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0课 阿Q正传(节选)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2.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6 14:43: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阿Q正传(节选) 导学案
课前自主导学
【教学目标】
1.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创作思想。
2.理解典型人物阿Q的典型性格。
3.学习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心理和性格化的细节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方法。
4.了解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生活。
5.理解精神胜利法的实质。
基础梳理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舂米(chōnɡ)  犯讳(huì)  伶仃(línɡ)(dīnɡ)
揪住(jiū) 虫豸(zhì) 疮疤(chuānɡ)(bā)
小觑(qù) 醉醺醺(xūn) 敌忾(kài)
托庇(bì) 譬如(pì) 热剌剌(là)
2.字形辨认
3.词语辨析
(1)报复·抱负
“报复”指打击批评自己或损坏自己利益的人。
“抱负”指远大志向。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仍有许多像阿Q这样的人,没有远大的抱负(抱负/报复),得过且过,却总想办法报复(抱负/报复)别人。
(2)鄙薄·鄙夷
两者都有“轻视,看不起”的意思。
“鄙薄”指浅陋微薄(谦辞);看不起,轻视。
“鄙夷”指蔑视,小瞧,看不起。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时下一些贪官的所谓“敛财术”的“小聪明”,除了增加老百姓的鄙夷(鄙薄/鄙夷)和憎恨外,恐怕是收不到什么现实效果的。
(3)分辨·分辩
两者都有“区分开”的意思。
“分辨”指辨别,侧重于一种内心活动。
“分辩”指辩白,侧重于一种语言活动。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食用明胶虽然是安全,但是普通消费者很难用肉眼将其与工业明胶分辨(分辩/分辨)开。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今天的班会上,班主任让张一斌同学介绍自己助人为乐的事迹,他竟然出言无状,脸憋得通红,只说了一句话:“这是我应该做的。”(×)
请说明理由:“出言无状”指说话时超越了自己的身份、地位,显得无礼。用在这个语境中属于望文生义。
(2)由于没有认真复习,这次的一模考试我就塞翁失马,考得惨极了。(×)
请说明理由:“塞翁失马”比喻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好事。与后面的“考的惨极了”前后矛盾。
(3)各种资料显示,令人们深恶痛绝的吃空饷现象已非个案,有蔓延趋势。社会影响极坏,严重伤害了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
请说明理由:“深恶痛绝”指厌恶痛恨到极点。用在“社会影响极坏”的“吃空饷”上,符合语义。
相关知识
背景资料
《阿Q正传》向我们展现了辛亥革命前后一个畸形的中国社会和一群畸形的中国人民的真实面貌。它的发表,有着特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背景。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这时以孙中山为首的有志之士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同时封建礼教、封建道德规范仍然从精神上麻痹和毒害着劳动人民。鲁迅的《阿Q正传》用生动的形象揭示了国民性的弱点,总结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沉痛教训,目的在于唤醒沉睡的民众。
文体知识

“传”是记录人物生平事迹的一种文体。“正传 ( http: / / www.21cnjy.com )”区别于“列传、自传、内传、外传、别传、家传、小传、本传”等。为了突出所写人物的低贱,鲁迅刻意地将题目中用上了“正传”。
课堂互动探究
文脉梳理
( http: / / www.21cnjy.com )
重难点突破
1.课文节选部分主要写了阿Q的哪些事?分别表现了他性格上的哪些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事件 性格特点
被赵太爷打后的得意。 缺乏自知之明,缺乏清醒的头脑。
与王胡比丑。 争强好胜,但缺乏美与丑、善与恶的是非标准。
骂假洋鬼子挨打。 盲目树敌,遇强手后又忍辱屈从。
调戏小尼姑。 怕强凌弱
2.阿Q是怎样一个人物形象,试分析他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阿Q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靠 ( http: / / www.21cnjy.com )打短工为生的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形象,精神胜利法是他觉醒和改变命运的最大障碍。(2)阿Q的性格十分复杂。就其阶级地位而言,他是一个贫苦农民,受着惨重的剥削和压迫,因而具有反抗和革命的要求;但他又是一个落后的、没有觉醒的农民,封建传统思想的毒汁,侵蚀着他的灵魂,长期痛苦、悲惨、屈辱的生活,又使他酿成了一种变态的心理和性格——精神胜利法。作者在塑造阿Q这个典型的时候,始终把他的革命性、反抗性和落后性、盲目性扭结在一起。阿Q具有农民式的质朴、愚蠢,但也沾了些游手好闲之徒的狡猾,他样子平平常常,却令人觉得可爱而又可笑,可悲而又可悯!他虽然落后、盲目、糊涂,却又分明地要反抗,要造反,只是他的革命要求是十分朦胧的。
3.试分析阿Q“精神胜利法”的形成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阿Q是处在辛亥革 ( http: / / www.21cnjy.com )命时期,生活在未庄的种种矛盾之中的一个愚昧、落后、不觉悟的农民典型。但他的精神胜利法却概括了人类精神的某些共同弱点。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来自不断反抗中的不断 ( http: / / www.21cnjy.com )失败。虽然表面看也是一种反抗方式,但却完全是一种落后的消极的东西。正是由于精神胜利法的支配,阿Q无法在屈辱中奋起,在失败中求生,它对于被压迫地位的人们起着阻碍觉醒、麻痹斗志的作用。
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封建阶级的精神奴 ( http: / / www.21cnjy.com )役在阿Q身上留下的创伤,有着鲜明的被凌辱与毒害的烙印。而这种弱点一经形成,便在他身上表现出它的特点,所以阿Q的精神胜利法,既有共性特征,又有个性特征。
4.“言为心声”,人物语言是人物心理活动的外化,仔细揣摩下面的语言描写,分析阿Q的内心世界。
(1)“你还不配……”
(2)“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像样……”
(3)“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4)“谁认便骂谁!”他站起来,两手叉在腰间说。
(5)“和尚动得,我动不得?”他扭住伊的面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这句话表现了阿Q内 ( http: / / www.21cnjy.com )心的无奈。阿Q也照例发了怒——他们并不怕。阿Q没有办法,只得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阿Q在社会地位和武力上的劣势是明摆着的,因此他不能在心理和语言上也让自己吃亏。
(2)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他又不愿意面对失败,因此只能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这同样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精神胜利法”。
(3)这是阿Q的发明创造。实在打不过就自轻自 ( http: / / www.21cnjy.com )贱,如果别人因此放过自己,自己也就获得了胜利。他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他不同于一般的万劫不复的奴才,所以他才得意。
(4)近来阿Q比较受人尊敬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也更高傲些。心里有几分底气,似乎也余勇可贾了;有了这来之不易的高傲,当然要呵护。于是便发出了这颇有几分叫板意味的“豪言壮语”。
(5)受因封建思想的毒害,在阿Q的潜意识中,还有性别“优势”,女人应该排在他的后面,尤其是做尼姑的。在尼姑那里,他可以获得心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