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4 古代诗歌四首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49.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20:40: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4.古代诗歌四首
素养目标
1.识记诗人和诗歌的相关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意境,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3.培养想象力,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1课时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首诗歌,在朗读、背诵中体会诗歌的语言特色和表现手法,以及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寓情于景的诗词名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高鼎《村居》)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情境预设
古代诗歌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有很多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的佳作。它们中有的充满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被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观沧海》的作者曹操,字孟德,东汉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其诗歌内容较为丰富,风格慷慨悲壮,他开创并繁荣了建安文学,其代表作有诗歌《短歌行》《龟虽寿》《蒿里行》等。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合称“李杜”。其诗以抒情为主,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他的《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
  背景介绍:《观沧海》是曹操北征乌桓的途中登碣石山所作。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袭扰汉朝疆土。以致次年曹操不得不毅然北上,征伐乌桓。大战之后,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秦始皇、汉武帝也曾登过的碣石山。秋风萧瑟,他的心情也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寄托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诗句具有雄浑苍劲的特点。
  王昌龄左迁(古人尚右,故称贬官为左迁)龙标县尉,是因为“不护细行”,也就是说,他被贬官,并不是因为什么重大问题,而只是因为他不拘小节。在《芙蓉楼送辛渐》中,王昌龄对他的好友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即沿用鲍照《代白头吟》中“清如玉壶冰”的比喻,来表明自己光明磊落、清廉高洁。李白在听到王昌龄的不幸遭遇以后,写了这首充满同情和关切的诗篇,从远道寄给他。
1.文学常识。
  《观沧海》是一首      。乐府初设于秦代,为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后世就叫“      ”,或简称“      ”。它是继《诗经》《楚辞》之后的一种新诗体,《陌上桑》和《孔雀东南飞》都是汉乐府民歌,后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      》与《      》合称“乐府双璧”。
  绝句,又称截句、断句、绝诗,四句一首,短小精悍。它是唐代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      的一种形式。绝句按字数划分,可以分为      和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一首      。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碣石(    )    竦峙(    )
萧瑟(    )    子规啼(    )
3.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东临    碣石,以观    沧海。水何    澹澹,山岛    竦峙。
(2)杨花落尽    子规啼,闻道龙标    过五溪。
·学习小助手·
把握诗歌朗读节奏:四言为二二拍,五言为二三拍或二一二拍,七言为二二三拍或四三拍。
4.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树木丛生,      。
(2)      ,洪波涌起。
(3)日月之行,      ;      ,若出其里。
(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写“月”的句子是“      ,      ”。李白写“月”的句子还有很多,如“      ,      ”。
【答案】
1.乐府诗 乐府诗 乐府 孔雀东南飞 木兰诗 近体诗 五言绝句 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
2.jié sǒng zhì xiāo sè tí
3.(1)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4.(1)百草丰茂
(2)秋风萧瑟
(3)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4)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导学建议
《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两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教学时应适当介绍诗人的经历及写作背景,也可布置学生提前查阅相关资料,这样便于学生理解诗意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时,以朗读、背诵为手段,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理解后再读,充分体会诗人的感情。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诵读诗文,感知诗意。
  朗读诗歌,简要说说《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两首诗的大意。
·学习小助手·
借助课文注释,结合小学时对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大意。诗歌语言凝练含蓄,感知诗意时不必字字落实,但可以加以大胆合理的想象。
导学建议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反复诵读是理解诗歌大意的关键。诵读应力求形式多样。同时,引导学生紧扣写作背景,理解大意。在此活动中,教师要为学生答疑解惑,要确保学生正确理解诗歌,以顺利进入下一个环节的教学。
【素养检测】1.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展现的画面描述出来。
2.“杨花落尽子规啼”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导学建议
描写画面要找全景,把握景物特点,在翻译的基础上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
任务驱动二品读诗句,体会感情。
1.《观沧海》一诗中写了哪些景 写景有什么特点 作用是什么
·学习小助手·
寓情于景属于表现手法,是将感情融入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着对这些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一课一法
  诗歌中景物描写的作用
1.描写了……的景象;2.交代了时间、时令(季节)、地点、天气状况等;3.渲染……的气氛;4.烘托人物……的心情;5.为下文的……内容(写人、叙事、抒情)做铺垫;6.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7.达到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效果。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的开头写景为什么选取“杨花”“子规”来写 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素养检测】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观沧海》《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这两首诗是如何借助景物描写突出主题的。
【答案】
任务驱动一
《观沧海》:(我)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海水波涛激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我)站在山巅,(岛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起巨大的波涛。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的。(我感觉)幸运得很,(所以)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志向吧。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在树上柳絮落尽、杜鹃不停地啼叫的暮春之时,我听说你被贬为龙标县尉,一路上要经过五溪。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素养检测】
1.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中似乎充满万千感慨。
2.示例:柳絮漫天飞舞,漂泊无定,杜鹃鸟一声声啼着“不如归去”,鸣声凄厉。
任务驱动二
1.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写景特点:虚实结合,动静结合。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虚写诗人想象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描写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描写静景。
这些景物描写既写出了大海的辽阔与威严,又借助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表现出诗人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与宏大的抱负。
2.写“杨花”“落尽”是先点明时令,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节,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且“杨花”漂泊无定,暗写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子规”即杜鹃鸟,相传它总是悲哀凄惨地啼叫着。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抒发了诗人对被贬友人的关心与思念、同情与担忧。
【素养检测】
《观沧海》:本诗寓情于景,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诗歌句句写景,句句抒情,把眼前的海上景色与自己的雄心壮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并且把高潮放在诗的最后几句,通过虚写表达自己的主观感受,即对大海的感悟,不但做到了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气势宏伟,而且做到了情理结合。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人写景,独取漂泊无定的杨花、叫着“不如归去”的子规,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切合当时情景,融情入景,烘托出一种哀伤悲痛的气氛。
备选问题创设一种情境,在写景中抒发感情。你曾经在什么自然景物面前生发过豪壮的情感
【答案】略
个性备课
1.涵咏品味,个性展示。
2.拓展:积累借月抒情的诗句。
3.拓展训练:展开想象,描绘画面。
思维导图
根据诗歌内容,补全思维导图。
【答案】树木 秋风 日月 动静结合 山岛 洪波 星汉 关心 同情 思念
4.古代诗歌四首
第2课时
◎重点: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在朗读、背诵中体会其语言特色和写作手法,以及作者在诗、曲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抒发乡愁的经典诗句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贺知章《回乡偶书》其一)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张籍《秋思》)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情境预设
乡愁是春日飘飞的柳絮,是山林里缭绕的晨雾,是夕阳西下时天际的一叶孤舟,是异乡窗口望月的双眸……思乡是人类最美的情感,在岁月的长河中愈酿愈香。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关于乡愁的诗、曲,品味作者心里凝结的浓浓乡愁。
导学建议
教师朗诵王维的思乡名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深情导入。同时,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及相应的画面,将学生的情感调动起来,为教学做铺垫。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次北固山下》的作者王湾,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诗人。这首诗是他游历江南时的作品。
《天净沙·秋思》的作者马致远,元朝大都人。他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被世人尊称为“曲状元”,在元代的文学史上具有极高的声誉。
  背景介绍:《次北固山下》: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古诗中一个重要的主题。这首诗写景如画,意境开阔,是诗人旅途中的思乡之作。当时王湾沿长江往东,游吴中的路上泊舟北固山下,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千古名篇。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仕途不如意,长期漂泊。这首小令就是他旅途漂泊时的作品之一,虽然情调低沉,但抒发了羁旅游子的悲苦情怀,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1.文学常识。
《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诗歌体裁,属于      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简称五律、七律。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      ,第二联为      ,第三联为      ,第四联为      。一般说来,律诗二、三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应是对仗句。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      。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元杂剧和散曲两种。散曲主要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小令是单个的曲子,跟现代的歌曲大致相近,是按曲调创作的,每个曲调都有自己的名称。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都不相同。本首属于      。
2.用“/”为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
(1)客路 青山外,行舟 绿水前。潮平 两岸 阔,风正 一帆 悬。海日 生 残夜,江春 入 旧年。乡书 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夕阳 西下,断肠人 在天涯。
3.辨别修辞。
(1)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2)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
(3)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答案】
1.律诗 近体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尾联 元曲 小令
2.(1)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2)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3.(1)对偶
(2)设问
(3)夸张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感知诗歌大意,品味诗情画意。
  结合《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的内容,将其中一首绘成一幅画,或改写成一段优美的文字。
·学习小助手·
先找出诗歌中描写的所有景物,再找出这些景物的修饰语,然后体会作者的情感,最后运用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的语言将这些景物描绘成一幅画或写成一段完整的话。
【素养检测】以第一人称的口吻,将《次北固山下》改写成一篇100字左右的记叙文。
导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多读、精读中逐步理解诗意,以至熟悉诗的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情境让学生读,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体会诗中的优美意境。
任务驱动二描绘诗歌美景,体会思想情感。
1.诵读《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请写出你最喜欢的写景的句子,并说出理由。
·学习小助手·
诗歌展现的情景,既包含句子中展现的具体景色,也蕴含着作者所表达的情感。解答时要在忠于诗歌原意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联想和想象,语言力求优美。
导学建议
多媒体随学生的回答播放相应的画面,以加强学生对风景之秀美的感悟。
2.《次北固山下》和《天净沙·秋思》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哪些句子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
导学建议
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旁边的注释理解诗歌大意,然后结合时代背景,再通过对文中重点字词和关键句子的讲解,让学生多角度地体会诗歌情感。
一课一法
古诗词名句赏析角度及方法
1.赏修辞手法:修辞手法+表达作用(结合句子内容)。
2.赏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寓理、以动写静、声色结合、多角度描写、以乐写哀,对比映衬等)+表达作用(结合句子内容)。
3.赏抒情方式:抒情方式(分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而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借物抒情、情景交融等)+抒发的情感(如离别之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爱国之情、思乡之情、忧国忧民的情怀等)。
4.赏表达方式:抒情、议论、记叙、描写、说明+表达作用(结合句子内容)。
5.赏词(炼词):常见赏析选择的词语如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等+表达作用(结合句子内容)。
【素养检测】诵读《天净沙·秋思》,你从诗歌中的写景句读到了什么
·学习小助手·
可以用“我从‘    的景物描写中’,读到了      ”的句式作答。
【答案】
任务驱动一
示例一:《次北固山下》
我独自漂泊在青山之外,行船在绿水之间。潮水上涨,两岸之间更显宽阔;顺风吹来,一面白帆正好高悬。夜色将尽,海上旭日东升;新年未至,江中春意已现。我伫立船头眺望深思: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呢 希望北归的大雁,帮我送到洛阳。
示例二:《天净沙·秋思》
绛红的夕阳慢慢地坠入西山,血一般的残霞染红了天空。我牵着那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踟蹰地走在古道上。西风卷起黄土,迷蒙了双眼,隐约中,我看见路旁的一茎枯干的藤萝死死地盘附在枝干已朽的老树上,一只乌鸦站在老树的枝头孤独地哀鸣。在乌鸦的鸣声里,一座小桥跃入眼帘。听着小桥下潺潺的水声,望见溪边住着的几户已是炊烟袅袅的人家,我不禁悲伤断肠,仰天长叹:“身在天涯,我的家到底在哪里 ”
【素养检测】
示例:我在外漂泊多年,这一天,来到北固山下,看着缓缓流淌的江水和北归的大雁,我不禁诗兴大发,写下《次北固山下》。当写到这里,我低头叹气,这些年,自己在外漂泊,居无定所,写下了无数家书,却没有一封送到了家乡。这时潮水上涨,红日升起,夜还未退去,新春就来了,没想到,又在外漂泊一年了。
任务驱动二
1.示例一:我最喜欢“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潮平两岸阔”,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齐平了,船上之人的视野也因此更加开阔。此句写得恢宏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但如果很猛,帆就会鼓成弧形。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句子写景之传神。
示例二:我最喜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句中用“生”字和“入”字把自然景象拟人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而且诗句虽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的。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露春意。海日生于残夜,必将驱尽黑暗;江春闯入旧年,必将赶走严冬。诗人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在诗中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2.《次北固山下》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
《天净沙·秋思》表达了游子长期漂泊异乡的凄苦、惆怅和思乡之情。“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直接表达了这种感情。
【素养检测】
示例一:我从“枯藤老树昏鸦”的景物描写中,读到了秋的凋零和凄清。深秋时节,藤蔓枯萎,树叶飘落,只剩下光秃秃的枝丫。树梢上乌鸦凄厉的叫声,更增添了悲凉凄楚之感。
示例二:我从“古道西风瘦马”的景物描写中,读到了一位长途跋涉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在夕阳下孤独前行的场景。一阵冷飕飕的秋风袭来,他不由得打了一个寒噤,倒吸了一口凉气。
备选问题比较阅读:阅读白朴的《天净沙·秋》,体会它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在内容和写法上的异同。
【答案】同:两首曲描写的都是萧瑟的深秋晚景,一词一景处居多。
异:白朴所作之曲侧重描写,情未外露;马致远所作之曲描写与抒情并重,以景衬情,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个性备课
课堂总结
1.这两首诗词让我们体会到了游子乡愁的不同境界:《天净沙·秋思》让我们感伤,《次北固山下》则让我们产生更加珍爱生活、珍爱岁月的豪情。
2.重点引导学生知人论世,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领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王湾诗中表达的乡愁是淡淡的,是离家旅客的突然念家,是随意洒脱的;而马致远曲中的乡愁是深沉的,是漂泊游子的思乡,是凄凉苦闷的。通过比较,培养把握诗歌情感的阅读习惯。比较有些不足,需强化比较项目,可制成评价表。
思维导图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图。
【答案】情景 思念家乡 老树 流水 瘦马 情景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