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四 寡人之于国也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6 14:52:3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寡人之于国也
学习目标
  1.积累掌握“数”“发”“直”“兵”“胜”“之”等文言虚词、实词的意义和用法,辨析特殊句式。
2.了解本文行文自然流畅,说理透辟,比喻鲜明,善用排比、对偶来增强文章的气势和节奏感的特点。
3.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预习检测
1.从课文中找出使用了下列句式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掌握其用法。
(1)或……或……
(2)直……耳
(3)是何异于……
2.议论的一般结构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请你在文中找出能分别对应这三部分的关键文字。
3.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鸡 ( http: / / www.21cnjy.com )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        ,        ,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课后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鸡豚(    )     ②饿莩(    )     ③曳兵(    )
④畜养(    ) ⑤庠序(    ) ⑥狗彘(    )
⑦数罟(    ) ⑧丧事(    ) ⑨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2.为下面的形近字组词。
3.多义词
(1)数
①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
②数罟不入洿池(        )
③数不见鲜(        )
④不可胜数(        )
(2)胜
①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
②驴不胜怒,蹄之(        )
③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
④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
(3)而
①弃甲曳兵而走(        )
②或百步而后止(        )
③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④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        )
(4)其
①则移其民于河东(        )
②移其粟于河内(        )
(5)焉
①尽心焉耳矣(        )
②斯天下之民至焉(        )
(6)于
①寡人之于国也(        )
②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4.通假字
(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        )
(2)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        )
(3)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        )
(4)直不百步耳(        )
  5.古今异义词
(1)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
今义:
(2)河内凶
古义:
今义:
(3)邻国之民不加少
古义:
今义:
(4)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
今义:
(5)斧斤以时入山林
古义:
今义:
(6)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古义:
今义:
(7)非我也,岁也
古义:
今义:
6.词类活用
(1)河内凶(        )
(2)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3)王无罪岁(        )
(4)填然鼓之(        )
(5)树之以桑(        )
(6)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
(7)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        )
7.特殊句式
(1)是亦走也(        )
(2)申之以孝悌之义(        )
(3)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
(4)未之有也(        )
8.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1)五十步笑百步:
(2)弃甲曳兵:
能力提升
1.请用自己的话说说孟子在本文中体现出来的主张。
  2.第1段中,梁惠王提出了什么困惑 他为什么困惑
3.孟子认为应如何施行仁政呢
4.孟子“以战喻”时用了一个什么成语,用意何在
5.孟子在本文中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来批评当时的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
6.试总结《寡人之于国也》所运用的论辩技巧。
7.孟子在论述“王道之始”时说: “不违农 ( http: / / www.21cnjy.com )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试站在现代社会的立场,对孟子的论述加以评析。

参考答案
预习检测
1.(1)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译文:有的(人)跑了一百步后停下,有的(人)跑了五十步后停下。
(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文: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译文:这种说法同拿刀把人杀死,却说“这不是我杀死的,是兵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
2.提出问题:“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分析问题:“以五十步笑百步”。解决问题:“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3.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 申之以孝悌之义
课后作业
1.①tún ②piǎo ③yè ④xù ⑤xiánɡ ⑥zhì ⑦cù ɡǔ
⑧sānɡ ⑨yì
2.洿池/纨绔  孝悌/睇眄
3.(1)①读shù,几、若干。②读cù, ( http: / / www.21cnjy.com )密、细密。③读shuò,屡次。④读shǔ,查点数目。(2)①尽。②承受。③超过。④优美的。(3)①连词,表修饰。②连词,表承接。③连词,表转折。④连词,表并列。(4)①指示代词,那、那里。②代词,代河东的。(5)①句末语气助词。②代词,指代“王”。(6)①介词,对于。②介词,比。③介词,在。
4.(1)“无”通“勿”或“毋”,不要。 (2)“颁”通“斑”,头发花白。 (3)“涂”通“途”,道路。(4)“直”通“只”,只是、不过。
5.(1)古义:古代国君对 ( http: / / www.21cnjy.com )自己的谦称。今义:指形单影只之人。(2)古义:专指黄河。今义:天然或人工的大水道。(3)古义:更加。今义:增加。(4)古义:逃跑。今义:行走。(5)古义:锛子。今义:重量单位。(6)古义:赈济百姓。今义:出发。(7)古义:年成。今义:年。
6.(1)凶,形容词作动词,遭荒年。( ( http: / / www.21cnjy.com )2)王,名词作动词,行王道,统一天下。 (3)罪,名词作动词,归罪。(4)鼓,名词作动词,敲击战鼓。(5)树,名词作动词,种植。(6)衣,名词作动词,穿……衣服。(7)前一个“食”,名词作动词,吃。
7.(1)判断句。(2)状语后置。(3)省略句(“食”后省“之”)。(4)宾语前置。
8.(1)作战时后退了五十步的人讥 ( http: / / www.21cnjy.com )笑后退了百步的人。比喻自己跟别人有同样的缺点错误,只是程度上轻一些,却毫无自知之明地去讥笑别人。 (2)丢弃盔甲,拖着兵器逃跑。形容打了败仗狼狈逃跑的样子。 弃,丢掉。曳,拖着。
能力提升
1.本文主要阐述了孟子施仁政的主张 ( http: / / www.21cnjy.com )。孟子认为,要想使“民加多”就要发展生产,使民住有房,耕有田,吃得饱,穿得暖;还要使民懂礼仪,受教育。君王也须革除虐政,这样百姓才能归服。
2.梁惠王的困惑是于国尽心,但民不加多(提出疑问)。因为梁惠王觉得自己比邻国国君多做了很多事情,对国事相当“尽心”,但结果并不如意。
3.孟子认为,“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样老百姓就会“养生丧死无憾”,这是“王道之始”。
同时,孟子还进一步提出具体 ( http: / / www.21cnjy.com )措施:五亩的宅院,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能够“衣帛”;适时畜养鸡豚狗彘,七十岁的人能够“食肉”;百亩的田地,不耽误种植时机,老百姓能够“无饥”;办好教育,教化百姓,老人就能安养天年。这样就做到了“王道之成”。
4.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 ( http: / / www.21cnjy.com )回答说:“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不知不觉中否定了自己与邻国统治者的区别。孟子举此例说明移粟、移民与邻国统治者不尽心在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从而引出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道的观点。
5.孟子用对比手法来批评统治者不顾人民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死活。 “狗彘食人食”和 “涂有饿莩”的对比是很大的反差。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又是多么残忍和不仁。而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归罪于天灾,就如同把杀人归罪于武器一样荒唐。其实残害人民的不是荒年而是虐政。
6.孟子是以“好辩”著称的,他善于运用 ( http: / / www.21cnjy.com )多种方式进行辩论,或借题发挥,或因势利导。其文气势磅礴,逻辑严谨,笔带锋芒,富于鼓动性,有极大的说服力,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本文是对话体论辩文,体现了孟子论辩之术的众多高超技巧。
(1)抑扬兼施,启发诱导。文章先批 ( http: / / www.21cnjy.com )评梁惠王的治国方法。针对梁惠王因施小恩小惠于百姓而矜功自得的心理,孟子以五十步笑百步为喻,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并未从根本上解决百姓生计问题,这是“抑”。同时,针对其渴望使民加多,希望得民众拥护的心理,孟子又给以肯定和勉励,使得谈话能得以进行下去,然后再提出实行王道的具体措施,这是“扬”。文章最后一段先揭露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行径,然后再说只要君王不怪罪年成就可以使“民至焉”,这也是“先抑后扬”。这种谈话的方式可以使梁惠王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从而能更容易地接受孟子的观点。
(2)巧设譬喻,迂回曲折。孟子长于言辞, ( http: / / www.21cnjy.com )在辩论中经常设譬,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增强论辩的形象性和说服力。本文本意是讲施行仁政,却从反面入手,使梁惠王在不知不觉中跟着他走。如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思考,用“五十步笑百步”之喻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只有程度的差别,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因而,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3)层次分明,结构严谨。本文第1段 ( http: / / www.21cnjy.com )末尾用“寡人之民不加多”说明梁惠王希望更多的民归附自己,孟子正是利用这种心理来宣传“仁政”思想的。第2段孟子用比喻暗示梁惠王的做法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于是文章就自然地过渡到第5段。接着孟子具体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又进一步阐述了王道之成的道理。文章最后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批评了统治者的虐政。认为只有施仁政,行王道,使百姓住有房,耕有田,吃饱穿暖用足,接受教育,懂得礼义,才能使“天下之民至焉”,可谓是水到渠成地回答了开篇梁惠王提出的“民不加多”的疑问。这种论辩强化了各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文章层层递进,步步深入,环环相扣,浑然一体,凸显出了孟子论辩的雄浑、缜密、深沉的特质。
(4)排比对偶,气势充沛。文章恰当地运 ( http: / / www.21cnjy.com )用排比和对偶的手法。排偶句式的运用,可突出思想,深化感情,增强论辩的气势。如本文第5段提出了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感觉,大大增加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第6段的四种主张,全用排偶,把自己的主张层层铺叙,同时句式整齐,音调铿锵,极富音乐性,强化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为梁惠王展现了一幅美好的前景。
7.孟子在这里所讲的, 其实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现代人关心的环境保护、 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是一样的。孟子的说法本于《逸周书》“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之语,《管子》《荀子》《庄子》中也有相近的表述,可见古人已有朴素的“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了。但应该明白,古人提出这种观点,主要是为了维持生态平衡,以便最大限度地、源源不断地获取生存资源。而现代的环保意识,则是鉴于伴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而来的日趋严重的环境恶化、生态失衡等威胁到人类生存的现象而提出的,其目的不只在于合理利用资源,更重要的是为了维护地球的生态平衡。因此二者出发点又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