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怀疑与学问
素养目标
1.理解怀疑与学问的关系及求学中要善于“疑”的道理。
2.把握文中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学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的论述语言。
第1课时
◎重点:理清课文思路,能够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情境预设
一个人学习,总是希望学有所成。但从实际情况看,并非所有的求学者最后的成果都相同,有的人成果大,而有的人成果小,彼此有差距,有的甚至差距悬殊。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们如何才能让自己学习的成果大些呢 研究这个问题,吸取有益的经验,对我们的学习是十分重要的。《怀疑与学问》这篇文章谈的就是这方面的问题,文中提出了一些很有启发、很有价值的见解,学好这篇文章对我们来说很有意义。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历史地理学家。古史辨学派代表人物,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创者之一。著有《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三皇考》《史林杂识初编》《孟姜女故事研究集》等。
背景介绍: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顾颉刚,从小就有怀疑的精神,读书时善于提出疑问。他一生在史学领域有许多非常有价值的研究,为祖国的历史学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怀疑与学问》是他治学经验的结晶。
1.读准字音,牢记字形。
顾颉( )刚 程颐( )
萤( )火 懒惰( )
塾( )师 停滞( )
虚妄( ) 步骤( )
2.认清词语,理解词义。
(1)流俗:
(2)墨守:
(3)虚妄:
(4)盲从:
(5)停滞:
(6)不攻自破:
3.温故知新,知识检测。
(1)议论文三要素: 、 和 。 是作者对所论述问题的见解和主张。 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论点、支撑论点的材料。 是用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
(2)论据类型: 论据,可以是具体的事例、概括的事实和统计数据; 论据,可以是前人的经典著作、至理名言,民间的谚语和俗语,科学上的公理、规律,等等。
(3)论证方法常见的有 (事实论证)、 、 、 、 。
【答案】1.jié yí yíng duò shú zhì wàng zhòu
2.(1)指社会上流行的风俗习惯(含贬义)。
(2)因循保守、不知变通。
(3)没有事实根据的。
(4)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盲目随从。
(5)因为受到阻碍,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6)不用攻击,自己就溃败了,多形容观点、情节等站不住脚,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3.(1)论点 论据 论证 论点 论据 论证
(2)事实 理论
(3)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引用论证 对比论证 比喻论证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
初读课文,感知文本,明确观点。
1.文章的题目“怀疑与学问”是一个什么短语 这是作者表达的观点吗 为什么
·学习小助手·
论点是作者的见解和主张,是一个陈述句。如果是一个短语,只能表明作者论证问题的一个范围,是论题,不是论点。
·导学建议·
教师应让学生明确什么是论题,什么是论点,有助于恰当地找出文章的论点。
2.说一说这篇文章的作者想要表达什么样的观点,又是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的。
·学习小助手·
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也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从哪几个方面进行阐释和论证”,也就是要找出文章的分论点。
·导学建议·
讲明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区别。中心论点是作者对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点,各分论点也需要论证。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是被证明与证明的关系。凡经证明而立得住的分论点,就成为论证中心的有力论据。
【答案】1.题目“怀疑与学问”是一个并列短语。不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因为这是一个短语,不能表明作者的见解和主张。
2.中心论点:学者先要会疑(或“学则须疑”)。
分论点一: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要步骤。
分论点二: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任务驱动二
再读课文,分析明确观点,概括论据。
试找出本文的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答案】事实论据:
①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②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
③听说“腐草为萤”。
④戴震善问的例子。
道理论据:
①“学者先要会疑。”——程颐
②“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张载
③“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
备选问题
1.阅读课文,抓住其中的关键句来理清文章的层次。
2.请举出一则有怀疑精神的人物故事。
【答案】文章开篇引用名言,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后,分别从消极与积极两方面进行论证。第6段首句是承上启下的递进复句,概括了前后两个分论点。在论述前一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时,先说对传说要有怀疑精神。既然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而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而别人的传说又不一定可靠,所以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思考;再扩展开去提出无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思索”来辨别是非。这样,本文论证的内容从对于传说的怀疑,进而扩展到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的怀疑;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意义,进而从积极方面论及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作用。文章论述由浅入深,层次清晰,全面而精当地阐述了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
2.示例:著名的比萨斜塔实验。为了坚持真理,伽利略向当时的权威亚里士多德发起挑战,用事实证明自己的观点:两个不同重量的物体从同一高度落下,会同时着地。
第2课时
◎重点:把握运用各种论证方法及其作用,品析通俗易懂、生动活泼、逻辑严密、简洁准确的语言。
情境预设
循着本文的论证思路,我们把握了作者的观点,明确了材料和观点之间的关系。接下来,我们要探究的是文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以及议论文语言的相关特色。
【预习导学】
1.搜集几则与怀疑精神或做学问有关的名言警句。
2.议论文的三要素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完成填空。
论点是用来 ,要能够统摄全文;论据是 ,要真实可靠、典型;论证是 ,是 和 之间的逻辑联系纽带。
3.下列对议论文的语言要求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表达准确 ②描写恰当 ③高度概括
④叙事详尽 ⑤观点鲜明 ⑥生动形象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⑤
C.③④⑤⑥ D.①③⑤⑥
4.下列语句删掉加点词语后不影响表达的一项是( )
A.做学问也是这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证据。
B.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C.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
D.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
【答案】1.示例:
怀疑的眼睛就像猫头鹰的眼睛一样,要在黑暗中才能看见,光明反而可以使它失去视力。
——约卡伊·莫尔
怀疑能把昨天的信仰摧毁,替明日的信仰开路。
——罗曼·罗兰
要追求真理,我必须一生中尽可能地把所有的事情都来怀疑一次。
——笛卡儿
所以观书者,释己之疑,明己之未达,每见每知所益,则学进矣;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张载
2.证明什么 用什么证明 怎样证明 论点 论据
3.D 4.B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
细读课文,找出文章的论证方法并分析作用。
·学习小助手·
先再次明确常见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事实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然后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从文中寻找并展开分析。
·导学建议·
无论哪一种论证方法,都是为了论证中心论点或分论点,因此需要结合文章的中心论点或分论点来分析。
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3.学习并分析对比论证的效果。
下面两组句子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2)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
【答案】1.第4段为了论证对于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个分论点,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第6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很有说服力。
2.第5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孟子的名言论证了“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第6段的说理“对于别人的话,都不打折扣地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的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第(1)句从正反两方面说理,阐明“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的原因。
第(2)句先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然后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起来。从正反两方面说理,论证了怀疑“也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一课一法
分析论证方法及作用
1.明确论证方法。常见的有举例论证、引用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要分别把握其特征。
2.判断论证方法及作用。
(1)举例论证:举出能证明论点的具体事例,概括事实、各种现象、统计数据及作者对此做出的分析,又叫事实论证。能够使说理显得更具体、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2)引用论证:引用能证明论点的名人名言、为人们承认的理论,以及针对论点所做的分析等。能够使观点更鲜明,说服力更强。
(3)对比论证:用正反两方面的事实或道理论证论点。对比两个不同的事物,一个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对比双方属同一范畴,在某方面表现出相反或相对的性质。能分明正误,明确是非曲直,给人深刻印象。
(4)比喻论证:运用能直接证明观点的比喻加以论证。能够使说理更为生动形象,并且还显得通俗易懂。
【答题格式】本段或本句用了……的论证方法,通过……(论证方法的具体使用),从而使论证的内容……(论证方法的作用)。
任务驱动二
精读课文,深思熟虑,品析语言。
1.第6段包含几层意思 彼此如何联系
·导学建议·
以第6段为例,引导学生感受文章层次清晰、逻辑严密的特点。
2.议论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是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揣摩下列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1)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以上句子中的“一切”和四个“常常”能删去吗 为什么
(2)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以上句子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语能互换吗 为什么
【答案】1.本段包含四层意思:
①首句提出本段论点,即“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②“对于别人的话……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通过讲道理论证论点。先从反面阐明,再从正面阐明。
③“许多大学问家……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举实例论证论点。
④“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到段末归纳作结,照应论点。先从正面作结,再从反面强调:“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2.(1)不能删去。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地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四个“常常”,多次重复,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2)句中的“学术”和“文化”两个词不能互换。因为“学术”是人类众多“文化”活动中的一种,“一切学术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是从部分到整体,互换位置后就讲不通了。
备选问题
文章很注重词语的锤炼和语序的安排,请你分析下面语句中的用词技巧。
我们对于不论哪一本书……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经过“怀疑”“思索”“辨别”三步以后……那种学问才是自己的学问。
“怀疑”“思索”“辨别”三步的顺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答案】不能。因为人只有先怀疑才可能思索,只有思索后才可能辨别是非,三个步骤是按人对事物进行怀疑时的先后顺序排列的,调换后就不符合人的认知规律了。
思维导图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思维导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