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2课 失街亭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2课 失街亭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3.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6 15:43:1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失街亭 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通过生动的情节和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进而理解孔明、马谡两个人物形象。
2.体会文中通过对比描写人物的方法。
3.品味文中描写战争的技巧。
课前自主导学
基础梳理
1.字音辨识
(1)单音字
祁山(qí)   屯扎(tún)   箕谷(jī)
城垣(yuán) 汲水(jí) 隳(huī)
旌旗(jīnɡ) 垓心(ɡāi) 钦敬(qīn)
(2)多音字
咽      裨
度 丧
降 折
2.字形辨认
3.词语辨析
(1)以致·以至
两者都表示结果。
“以致”表示由于上文所说的情况,引出了下文的结果(多指不好的结果)。
“以至”表示在时间、程度、范围、数量上的延伸;也指用在下半句话的开头,表示上文所说的动作、情况的程度很深而形成的结果。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全球经济衰退对海贸活动影响不断深化,以致(以致/以至)港、星两个世界级枢纽货柜港8月份货柜处理量跌幅均比预期要大。
(2)严谨·谨慎
“严谨”指严密谨慎,严密细致,常常强调治学、作风等方面。
“谨慎”往往用于形容对外界事物或自己的言行密切注意,以免发生不利或不幸的事情。
请将使用正确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诸葛亮以作风严谨(严谨/谨慎)而闻名,却错用马谡,司马懿也因佩服他“平生谨慎(严谨/谨慎)”而中了空城计。
4.熟语运用
请判断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是否正确。
(1)一开盘,这只股票就一路狂跌,势如破竹,使已经遭受股市重重打击的股民又雪上加霜。(×)
请说明理由:“势如破竹”指形势就像劈竹子,头上几节破开以后,下面各节顺着刀势就分开了。比喻节节胜利,毫无阻碍。此处使用对象不当。
(2)两人本来就有意见,经他一挑拨,就更成掎角之势,互不往来了。(×)
请说明理由:“掎角之势”比喻作战时分兵牵制,或合兵夹击的形势,与语境不合。
(3)不管是企业的伪诚信招商行为还是隐藏加盟骗局者,最终必将土崩瓦解。(√)
请说明理由:“土崩瓦解”比喻事物的分裂。像土崩塌,瓦破碎一样,不可收拾。比喻彻底垮台。符合语境。
相关知识
作者名片
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罗贯中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汉 ( http: / / www.21cnjy.com )族,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他是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戏曲家,是中国章回小说的鼻祖。 罗贯中的一生著作颇丰,主要作品有: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忠正孝子连环谏》等;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粉妆楼》、代表作《三国演义》等。
文体知识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 ( http: / / www.21cnjy.com )的小说,以描写战争为主,反映了蜀、魏、吴三个政治集团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大概分为黄巾之乱、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在广阔的背景上,上演了一幕幕波澜起伏,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其中曹操、刘备、孙权、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不以敌我叙述方式对待各方的历史描述,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编者罗贯中将兵法三十六计汇融于字里行间,既有情节,也有兵法韬略。
课堂互动探究
失街亭
重难点突破
1.本文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却井然有序,作者是如何围绕线索把它们组织起来,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本文人物众多,矛盾错综复杂:有蜀 ( http: / / www.21cnjy.com )魏之间的矛盾;在蜀汉内部,有孔明和马谡、马谡与王平之间的矛盾;在曹魏内部,有司马懿和朝廷、朝廷和孟达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有的趋向激化,有的逐渐缓和。
作者以蜀汉为主要方面,以孔 ( http: / / www.21cnjy.com )明为主要人物,以街亭的攻守作为线索,以事件发展的过程(兼时间顺序)为序把故事情节安排得井井有条。第一部分写马谡立状守街亭和孔明周密部署,命令马谡“谨守”,当道下寨;而马谡却违令拒谏,屯兵北上。第二部分写司马懿采取“围山断水”的战术,夺取了街亭;孔明布置退却。第三部分主要写因街亭失守而斩马谡。这三部分始终不离街亭的攻守,且前后照应,如“围山断水”,在第3、5、6、7、9自然段反复照应,使得文章脉络分明,结构紧凑。
2.文章情节是怎样前后关联、呼应、暗示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为了写出“失街亭”这个重要情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前面已有许多暗示。如马谡的狂言轻敌;诸葛亮的种种疑虑:反复叮嘱告诫马谡,派“平生谨慎”的王平协助马谡,派高翔、魏延作救应。“立军令状”与后文“挥泪斩马谡”相照应等。
3.阅读文章第1、3、4自然段,分析作者通过什么描写手法展示了马谡怎样的性格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过他三次发笑的细 ( http: / / www.21cnjy.com )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他骄矜轻敌的性格特征。第一次笑“丞相何故多心也?量此山僻之处,魏兵如何敢来”!这一笑不仅是轻视司马懿,也认为诸葛亮小题大作,过于多心;第二次嘲笑上将王平不懂兵法,自恃其才;第三次笑司马懿,“彼若有命,不来围山”!明明自己已成瓮中之鳖,身处绝境,还口出狂言,可笑可悲!
(2)马谡“笑”三次,表露其性格:一意孤行,公然违令,目无“丞相”;死守“兵法”,刚愎自用,看轻同僚;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小觑劲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