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 猫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6 猫 学案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6.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21:07:4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6.猫
素养目标
1.默读课文,圈点勾画,了解三只猫不同的命运遭遇。
2.理清文章结构,学习作者对事物特点的把握和对细节的生动描写。
3.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蕴含的人生哲理,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第1课时
◎重点:概括并比较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和结局,揣摩文中生动的细节描写。
知识链接
爱猫如命的钱锺书
20世纪50年代,钱锺书任清华大学外文系教授时,他开始养猫。小猫初次上树,不敢下来,他设法把它救下。小猫下来后,用爪子轻轻软软地在他腕上一搭,表示感谢。钱锺书说它有灵性,对它特别宝贝。
钱锺书宠爱自己家的猫是出了名的,甚至还帮猫打架。当时,钱锺书的邻居林徽因女士也养猫,称家里那只猫是他们一家“爱的焦点”。两家的猫又经常打架,钱锺书家的猫太小,常常受邻居家猫的“欺负”。于是钱锺书便特备长竹竿一根,倚在门口,不管多冷的天,听见猫儿叫闹,就急忙从热被窝里出来,拿了竹竿,赶去帮自己的猫儿打架,为自己的猫儿助阵。
情境预设
谜语:空有兽王之脉,却行逮鼠之差。(打一动物)谜底:猫。
猫是大家都很熟悉的一种小动物。多少家庭因为猫惹人喜爱而养它、宠它,多少人有着爱猫情结并与猫为友。可是,著名作家、学者郑振铎却见不得猫,且再也养不得猫。这是为什么 同学们,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跟随郑振铎先生一块儿进入文本,一探究竟。
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有关猫的图片或小视频,与谜语相配合,让学生直观感受猫的可爱。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郑振铎(189.8—19.58),现代著名作家、翻译家、文学史家。笔名西谛,福建长乐人。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著有《取火者的逮捕》《欧行日记》《海燕》《山中杂记》《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等。
  背景介绍:《猫》最初发表于19.25年11月出版的《文学周报》第19.9.期。它是郑振铎早期的文学作品。受五四运动前后从西方传入的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等思想的影响,郑振铎树立了平等、公正地待人接物、不伤害无辜、不欺凌弱小的人生态度。《猫》这篇文章,正是这种人生态度的真实反映。
1.重点字音。
污涩(    ) 红绫(    ) 怅然(    )
乞丐(    )    虐待(    )    消耗(    )
蜷伏(    )    怂恿(    )    惩戒(    )
提心吊胆(    )
  拓展:“绫”读“      ”,与“棱”相近,“棱”读“      ”,组词“棱角”。“虐”读“      ”,与“谑”相近,“谑”读“      ”,组词“      ”。“提”还有一个读音“dī”,组词“      ”。
2.重要词语。
(1)蜷伏:    
(2)怂恿:    
(3)怅然:    
(4)惩戒:    
(5)提心吊胆:    
(6)妄下断语:    
(7)畏罪潜逃:    
3.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据此划分层次。
    

导学建议
本课内容较容易理解,字词障碍不多,故第1题可由学生领读并讲解,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2题由小组内订正,教师注意强调词语的感彩。
【答案】
1.sè líng chàng gài nüè hào quán sǒng chéng tí
拓展:líng léng nüè xuè 戏谑 提防
2.(1)弯着身体卧着。
(2)鼓动别人去做某事。
(3)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4)通过处罚来警戒。
(5)形容十分担心或害怕。
(6)随便地下结论;胡乱地做出判断。
(7)犯罪后害怕被制裁而逃走。
3.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1 2 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3 14 养第二只猫的经过。
15 34 养第三只养猫的经过。
一课一法
划分记叙文段落层次五依据
①按时间顺序划分。找出有明显标志时间的词语划分。
②按地点的转换(空间位置变化)划分。
③按文章结构特点划分。常见的如“总—分”或“分—总”可分两部分;有的是“总—分—总”,可分三部分。
④按思想情感变化划分。
⑤按故事情节的发展划分。
准确地划分段落层次,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和归纳段意。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默读课文,完成下表。然后说说课文的结构特点。
·学习小助手·
边默读,边标记三只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等。并勾画出文中的关键句,如开头总起句、结尾总结句、过渡句等。运用摘录和概括等技巧,填写下表。如果预习充分,可以跳读课文,捕捉相关信息。
猫 来历 外形 性情 家人对 它的态度 结局 小猫对“我”家的影响
第一 只猫 从隔壁 要来的                         
第二 只猫 从舅舅家 要来的                                   
第三 只猫 捡来的                                                                 
  本文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结构清晰。首先,用“我家养了好几次的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然后分写三只猫,中间分别用“      ”“      ”来承上启下;最后用“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结束全文。
导学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摘录和概括等技巧,梳理“我”及家人对它们的印象、感受,整体把握全文内容。让学生明白如何概括段落内容、找中心句。
个性备课
1.文中写了三只猫,请勾画出文中将描写三只猫的内容分隔开的标志性语句。
(明晰结构内容)
2.学生勾画,交流,说说在文中的作用。
【素养检测】本文写了“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请你谈谈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使得全文浑然一体、流畅自然的。
任务驱动二品读赏析,体会情感。
  1.文章写了作者三次养猫的经历,每一只猫的得失都在作者的心中激起了感情的波澜。跳读课文,勾画出养猫之乐和失猫之痛的句段。
  2.品析句子,共享快乐。
小猫们曾给作者带来了许多快乐,请找出描写猫的语句,体会好在哪 圈画出来,并做批注。
·学习小助手·
句子中使用的词语、修辞手法甚至标点符号都可作为赏析的角度。
示例:“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第一只猫可爱的外形;“常”“滚来滚去”写出了它生命力的旺盛,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导学建议
(1)在学生自学之前先通过示例讲授读书方法,然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教师注意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以便交流时进行点拨。(2)交流时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小组内互相补充,互相促进。(3)教师要发挥引导作用,在学生的思考浮于表面之时引导他们进行深入思考。
个性备课
1.三只猫性格各异,都亡失了,亡失后,“我”的情感是怎样的
2.跳读课文,从原文中找出词句,明确文中还有一条情感线索。
核心写作
  文中或连续运用动词,或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或在文字中倾注感情等,描写小猫带给自己的快乐。请你也学习这种写法,描写“蜷伏在邻家屋脊上”的小猫的情形,融入自己的情感。
【答案】
任务驱动一
花白的毛 活泼可爱 招人喜欢 病死 难过、酸辛
浑身黄色 更活泼,更有趣 都喜欢它 被路人捉走
愤恨、怅然,诅骂 毛色花白,不好看,很瘦,毛被烧脱
忧郁、懒惰 不喜欢它,若有若无,不加注意 被打后死亡 难过,良心受伤 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照应前文
【素养检测】
①衔接呼应:开头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抛出线索,总领全文,文末以“我家永不养猫”收尾,呼应开头。三个故事之间又有过渡段贯通连接。②伏笔的设置,穿针引线,连珠缀玉:第一只猫忽然消瘦预示其病死;第二只猫太活泼,常跑到街上,预示其被人捉走;写第三只猫凝望鸟笼,预示其被冤打致死。③三个故事三起三落,层层推进,情节环环相扣,结构完整严谨。
任务驱动二
1.养猫之乐:
(1)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
(2)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二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
(3)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
(4)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里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捉了下来,又极快地爬上去了。
失猫之痛:
(1)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2)我也怅然地,愤恨地,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3)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4)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5)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6)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2.示例一:“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扑过来”“扑过去”两个短语的运用,将一只活泼可爱、娇态可掬的小猫的形象展现在读者眼前,其中也包含了作者对小猫深深的喜爱之情。
示例二:“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蝴蝶的“安详”与小猫的“调皮”形成了对比,“也”字突出了小猫的活泼可爱。
示例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儿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跃”“跑”“晒”几个连续的动词的运用,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了小猫的活泼。
核心写作
示例:一只毛色花白的猫静静地伏在邻家的屋脊上一动不动。它那未被主人抚摸过的毛发在风中毫无生机地摆动着,风正将它的生命一丝一丝抽去。它的眼睛愣愣地盯着主人的屋子,眼神空洞迷茫,眼眶边残余的泪水浸湿了眼边的白毛。那眼泪似乎混杂着它心中所有的伤痛,以及被误解后的伤心、失望与不甘。
备选问题1.如将“三妹常常地,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改成“三妹逗她时,它好玩极了”好不好 为什么
2.下面的语段包含了“我”怎样的感情
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
我心里十分地难过,真的,我的良心受伤了,我没有判断明白,便妄下断语,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想到它的无抵抗的逃避,益使我感到我的暴怒、我的虐待,都是针,刺我良心的针!
我很想补救我的过失,但它是不能说话的,我将怎样地对它表白我的误解呢
两个月后,我们的猫忽然死在邻家的屋脊上,我对于它的亡失,比以前的两只猫的亡失,更难过得多。
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
3.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答案】
1.不好。原句抓住“扑过来”“扑过去”的细节,将一只活泼可爱的小猫形象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饱含作者对小猫的深深喜爱之情。改句笼统,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2.“我”因冤枉了猫而后悔,想到自己的暴怒、虐待,良心更是受到深深的谴责,想要补救却不能。等到猫突然死亡之后,更觉得自己的过失永远无法弥补,所以内心感到强烈的愧疚与痛苦。
3.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因主人喜爱而要来的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戏,与前两只猫的活泼可爱形成对比;三是大家都不喜欢第三只猫,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有前两只猫做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更加突出“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从而更有力地揭示了文章的中心。
个性备课
1.感知内容,体会心情。
2.拓展训练:有人说:“善待动物,善待生命,就是善待我们自己。”请谈谈你的理解。
3.课堂总结:这节课通过概括内容、梳理结构、体味作者的情感,感受到动物是一面镜子,它们折射着现实中的人性。
学情总结:喜欢小动物,有阅读兴趣,较易体会作者的感情。
思维导图
【答案】若有若无
16.猫
第2课时
◎重点:感悟作者对第三只猫死后的悔恨之情,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知识链接
郑振铎的“最后一课”
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的租界也沦陷日寇之手。上海暨南大学文学院院长兼教授郑振铎夹着讲义急匆匆地进了教室,坐得满满的教室鸦雀无声。郑振铎先生热泪盈眶地说:“大家知道,今天我给你们上的中国文学史(课)是最后一课。要永远记住,我们是中国人!”讲课开始了,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教室里格外安静。不幸的时刻终于来临,当石英钟的指针指向10点30分时,太阳旗插进了校园。“现在下课!”郑先生挺直了身体。全体同学“唰”的一下站起来,很久很久,没有一个人说话,只有几个女生低低的抽泣声……
郑先生在“最后一课”上所表现出的崇高的爱国之情,感染了在场的所有人。
情境预设
作者总共写了三次养猫的经历,为什么写前两次养的可爱的猫的篇幅不如一只对作者一家来说若有若无的猫的篇幅长 面对一只被自己伤害的小猫,也许很多人会不以为意。可是“我”却愧疚、忏悔、深深自责。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 让我们继续走进郑振铎的《猫》中寻找答案。
【预习导学】
1.指出下列各句运用的描写方法。
(1)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    )
(2)花白的毛,很活泼,常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    )
(3)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态度很安详,嘴里好像还在吃着什么。(    )
(4)我想,它一定是在吃着这可怜的鸟的腿了。(    )
2.“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毛色是花白的,但并不好看,又很瘦。它伏着不去。我们如不抱来留养,至少也要为冬寒与饥饿所杀。张妈把它领了进来,每天给它饭吃。”这段文字和书本上的不一样,把“取”换成了“抱”,把“拾”换成了“领”。可不可以这样换 为什么
3.“冬天的早晨,门口蜷伏着一只很可怜的小猫。”结合课文内容,请你谈谈对“可怜”的理解。
4.“我永无改正我的过失的机会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句话是全文的结尾,它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案】
1.(1)动作描写
(2)外形描写
(3)神态描写
(4)心理描写
2.示例:不可以。“抱”,说明我们很宠爱这只猫;“取”,就好像在拿东西一样,没有喜恶。“领”,就像迎接客人似的把它引导进来,像是对待重要的人;“拾”,就是捡来的意思,写出第三只猫的地位是很低的。
3.①来得可怜:在冬天的早晨它被人遗弃,无家可归,几乎为冬寒与饥饿所杀。②活得可怜:不好看,不活泼,不像别的小猫那样喜欢玩游,不改它的忧郁性,不去捉鼠,大家都不大喜欢它。③去得可怜:受了冤苦,遭“我”毒打,之后死在邻家的屋脊上。
4.表达了作者自责、内疚的思想感情。
5.这句话在内容上是对全文的总结。“我”目睹了前两只猫的不幸后,又亲自制造了第三只猫的悲剧,深感内疚,为了不再看到这样的悲剧重演,“我”决定不再养猫;在结构上,这句话与文章的开头相照应,形成了首尾圆合的特点。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分析对比,深度感受。
  与前两只猫相比,为什么“我”对第三只猫的亡失,要难过得多 为什么第三只猫会被冤枉
·学习小助手·
联系上下文理解,分析前两只猫和第三只猫亡失的原因有什么不同。
    
导学建议
在这里安排学生朗读“我”和“妻”的语言:“一定是猫,一定是猫!”“不是这猫咬死的还有谁 它常常对鸟笼望着,我早就叫张妈要小心了。张妈!你为什么不小心 !”这里运用了反复和反问的句式,以突出“我们”的愤怒,同时更能表现出“我们”不经过调查就妄下断语的行为。
个性备课
1.结合课后思考探究3题。
2.在文中勾画出关键语句,找出原因,讨论后,展示成果。
核心写作
  作者自责“冤枉了一只不能说话辩诉的动物”,假如你是第三只猫,当时你会怎样为自己辩护呢
要求:用第一人称直接表白,语言要符合身份和地位。
任务驱动二细读文本,理解主题。
真相大白后,作者直抒胸臆,表达“我”的愧疚之情。你从“我”的忏悔中,可以看出“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作者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人生道理 请从这两个角度概括文章主旨。
    
导学建议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第30、31段,进一步感受由“我”的歧视、误解、冤枉、追打、漠视造成猫的死亡的悔恨,为后面理解主题做铺垫。引导学生把“我”看作描写的侧重点,可以表现人物品质,三次养猫的经历可以揭示道理。
个性备课
1.联系当今现实生活,思考此文在现代社会中给人们的启示。
2.结合写作背景,在文中找出相对应的依据,进行思考,交流讨论。
一课一法
概括文章主旨的方法
(1)联系时代背景,揣摩写作意图,确立文章主旨。(2)注意文末的议论句、抒情句。抓住文章开头、结尾段中揭示主旨的点题句和关键句(抒情句、议论句、哲理句),用恰当的词语连贯起来。归纳文章主旨常采用的句式:本文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或表现了)……的精神(或歌颂了……的品质,或揭露了……的问题)。
任务驱动三拓展延伸,书写感悟。
丑猫并没有给“我”带来快乐,但它的死却使“我”这样地难过,甚至比前两只猫的亡失要难过得多。这只猫的死到底是谁的责任呢 对你有什么启示
    
导学建议
让学生各抒己见,小组交流启发。从多个角度感受理解。
个性备课
1.请以作者的口吻为第三只猫写一段话,表达“我”的忏悔之情。(不少于100字)
2.组内挑选佳作,有感情地朗读,与大家分享。
【答案】
任务驱动一
前两只猫是自然死亡,或者是被别人抱走了,“我”没有犯什么错,而第三只猫是被“我”冤枉、毒打后死在了邻家的屋脊上,所以“我”很懊悔,也很自责。这个过失是无法补救的。
第三只猫被冤枉的原因:①第三只猫本身不讨“我”一家人喜欢。②第三只猫经常对着鸟笼凝望。③第三只猫被发现时嘴里正在嚼着东西。
核心写作
示例:主人,您没有判明真相,便妄下断语。我真的没有偷吃鸟,我久久凝望着它们,只是出于好奇心,没有一点不轨的图谋。只是您不分青红皂白地打了我一通,深深地伤了我的自尊。我真的是被冤枉的,请您相信我,好吗
任务驱动二
(1)本文写猫的故事,表现了一个进步知识分子知错就改、严于自省、勇于自责的精神和同情弱者的仁爱之心。
(2)本文通过回忆三次养猫的经历,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臆断,否则难免出现差错,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
任务驱动三
(1)“我”的责任:我没有判明真相就妄下断语。
启示:凡事不可主观臆断,否则难免出现谬误,甚至造成无法弥补的悔恨。
(2)猫也有责任:这只猫太懒了,性情也不讨人喜欢。
启示:在不合理的社会中,弱小者总是饱尝着生活的不幸,不受欢迎的人往往会成为冤案的牺牲品。人的个性需要自我完善,才能避免不幸。
(3)作者一家人都有责任:不喜欢第三只猫,对它有偏见……
启示:要做一个善良的、正义的、严于自省的、富有良知的人。对人对事不存偏见私心,要宽容,要仁爱,要同情弱小者。
备选问题1.假如前两只小猫吃了芙蓉鸟,它们的结局会如何呢
2.请将“芙蓉鸟事件”的始末,按照故事发展的过程,给每一个情节拟一个小标题,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
【答案】
1.(1)如果第一只猫吃了芙蓉鸟,“我们”只会骂骂它,最多给它一点小小的惩罚。比如,饿它一顿。
(2)假如是第二只猫吃了芙蓉鸟,“我们”可能会原谅它,因为我们都非常喜欢它。
2.有六个情节,小标题可依次拟为“买鸟”“凝望”“被疑”“蒙冤”“受罚”“真相”。前五个情节是详细叙述第三只猫的不幸遭遇,把读者置于疑云中。直到最后一个情节,才用寥寥数语揭示真相,到这时疑云顿开。这样安排,不仅使情节显得曲折跌宕,而且容易激起读者对第三只猫的同情与怜悯之情。
个性备课
1.掌握学习方法,个性化阅读体验。
2.拓展训练:①以“关爱生命”为主题,写一则公益广告。
②请展开想象,带着情感,用生动的语言描写“我们的猫蜷伏在邻家屋脊上”的情形。
3.课堂总结: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理解分析课文,多角度思考主旨。
思维导图
【答案】凡事不可臆断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