分析群落内的物种组成、种间关系和空间结构等,说明群落是物种通过复杂的种间关系形成的有机整体。通过分析当地自然群落中某种生物的生态位,说出生态位的概念及生态位分化的意义。
教学 重难点 重点: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难点:群落的物种组成与种间关系。
教学准备 PPT、练习册 授课教师 姚莹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旁批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给学生提供情境,引导学生分析情境,回答相关问题。 问题: 外来种海桑和本土红树是什么种间关系? 不是 自然界中还有哪些其他类型的种间关系? 【小组合作】请同学们阅读课本,每 2 组负责一类种间关系。(3min)分析说明该种间关系的特点并举例。 原始合作、互利共生、种间竞争、捕食、寄生。 【种间关系类型】 原始合作 概念: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时,双方都受益,但分开后,各自也能独立生活。 实例: 特点:双方都受益,分开也能独立生活。合作不是必须的 数量关系: 互利共生 概念:两种生物长期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 实例: 特点:A、B两个种群个体数的变化特点是 同步变化、同增同减 合作是必须的(即:活着时两者在自然状态下不会分开)。 数量关系: 捕食: 概念: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 实例: 特点:两个种群数量相对稳定 数量关系: 种间竞争 情境:如图所示两种草履虫单独培养和混合培养时种群个体数量发生的动态变化,请解释上述实验结果? 解释:在单独培养时,两种群都呈S型曲线生长,在一起培养时,两者存在种间竞争。大草履虫竞争能力弱。 概念:两种或更多种生物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和空间而产生的相互排斥的现象。 特点:“你死我活” “此消彼长” 数量关系: 5.寄生 概念:一种生物从另一种生物(宿主)的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的物质中获取营养并通常对宿主产生危害的现象。 实例: 特点:寄生者的存在对被寄生者不利。 数量关系: 情境应用: 真菌孢子侵入蝙蝠蛾幼虫体内。靠吸收幼虫的营养进行繁殖。当菌丝慢慢生长时,幼虫也随之长大钻出地面。直到菌丝繁殖至充满虫体,幼虫就会死亡,此时正好是冬天,就是所谓的冬虫。当气温回升后,菌丝体会从冬虫的头部慢慢萌发,长出像草一般的真菌子座,称为夏草。 【群落的空间结构】 垂直结构: 特点:指群落垂直方向上有明显的 分层 现象。 水生、陆生都存在分层现象。 水平结构: 概念特点:在水平方向上,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别。一般呈镶嵌分布。 决定因素:①地形的变化; ②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 ③光照强度的不同; 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 人与动物的影响等。 【群落的季节性】 播放季节对群落的影响视频。 原因:季节的改变导致阳光、温度、水分改变,从而使不同动物、植物的季节节律不同,从而群落的外貌和结构发生有规律性的变化。 实例:动物繁殖、迁徙、冬眠等、植物开花结果时间不同。 【生态位】 概念: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所处的 空间位置 ,占用资源 的情况,以及与 其他物种的关系等,称为这个物种的生态位。 研究内容: 动物—栖息地、食物、天敌、与其它物种关系。 植物—出现频率、种群密度、植株高度、与其它物种关系。 应用: 四大家鱼混养分析 上层水:鲢鱼---浮游植物 中上层:鳙鱼---浮游动物+浮游植物 中下层:草鱼---水草 低层:青鱼---水底的螺、蚌以及水生昆虫 这样分布对于生物有什么优点? 既降低了竞争的激烈程度,又充分利用了空间和资源,获得更大价值。 立体农业
教学反思
思备三年成名师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