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课、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同步练习题(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6.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19:55:2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一 、积累与运用
1.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典籍(jí) 地壳(qiào) 臧克家(zāng) 锲而不舍(qì)
B.澎湃(pài) 迥然(jiǒng ) 赫然(hè) 兀兀穷年( wù)
C.不堪(kān) 小楷(kǎi) 弥高(mí) 气冲斗牛( dòu)
D.浠水( Xī) 硕果(shuò) 校补(Xiào) 目不窥园( kuī)
2.下列各组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抱歉 声振天地 沥尽心血 潜心贯注
B.卓越 凶多吉少 迥乎不同 慷概淋漓
C.深宵 反对独裁 群蚁排衙 炯炯目光
D.梳头 寻求宝藏 心会神凝 一返既往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弥高(更加) 呕心沥血(滴)
B.锲而不舍(刻) 硕果(大,丰满)
C.无暇(空闲) 气冲斗牛(赛牛表演)
D.迥乎不同(差得远)迭起(屡次)
4.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这番话说得慷慨淋滴,气吞山河,令人热血沸腾。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讲演,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C.由于今年多次遇到早涝灾害,庄稼收成不好,农民们只能过个兀兀穷年。
D.工程师们充分发扬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终于全面完成了三峡工
程建设任务。
5.下列句子表达有误的一项是( )
A.学校的美育课程要以艺术课程为主体,主要包括音乐、美术、书法、舞蹈、戏剧、戏曲、影视等课程。
B.大疫当前,来自中国的援助物资和医疗专家组给世界各国人民带来温暖与力量。
C.《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典》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开创了我国法典编纂立法的先河。
D.通过禁毒防毒宣传活动,让同学们树立和增强了“珍爱生命,远离毒品”的观念。
6.下列句子的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B.对这一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的,有一位长期以来鲜为人知的科学家——邓稼先。
C.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D.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7.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为柠檬的酸性比葡萄更明显,所以网友们现在选择了用“吃柠檬”来表示妒忌。
②但是在网络时代,“柠檬”代替了“葡萄”成为“酸”的代名词。
③"吃柠檬”的人就成了“柠檬人”,该词形容那些躲在键盘后发出很多酸言酸语的人。
④原来有一句熟语“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用来形容妒忌的心态。.
⑤我们希望大家做一一个理智而文明的“柠檬人”,因为小酸怡情,大酸伤身。
①③⑤④② B.③①⑤④② C.④②③①⑤ D.④②①③⑤
8.下列关于课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选材精当,精于裁剪,有繁有简,如关于“学者的方面”,对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写得详细,而对他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就写得比较简略。
B.文章结构严谨,作者用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围绕其作为“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这两部分行文。
C.本文在叙述中加入不少动作描写来展现闻一多先生的形象,如“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表现出闻一多先生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D.本文的语言既精致凝练,又生动形象,且富于感情和诗意美,读起来极具感染力。
9、综合性学习
学习了《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后,学校开展了“说与做”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完成下面的任务。
(1)请选取一个你熟悉的名人,仿照下面的句式赞美他。
例句: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闻一多)
(2)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联系闻一多先生的高贵品质,为闻一多拟写一段颁奖词。
(3)有人认为闻一多的“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的做法已经过时,当今的年轻人应当学会“推销”自己,争取为社会做贡献的机会。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分别回答问题。
说和做(节选)
            ——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闻先生的书桌,零乱不堪,众物腾怨,闻先生心不在焉,抱歉地道一声:“秩序不在我的范围以内。”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10.用自己的话概括选段内容。
11.体会“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中两个“说”的不同含义。
12.为更好地刻画学者闻一多的形象,作者十分注重细节描写。请品析下面句子。
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
13.说说开头第①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14.闻一多先生前后期的变化有什么共同的地方?请结合闻一多先生的一生,谈谈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些人死了他还活着”。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追念闻一多先生
冰心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已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装。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O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儿,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儿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儿,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的“风俗”。
④虽然我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被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所以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里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的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⑥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 月,在《文 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溅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⑦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选自《闻一多纪念文集》,有删改)
15.作者追念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先由闻一多的诗入手
16.细读第⑤段,说说闻一多先生回国后,他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17.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8.根据文章开头“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结尾“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说说首尾照应的作用。
(三)阅读下文,完成练习题。
①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因为我又听到歪儿那尖细的召唤声:“来玩踢罐电报呀——”
②“踢罐电报”是那时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它不但需要快速、机敏,还带着刺激的冒险滋味。它的玩法简单易学,谁都可以参加。先是在街中央用白粉笔粗粗画一个圈儿,将一个空铁罐儿摆在圈里,然后大家聚拢一起“手心手背”分批淘汰,最后剩下的人坐庄。坐庄可不易,他必须极快地把伙伴们踢得远远的罐儿拾回来,放到原处,再去捉住一个乘机躲藏的孩子顶替他,才能下庄。可是就在他四处去捉那些藏身的孩子时,冷不防从什么地方会蹿出一人,“叭”地将罐儿踢得老远,倒霉,又得重新开始……一边要捉人,一边还得防备罐儿再次被踢跑,这真是个苦差事,然而最苦的还要算歪儿!
③歪儿站在街中央,寻着空铁罐左顾右盼,活像一个蒸熟了的小红薯。他细小,软绵绵,歪歪扭扭,眼睛总像睁不开,薄薄的嘴唇有点斜。他妈妈四十岁才生下这个有点残疾的儿子,取名叫“弯儿”。我们每天都能听到她呼唤儿子的声音,却把“弯儿”错听成“歪儿”。由于他身子歪,跑起来就打斜,玩“踢罐电报”便十分吃亏。可他太热爱这游戏了,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大家玩的罐儿还是他家的呢!只有他家才有这装芦笋的长长的铁罐,立在地上很好踢,要没有这宝贝罐儿,说不定大家嫌他累赘,不带他玩了呢!
④这游戏简直就是为我发明的——我个子比同龄的孩子高一头,腿也几乎长一截,跑起来真像骑摩托送电报的邮差那样风驰电掣,谁也甭想逃脱我的追逐。尤其我踢罐儿那一脚,“叭”的一声过后,只能在远处朦胧的暮色里去听它丁零当啷的声音了,要找到它可费点劲呢!这时,最让大家兴奋的是瞅着歪儿去追罐儿那样子,他一忽儿斜向左,一忽儿斜向右,像脱了轨的车,逗得大家捂着肚子笑。当歪儿正要发现一个藏身的孩子时,我又会闪电般冲出来,一脚把罐儿踢到视线之外,可笑的场面便再次出现……就这样,我成了当然的英雄,得意非凡。歪儿怕我,见到我总是一脸懊丧。天天黄昏,这条小街上充满着我的迅猛威风和歪儿的疲于奔命。终于有一天,歪儿一屁股坐在地上,怏怏无奈地痛哭不止……他妈妈跑出来,叫着骂着,扯他胳膊回家。、我们都感觉自己做了什么不好的事,默默站了一会儿才散。
⑤歪儿不来玩“踢罐电报”了。他不来,罐儿自然也变了.我从家里拿来装草莓酱的小铁罐,短粗,又轻,不但踢不远,有时还踢不上,游戏的快乐便减色许多。那么失去快乐的歪儿呢?我望着他家二楼那扇黑黑的玻璃窗,心想他正在窗后边眼巴巴瞧着我们玩吧。这时忽见窗子一点点开启,跟着一个东西扔下来。这东西掉在地上的声音那么熟悉,那么悦耳,那么刺激,原来正是歪儿那长长的罐儿。我迫不及待地朝他招手,叫他来玩儿。
⑥歪儿回到了我们中间。
⑦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大家并没有商定什么,却不约而同地不叫他坐庄。有时他“手心手背”输了,也很快有人情愿被他捉住,好顶替他,,大家相互配合,心领神会,作假成真。一次,我看见歪儿躲在一棵大槐树后正要被发现,便飞身上去,一脚把罐儿踢得好远好远,解救了歪儿,又过去拉着他,急忙藏进一家院内的杂物堆里。我俩蜷缩在一张破桌案下边,紧紧挤在一起,屏住呼吸,互相都能感到对方急促的心跳,这紧张充满异常的快乐啊!我忽然见他的眼睛竟然睁得很大,目光兴奋、亲热、满足,像晨星一样光亮!原来他有这样一双又美又动人的眼睛。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样一双眼睛,就看我们能不能把它 点亮?
( 选自《冯骥才散文精选》,有改动)
19.下面的句子出自原文,它在文中的位置应该是( )
我的心被一种内疚深深地刺痛了。
A. B. C. D.
20.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那个暑假,天刚擦黑,晚饭吃了一半,我的心就飞出去了。
(2)他宁愿坐庄,宁愿徒自奔跑,宁愿一直累得跌跌撞撞……
21.第⑥段独句成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在内容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22.第⑦段说“一切都奇妙又美好地发生了变化”,请联系上下文概括发生了哪些变化。
23.请给选文拟一个恰当的标题,并简述理由。
答案
B 2.C 3.C 4.C 5.D 6.C 7.D 8.C
9.(1)(示例)他,是音乐的先锋。他,是灵魂的先驱。(贝多芬)
(2)(示例)他,是中华民族学者的典范,革命家的代表;他,精忠报国,为祖国沥尽心血:他,几年辛苦,凝结出《唐诗杂论》;他,十年艰辛,一部《楚辞校补》赫然而出。他,做了,做得那么一丝不苟,潜心贯注,迥乎不同;他,说了,说得那么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示例)“做了也不一定说”体现的是闻一多的实于精神和谦虚的美德,这种精神和美德是永远不会过时的。当今的年轻人“推销”自己,也应在“做”的基础上再“说”,否则就是吹嘘,这样的人是不可能为社会做多大贡献的。
10.写作为学者的闻一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用文中原句答不给分)
11.前一个“说”意为向别人宣告自己要干什么;后一个“说”意为向别人告白自己干了什么。
12.用比喻的修辞手法,通过闻一多先生的本子上多、密、整齐的小楷字这个细节,表现出闻一多先生踏实严谨、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
13.开门见山,照应题目,通过对比,突出闻一多先生“说”和“做”的特点,引起下文。
14.第一问:他的卓越、伟大、言行一致,是始终如一的。第二问:闻一多先生面对强大的敌人英勇无畏,他用行动感染了后人,他用言行一致教育了后人,他虽然死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感动着后人,教育着后人。
15.因为闻一多先生具有诗一样的性格和比诗更炽热、更浓烈、更豪放的情感。
16.失望一兴奋一低落一奋起。
17.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把闻一多先生比作一团白热的火焰和一束敏感的神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的热情、豪放和对祖国命运的深切关注,表达了作者对
闻一多先生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使文章结构更加完整严谨,文脉相通;突出对闻-多先生的敬佩,赞美闻一多先生为追求救国真理视死如归的精神;使主题更加突出,从而加深读者印象。
D
20.(1)运用夸张(或比拟)的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我”想去玩游戏的急切心情
(2)运用反复(或排比)的手法,写出了歪儿对游戏的热爱和对友谊的渴望之情。
21.承上启下突显了大家对歪儿回来的释然和惊喜之情
22.①大家对歪儿由捉弄、讥笑到关爱、保护;②歪儿由孤独、痛苦到发白内心地感到快乐、满足。
23.(示例1)歪儿(或“我和歪儿”);“歪儿”和“我”是文章中的主要人物。
(示例2)踢罐电报:踢罐电报游戏是文章的线索(中心事件)。
(示例3)光亮的眼睛:友谊让歪儿的眼睛像晨星一样光亮,又美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