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徐汇区华育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3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上海市徐汇区华育中学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3月)语文试卷(含答案)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69.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8:33: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徐汇区华育中学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
2024.3
考生注意:本卷共有23题。请将所有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试卷上不计分。
一、文言文阅读(共35分)
(一)默写(12分)
1.山河破碎风飘絮, 。(《过零丁洋》)
2. ,听取蛙声一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所欲有甚于生者, 。(《鱼我所欲也》)
4.学校组织同学们前往江南古镇进行春游。小黑看着古镇人头攒动的场景,闻着空气中弥漫着的春天的气息,他脱口而出,吟诵了《江南春》中的两句诗“ , 。”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5- 10题。(23分)
【甲】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乙】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丙】班超投笔从戎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辨,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班超家贫,常为官佣而书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之志哉!”
【注释】①不耻劳辱:不以干劳苦低下的事感到耻辱。②固:指班固,《汉书》的主要作者。
5.【甲】词题目“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意思是 。(2分)
6.解释下列【乙】文中的加点词。(4分)
(1) 一箪食( )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丙】文中画线句。(3分)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8.人物的行为表现,往往与其特定情境关系密切。
【甲】词中,词人“梦回”的特定情境,是“ ”;
【乙】文中,“行道之人弗受”与“乞人不屑”的共同特定情境,则是“ ”、“ ”;
【丙】文中“超曰”的特定情境,则是 (根据文段内容,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回答)。(4分)
9.下列理解分析完全错误的一项是( )(4分)
A.【甲】词中的“霹雳”一词,其实喻指射箭时弓弦的响声。
B.【乙】文使用排比的修辞手法,显示出说话人的理直气壮。
C.【丙】文中的傅介子和张骞都是班超引以为豪的同门师兄。
D. 三部作品的内容和写法各不相同,但都有明确的表达意图。
10.【甲】词末句,作者用感叹句表达了他 的人生志向难以实现的悲愤之情;
【乙】文末句,作者用 (表达方式),告诫人们不能 ;
【丙】文中末句,作者借人物 描写,写出了班超 。(6分)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5分)
放下手机,不然你真会瞎
①微软的报告称,77%的18岁到24岁的年轻人会在做任何事之前先伸手去找自己的手机。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亚当·奥尔特研究了这种上瘾的现象。在他的调查里,超过59%的人承认,他们如果超过半小时没有上网查看,就会觉得焦躁不安。显然,很多人被眼前的这个屏幕迷住了。
②为什么屏幕会吞没我们的生活,抢走这么多的时间?微软加拿大分公司发布的关于人类注意力的研究报告中显示,近20多年前,普通人的注意力能保持12秒,而到了10年前,人们只能聚焦8秒。可见,人类的注意力正在萎缩。这一切,或许都与屏幕设计的研发有关。一个成功的产品经理的职责,就是在一个又一个8秒内不断地释放新的刺激点,锁住用户对于屏幕的注意力。
③从医学角度看,这些产品的设计简直就是一出悲剧。正常状态下,人类的眼睛每隔3 秒钟左右,会有一次不自主的眨眼,这个过程被称为“瞬目过程”。每一次完全的瞬目过程,上下眼睑完全覆盖眼球表面,让泪液均匀分布在角膜和结膜上,保持它们的湿润,并且让眼球得到至少0.2秒的休息。
④但是,电子屏幕设计本身就是对眼睛的一种刺激,导致它无法实现完全地眨眼,每分钟眨眼次数减少一半,甚至减少至1/3。更要命的是,屏幕还在源源不断跳出新的刺激点,眼球就会不自主地被吸引过去,从一个刺激点接连不断地转移到另一个刺激点,在移动过程中,眼睛持续保持紧张状态,完全瞬目次数明显减少。
⑤屏幕上的这些设计,导致眼睛内膜泪液分布不均匀,增加了泪液的蒸发。最新的研究发现,过度使用屏幕最终会影响泪腺分泌,因为泪腺受到的刺激少了,总体分泌量就会受损。我们的眼睛会更容易疲劳,也更容易患上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眼部疾病。这种看似并不严重的状态积年累月会影响人类视力,特别是代际视力变化。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预估,到2050年,全球会有超过一半的人近视,而东亚地区这个比例会更高。
⑥人们这一行为习惯的变化,甚至改变了商业设计。所以,在北京地铁,广告最贵的地方不是人最多的车厢,而是让人不得不放下手机的地方。在换乘通道,电梯和步道相交的那部分,是全北京最昂贵的一面墙——只有在那个地方,你的眼睛会短暂地离开屏幕,看着地面迈步走上电梯。
⑦那么,研究者能给我们提供一些建议吗?大量研究数据证明,光照充足的环境,能够形成周边离焦,减缓眼轴伸长,还能刺激视网膜释放多巴胺,促进维生素D 的合成,光谱均匀的光照对眼睛有保护作用。
⑧对照太阳和屏幕的光谱,就能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差异——太阳的光谱,是一种连续的全光谱,它拥有不同波段的光,这种光源经过长距离的传递,均匀地弥散在我们的眼睛里,温和而均匀地刺激视网膜细胞发育。所以,在过去的数千年里,太阳光养护着人类的眼睛。医学界有一个著名的对照实验。研究者对照了新加坡和澳大利亚悉尼华裔儿童的近视患病率,生活在悉尼的儿童近视患病率仅为3.3%,而生活在新加坡的儿童近视率高达29.1%。研究者进而仔细分析了两组儿童的生活方式,发现新加坡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为3.05小时,而悉尼儿童每周户外活动时间为13.75小时。
⑨所以,晒太阳很重要,光照对于眼睛有保护性作用,这已成为视力研究者的共识。尽管人无法治愈近视,但充足的光照能够避免情况向更糟糕的方向发展。研究者的建议是,儿童需要每天在至少1万勒克斯的光照下待3个小时,才能有效避免近视。
⑩研究者也遗憾表示,它很难实现。最大的问题在于代际传递。相比父母双方均无近视的人来说,父母单方近视,孩子患近视的概率增加了3倍;但如果父母双方都是近视,孩子 患近视的概率会增加6倍,而且这些都是后天发生的近视。所以屏幕给眼睛带来的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会一代又一代地传递下去。在漫长的代际传递后,或许有一天,人类会像退化尾巴一样,对眼睛功能的需求也发生变化。
11.阅读第①段-第⑥段,完成下列填空。(6分)
第①段,写人们被屏幕迷住的 。
第②段-第④段,写 的原因。
第⑤段-第⑥段,写人们被屏幕迷住的后果。具体而言有两个方面,
其一是 ;
其二是 。
12.根据第④段的内容,下列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4分)
A.正常状态下,人们每分钟眨眼的次数在20次以上。
B.正常状态下,人们每分钟眨眼的次数在30次以上。
C.多看屏幕后,人们每分钟眨眼的次数大大地增加。
D.多看屏幕后,人们每分钟眨眼的次数大大地减少。
13.简述第⑩段不能删去的理由。(5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20分)
①有一天晚上,在家里走动消食,我在手机推送上看到一句话,就随口念出来,大意是说感情靠不住,只有钱才靠得住。
②娃在旁边听着,突然好像很感慨似的,说:“其实钱也靠不住啊,彭德怀年轻时曾经赚了点钱,后来换了军阀,那些钱全变成废纸了。”
③我问他在哪里看到的,他说是《红星照耀中国》。
④这本书是他们这学期的课外必读书目,于是我把书拿过来翻到相关片段,确实有这个细节。彭德怀年轻时脾气坏,差点要被族人溺死。逃出家庭后,他干过矿工拉风箱,当过鞋匠、烧碱工,修过水渠,攒了一些钱,但换了军阀,原来的纸币全变成废纸。
⑤从此之后我就像得了魔怔似的,一想起钱,就想起彭德怀。没想到读书还有这样的作用。
⑥去年冬天去北方旅行的时候见到积雪,我建议娃尝一尝,她说:“妈妈你是衍太太吗? 让我吃冰!”
⑦这联想来自鲁迅《朝花夕拾》里的《琐记》。里面写到,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小孩子们爱吃冰,沈四太太看了就大声说“莫吃呀,要肚子疼”,害得孩子们被父母骂。但是衍太太却和蔼地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貌似一个很有童心、很能理解孩子的大人。
⑧我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跟衍太太这个并不光彩的形象扯上关系。不过我觉得仅仅这个联想,娃的书就没白读。
⑨其实他的语文成绩很一般。我之所以不着急,就是因为我们经常这样闲聊。闲聊中, 我知道他能运用读的书,哪怕就是这样极为微小极为无厘头的运用。他有他的路径,通过这个路径,总有一天能达到这本书更深的地方。
⑩我想起自己小时候也读过鲁迅的书。那时候实在不喜欢鲁迅,猜不透与他有关的题目的答案,而老师给出的学习方法,我觉得很难。因为当时的我没有拥有自己的路径,也无法运用老师给出的路径。
继续说《朝花夕拾》,有一次我跟娃翻旧账,说起他以前某件错事。他很生气我旧事重 提,说:“妈妈,过去的事情,你为什么要朝花夕拾?”
他这么一说,我的愤怒一下子转移了,注意力来到这个成语的特殊运用上。我注意到这个成语的运用在这里有很奇妙的效果,它与“秋后算账”之类的说法不同,因为诗意而减轻了咄咄逼人的质问性质。同时,也正因为它的运用并不准确,歪打正着的减轻了母子间对立的力量,成为我们对话的润滑剂。
节假日的时候,我最喜欢让娃的同学来家里玩,因为他们的聊天经常让我乐不可支。
有一次,俊俊他们来我们家,我让他们背一背刘长卿的《寻南溪常道士》:“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背诵的时候,我把“过雨看松色”中的“看”字背成了“见”字,他们指了出来, 我灵机一动问他们,这两个字有什么区别?
程程说,看是仔细的看,见只是看见。俊俊说,看是主动的,见是被动的。这个讨论,让我们大家突然有了意外的发现。
还有一次,董董来我家。娃和小伙伴们一起背诵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园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我问他们最喜欢其中哪一句?董董说他最喜欢第一句。我问为什么,他说:“按逻辑 讲,应该是家路青山上,但这句诗里说家路青山外,这个‘外’字很特别,写出那种云雾缭绕的感觉;本来应该是行舟绿水上,这里说行舟绿水前,这个‘前’字也很奇怪,可能是俯视的效果。”
10岁的董董说的这一段,几乎可以是一篇诗歌鉴赏的雏形。
我把这些孩子们无意间聊到的一些灵光妙语记录下来,想等他们人到中年的时候提醒他们——看,你们曾经多么有趣,能让一切貌似乏味的东西点石成金。
14.第⑤段中的画线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其表达效果是
。(3分)
15.分析第⑨段 -第⑩段的作用。(4分)
16.第⑥段-第⑧段所述与第 段-第 段所述内容都提到了《朝花夕拾》。简单分析作者为什么重复提及同一本书呢?(4分)
17.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写俊俊等小伙伴背诵古诗,是为了凸显自己的灵机一动。
B.作者写俊俊等小伙伴讨论古诗,是为了突出讨论对读书的作用。
C.作者写董董分析他喜欢的诗句,是为了强调鉴赏的重要性。
D.作者写董董等小伙伴背诵古诗,是为了强调背诵的重要性。
18.下列两项中,哪个作为标题更加合适?请说说你的看法并简析理由。(4分)
A.课本中的发现
B.原来阅读这么有趣呀
三、综合运用(20分)
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班委会联系同学们寒假阅读《儒林外史》的经历,准备组织一次阅读成果汇报活动。
【任务一:筹备会】
19. 班委会在筹备会中,除了确定各项专场活动之外,还需要明确本次活动主题。下列不适合作为本次活动主题的一项是 ,理由是
。(4分)
A.儒林好汉在我心 B.一代知识分子的缩影
C.熙熙攘攘皆“人物” D.“士林”群丑图
【任务二:故事会】
20.书中各类人物形象丰富,且都具有典型性。同学们梳理并选取了一些内容,准备作为故 事会的资料。下列梳理内容与原著不符的一项是 ,应修正为 。(4分)
A.腐儒典型——范进——一个热衷功名,怯懦麻木,善良懦弱的形象。
B.贪官典型——王惠——一个科举得意,升官发财,贪赃蛮横的形象。
C.八股迷典型——马静——对八股迷信,视“举业为神圣不可侵犯的事业”的形象
D.正面典型——杜少卿——轻视礼教,仗义疏财,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的形象。
21.为了让自己讲述故事更有吸引力,下列比较合适的做法有 、 和 等。(6分)
A.寻找并欣赏相关的影视作品,从中获得借鉴
B.聆听并且模仿某些著名评书演员的讲述方式
C.前往作者吴敬梓的故乡进行实地考察和采访
D.制作道具,边讲故事边借助道具来进行表演
E.请同学任配角,在讲述过程中进行配合表演
F.重读原著,在故事梗概中补充一些重要的细节
【任务三:品鉴会】
22.经典文学名著需要品鉴。我们可以从批判精神、现实意义和讽刺笔法等多角度进行重点关注。请从中任选一个角度,联系本书相关内容,进行赏析。(6分)(80字左右)
四、写作(60分)
23.题目:读书的滋味(60分)
要求:(1)根据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2)不得抄袭。
2023-2024学年上海市徐汇区华育中学九年级下学期开学考(答案)
一、文言文阅读(共35分)
(一)默写(12分)
1.身世浮沉雨打萍;
2.稻花香里说丰年;
3.故不为苟得也;
4.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二)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5- 10题。(23分)
5.我为陈同甫写下这首壮烈的词寄送给他。
6.(1)食物 (2)穷困
7.他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
8.【甲】沙场
【乙】呼尔而与之;蹴尔而与之
【丙】家中贫寒,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
9.B
10.【甲】替君主完成收复国家失地的大业,取得世代相传的美名
【乙】议论 丧失人所固有的本性
【丙】语言 志向远大
【译文】
班超字仲升,是凤翔市平陵县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他为人很有志向,不拘小节。但在内心孝敬父母,办事慎重,在家中每每从事辛勤劳苦的粗活,不把干劳苦低下的事为可耻。班超很有口才,广泛阅览了许多书籍。永平五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受朝廷征召前往担任校书郎,他便和母亲一起随从哥哥来到洛阳。因为家中贫寒,他常常受官府所雇以抄书来谋生糊口。天长日久,非常辛苦。他曾经停止工作,将笔扔置一旁叹息道:“身为大丈夫,虽没有什么突出的计谋才略,总应该效仿傅介子和张骞出使其他国家立功,来获得封侯,怎么能够老是干抄抄写写的事情呢?”周围的同事们听了这话都笑他。班超便说道:“普通人又怎么能理解壮士的襟怀呢?”
二、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11—13题(15分)
11.现象
人们被屏幕吞没生活,抢走时间
眼睛会更容易疲劳,也更容易患上干眼症,进而诱发更多眼部疾病;
改变商业设计
12.D
13.第⑩段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说明了近视在代际传递的概率比较高。第⑨段说明研究者建议儿童需要每天在至少1万勒克斯的光照下待3个小时,才能有效避免近视。第⑩段是对第⑨段内容补充说明,使第⑨段的说明更准确科学。
(二)阅读下文,完成14-18题。(20分)
14.夸张 突出强调孩子以《红星照耀中国》中彭德怀的事例,为我说明钱靠不住的形式,对我影响很大。让我意识到读书有很大作用。
15.第⑨段 写我认为孩子有自己的路径到达书本更深的地方;第⑩段写我小时候读书没有自己的路径,也无法运用老师给的路径。两者形成对比,反衬孩子读书的深入、细致。
16.第⑥段-第⑧段写我建议孩子尝一尝冰,孩子用《锁记》中的衍太太来形容“我”,我当时的感受是阅读可以激发联想,孩子的书没有白读;第 段-第 段写孩子用对“朝花夕拾”的诗意理解,让我感受到阅读的力量,拉近了母子变得和谐。写出了我对阅读的作用感受有个加深的过程。也写出了孩子对于阅读的作品理解、运用的能力在提升。表现主旨,阅读是有益处的。
17.B
18.B
本文主要写孩子们从课内和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受到启发、增长智慧,告诉大家课本是有趣的、有益的,进而鼓励大家热爱阅读,B标题概括内容更全面,更能体现文章主旨;
B标题能够吸引读者注意力,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三、综合运用(20分)
19.A 《儒林外史》是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描写对象的小说,跟A选项所说的“好汉”明显不符。
20.A A.腐儒典型——范进——一个热衷功名,怯懦麻木,迂腐无能,虚伪狡诈的形象。
21.BEF
22.(1)批判精神
第一:《儒林外史》中刻画了许多因科举制度而失魂落魄的人物形象,是展现这种制度对人心灵的毒害,揭露科举制度本身的不合理。如书中第四十八回写王家三姑娘绝食“殉夫”,全县读书人都以为“这样好女儿,为伦纪生色”,于是“知县祭,本学祭,余大先生祭,阖县乡绅祭,同学朋友祭,两家亲戚祭,两本家族祭,祭了一天,在明伦堂摆席……”,这正是对封建礼教的愤怒抨击。
第二:作品在讽刺丑恶的同时,也会塑造一些象征正面理想的人物,如王冕、杜少卿等,这些正面人物的言行,恰恰与反面人物的丑恶举止形成强烈对比,更增添作品的批判力量。
(2)现实意义
儒林外史通过对封建社会的揭示和批判,对现代社会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它提醒人们要保持真诚和正直,不要为了私利而背离自己的初心。同时,它也让人们反思权谋和虚伪的现象,在现代社会中追求公正和真理。
(3)讽刺笔法
运用对比手法进行讽刺。作者往往让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情况下对待同一对象采取不同的甚至完全矛盾的态度,造成强烈对照,从而产生喜剧效果。如,胡屠户对范进中举前后态度的对比描写就尤为鲜明。中举前他称它为“现世宝”,“癞蛤蟆”,中举后称他为“贤婿老爷”“天上的文曲星”。对他外貌的描述也不同:中举前说他“尖嘴猴腮,不三不四”,中举后夸他“才学高,品貌好”。
四、写作(60分)
【范文】
读书的滋味
书籍,是一盏明灯,指引我前进的方向;书籍,是一把钥匙,开启我智慧的大门;书籍,又是一位良师,教会我做人的道理。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读书带给我快乐的滋味,让我心情愉快,受益匪浅。读着《窗边的小豆豆》我被书中这所新奇而有趣的巴学园深深吸引,学校的大门是用矮矮的树做成的,所有教室和图书馆是用旧电车来改装的……小豆豆在这里参加了各种各样精彩的活动,学到了知识,得到了锻炼,从她的这段童年经历中,我感受到了学校生活的快乐。《海底两万里》这本书带着我开始了一场奇异的海底之旅,穿越海底森林、欣赏珊瑚王国和大鲨鱼搏斗等情节充满了奇特的想象,令我大开眼界,兴趣盎然。
读书带给我伤感的滋味,让我心中苦涩、感慨万千。当我读到《苦儿流浪记》中戏班子里的三只小动物以及雷米的师父相继去世,使雷米受到很大打击时,我非常伤心,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眼泪。《城南旧事》把我带到英子在老北京的童年故事里。书中英子的奶妈丢下自己的家庭来照顾别人的做法,让我深感不解,她的悲惨遭遇读来十分伤感,不禁让人感叹生活中无奈的悲欢离合。
读书带给我激动的滋味,让我心潮澎湃,慷慨激昂。《三国演义》里英勇善战的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料事如神的诸葛亮草船借箭,火烧赤壁,忠心耿耿的赵子龙长坂坡单骑救主……这些故事情节的描写惊心动魄,每一个人物都刻画的淋漓尽致,使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读《水浒传》,108位英雄好汉的形象栩栩如生,鲁智深倒拔垂杨柳,武松景阳冈打虎,宋江大破祝家庄,经典故事中那荡气回肠的文字,义薄云天的豪情,波澜壮阔的场景真是让我热血沸腾,心驰神往,回味无穷。
与书相伴我尝到了快乐、伤感、激动等各种各样的滋味,让我们沉浸在茫茫的书海中,一起感受读书带来的乐趣,多读书,读好书,让书香洋溢在每一个角落。让书伴随我们成长和前行。
读书的滋味
读书就像吃饭一样,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在我不长的读书经历,我对读书有着不同凡响的体会。
读书有时是酸的,比如读到一些感人生动的故事,有一次,我在读《中国抗日英雄》这本书,当我翻到的时候,我不由地开始读起来。故事讲述了抗日某营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掩护大部队转移英勇献身的故事。当我读完时,我的眼睛酸了,鼻子酸了,心也酸了,因为这篇故事再次衬托出了日寇的罪行和中华儿女宁死不屈的精神。所以说读书是酸的。
读书也是甜的,读了好书,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的风采时,得到大家的赞扬,心里总是甜滋滋的。再小的时候,在爸爸的熏陶下,我慢慢变地爱读书了。到七八岁的时候,就能把全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背下来,曾经在同学家长面前展示过,得到了大家的好评,被誉为“小博士”“小问号”“小作家”“识字大王”……在同学面前怪有面子的。所以说读书是甜的。
有人也说读书是苦的,是因为在家长的强迫下才读书,失去了自由,我当然也有同感,家长知道错了不说给我们补偿心理阴影反而还强词夺理,哎!读书也是苦的。读书还是辣的,有时读到一些名人读书故事的时候,心中不由得涌起一股热血沸腾的激情。所以说读书是辣的。
读书是咸的,比如读了那些不健康的书反而害了自己,就像盐一样,平淡无味,吃的多了反而对身体有害。记得小时候,我对奥特曼可以说是爱不释手,一天就想的是奥特曼,就和同学们打打闹闹,模仿动作。一天天的,我渐渐长大了,反而对这些不感兴趣了,觉得很幼稚。既花费了金钱,又浪费了时间。所以说读书是咸的。
虽然读书五味俱全,但是,我们要坚持回味酸味,保持甜味,将苦味和辣味筑成一个无坚不摧的信念。还要销毁咸味。这样才能成为一个21世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