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 《朝花夕拾》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素养目标
品读富有生活情趣的文学精品,感受现代散文中真挚的感情和深长的韵味。
【学习任务】
1.了解《朝花夕拾》诞生的历史文化背景,把握主要内容,熟悉精彩片段,并能够深入理解其中的重要内容。
2.学会用精读和略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名著,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
3.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重点:把握各篇散文的主要故事情节,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感受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
知识链接
《朝花夕拾》是由鲁迅在19.26年先后撰写的十篇散文集结而成的回忆性散文集。这十篇散文最初以“旧事重
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鲁迅在广州对其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朝”,早晨,指早年时候;“夕”,傍晚,指晚年时期。“朝花夕拾”的意思是早晨盛开的花,傍晚时摘取或捡起,指鲁迅晚年时回忆少年、青年时期的人和事。这组散文是鲁迅作品中最富生活情趣的篇章,展现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情境预设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同学们,你们知道这句名言是谁说的吗 今天,我们一起翻开鲁迅先生怀想往事的散文集《朝花夕拾》,走进鲁迅的世界,摘叶观花,细细品味吧!
【预习导学】
【走近作者】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他首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他的作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等等。毛泽东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无产阶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以笔代戈,战斗一生,被称为“民族魂”。
1.把握名著的故事梗概。
2.消除与经典的隔膜。
如何消除与经典的隔膜呢 根据所学知识,请用简洁的语言谈一谈。
【答案】
1.《朝花夕拾》共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童年、少年和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在追怀旧事,缅怀父亲、师友、保姆的同时,侧面生动地描绘了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与风气,讽刺了社会上的丑恶现象。书中既以简洁舒缓的文字描述往事,又不时夹杂着有趣的议论或犀利的批判;既有温情与童趣,也有对人情世故的洞察,是一部蕴含着温馨的回忆和理性的批判的作品,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及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
2.读经典作品,会丰富我们的人生感受和经验。比如鲁迅的《朝花夕拾》,虽然它所反映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的时代不同,但它对童年经历的精彩呈现,具有穿越时空的魅力。我们每个人都有难忘的童年,童年梦幻般的色彩是人生亮丽的底色。鲁迅以一个文学家特有的敏锐,捕捉到种种富有情趣的童年生活场景,其中有快乐,有迷惘,有温暖的回忆,也有理性的批判,这会丰富我们每个人对童年的体验。带着个人的生活体验去读,你可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经典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阅读经典可以涵养情性,启迪人生。经典常读常新,是我们汲取人生智慧的永不枯竭的源泉。读经典作品,或许会有隔膜,这可能是时代变迁或语言形式上的生疏造成的。要想跨越这种隔膜,可以接触人类智慧的精华,就要耐心读下去,深入堂奥,你会大有获益。为消除隔膜,可以查阅作者传记资料或相关评论,了解作者作品的一些情况,或者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注意课内外学习的沟通。
【合作探究】
任务驱动一梳理情节,感知人物。
1.粗读作品,了解十篇散文的主要内容。
导学建议
教师要引导学生梳理十篇散文的主要情节,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目录 主要内容
小引 简单说明《朝花夕拾》的由来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续表)
目录 主要内容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主要讲的是与《<二十四孝图>》相关的内容和“无常”画像的有关问题
2.父亲、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是《朝花夕拾》中几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请参照示例,从阿长、藤野先生、范爱农中选取一个,分析其人物形象。
[示例]父亲:出自《五猖会》《父亲的病》
在《五猖会》中,鲁迅塑造的“父亲”形象似乎不近人情,与现实有些出入,这主要是为表达主题而设置的。父亲利用孩子爱玩的天性强迫孩子背书,使孩子深受打击,留下心理阴影,从而揭示了封建家长制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个性备课
1.给《朝花夕拾》10篇文章进行分类,并说说理由。
2.粗读概览,进行梳理,交流展示,完成分类图表。
任务驱动二结合内容,体会主题。
·学习小助手·
《朝花夕拾》这部散文集以记事为主,往往又夹以议论,做到了抒情、叙事、描写和议论融为一体,又不时穿插着幽默和讽喻,因此把握其隐喻才能理解文章的主旨。
目录 表现的主题
小引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 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藤野先生》
《范爱农》
后记
个性备课
1.《朝花夕拾》每篇文章的主要内容我们都有所了解,它们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2.小组内阅读交流后,选出小组代表在全班汇报,其余同学做好笔记。
任务驱动三分析艺术特色。
《朝花夕拾》中的文章都是回忆性散文,但它们不是对往事的单调的记录,而是用娴熟的文学手法写成的优美的散文珍品。作者撷取那些难以忘怀的生活片段进行生动的描述,选择富有个性的情节和细节刻画人物的性格,使作品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人物形象鲜明生动,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请以小组为单位,任选角度,探究《朝花夕拾》的艺术特色。
示例:在对往事进行回忆时,作者无法忘却现实,常插入一些“杂文笔法”(即对现实的议论),显示了作者鲁迅真实而丰富的内心世界。如《狗·猫·鼠》一文既有作者对童年时养过的一只可爱的小隐鼠的深情回忆,又有对祖母讲述的民间故事的生动记叙,同时揭示了现实中那些像极了“猫”的所谓“正人君子”的真实面目。
【答案】
任务驱动一
1.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所谓的“正人君子”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猫性的憎恶;追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
忆述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却又善良朴实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慕已久的绘图本《山海经》的尊敬和感激
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二十四孝图》的感受,揭示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作品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甚至“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急切、兴奋的心情,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时扫兴而痛苦的感受
描述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剧舞台上看到的“无常”形象,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中严格但不乏乐趣的读书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教育之间的尖锐矛盾
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庸医的讽刺之意
记叙了鲁迅为了寻找“另一类的人们”而到南京求学的经过。作品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路学堂的种种弊端,表现出求知的艰难和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记录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文章重点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治学严谨、正直热忱、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
追叙作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片段,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社会黑暗、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
2.阿长:出自《阿长与<山海经>》《狗·猫·鼠》《<二十四孝图>》《五猖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她睡相不好,喜欢切切察察,还踩死了鲁迅喜爱的隐鼠,这些都使鲁迅对她感到厌烦,但是当她真诚善良的一面表现出来时,如送鲁迅心心念念的《山海经》,鲁迅不禁心生敬意和感激。阿长是封建社会底层的农村劳动妇女形象,她虽粗俗好事、愚昧迷信,但热心助人、真诚善良。
藤野先生:出自《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鲁迅留学日本期间极为尊敬的一位良师。他虽不修边幅,但治学严谨。他正直热忱,关心鲁迅的学习,对学生循循善诱、严格要求,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与当时日本学生对中国留学生的鄙视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些高尚的品质一直激励着鲁迅勇往直前。
范爱农:出自《范爱农》
范爱农是当时社会充满爱国情怀的一群小知识分子的形象代表,他们的命运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经历了对黑暗的不满、对革命的期待以及对革命的失望的心路历程,社会的迫害、生活的窘迫又将他们逼入绝境。
任务驱动二
作者借回忆旧时的美好往事,来排解心中的苦闷
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表达了对阿长这位劳动妇女的真诚的怀念
指斥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抨击
指出封建家长制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所谓“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表达了应该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揭示了所谓“名医”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乌烟瘴气”,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
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切的怀念
表现了对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补充批判中国文化中那股消极封建的观念是如何在童年时期就扼杀人的天性的。“后记”既是对“插图”的解释说明,也是对前文的补充交代
任务驱动三
①把记叙、描写、抒情和议论有机地融为一体,充满诗情画意,蕴涵丰厚。如描写百草园的景致,绘声绘色,令人神往。
②作者在批判、讽刺封建旧制度、旧道德时,多用反讽手法,表面上很冷静地叙述事件的始末,实际上在叙述中暗含着“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巧妙讽刺。如在《父亲的病》中对“名医”的行医过程细细道来,没有正面指责与讽刺,但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激愤的批判和讽刺。
③多种手法综合使用。注意人物的刻画和描写,运用白描手法,采用了人物的外貌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传神地刻画出人物的性格特征,创造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严格方正的塾师寿镜吾,《阿长与<山海经>》中纯朴的农村妇女阿长,《藤野先生》中教学严谨的藤野严九郎。
④常摄取生活中的小细节,以小见大,写人写出人物的神韵,写事则写出事件的本质。如在《无常》中,作者通过无常也有老婆和孩子的事实,既写出了无常富于人情味的特点,又巧妙地讽刺了生活中那些虚伪的知识分子,入木三分。
个性备课
1.《朝花夕拾》记叙的虽是琐事,但有着清晰的线索,请整理出来(时间线索、空间线索)。
2.小组内阅读交流,分组展示。
备选问题1.请指出《狗·猫·鼠》《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中对比手法的运用。
2.《<二十四孝图>》中,“我”为什么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答案】
1.《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常》:通过将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进行对比,深刻地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儿童在私塾读的那些枯燥的书和他们开小差时玩的那些有趣游戏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五猖会》:通过“我”盼望观看迎神赛会和被迫背诵《鉴略》时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和批判。
2.招致“我”反感的是老莱子“诈跌仆地,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即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个性备课
1.掌握阅读方法。
2.拓展训练:为自己最喜欢的篇目写一则推荐词。(200字左右)
3.课堂总结:《朝花夕拾》一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童年欢乐时光、少年奔波之旅,还写到青年的求学经历。此书不仅是作者成长历程的回忆录,还有作者由成长期间的种种社会现象引发的一些现实思考。
思维导图
阅读名著,梳理内容。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