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白 杨
1学会6个生字,正确读写“戈壁、清晰、浑黄一体、高大挺秀、大伞、抚摸、介绍、边疆、陷入”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重点语句,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4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掌握字词,流利地朗读课文。
1引导学生深入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白杨树图画。
两课时。
一、画面导入
1教师出示白杨的图片,学生边看边想:白杨长的什么样子?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中能否找到这种树?
2教师重点提示:白杨,又叫大叶杨,在我国北方广泛种植,在没有人烟的沙漠也能顽强地生长。
二、学习课文
1自读课文,画出生字新词或有疑问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教师出示6个生字(“晰”“伞”“抚”“绍”“疆”“陷”)教学生认读,强调“疆、陷”等字形,要求学生正确认读准确书写。
2 出示9个词语准确认读。并找出词语所在的句子多读几遍。
以下词语的意思供参考:
戈壁:指地面几乎被粗沙、砾石所覆盖,植物稀少的荒漠地带。
分辩:辩白。
严肃:(神情、气氛)等使人感到敬畏。
软弱:能力弱,质量差。
表白:对人解释,说明自己的意思。
深思:深入地思考。
浑黄一体:形容天和地一片浑黄分不出边界线来。
高大挺秀:本文形容白杨树又高又直又秀丽。
3分组读词语所在的句子,读通读顺理解意思。
4逐段朗读课文,指名一位接一位的学生连读课文,其余学生指出读音不准确的地方。
三、听录音示范朗读课文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达到流利、自然、有感情。
四、书写生字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白杨的外观及内在特点。
二、重点研讨
1学生试着说说大戈壁上白杨树的形象。
(可概括为“高大挺秀”。)
2细读课文相关文段,说说大戈壁的环境特点。
(可让学生抓住“浑黄一体”“没有……没有……也没有……”等词语来理解回答)
三、感悟白杨树的品格美
1请在文中找出爸爸介绍白杨树的三句话。
2反复研读这三句话,思考白杨树的内在精神。
3教师指导讲解:这段话爸爸不只是向孩子介绍白杨树,他还在表白自己的心愿,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茫茫戈壁上,白杨树在此生根,并长得高大挺秀,成为毫不动摇的“戈壁卫士”;在经济落后、生活条件艰苦、自然环境恶劣的西部某些地区,建设者们放弃各方面条件优越的家乡,代代扎根边疆,奉献青春,他们同样不择环境,不讲条件,哪里需要哪里安家,是坚强不屈的“新疆战士”。树似人,人如树,二者的形象叠印在一起,借此体会作者表达上的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特点。
4指导背诵爸爸的这段话。
四、体会爸爸的神情变化的描写特色
1学生快速默读全文,找出描写父亲的神情变化的相关语句。
2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3学生讨论、交流。
4教师归纳、总结。
(1)第一次“出神”和“深思”,是看到车窗外高大挺秀的白杨树,顿生感慨,想过去,想自己,想千千万万
(2)第二次“微笑”是听孩子们关于白杨树到底是伞还是树的争论,对孩子们的天真幼稚,绽开了凝神的笑容。
(3)第三次谈到白杨树,“严肃”起来,是借树喻人,抒怀言志。
(4)第四次说完树后又陷入深思,是从树想到子女,想到未来;看到白杨树后又“浮起一丝微笑”,是对事业后继有人的欣慰的笑。
五、总结全文的中心思想
六、布置作业
课后阅读矛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荔枝蜜》和陶铸的《松树的风格》。
通过本文的教学,学生基本能和老师紧密配合,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关于白杨树的内在精神部分学生理解得不够理想,这还是我在讲解过程中讲得不够透彻,应该紧抓爸爸的话语段落反复研读,在分析白杨外在特点的同时挖掘内在精神,再联系像爸爸一样的边疆建设者,进而把握文章的中心。这样紧紧抓住文章的切入点,然后一层进一层地分析思考,难而不乱,条理清晰,便于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