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自相矛盾
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是一篇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难一》,讲述了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在夸耀自己的盾和矛时,理由前后抵牾,不能自圆其说。这一故事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认识“吾、弗”等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尝试背诵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猜测“誉”“弗”立”的意思,能说出“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4.发展学生的想象思维能力,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重难点:
理解自相矛盾的含义,发挥想象,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谈话激趣。
同学们好!今天这节课,咱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自相矛盾》。(出示课件2)“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它来自一则寓言故事。我们知道 “寓言”就是通过一个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这篇课文要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这个故事。
首先我们来了解文章的出处与作者,(出示课件3)本文选自《韩非子.难(二声)一》作者:韩非)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法家主要代表人物,师从荀子,后世称他为“韩子”或“韩非子”。主要作品有:《孤愤》《五蠹dù 》《说难shuì nán》等。
2.了解矛与盾。
同学们,什么是矛什么是盾呢?老师搜集了图片(出示课件4)这是矛,这是盾。矛的前面尖尖的,是用于攻击敌人的一种兵器。盾是圆圆的,或者是方形的,是用于防御敌人的一种兵器。
3.猜意思。(出示课件5)
“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从字面上猜一猜。用自己的矛去刺自己的盾,可笑吧?这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1.字音。(出示课件6)
课前我们借助自学任务单对课文做过预习,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些词语,老师标出的读音要多关注,先听老师来读一遍。
“夫”是个多音字,两种读音,读一声时,指“成年男子”或“丈夫”。在文言文中用在句首或句末表示语气时读二声,在这里,“夫”读二声。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自己读一读这些词语。
2.字形。(出示课件7)
本课有四个生字,请按下暂停键,仔细观察字形,记一记。(出示课件8)老师要重点强调“矛”的写法,写这个字时要注意:字头稍小,横钩稍长,竖钩略弯,撇笔伸展。第二笔“点”不要漏写。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在练习本上认真、规范地写两遍。
3.初读,整体感知。
同学们,本文是一篇文言文,上学期我们学过文言文《古人谈读书》,(出示课件9)回忆一下我们用了哪些方法进行文言文学习的?对,我们可以结合注释、课文插图、联系上下文等方法来理解文意,还可以大胆去猜读。
4、这篇文言文应该怎样去读呢?(出示课件10)老师标注出了句子的停顿节奏,先听老师读一遍。
现在请同学按下暂停键,自己大声朗读这篇文章,借助课文注音和注释来了解这个故事的大意,读的时候注意停顿和节奏,时间三分钟。
三、精读课文。
师:课文读熟了,我们进一步来学习。
1.(出示课件11)楚国的集市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瞧,这个楚国人在干什么?(他在卖他的盾与矛)那他是怎样吆喝的,文中哪句话写了他的吆喝?对,就是第一和第二句。(出示课件12)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根据文中的注释,我们可以知道“鬻”是“卖”的意思, “陷”的意思是“刺破”。在这句话中,还有一个字,需要我们重点关注,就是“誉”字。“誉”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借助字典,我们可以知道, “誉”有两种解释:①名誉,名声 ②称赞 联系上下文读一读,猜一猜。在此句中的“誉”是什么意思?对,在这里,它是“称赞”的意思。那么这两句话的意思大家明白了吗?按下暂停键,自己说说看吧。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13):“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
同学们,借助句中的“誉”字,你能想象出这个楚国人在叫卖自己的盾与矛时是怎样想的吗?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课件14)楚国人可能在想:我的盾是世界上最坚固的盾,不管什么东西都不会刺破它,防身属它牛,谁买了谁称赞。 我的矛是世界上最锐利的矛,只要它出马,无论什么铜头铁臂,都能刺破,所向披靡。都赶紧买吧,我卖的东西最最好!
同学们,这楚国人想得多美呀,这得多令他得意骄傲呀!现在请同学们来当一回这个楚国人,带着自己的得意推销一下自己的盾和矛吧。按下暂停键,大声读读这两句话!
2.听了楚人的一番吆喝, 那围观者又是如何反应的呢?(出示课件15)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联系注释,我们知道, “或”的意思是:有的人。有的人说“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联系上下文,你猜猜“子”是什么意思?对,就是“你”的意思。 “何如”是“怎么样”的意思,那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先想一想再说一说。听到楚国人的叫卖,:集市上有人问他一个问题:“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
围观者问这话的时候可能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大胆地猜一猜。
他们可能在想(出示课件16):你说你的矛是最锐利的矛,你又说你的盾是最结实的盾,用你的矛能否刺破你的盾呢?如果你的矛刺破了你的盾,那你的盾岂能说是最结实的盾?如果你的矛刺不破你的盾,那你的矛岂能说是最锐利的矛?
同学们,好好品品这句话,一个“何如”,让你感受到围观者们这句质问中所含有的什么语气?对,是对这楚国人的嘲讽。请大家再做一回围观者质问一下这个楚国人吧。按下暂停键,读读这句话。
3.听了围观者的问话,那个卖者又是什么反应呢?(出示课件17)
“其人弗能应也。”
①“弗”是什么意思呢?同学们可以联系上文中卖者和围观者的对话先来猜猜句子的意思,即卖者答不上话来,从中就可以知晓“弗”的意思是“不”。
②(出示课件18)你觉得“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是什么?按下暂停键,自己说一说。因为这个人说的话前后抵触,不一致,无法自圆其说。他若回答矛能刺破盾,则与盾“物莫能陷也”相矛盾;他若回答矛不能刺破盾,则与矛“于物无不陷也”相矛盾。
③楚人答不出话来。同学们猜一猜,此时他心里会想些什么?我的矛刺我的盾,到底是能刺破还是刺不破?
④这个楚国人的买卖还能做下去吗?肯定不能了!此时的他,我们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哑口无言、目瞪口呆、张口结舌、尴尬等等。)
⑤买卖做不下去的原因是什么呢?说话前后抵触,不一致。
⑥(出示课件19)同学们,回想一下,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类似的事情吗?其实,我们生活中这样自相矛盾的事还真不少,比如:一边说保护环境,却又一边砍树;明明知道吸烟有害健康,有人却还吸烟;有些人整天嚷嚷着要减肥,看到美食却又大吃特吃等等。
⑦为了避免自相矛盾的事情发生,我们应该怎么做?要言行一致、说到做到、实事求是。
⑧(出示课件20)现在就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想象当时的情景,大声读读这几句话。
4.(出示课件21)这件事引发了人们什么样的议论呢?“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议论了,二声,不要读错。
“立”在这句话里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先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不可同世而立”的是什么东西?联系上文,我们知道是那“不可陷之盾”和“无不陷之矛”。同学们,生活中,这样的两种事物能同时存在吗?答案是“不能”。所以“立”在这里是“存在”的意思。
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都不能将它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
5.现在,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先通读这篇文章,再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老师把这篇文章的意思整理了一下,我们一起来看看。(出示课件22)
(此处不用老师读)楚国有个卖盾和矛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无论什么东西都无法刺破它!”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很锐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被它穿透!”集市上有的人问他:“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卖者答不上话来了。什么都不能将它刺穿的盾,与什么都能刺穿的矛,不可能同时存在于世界上。
请同学们按下暂停键,轻声读一读,说一说。
6、同学们,故事的内容你都会讲了,那么,现在让我们尝试背诵这则寓言故事吧。
(出示课件23)根据提示词句把课文补充完整。 按下暂停键自己试试。
(出示课件24-25)下面请同学根据句子意思,尝试背诵课文。按下暂停键,说说看。
(出示课件26)最后加大一点难度,能不能尝试着完整的背诵课文?按下暂停键,先自己背背。
四、习得学法。(出示课件27)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自相矛盾》这篇文言文,回顾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的?
是的,我们先把文言文读通读顺读熟,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猜一猜”等方法理解了句子的意思,并能完整的讲一讲这个故事。在读懂了课文的基础上,我们也明白其中的道理,并且尝试了背诵。看,这就是学习文言文课文的基本方法!
五、总结全文。(出示课件28)
从这篇课文中,你得到哪些收获呢?
我学到了一个成语:“自相矛盾”,它的意思是“比喻说话或做事前后不一致,互相抵触。”
我还懂得了一个道理:这个故事告诫我们,说话做事要前后相应,不要自相矛盾。
六、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读懂了文言文《自相矛盾》的意思,领略了古代文言文的独特韵味。这篇文言文语言凝炼,只用71个字,就让我们逛了古代的集市,了解了一个引人发笑的楚人,知晓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希望同学们今后说话、做事要分析实际的情况,前后一致,不要像这位楚国人一样自相矛盾!
七、作业(出示课件29)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作业:
1.背熟课文,尝试惟妙惟肖的讲讲这个故事。
2.推荐阅读,从《滥竽充数》、《曾子杀彘》、《郑人买履》,《扁鹊见蔡桓公》中任选一二个读,读懂后讲讲这个故事。
同学们,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