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13 湖心亭看雪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7.2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9:4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3.湖心亭看雪
素养目标
1.扫除语言障碍,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熟读课文,掌握文章基本内容,初步了解白描的写作手法。
3.通过想象,品味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流露出的感情。
◎重点:
1.学习文章所采用的描写手法——白描。
2.感受西湖宁静清绝的意境之美和作者的精神世界。
情境预设
有人说,西湖观景,晴景不如雨景,雨景不如雾景,雾景不如月景,月景不如雪景。在前人的笔下,西湖的阴晴风雨已经被描绘得变幻多端、摇曳生姿了。西湖的雪景又将有怎样一番动人的意蕴呢 今天,我们就跟着张岱去湖心亭看雪,去领略西湖的雪景吧!
·导学建议·
此篇是张岱小品散文中极具代表性的一篇。全文只一百五十九字,堪称字字珠玑。此文篇幅虽小,意境却阔大,表达的情绪也异常幽远,从此也可以看出小品文的审美意趣。教师可在课前先准备一些关于湖心亭冬季雪景的视频或图片,给学生直观的感受。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张岱(1597—1689),字宗子,号陶庵,别号“陶庵老人”,晚号“六休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明末清初文学家。张岱是公认成就最高的明代文学家,尤擅散文,著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等。
  背景介绍:《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对故国往事的怀念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1.读一读,读准易错字音。
更( )定     余拏( )一小舟
拥毳( )衣炉火 雾凇沆砀( )( )
长堤( )一痕 余舟一芥( )
铺毡( )对坐 舟子喃( )喃曰
2.释一释,解释重点字义。
(1)人鸟声俱绝( )
(2)拥毳衣炉火( )
(3)雾凇沆砀( )
(4)惟长堤一痕( )
(5)余舟一芥( )
(6)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3.本文用清新淡雅的笔墨,写出了雪后西湖的  和  。
【答案】1.gēng ná cuì hàng dàng dī jiè zhān nán
2.(1)断绝,消失
(2)鸟兽的细毛
(3)白汽弥漫的样子
(4)只
(5)小草,借指轻细微小的事物
(6)哪能
3.奇景 雅趣
一课一法
写景小品文的写作手法
写景小品文除在情绪的传达上可以朦胧幽深外,在写作手法上也可以极富艺术感染力。首先,围绕某一特定的景物、事件、游览顺序线索展开,逐层递进;其次,描写景物时可以如本文,充分吸取中国写意山水画的手法,不追求局部的细腻而注重全局的生动与传神,不求多而求简,追求以少胜多、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
熟读成诵,疏通积累。
1.解释下列加点的多义词。
(1)大
(2)是
(3)更
2.指出下面加点词的古今异义。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古义:
今义: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现象。
(1)大雪三日:
(2)客此:
(3)拥毳衣炉火:
【答案】1.(1)非常 与“小”相对
(2)这 判断词,是
(3)打更 还
2.竭力、尽力,文中指痛快。 勉强。
3.(1)名词作动词,下大雪。
(2)名词作动词,客居。
(3)名词作动词,围着火炉。
任务驱动二
明晓内容,理解文章。
·学习小助手·
这一篇小品文,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
1.找“痴行”。课文是如何表现张岱观雪不同于常人的
2.议“痴心”。你能从作者的行为中看出他是什么性格的人吗
·导学建议·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对张岱的经历做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适宜讲得过深过细,点到为止即可。
【答案】1.作者在“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环境中,独自一人于“更定”时到西湖湖心亭看雪。
2.示例:作者超凡脱俗,清高孤傲,痴迷山水(或“行痴,有着与众不同的情趣,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是一个高人雅士”)。
任务驱动三
品味“痴景”。
1.请找出描写西湖雪景的句子,并尝试声情并茂地朗读。
2.作者写景的顺序是怎样的 采用了什么写法 有何表达效果
·导学建议·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白描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这种手法的特征讲清楚。为了便于理解,还可以和渲染手法做对比说明。
【答案】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2.写景顺序:从上至下,由远及近,从整体到局部,由总到分。
作者运用白描的手法,寥寥数笔,就突出了景物的特征,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高度概括,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写出了天地之浩大苍茫,人物之渺小轻淡,人似乎完全融入于天地之中,真正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妙境。同时表现了作者清新淡雅、悠远脱俗的情味。
备选问题
1.文中第1段中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2.“问其姓氏”,却回答“是金陵人”,问姓氏答地点是何道理
3.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4.根据提示,把文章的写作思路补写完整。
首先,作者交代看雪的时间为  ,地点为  ,以及天气情况;接着,记述赏雪的具体经过;然后,叙述湖心亭巧遇;最后,用舟子的话“  ,  ”收束全文。
【答案】
1.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作者身为文人雅士的孤傲和清高。
2.体现了作者的故国之思。
3.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景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涵。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人的参与,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4.崇祯五年十二月 西湖 莫说相公痴 , 更有痴似相公者
思维导图
根据课文内容,观察下面的图示,从而进一步理清文章脉络结构。





【答案】白描 雅趣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