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导学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导学案(含答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37.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3 07:10: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6课 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
  1.复述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情况及废除科举制的伟大意义;说出鲁迅、茅盾作品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意义,列举美术家徐悲鸿的主要作品。
2.以《申报》、商务印书馆等为例,阐明大众传播媒体对近代社会生活的影响。
3.说明聂耳和冼星海等音乐家的作品在当时所起的作用;概述电影传入中国的发展历程。
◎重点:近代教育、新闻出版业及文学艺术成就。
【预习导学】
课堂导入
教师提倡:全体起立,共唱国歌。然后教师设问:这首歌在20世纪30年代传遍祖国的大江南北,成为激励抗日战争的一首战歌,这首歌的作词者是谁 在近代文学艺术领域还涌现了哪些杰出的人物 通过歌曲导入新课。
教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本P127—131内容,思考下列问题,在课本上作好标记并完成导学案“重点梳理”部分的填空。(时间:10分钟。)
1.近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 科举制的废除有何重要意义
2.中国近代在新闻出版和文学艺术方面,取得了哪些突出的成就 这些成就对近代社会生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重点梳理
知识点一 教育、新闻出版业的发展
教育发展 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 、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
后,清政府先后创办北洋西学堂和南洋公学
百日维新期间,清政府又决定创办
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科举制度至此寿终正寝;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
报刊业发展 概况 1872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存在时间最长的中文报纸;天津的《 》等,是民国时期的著名报纸;《东方杂志》《新青年》和《生活》周刊是民国时期影响较大的刊物
影响 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出版业发展 1897年在上海创办的 ,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开明书店、生活书店等,也是当时有影响的出版机构
中国共产党在根据地创办的 ,成为出版发行进步书刊的重要阵地
  科举制度发展演变
【答案】同文馆 甲午战争 京师大学堂 1905 全国学制 申报 大公报 商务印书馆 中华书局 新华书店
知识点二 文学艺术的成就
鲁迅 白话小说《 》,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 》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
齐白石 擅绘 ,画法上工笔、写意兼长,造诣精深
徐悲鸿 创作了《田横五百士》《 》等鸿篇巨制
聂耳 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 》等名曲,其中由 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后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冼星海 《 》气势磅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电影 中国自己拍摄的第一部无声电影是1905年拍摄的京剧《 》,第一部有声电影是1931年拍摄的《 》
【答案】狂人日记 阿Q正传 花鸟草虫 愚公移山
毕业歌 田汉 黄河大合唱 定军山 歌女红牡丹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 探讨中国近代教育发展的原因、特征及作用
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代以来,我国教育在探索中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为了满足当时社会发展对技术人才的需要,洋务派兴办了一批实务学堂,这是中国最早的职业学校。下表为洋务派所办学堂简表(部分)。
类别 时间/年 学校名称 地点 创办人
外语 学校 1862 京师同文馆 北京 奕
1863 上海广方言馆 上海 李鸿章
军事 学校 1886 广州鱼雷学堂 广州 张之洞
1889 威海水师学堂 威海 丁汝昌
技术 学校 1876 福州电气学塾 福州 丁日昌
1894 招商局驾驶学堂 上海 盛宣怀
——摘编自王哲《近代中国职业教育的兴起与中国近代化》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洋务派创办的职业学校的特征。
  材料二 下表所示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新式教育推广状况(注:创办年代不详者除外)。
年代 小学堂 中等以上学堂 女学堂
1900年以前 3 7 1
1900—1905年 34 13 3
1906—1911年 120 16 14
  (2)据材料二指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上海新式教育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时上海教育出现这一发展趋势的原因。
材料三 1938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南开大学三校在昆明联合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在民族存亡之际,联大师生赓续文化,弦歌不辍……在这里,走出了2位诺贝尔奖获得者、8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171位两院院士、832名从军的英雄……无论是投笔从戎走上抗战前线,还是在校园继续刻苦学习,都是一种爱。
——摘编自《西南联大:抗战烽火中的不辍弦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南联合大学成立的背景及其作用。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历程中可以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1)特征:应用性强;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以培育技术人才为主。
(2)趋势:各学段的新式学堂数量增多;女子教育逐步得到重视。原因:民族危机加剧;戊戌变法兴办新式学堂的推动作用;清政府废除科举制,并进行教育体制改革(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西方思想文化和教育模式的传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3)背景:当时中国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国家处于全民族抗战时期。
作用:培养了优秀的科学技术人才;为抗战输送了兵源;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4)认识:教育对国家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的发展能推动社会的进步);政府应该重视教育,根据时代需求进行合适的教育改革,才能培养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
备选问题 探究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导学建议·
  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空坐标图,探究认识中国近代文学艺术的创作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时空坐标】
如果你是一位文艺工作者,在时间轴上任选一个时间节点,探究不同历史时期可以表达哪些主旨思想,说明社会现实与文艺创作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答案】主题:揭露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制度的腐朽;封建军阀、国民党的黑暗统治;民族危难之际,中华儿女团结一心、英勇抗战的坚强斗志;抗战胜利的信念,对民族美好未来的憧憬;等等。
关系:社会现实是文艺创作的源泉,文艺作品推动社会发展。
说明:鲁迅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无情批判吃人的封建礼教,成为一篇讨伐封建主义的檄文。他的《阿Q正传》,深刻解剖了整个民族的精神弱点,成为批判国民性问题的经典之作。徐悲鸿的《愚公移山》以生动形象的艺术语言表达抗日民众的决心和毅力,鼓舞人民大众去争取最后的胜利。在抗日救亡运动的洪流中,聂耳创作了《义勇军进行曲》《毕业歌》等名曲,谱写了时代的最强音。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表现出中华民族的伟大、独立、坚强,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勇敢、顽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等等。
归纳总结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旧的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越来越不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19世纪后半期,一批新式学堂先后在中国诞生。1905年,清朝废除了科举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在中国近代如火如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中诞生的近代报刊、文学艺术,激励了人民的革命斗争,也极大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