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5.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4:15:4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
科目 语文 年级 二 课题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主备人 课时 2
辅备人
【课标要求】 一、课标内容要求 1.认识有关人的身体与行为、天地四方、自然万物等方面的常用字; 认识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中的常用字。观察字形,体会汉字部件之间的关系。梳理学过的字,感知汉字与生活的联系。 2.认识和书写常用汉字,学会汉语拼音,能说普通话。主动积累、梳理基本的语言材料和语言经验,逐步形成良好的语感,初步领悟语言文字运用规律。学会使用常用的语文工具书,运用多种媒介学习语文,初步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学业要求 1.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借助学过的偏旁部首推测字音字义,愿意向他人说出自己的猜想,遇到不认识的字,主动向他人请教。 2.愿意为他人朗读自己喜欢的语段; 朗读时能使用普通话,注意发音; 注意用语气、语调和节奏表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感受;愿意和同学交流朗读体验,能简单评价他人的朗读。
【教材分析】 一、明确教材内容在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单元围绕“关爱”这个主题编排了《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千人糕》《一匹出色的马》三篇课文。三篇课文分别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关爱”:有家人之间的关爱,还有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爱;有对人的直接关心、帮助,还有对他人劳动及劳动成果的尊重、珍惜。“关爱”的内涵十分丰富,本单元的课文只是反映了“关爱”的几个重要表现,相信会对学生学会关爱别人起到引导作用。 “读句子,想象画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读句子,想象画面”就是要边读边想,脑海中浮现句子描写的画面。这有助于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课文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均对本重点提出了训练要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要求学生读句子想画面,再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从二年级上册的读古诗句想象画面,到本单元的“读句子,想象画面”。再到中高年级的“读文章,想画面”,教材进行了系统的安排。教学中要注意承接二年级上册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抓住句子中重要词语、联系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想象画面的能力,在脑海里再现句子所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二、明确教材的思路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读句子,想象画面”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读句子,想象画面”就是要边读边想,脑海中浮现句子描写的画面。这有助于加深对句子内容的理解,也有助于提高阅读能力和想象能力。课文的课后练习和语文园地中,均对本重点提出了训练要求。《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要求学生读句子想画面,再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千人糕》要求学生借助插图想象,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一匹出色的马》要求学生读句子想画面,再把句子抄写下来;语文园地二中“字词句运用”的第一题,要求学生发挥想象,照样子说一说,再把自己喜欢的景物写下来,这是对“读句子,想象画面”这个教学要点的尝试运用。从二年级上册的读古诗句想象画面,到本单元的“读句子,想象画面”。再到中高年级的“读文章,想画面”,教材进行了系统的安排。教学中要注意承接二年级上册的训练,重点培养学生抓住句子中重要词语、联系生活经历或生活体验想象画面的能力,在脑海里再现句子所描写的场景和画面,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学情分析】 这首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带领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顺着“弯弯的小路”,“乘着温暖的春风”,去寻找雷锋的足迹,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感知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学习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雷锋精神。 全诗语言简洁,相似的结构,反复的句式,读来朗朗上口。插图是吴为山先生创作的惟妙惟肖、形神兼备的雕塑作品,更能让我们感受到雷锋朝气蓬勃、迈步向前的精神风貌。 本课要认的字,形声字居多。可采用形声字猜读、形近字比较、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等方法来识记。 全诗结构相似,音韵流畅,比较适合朗读。教学时,可抓住诗中的反复句和问答句进行朗读指导。
【学习目标、重难点】 1.基础性目标:我能认识“曾、蒙”等13个生字,会写“锋、昨”等9个字,会写“叔叔、足迹”等7个词语。(重点) 2.挑战性目标:我能朗读课文,能读出问答的语气。(重难点)
过程设计(第一课时) 【错题集锦】
学生“学” (“六学”:自主、合作、探究、体验、展示、反思) 教师“导” ( “三导”:目标导航,路径导引,问题导学) “暖”,右边是“爰”不是“爱”,左边是“日”,不是“目”。 “冒”
导学 1.我能认识“曾、蒙”等13个生字,会写“锋、昨”等9个字,会写“叔叔、足迹”等7个词语。 2.我能朗读课文,能读出问答的语气。 本课要认的字,形声字居多。采用形声字猜读、形近字比较、联系生活经验理解等方法来识记。 全诗结构相似,音韵流畅,抓住诗中的反复句和问答句进行朗读。
自学 1.识字。 (1)读准字音 ①后鼻音“曾、蒙、泞、荆、莹” ○“蒙”的韵母eng。 ○“顺”是翘舌音。 ②“献”与同音字“现”组词,比较识记( “献出”“出现”) (2)掌握字形,了解字义。 ①“泞”是形声字,“氵”表义,“宁”表声。地面因有水而成为泥浆。 ○结合熟悉的“泥”,朗读理解“那泥泞路上的脚窝”。 ②“瓣”“加一加”,“辛+瓜+辛”。 ③“蒙、莹”都是草字头,归类识记。 ○“莹”与“萤”,底部不同。 ④“迈、需、献、瓣”与熟字组成常用词。 词语举例: 迈:年迈、迈步、迈开 需:需要、需求、急需 献:献出、献花、献宝 瓣:花瓣、蒜瓣、豆瓣 2.写字。 (1)左窄右宽的字“锋、昨、酒、温、暖” (2)上宽下窄的字“冒、留、弯、背” (3)容易写错的字 ①“暖”,右边是“爰”不是“爱”,左边是“日”,不是“目”。 ②“冒” 本课要写的字,可以分为左右结构和上下结构两类,进行分类指导。此外,还有一些容易写错的字,要示范,让学生牢牢记住这个字的正确写法。
互学 1.指导读好反复句。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 ①指导读好诗题“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把握疑问的语气,表达寻找之意。 ②指导读好同一句中的两个“你在哪里”。 ○示范读,感受语速语调上的变化。 ○模仿练读。 第一个“你在哪里”后标的是逗号,朗读时,稍显沉稳。 第二个“你在哪里”后标的是问号,朗读时,语气上扬,由急到缓,语调适当延长,读出“急切”之意,表现出心中呼唤雷锋的迫切心情。 ③指导读好整个句子在不同小节中的反复。 2.指导读好问答句。 ①第1、第3小节以问句结尾,要读出探询的语气。 ②第2、第4小节为答句,要读得肯定有力。 ③“瞧”,语气要上扬,停顿稍长,加上适当的动作或借助惊奇的神态来朗读;读“瞧”后面的语句,要表现对雷锋精神的赞美之意。 3.指导读好最后一小节。 根据情感需要,问句要读出探询的语气,答句要读得肯定有力。读小溪和小路说的话,要借助语速的快慢、语气的轻重来提升朗读的效果。 朗读问答句时,可采用男女生对读、师生对读等朗读方式,读出区别,读中感知诗歌有问有答的特点。 ③第3小节中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较第1小节,语气加强,语速略快,更显急切。 3.指导读好最后一小节。 ①朗读“啊”时,可稍微延长声调,停顿久一点儿,突显顿悟之意。 ②“终于找到了”读出惊喜。 ③最后一句中的两个“哪里”重读,语速稍微慢一点儿。
评学 1.读读写写 先锋 洒水 昨天 昨晚 冒雨 冒烟 留心 留客 温暖 温和 2.朗读诗歌 评价标准: ①读好反复句。(得☆) ②读好问答句。(得☆) ③读好最后一小节。(得☆)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可以通过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加以巩固,可以和熟字组成常用的词语,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写一写。
【板书设计】 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小溪 → 小路 → 哪里 (爱心)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