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11.7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2 12:37: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战国七雄、都江堰的修建等基本史实。
2.了解战国时期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初步理解战国时期商鞅变法等改革。
3.都江堰水利工程体现了古代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培养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作用,都江堰的修建。
【预习导学】
课堂导入
战国是一个充满机遇、充满谋略、充满变革的时代。从分裂开始走向统一,“七雄”最终将变成“一雄”,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历史大势。那么,在这一历史大势中,战国七雄中哪一个国家最终笑到了最后,成为了这“一雄” 成功绝不会轻易地眷顾一个无为的诸侯国。这个国家能够笑到最后,是因为作了怎样的努力 通过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由此导入新课。
重点梳理
知识点一 战国七雄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论 设计意图
教师可通过多媒体展示春秋后期和战国初期形势图,引导学生思考:对比春秋后期与战国初期的形势图,你能看出什么变化呢 学生重点识记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等史实,再指派七名同学,按照东西南北各一名、中间三名的位置站立,然后引导其他同学说出各个方位的同学分别代表的诸侯国,以此来识记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 学生观察春秋后期和战国初期形势图,思考:晋国消失了;修筑长城;田氏代齐 学生根据同学站位记忆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同桌互查 认识战国时期的变化: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清楚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认识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与春秋时期相比更频繁、规模更大 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及从地图中概括历史信息的能力
战国时间 公元前475—前 年
战 国 七 雄 形成 背景 经过春秋近300年的纷争,维系周王室统治的各种制度已经完全崩溃
过程 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 由大夫田氏取代
七雄 齐、 、燕、韩、赵、魏、秦
战争 目的 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特点 规模大,参战 多,交战区域广, 长
战役 桂陵之战、 之战、长平之战
过程 战国中期以后,魏国、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
结果 地处西部的 ,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知识拓展·
  1.谐音记忆战国七雄名称及地理方位: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2.战国时期的重要战役及相关成语
重要战役 交战国家 相关成语
桂陵之战 魏国 齐国、赵国 围魏救赵
马陵之战 齐国 魏国 添兵减灶
长平之战 秦国 赵国 纸上谈兵
【答案】221 晋国 齐国 楚 兵力 持续时间 马陵
秦国
知识点二 商鞅变法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论 设计意图
教师可指导学生排演《商鞅变法》的小话剧(主要人物包括秦孝公、商鞅、没有军功的旧贵族、打仗有功的人、勤劳的百姓等)。通过变法前后个人生活的变化来体现商鞅变法对不同阶层及国家带来的影响,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知识 小组合作:商鞅变法十八年,秦国面貌为之大变。可是秦孝公去世后,商鞅惨遭“车裂”,商鞅变法是成功还是失败了 熟记教材知识,根据人物身份编写台词,并在教师指导下排演小话剧。要求同学之间默契配合,台词准确,符合各自的身份和经历 学生做好笔记,掌握改革成功的原因,从是否有统治者的支持、变法者个人的精神、人民是否支持、是否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四个方面思考 掌握商鞅变法的相关信息 判断一场变革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 引导学生分析变法的内容、影响,让学生明白“改革推动社会发展”的道理 帮助学生认识变法成功的依据和方法
   (1)背景:战国时期,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新兴 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确立新的政治经济秩序,以求 ,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3)时间、支持者:公元前 年、 。
(4)措施
①政治:确立 ,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改革 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经济:废除 制;鼓励 ,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统一 。
③军事:奖励 ,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作用: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影响: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知识拓展·
  1.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顺应了历史潮流(根本原因);取信于民,得到人民的支持;得到国君秦孝公的支持;商鞅改革态度坚决,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变法措施行之有效;等等。
2.商鞅变法带给我们的启示:改革是强国之路,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前进的强大动力;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要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改革者需要非凡的勇气和魄力;等等。
【答案】(1)地主
(2)富国强兵
(3)356 秦孝公
(4)①县制 户籍
②井田 耕织 度量衡
③军功
知识点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教学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结论 设计意图
多媒体出示《都江堰示意图》,根据图示及文字标注,从结构和功能方面引导学生分析都江堰设计的科学性,体会都江堰两千多年来造福成都平原的功绩 学生阅读教材并结合展示的图片,从书中得出都江堰的两大系统、三个主体工程、功效、作用等基本史实 知道都江堰修建的历史意义: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并被称为“天府之国”,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及人与自然的和谐 培养学生阅读图片、材料及概括信息的能力
时间 公元前 年
人物 秦国蜀郡郡守
地点 成都附近的岷江
结构 鱼嘴、飞沙堰、
功能 防洪、 、水运等
影响 使成都平原成为“ ”
【答案】256 李冰 宝瓶口 灌溉 天府之国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导学建议·
  通过文字、图片相结合的形式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战国的“变”,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素养,如唯物史观、史料实证、时空观念、家国情怀等。
经过战国时期的阵痛,中国历史正在脱胎换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重温这段历史。
【战国七雄兼并战争诸侯国变“少”】
材料一 
  (1)观察图片,诸侯国形势除了数量变少,还发生了什么变化 产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变“少”体现了怎样的历史发展趋势
  【铁器牛耕农田水利生产力变“高”】
材料二
  材料三 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 《史记》
(2)材料二和材料三分别属于哪一类史料 主持修建都江堰的是谁
【各国变法渴求发展秦国变最“强”】
材料四 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
——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五 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阡陌,东雄诸侯。
—— 《汉书·地理志》
(3)材料四涉及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 材料五中哪句话是商鞅变法的影响
(4)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商鞅变法能够取得成功的原因。
【答案】(1)变化:吴、越、宋、鲁、卫等国家被吞并,韩、赵、魏三家分晋,田氏代齐。 因素:诸侯国之间的兼并战争。趋势:趋向统一。
(2)史料:实证史料和文献史料。主持修建者:李冰。
(3)措施:确立县制;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严明法度,禁止私斗;奖励军功。影响:东雄诸侯。
(4)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变法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商鞅个人公正无私,敢于与旧势力坚决斗争,不畏艰难,不怕牺牲;等等。
归纳总结
战国时期最大的两个特点,一是“乱”,二是“变”。兼并战争使国家逐渐走向统一。这一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各国为了富国强兵纷纷变法,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成效最大,为秦国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