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2 醉翁亭记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2 醉翁亭记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1.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9:47:2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醉翁亭记
素养目标
1.掌握文章重点字词,结合注释疏通文义。
2.感受文章流畅婉转、抑扬错落的语言特点;发挥想象,体会文章所构造的优美意境。
3.感受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和旷达开阔的胸襟。
第1课时
  ◎重点:
1.掌握重要文言实词词义、用法,并识记、积累。
2.理清叙事写景的顺序,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结合写作背景与作者生平,把握文章主旨。
情境预设
被誉为“天下第一亭”的醉翁亭位于琅琊山半山腰的古道旁,是上琅琊寺的必经之地。今天让我们一起去游览醉翁亭,用一次滁州之旅,涤荡心中的芜杂,感受那“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迷人风光;跨越时空,与圣贤会晤,感受那份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
·导学建议·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能帮助学生理解“醉”与“乐”之间的关系。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实词、虚词及名句。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秆画地教他认读字。24岁登进士第,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有《欧阳文忠公文集》传世。
  背景介绍: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范仲淹遭谗被贬,欧阳修上疏替他分辩,得罪了当权派,被贬为滁州(今属安徽)知州。被贬后,欧阳修心情郁闷,经常去滁州城西南外的琅琊山游玩,并与山寺住持智仙和尚结为莫逆之交。庆历六年(1046),智仙建亭于琅琊山酿泉旁,当作游息之所。欧阳修登亭“饮少辄醉”,故给它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醉翁亭记》这篇流芳千古的美文。
1.读一读,读准字音。
环滁( )     林壑( )
晦明( ) 伛偻( )( )
阴翳( ) 酒酣( )
觥筹( ) 山肴野蔌( )( )
2.释一释,理解字义。
(1)林壑尤美( )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
(3)佳木秀而繁阴( )
(4)伛偻提携( )
(5)泉香而酒洌( )
(6)树林阴翳( )
3.辨一辨,一字多义。
(1)泉香而酒洌( )
(2)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
(3)杂然而前陈者( )
(4)而不知人之乐( )
4.析一析,释义并分析用法。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 )
(2)名之者谁 ( )( )
(3)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 )
·导学建议·
可以通过让学生朗读课文来进行字音的检查。
【答案】1.chú hè huì yǔ  lǚ yì hān gōng yáo sù
2.(1)格外
(2)茂盛的样子
(3)茂盛
(4)弯腰曲背,这里指老人
(5)清
(6)遮盖
3.(1)表并列
(2)表承接
(3)表修饰
(4)表转折
4.(1)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名词作状语
(2)命名 名词作动词
(3)以……为快乐 意动用法
一课一法
把握文言句式的要点
①了解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熟悉句子成分的基本位置。
②掌握常见文言句式的特点。
③结合原文的上下文,弄懂大意。
④抓标志进行判断,如“为……所……”表被动,“……者……也”表判断。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
反复朗读,分析重点语气词。
请你准确而熟练地反复朗读课文,其中21个“也”字的语气不尽相同。主要有哪几种语气 试举例分析。
·学习小助手·
①先用铅笔在文中自行断句,做出标记,要读出节奏,节奏要随情随景而易。每读完一小层都可以进行稍长的停顿,这样才有鲜明的层次感,不至于将两个不同的画面交错在一起。②本文是一篇美文,朗读时速度宜慢,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美的意境。③一定要以“乐”之心去读,吐字清晰,音韵和谐。这样,才能读其文,感其美,会其情。
·导学建议·
朗读时还要注意25个“而”字,读时应分辨轻重。一般来说,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而”都要重读。如: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凡作为连接词语的“而”和有调整音节作用的“而”,则可以轻读。如:朝而往,暮而归。
此外,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句式,朗读时节奏要富于变化,悦耳动听。
【答案】示例:①陈述语气(用于描述景物)。如:环滁皆山也;琅琊也。
②肯定语气(用于介绍人名)。如:山之僧智仙也;太守自谓也。
③感叹语气(用于直抒胸臆)。如:在乎山水之间也;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任务驱动二
整体感知,理清文章思路。
1.本文写了哪些景 这些景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2.全文共四段,条理清楚,构思极为精巧。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的内容,理清文脉。
【答案】1.本文写了醉翁亭的自然环境、醉翁亭周围山间之朝暮、醉翁亭周围山间之四时以及宴饮场面。
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是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写醉翁亭周围山间之朝暮是按照从早到晚的顺序;写醉翁亭周围山间之四时是按照从春到冬的顺序;写宴饮场面是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
2.第1段:写醉翁亭之所在,并引出人和事。
第2段:分述山间朝暮四季的不同景色。抒发作者陶醉于美景中的欢乐心情。
第3段:写滁人的游乐和太守的宴饮。描写由景物转移到人和事。
第4段:写宴会散、众人归的情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复杂的思想感情。
任务驱动三
分析主旨,体会太守之“乐”。
表达全文主旨的一个字是“乐”字,请围绕“乐”字,回答下列问题。
1.“乐”字如何贯穿全文
2.作者到底都在“乐”些什么呢 请仔细找一找,画出有关语句,说说自己的理解。
3.这篇文章写三种乐:山水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其中太守之乐是重点。山水之乐、游人之乐的描写同太守之乐有什么关系
4.文中“醉”与“乐”是什么关系
·导学建议·
教师指导学生说出“醉翁之意”以及作者“乐”的内容和实质,进而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本文的艺术特点。可以让学生主动发言,自己总结,然后教师做必要的订正。既要鼓励学生有新意的见解,又要提升他们的认识水平和概括能力。
【答案】1.文章开始写“山行”和“闻水声”,都暗寓一个“乐”字,接着便借“山水之乐”道出全文的主线。下文承“山水之乐”写山中朝暮和四时之景,并点出“乐亦无穷”,使读者渐入佳境。接下来便描绘出一幅太守与民共享山水之乐的风俗画,至全文结尾处,用“醉能同其乐”点出全文的主旨。
2.作者的“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3.作者描写的山水之乐、游人之乐是对太守之乐的陪衬。写山水之乐,表现他被贬官谪居滁州后,寄情山水,排遣愁怀的生活态度。写游人之乐,为的是从众宾欢中反衬他自己的乐,因为享受山水之乐是一州之人,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写太守之乐,此境界最高,他既知“禽鸟之乐”,又乐游人之乐;既能同醉,又能“自醒”,还能体察万物,反思人情,写文章来记述其事。
4.“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
备选问题
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主旨。
2.试用“/”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答案】1.这篇文章极其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并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和娱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心情。
2.
(1)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4)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5)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6)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7)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第2课时
  ◎重点: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体会作者的情操。
情境预设
“翁去八百年,醉乡犹在。山行六七里,亭影不孤。”“醉乡犹在”“亭影不孤”是后人对欧阳修的深深感念。同学们,作为千古传诵的名篇,古往今来,多少人对《醉翁亭记》百读不厌,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那么人们为何而沉醉 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 让我们一起来继续欣赏吧!
·导学建议·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预习导学】
1.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1)“醉翁”的由来是“  ”。
(2)写出醉翁言在此意在彼,表明情趣所在的句子是“  ”。
(3)描绘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  ”。
(4)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四季之景的句子是“  ,  ,  ,  ,山间之四时也”。
(5)文中表达作者复杂感情的句子是“  ”。
(6)文中贯穿全文的句子是“  ”。
2.解释下列多义词。
(1)宴:①太守宴也( )
②宴酣之乐( )
(2)出:①水落而石出者( )
②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
(3)在: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
②已而夕阳在山( )
3.下列句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山行六七里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
C.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D.杂然而前陈者
【答案】1.(1)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2)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3)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4)野芳发而幽香 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 水落而石出者
(5)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6)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1)宴请 宴会
(2)显露 出来
(3)在于 挂在
3.C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
赏析文章的写作特色。
本文写景上的主要特色是写景与抒情相结合。请你说说作者是如何把写景和抒情结合起来的。
【答案】①写亭的环境:用“林壑尤美”“蔚然而深秀”表现亭赏心悦目的外景;又用“水声潺潺”“峰回路转”表现亭幽清的环境;接着写亭的近景,用鸟翼作比,有凌空欲飞之意;然后借解释亭名直抒胸臆,道出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奠定全文写景抒情的基调。
②写亭四周的朝暮、四时之景,以“乐亦无穷”表现作者纵情山水之意。
③写滁州官民同乐的图景,极力写出滁州人民在和平生活中怡然自乐和众宾尽欢的情态,并特意塑造了太守醉酒的形象,用这幅生动的风俗人情画从侧面显示出政治清明的景象,也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由此可见,本文在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表现得相当出色。
一课一法
情景交融与借景抒情的区别
①两者的写作手法不同。借景抒情指作者把自身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情景交融,指将感情融入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面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的含蓄的抒情方式。
②两者侧重的方面不同。借景抒情是抒情的一种方法,它借助景物,以达到抒情的目的。情景交融,明写景,即字面上都是景语;但是,必须暗含情,即一切景语皆情语。
任务驱动二
体会情感,思维拓展。
1.从《醉翁亭记》中,你能体会出作者一种怎样的高尚情怀 你怎样评价文中“太守”的“醉”与“乐”
·学习小助手·
结合文章的相关语句及此文的写作背景,能更好地理解太守的“醉”与“乐”。
2.欧阳修在遭受贬谪,人生遭到挫折时尚能表现欢乐昂扬的情绪和与民同乐的态度,从他身上,你悟到了什么
【答案】1.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醉”是为了写“乐”,通过“醉”与“乐”,表现了作者不因被贬而苦闷,寄情于山水的旷达胸襟(或“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或“在今天仍有积极意义”)。
2.示例:人在遭受挫折时,小则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困难,大则要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尽己所能做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
备选问题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在写景上有何不同 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答案】写景方面:①《岳阳楼记》是写登楼所见,是写水景;《醉翁亭记》是写登山所见,是写山景。②《岳阳楼记》写了朝暮之景;《醉翁亭记》既写了朝暮之景又写了四时之景。 ③《岳阳楼记》写景突出其阔大壮观;《醉翁亭记》写景突出其秀美多变。
抒情方面:相同的是他们都有积极向上的思想境界。《岳阳楼记》中的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醉翁亭记》中的欧阳修抒发了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不同的是范仲淹“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以此规劝友人并勉励自己,表现了其崇高的精神境界,而欧阳修是依靠寄情山水来排遣谪居苦闷。
·导学建议·
本文与《岳阳楼记》作于同一年,都是在相同的社会政治背景和心境下写成的。但这两篇文章在创作动机、所写内容和艺术风格上差异较大,可指导学生做一些比较研讨。教师可适当点拨,研讨的结果可以在班上交流,也可以以书面的形式呈现,但不强求成文,只要列出观点即可。
思维导图
再读课文,完成思维导图。
【答案】琅琊山 醉翁亭 作亭者 命名者 春 夏 秋 冬 太守宴 禽鸟乐 山水乐 宴酣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