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4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20:49:4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素养目标
1.学习默读的方法,培养默读能力。
2.理清文章的思路,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学习景物描写的特点和方法,品味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4.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体会童年生活的美好和学习生活的乐趣。
第1课时
◎重点:学习精彩的景物描写和准确、生动的动作描写。
知识链接
鲁迅出生在新台门。百草园便在新台门内,它是台门内聚族而居的十多户人家共有的后园,略呈长方形,约有两亩。“百草园”名称虽然雅致,实际只是一个“确凿只有一些野草”的荒芜的菜园。园中有一座像小山那样的瓦砾堆,据说是太平天国战后修葺房子时留下的,“高大的皂荚树”就扎根在瓦砾堆下的泥土里。园内大约有五分之三的地面可以种植,其余便被粪缸、路道、晒场和垃圾堆占据。今日的百草园,除与梁家搭界的“短短的泥墙根”依然保持原样外,园内已开辟为纪念馆,面貌一新。
情境预设
请欣赏歌曲《童年》。童年是一首欢快的歌,她唱出了池塘边榕树上声声叫着的知了,她唱出了操场边秋千上驻足停留的蝴蝶,她唱出了孩子贪玩等待游戏的童年。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也写下了一篇优美的散文,下面让我们伴随着美妙的歌声,一起走进鲁迅的童年。
导学建议
教师用多媒体播放歌曲《童年》,并在课前准备一些关于童年的视频或图片,给学生以直观感受,便于进入文中情景。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和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等。
  背景介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于19.26年9.月18日。当时,鲁迅被反动当局列入拟通缉的北京文教界五十人名单,鲁迅难以公开同反动势力进行斗争,于19.26年应厦门大学的邀请而离开北京。这一年的变动使鲁迅的心情“空洞、芜杂”,所以“想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这时,鲁迅写了一些回忆旧事的文章来排解苦闷,寻求慰藉。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盔甲(    )    确凿(    )
菜畦(    )    斑蝥(    )
倜傥(    )    攒聚(    )
脑髓(    )    桑椹(    )
宿儒(    )    秕谷(    )
蝉蜕(    )    拗过去(    )
  拓展:“拗”还有一个读音为niù,组词为“      ”。
导学建议
让学生边读边写,以加深印象。
2.找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更正。
轻婕(    )    质扑(    )
收潋(    )    人声顶沸(    )
监赏(    )    脊粱(    )
暴燥(    )    人迹罕致(    )
导学建议
为了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纠正错别字的行动中来,教师要先给学生讲写错别字的坏处,然后和学生一起讨论如何才能做到尽量少写错别字,甚至不写错别字。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了,写错别字的概率就会慢慢降低。
3.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
(2)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
(3)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
【答案】
1.kuī záo qí máo tì tǎng cuán suǐ shèn sù rú
bǐ tuì ǎo
拓展:执拗
2.婕—捷 扑—朴
潋—敛 顶—鼎
监—鉴 粱—梁
燥—躁 致—至
3.(1)排比
(2)拟人
(3)比喻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导学建议
指导学生感知文章内容的方法:找标题、开头、结尾、过渡段及抒情议论的关键句。
个性备课
1.看文章的标题。从标题看,你了解到哪些信息 文中哪些段落是描写“百草园”的 哪些段落是描写“三味书屋”的 这两部分内容又是如何连接在一起的呢
2.学生分析交流。总结默读情况:(1)默读所用时间(最快的和大多数同学所用的时间);(2)同学们默读时的表现。
任务驱动二朗读课文,划分层次。
请你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出相应层次的主要内容,把表格内容补充完整。
                    顺 序 从                回忆 百草 园的 有趣 生活 第一层 (第1段) 总体介绍百草园的情况,点出是“      ”,充满      之情
第二层 (第2段) 描写百草园的景色,写百草园充满无限      
第三层 (第3~6段) 写长妈妈讲的      的故事及“我”对这个故事的感慨
第四层 (第7~8段) 写冬天在百草园      的乐趣
                    顺 序 到                     回忆 在三 味书 屋读 书的 经历 第一层 (第9.段)       段,写“我”告别百草园去书塾读书
第二层 (第10~11段) 写入学的情形,介绍了      和      
第三层 (第12~16段) 写先生不准“我们”提      的问题
第四层 (第17~20段) 写先生不准“我们”去      玩
第五层 (第21~24段) 写师生读书的可笑情景及“我”趁先生读书入神时画画儿
个性备课
1.研读过渡段。本段写了哪些内容,能看出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2.学生朗读并思考问题,读后交流。再次体会过渡段的作用。
(过渡段是文章段落的桥梁和纽带,教给学生仔细研读过渡段,有助于学生理清文章脉络,把握文章内容,了解当时“我”的真实情感,这段内容也是分析百草园部分的情感基础。)
导学建议
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首先将文章分为两个部分,分析出文章是按照空间转移顺序来写的;然后将每个部分划分为几个层次,并且概括出每个部分、每个层次写的内容。
任务驱动三选读课文,品析鉴赏。
  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1)赏乐景
阅读文章第2段。
①本段写了许多景物,其中哪些是动物 哪些是静物
②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分别是从哪些角度来写景的
·学习小助手·
品读课文,然后从感官角度,即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角度来判断。
导学建议
引导学生回忆《春》的写景方法。针对以上两个问题,让学生先自由朗读本段,结合问题自行勾画、批注,然后在小组内交流,并由各组选派代表发言,最后由教师进行纠正和补充。
个性备课
学生朗读,揣摩这段景物描写的特点,举例说明自己的感悟。学生分小组进行交流互动。
核心写作
  文章对百草园的景物描写得非常精彩,请借鉴此法,抓住景物特点,调动多种感官,描写一下你熟悉的景物。
【素养检测】课文第2段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描写百草园的事物 表现出了事物的什么特点 请举例说明。
(2)听乐闻
①快速阅读文章第3~6段,概括内容。
导学建议
可以让学生简要复述、评论美女蛇的故事。
②文章写“美女蛇”的故事,有什么作用
  (3)历乐事
①阅读文章第7~8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②文章是怎样描写捕鸟的 运用了哪些动词 为什么要写捕鸟
·学习小助手·
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指出,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因为一切社会生活都是运动着的。的确,精心提炼的动词,对绘景状物、叙述事件、传情达意,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导学建议
让学生默读第7~8段,圈出记叙捕鸟过程的动词并分析其作用,重点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巧妙地运用动词,从而将一件事情记叙得生动传神。
一课一法
默  读
默读较于朗读更能保持环境安静,不互相干扰,而且阅读速度快,更便于思考。默读要做到以下几点:
默读“六个不”——不出声、不动唇、不指读、不回看、不分心、不停顿。
默读“两注意”——陌生字词采用猜读或直接跳过去的方法;要一气呵成读完全文,保证阅读的完整性和阅读速度。
默读“两到”——要眼到,即认清文字,但不能一目十行;要心到,即边读边动脑思考。
【素养检测】阅读文章第9.段,回答问题。
①从全文来看,本段起怎样的作用
②三个“也许是”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答案】
任务驱动二
空间转移 百草园 三味书屋 我的乐园 留恋 乐趣 美女蛇 雪地捕鸟 过渡 书屋 先生 “怪哉”虫 后园
任务驱动三
(1)①动物:鸣蝉、黄蜂、叫天子(云雀)、油蛉、蟋蟀、蜈蚣、斑蝥。静物: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椹、何首乌、木莲、覆盆子。
②菜畦的“碧绿”、桑椹的“紫红”、菜花和蜂的“黄”是写颜色,“肥胖”“高大”“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是写形状,这两者都是从视觉角度写的;鸣蝉的“长吟”,油蛉的“低唱”,蟋蟀的“弹琴”,是从听觉角度写的;覆盆子“又酸又甜”,是从味觉角度写的。这真叫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这里实际上包括了春、夏、秋三个季节的景物,桑椹、菜花是春末的,蝉鸣在盛夏,蟋蟀到秋天才叫。这与下文写到的冬天的百草园合起来成为完整的百草园四季图,可见作者构思之精巧。
核心写作
示例:浩渺的湖水,在烟波里看不到尽头。清风徐来,水光潋滟,湖水泛起了一圈圈的螺纹。时而有浪花拍打着船身,发出浑厚而又饱满的声音。渡船告别渐渐远去的彼岸,在湖面留下美丽的痕迹。湖水如海,可以撑起无数的行舟,却载不动游者的离愁。
【素养检测】
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如“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出这两种昆虫鸣声的悦耳;“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将覆盆子比作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表现了覆盆子形状、颜色的美丽。
(2)①美女蛇的故事及“我”对这个故事的感慨。
②美女蛇的故事很吸引孩子,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丰富了百草园作为儿童乐园的情趣。
(3)①雪地捕鸟。
②先写捕鸟的时间、条件、方法,然后写捕鸟的收获、经验教训。运用的动词有“扫开”“露出”“支起”“撒”“系”“牵”“看”“拉”“罩”。写捕鸟也是写百草园给“我”带来的无穷乐趣。
【素养检测】
①结构上,是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当时“我”幼稚地认为被送去三味书屋读书是对“我”的惩罚,同时也表达了对百草园童年生活的眷恋之情。
②排比。从儿童的角度猜测家人送“我”进书塾的原因,表现了“我”对百草园依依不舍的感情。
备选问题1.“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这一句式有什么好处
2.百草园是一个荒园,但作者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
【答案】
1.先用两句“不必说”写百草园整体,再写局部的“泥墙根带”,这是一种顺序。第一个“不必说”是由低到高的静态描写,第二个“不必说”是由高到低的动态描写,这又是一种顺序。整体是从植物写到动物,局部是从动物写到植物,这又是一种顺序。这几种顺序配合起来,使写景不但有序,而且活泼多姿,突出百草园的乐趣是无穷的。
2.因为在“我”的眼中,百草园有声、有色、有味、有趣,可见童年时的“我”是一个热爱自然、天真好奇的孩子,表现了“我”对百草园及无忧无虑的童年生活的怀念。
个性备课
1.借景寓情,细节刻画。
2.拓展训练:描写一个游戏。(把连续性的动作进行分解、扩展式的描写)
3.课堂总结:我们跟着鲁迅先生领略了百草园千姿百态的风景,一个立体的、生机勃勃的百草园,感受到了作者对百草园的喜爱之情。文中的环境描写启发我们,在写环境时可以尝试按照时间、空间,由总到分、由面到点、由物及人、由实到虚等逻辑顺序,打破枯燥无味,让景物变得妙趣横生。
思维导图
根据课文内容,完成填空。
百草园
【答案】美女蛇 捕鸟
9.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第2课时
◎重点:理解“我”在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与百草园的童年生活的和谐关系,体味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知识链接
三味书屋,是清末绍兴城里的著名私塾。鲁迅12岁至17岁在此求学,塾师是寿镜吾老先生。三味书屋是三开间的小花厅,本是寿家的书房。寿镜吾老先生在此坐馆教书长达六十年。那么,为何叫“三味书屋”呢 据传,“三味”取自“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读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即醋和肉酱)”的古语。其大意是读四书五经之类味如吃米面,是食之本;读史记味如喝美酒,吃佳肴;读诸子百家之类的书味如酱醋(好比烹调中的佐料一样)。“三味书屋”的横匾是清代乾嘉年间著名书法家梁山舟书写的。当时,两旁屋柱上还悬挂着一副木刻的对联:“至乐无声唯孝悌,太羹有味是诗书。”
情境预设
童年是生命之树的花蕾,等待绽放的过程就是走向成熟的过程。昨天我们走进鲁迅先生的百草园,走进的是他缤纷的童年世界。今天让我们跟着鲁迅先生的文字,再次走进三味书屋,感受他丰富的读书人生。
导学建议
用投影仪出示“百草园”与“三味书屋”的图片,接着图片转变为文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预习导学】
1.请把下列词义或词语补充完整。
(1)倜傥:    
(2)宿儒:    
(3)人声鼎沸:    
(4)人迹罕至:    
(5)      :确实。
(6)      :表示假设。
(7)      :(学识)深而且广。
(8)      :垫高了枕头睡觉,形容不加警惕。
(9.)      :轻快敏捷。
  拓展:成语“人迹罕至”和“荒无人烟”的辨析。
这两个成语都形容人少,地方荒凉。“人迹罕至”多形容较小的地方,强调人的足迹很少出现;“荒无人烟”多形容较宽阔的地方,强调十分荒凉,没有人家。
示例:我们沿着一条(    )的小径到达了寺庙。
我爱小草,爱它顽强的生命力。无论是(    )的戈壁,还是那肥美的沃土,只要落下了小草的种子,它就会顽强地萌发出来,在不知不觉中露出尖尖的小脑袋。
2.结合课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插叙美女蛇的故事给“百草园”增添了神秘色彩,增加了文章的情趣。
B.作者认为“三味书屋”的先生很博学,对学生又有一些开明的思想,所以对他很尊敬。
C.文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中的“似乎”“确凿”使用矛盾,是因为当时白话文文字不规范。
D.本文让读者体味到了童年时期鲁迅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
3.结合语境,按照要求赏析。
(1)赏析加点词语。
①“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②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
(2)赏析句子。
①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②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答案】
1.(1)洒脱;不拘束。
(2)老成博学的读书人。
(3)形容人声喧闹,像水在鼎中沸腾一样。
(4)少有人来。
(5)确凿
(6)倘若
(7)渊博
(8)高枕而卧
(9)轻捷
拓展:人迹罕至 荒无人烟
2.C
3.(1)①准确地写出了“我”对先生表情的观察、心理的揣测。
②两个“不常用”体现了先生和蔼可亲的一面,先生的宽容、纯朴、亲切跃然纸上。
(2)外貌描写,简短的语言勾画出了一个和蔼的老先生的形象。
②动作描写,“微笑”“仰”“摇”“拗”四个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先生读书入境、自我陶醉的情态。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精读课文,品析鉴赏。
阅读课文第10~24段,思考下列问题。
1.三味书屋的陈设是怎样的 课文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2.文中还写到了作者的老师——寿镜吾老先生,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对他的态度如何
·学习小助手·
对事、物、人的评价要紧扣中心,与作者的态度一致。
3.鲁迅先生儿时在三味书屋学习了七年,在此文中写了哪几件与学习生活有关的事
4.“我”在三味书屋快乐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予以分析。
5.为使人物形象生动,文章对寿镜吾老先生进行了哪些方面的描写 请举例说明。
导学建议
教师进行强调:刻画人物,我们要根据中心的需要注意神态、动作的描写。
个性备课
1.在三味书屋里生活与在百草园里有什么不同
2.勾画关键词句,体会作者的感情,小组合作,从儿童的视角思考看待“三味书屋”的生活。
任务驱动二细析课文,探究主题。
细读课文,边读边把“百草园”“三味书屋”前后两部分联系起来思考,想想这两部分内容是什么关系,以及课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学习小助手·
本文选自《朝花夕拾》,既有对美好事物的温馨回忆,也有对落后事物的理性批判。
导学建议
这三种说法都有一定道理,无论学生倾向哪种说法,都要给予适当肯定。第一种说法,根据是鲁迅不止在一篇文章中批判过封建私塾教育的陈腐,批判其扼杀儿童天性。在本文中,也写到了私塾生活的呆板、枯燥。第二种说法,是对第一种说法的修正,比第一种说法更合理。第三种说法,最易为现在的人们接受,似乎更为合理。
个性备课
按照实际学习情况进行分组,并让他们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中心思想,在课后总结出对文章中心思想的不同看法,并由小组组长将大家的观点表达出来,形成交流促进的学习氛围。
任务驱动三拓展课文,发表己见。
1.你认为“三味书屋式”的教育是成功的还是失败的 为什么
2.依现在的观点来看,三味书屋的读书生活哪些地方应该改革 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任务驱动一
1.三味书屋的陈设:书房“中间挂着一块扁道:三味书屋;扁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
作者刚到三味书屋时对里头的陈设充满着新奇的情感,对未脱稚气的鲁迅而言,三味书屋充满着一种不同于百草园的新鲜感。假如说百草园是令人留恋的,那么三味书屋则又使他的好奇心进入到一个新的天地。
2.他是一位极方正、质朴、博学、开明、对学生严而不厉的先生。打戒尺、罚跪是私塾教育、管理学生的方式。有戒尺、有罚跪规矩而不常用,说明他对这种落后的教育方式持保留态度,也反映出他对学生的开明思想。
鲁迅对寿镜吾老先生的态度主要是敬慕,对他渊博的知识感到信服;也很爱他,因为虽然学生很调皮,很贪玩,但先生很少体罚他们,通常“总不过瞪几眼”而已。
3.五个方面:问“怪哉”虫的事——这是不可以的;单调的学习生活——正午习字,晚上对课;逃课到小园中去被先生批评;师生一起朗读时的情景;课上的意外收获——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
4.观点一:“我”在三味书屋不快乐,因为要求严厉,不自由。①先生严肃。②规矩多:拜师行礼,不准提问。③生活单调:读书、习字、对课。④读书苦:难读,难懂。
观点二:“我”在三味书屋快乐。①三味书屋的陈设、布置对未脱童稚的“我”来说无不充满着奇异的新鲜感。②读书乐。增长了见识,学习内容“渐渐加多”,读书的乐趣也自然加多;“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的“人声鼎沸”的场景,更是乐趣无穷。③课间休息乐。书屋后的小园,可以爬树折蜡梅、寻蝉蜕、捉苍蝇喂蚂蚁等,自然是“我”乐意所为的;读书疲惫之时,偷描小说绣像,更是一大快事;“指甲上做戏”,又别有情趣。④收获乐。知识渊博的先生,自然教给“我”许多以前不曾知道的东西;读书“渐渐加多”,收获自然不少;而且“画的画儿也多起来”,“成绩却不少了”,还用画换了钱。⑤先生乐。“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先生,以其渊博的学识和方正的人格魅力,赢得了“我”的崇敬,给“我”带来了人生的最大乐趣。
5.(1)神态描写:如“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2)动作描写:如“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3)语言描写:如“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
任务驱动二
示例:(1)衬托关系。用在百草园玩耍的自由快乐衬托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了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2)对比关系。用在百草园玩耍的自由快乐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枯燥无味进行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3)统一关系。通过对在百草园和在三味书屋生活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任务驱动三
1.示例:“三味书屋式”的教育是失败的。理由:①学生不喜欢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②“书没有读成,画儿的成绩却不少了。”作者从自己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③“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从同学的角度否定了“三味书屋式”的教育。它培养出来的人,正是这种逐利趋势之徒,是旧制度的维护者。
2.太过压抑儿童的天性,不许在后院玩耍,否则会受责罚。读的书并不是十分广泛,生活十分枯燥。应该给予儿童一定的休闲时间,而不是为了所谓的规矩,任意责罚,学的内容也应该广泛些,让学生学到更为丰富的知识。
个性备课
1.为什么他会选择在三味书屋过那种受约束的生活 各位同学觉得自己的生活跟鲁迅先生比起来怎么样呢
2.联系自身实际,思考生活,提高认识。自由发言交流,相互学习。
一课一法
如何对文章内容发表看法
(1)明确观点,阐述理由。用一句话明确自己的观点看法,然后联系原文的内容或者生活实际阐述理由。(2)结合实际和材料,如果命题要求结合实际生活的,就一定要联系生活实践谈;如果要求联系衔接材料,就一定要用上所给材料的内容。
备选问题阅读下面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邻居家读二年级的孩子正在写作业,作业里有一个问题他不知道,于是问他的母亲:“妈妈,‘桂子’是什么 ”母亲回答:“就是桂花的子呗!”孩子又问:“那桂花是什么季节开的 ”母亲正玩着手机,一口答道:“不知道!”于是他来问我,我也不确定,便拿出手机查了起来,知道了桂花是每年9.~10月开的,便和他说了。
【答案】示例:当前,有一部分家长崇尚“狼式”教育,教育孩子同旧时的私塾先生一样严厉,强制孩子学习,但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一种泯灭童真的教育理念。很多家长虽呼吁施行“人的教育”,却实行着泯灭童真的教育!
如材料中的母亲,面对孩子的问题,不知道答案却不去愿意查,这是什么原因 看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便有些明白了,所谓不知道者,只是懒得查罢了。长此以往,孩童的求知欲必将受到遏制!
个性备课
1.简笔描绘老师。
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实际上就是从什么到什么的过程 (引导学生感受生活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成长的变化,更是人生的必然。)
3.课堂总结:百草园充溢着童真童趣,还有那美女蛇的神秘吸引,甚至在三味书屋中做的指甲戏、描摹的小说绣像都显得趣味盎然;作者鲁迅在本文中叙写了旧时的美好事物,让我们体会到永远的童真、童趣、友情和爱。
思维导图
阅读课文内容,完成知识梳理。
从百草园到
三味书屋甜美的回忆
成长的乐园
【答案】迷人的传说 三味书屋 自由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