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下册成语故事(四)课件(共48张PPT)

文档属性

名称 六年级语文下册成语故事(四)课件(共48张PPT)
格式 pptx
文件大小 621.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21:55:18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共48张PPT)
王衍喜好老子、庄子的学说,善于用老庄的道家思想讲授玄理, 是当时有名的清谈家。他在演讲的时候,满嘴都是玄妙空虚的怪话, 但总是把义理讲述得前后矛盾,漏洞百出。
别人指出他的错误或提出质疑,他也满不在乎,甚至不假思索, 随口更改, 一点也不脸红,仍然滔滔不绝地清谈。因此人们便嘲讽他 是“ 口中雌黄”。
当时, 人们写字多用黄纸, 叫做“黄卷”,写错了字, 就用雌黄 ( 即 鸡冠石, 一种矿物 ) 把错字涂掉, 然后改写, 因为有明显的痕迹, 因此, 人们便把涂改错误的字名叫做“雌黄”。王衍随口更改,被称为 “ 口 中雌黄”。
出处 晋 ·孙盛《晋阳秋》
释义 形容不顾事实,随口乱说。信口:随便说。 例句 这个盗窃犯交待犯罪事实时躲躲闪闪,信口雌黄。
信口雌黄
典故
154
北宋时有一位学问好、品格高尚的人叫文同,是当时画竹子的高 手。
文同为了画好竹子,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三伏天 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可是文同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 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他 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 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 多密。汗水湿透了他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是他连用手抹也没抹 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由于文同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和研究,十分熟悉竹 子生长的情况、枝叶伸展的姿态、竹笋成长的细节以及在四季中的变 化,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 称赞文同说:文同画竹, 早已胸有成竹了。
释义 画竹子之前心中要先有竹子的形象。比喻做事之前在心中有 完整的谋划。
例句 我们在写作文前,应该先列好提纲,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才 能一挥而就。
胸有成竹
出处 宋代 · 苏轼《文与可画赏筜谷偃竹记》
典故
155
唐玄宗时有中书舍人叫萧蒿,他长得体态高大,有一副美髯,相 貌不凡。
有天晚上,玄宗想起要任命苏廷页为宰相,忙叫侍从找个人来草 拟诏书。侍从把萧嵩请来了,皇帝就命他写一道任命苏廷页为宰相的 诏书。萧蒿遵命,过了一会儿便把诏书草稿呈送明皇审阅。明皇见稿 中有“ 国之瑰宝”一词, 因犯了苏廷页之父亲苏瑰的名讳, 认为不妥, 要他当场修改一下。
萧嵩一时又急又怕,周身流汗,心慌意乱,不知怎样修改才好。 等了好久,明皇过来看看,只见他只把“ 国之瑰宝”改成了“ 国之珍 宝” ,其余全无更动。明皇不满,萧嵩羞惭而退。
待萧嵩退下,皇上把草稿扔在地上说道∶ “此人虚有其表,没有 大用。 ”
出处
释义 空有外表,实际不中用。形容有名无实。虚有:空有。 例句 他名气不小,但做起事来却不尽如人意,真是虚有其表啊。
虚有其表
唐 ·郑处诲《明皇杂记》
典故
156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他年轻时勤奋好学,每天从早到晚 读书。读书时间长了,疲倦得直打瞌睡。 他怕影响自己读书学习,
就找一根绳子, 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另一头系在头发上。如果打 瞌睡就会扯疼头发,他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这就是孙敬“悬 梁”的故事。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 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 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 夜, 很疲倦, 常打盹, 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个方法, 准备一把锥子, 一打瞌睡, 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 猛然间感到疼痛, 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是苏秦“刺股”的故事。
出处 《战国策 ·秦策一》
释义 形容读书学习发奋刻苦。 例句 李明正悬梁刺股,积极复习功课准备考大学。
悬梁刺股
典故
157
从前 , 一个富商的儿子,成天赌博,不求上进。富商想让儿子改 邪归正 , 决定冒险。他带儿子骑马到万丈悬崖边, 然后对他说 :“孩子呀 ! 悬崖勒马 , 还不算迟,你现在整天不务正业,只知道赌博 , 实际上就 像站在悬崖边上,总有一天你会身败名裂的。 ”
儿子听后 , 感到很后悔 , 从此就戒赌了 , 开始好好地做人。
出处 清 ·魏秀仁《花月痕》
释义 在高高的山崖边勒住马。比喻到了危险的边缘及时清醒回头。 勒:收住绳索。 例句 我们警告那些搞不正之风的人,应悬崖勒马,改邪归正。
悬崖勒马
典故
158
春秋时期,楚灵王灭掉蔡国后,让弟弟弃疾去负责统治。楚灵王 的这个弟弟弃疾,品质不端,野心极大,在朝臣的蛊惑下,趁楚灵王 攻打徐国时,引兵回国,拥护楚灵王的儿子子午为国君,把哥哥另外 两个儿子杀死。后来, 楚灵王在征途中死去, 弃疾听到消息, 逼死子午, 自立为王。
后人评价: “听信坏人谬言而手足相残,与‘ 削足而适履 ’一样 愚蠢。 ”
出处
释义 鞋小脚大,把脚削去一块来凑合鞋的大小。比喻不合理地迁 就凑合,或不顾条件生搬硬套。履:鞋。 例句 为了压缩版面,编辑硬把这篇文章删去,实在是削足适履!
《淮南子 ·说林训》
削足适履
典故
159
宋太宗在位期间, 一年的冬天,京都滴水成冰,房檐垂下的冰挂 有一尺多长,像一把把垂下来的刀,非常冷。宋太宗在皇宫里面,穿 着龙袍,烤着炭火,还觉得寒气逼人。他想到了贫苦百姓: “我住在 皇宫中,穿着狐狸皮做的龙袍,烤着炭火,喝着酒,还觉得冷,那些 缺衣少食的贫苦农民,他们又没有炭火烤,不知会冻成什么样儿。 ”
想到这里,他马上召来开封府尹,让他慰问百姓。 开封府尹一接 到圣旨,马上带领他的所有随从,准备好衣服、钱财、粮食和木炭, 挨家挨户地送到老百姓手中。于是人们看见很多穷苦的百姓都拎着木 炭你来我往的身影。宋太宗首开雪中送炭的爱心先河,着实感动了许 许多多的百姓,人们一个劲地称赞宋太宗。
出处 宋 · 范成大《大雪送炭与芥隐》
释义 下雪天给人送炭取暖。比喻在困难或危急的时候,给别人以 物质上或精神上的帮助。 例句 你这个时候给我送来课本和学习用品,真是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
典故
160
战国时候,秦国有个名叫薛谭的年轻人,他热爱音乐,拜秦国著 名的歌手秦青为师。
经过一段刻苦的学习,他歌唱的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薛谭觉得 自己已经学得差不多了,可以出徒了,就向老师辞行。
第二天,秦青在郊外摆酒为薛谭送行。秦青打着拍子,唱了送别 的曲子。高亢的歌声,震动了树木,飘向空中,天空中飘动的白云也 被这歌声阻挡住停止不动了。
听了老师的演唱,薛谭才意识到自己的盲目自满是多么愚蠢,十 分惭愧,决定留下,继续跟随老师学习。
出处 《列子 · 汤问》
释义 形容歌声嘹亮,高入云霄,连浮动着的云彩也被止住了。形 容歌声嘹亮。响, 音响, 这里指歌声;遏:阻止;行云:飘动的云彩。 例句 《黄河大合唱》响遏行云,激发人们奋起反抗侵略者的斗志。
响遏行云
典故
161
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谋略家范雎。他口才极佳,年轻时随魏国 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齐襄王听闻范雎有辩才,私下派人赐他黄金酒 肉,范雎拒绝了。但须贾回国后对魏相魏齐说范雎与齐国私通。范雎 遭到严刑拷打,在朋友的帮助下逃到秦国,改名张禄,取得秦昭王信任, 做了秦国的相国。
后来魏王派须贾到秦国请求罢兵, 范雎乔装成穷汉来到须贾住处, 须贾看范雎还活着,可怜他,送了一件袍子。
后来须贾来到相府求见相国, 一看到张禄是范雎,惶恐万分,跪 下请罪。范雎念他不忘旧情送了袍子,饶他性命,让他告诉魏王,将 魏齐的头送过来,否则立刻攻打魏国。魏齐被迫自杀。
《史记》评价: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出处 《史记 · 范雎蔡泽列传》
释义 像瞪了自己一眼那样的小仇恨也要报复。形容心胸极其狭窄。 睚眦:发怒时瞪眼睛。 例句 我们做人要心胸宽广一些,不要睚毗必报。
睚眦必报
典故
162
宋国一个农夫着急他种的禾苗老是长不高,他就想:怎样才能让 禾苗快点长高呢?
一天,他终于想出办法,天刚亮就到地里去,用手把禾苗一株一 株拔高,累得气喘吁吁。晌午回家,得意扬扬地对他家里人说: “今 天可真把我累坏啦!不过,我总算让禾苗一下子长高了! ”他的儿子 跑到地里去一看,禾苗已全部死了。
出处
释义 把禾苗从土里往上提一提,来帮助它长高。比喻不顾事物发 展规律,强求速成,结果事与愿违。揠:拔。 例句 那种不顾学生接受能力的填鸭式教学,无异于揠苗助长。
《孟子 ·公孙丑上》
揠苗助长
典故
163
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郑国实力强大,郑庄公成为周朝的 卿士,执掌朝廷大权。
郑庄公不把周天子放在眼里,而软弱无能的天子周平王,想让自 己信任的忌父代替郑庄公处理朝政。 郑庄公知道后,对周平王特别 不满。周平王非常害怕,赶紧向郑庄公解释说,他没有让忌父取代郑 庄公的想法。为了取得郑庄公的信任,他和郑庄公互换人质,让周太 子狐到郑国去作人质,而郑公子忽则到周朝来做人质。
后来,周平王死去,他的孙子姬林继位,称周桓王,周桓王也想 让忌父代替郑庄公当卿士,掌管朝政。郑庄公知道后大怒,派大夫祭 足领兵马,到周朝的温地收割麦子,并全部运送到郑国。到了秋天, 祭足又带领兵马到周朝成周,把那里的谷子全部割掉,运回郑国。从此, 两国之间的关系愈加恶化,彼此间结下了仇恨。
出处 《左传 · 隐公三年》
释义 比喻不讲真心话,虚伪敷衍的行为。由:从。衷:内心。 例句 他是个虚伪的人,总是言不由衷,千万不能相信他。
言不由衷
典故
164
三国时期,魏国与蜀国争夺汉中,蜀国老将黄忠偷渡汉水,来到 北山下想烧毁魏军粮仓。不料被发现,曹操让人两面夹击黄忠。赵云 久等黄忠不到,带几十名轻骑察看,遇到曹操大军出击,双方厮杀起来, 好不容易赵云带人冲出包围,回到自己的营地。
曹操带兵追赶赵云,天快黑才赶到,只见蜀军营中没有旗帜,毫 无动静, 只有赵云单枪匹马站在营前, 威风凛凛, 杀气腾腾, 毫无惧色, 曹操担心中了赵云计谋,让军队后撤。这时,赵云把枪一挥,埋伏的 兵马一齐冲杀出来, 曹军只听到金鼓齐鸣、杀声震天, 吓得惊恐万分, 丢盔弃甲,争相逃命。最后互相践踏,死伤无数。于是,赵云黄忠合 兵追击,夺下北山的粮草,蜀国打了一场大胜仗。
出处 《三国志 · 蜀志 ·赵云传》
释义 放倒旗帜, 停止打鼓。比喻停止作战。也比喻事业中止。偃: 放倒。息:停息。 例句 由于突降暴雨,原定今天举行的排球赛只好偃旗息鼓了。
偃旗息鼓
典故
165
春秋时侯,晋国贵族智伯灭掉了范氏。有人趁机跑到范氏家里想 偷点东西,看见院子里吊着一口大钟。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造型 和图案都很精美。小偷心里高兴极了,想把这口精美的大钟背回自已 家去。可是钟又大又重, 怎么也挪不动。他想来想去, 只有一个办法, 那就是把钟敲碎,然后再分别搬回家。
小偷找来一把大锤,拼命朝钟砸去,咣的一声,大钟发出的巨响 把他吓了一大跳, 并且, 那“嗡嗡嗡”的余音久久地在院子上空回荡, 把他的耳朵都要震聋了。他很害怕别人听见了钟声会跑来抢他的钟, 就赶快用双手紧紧捂住自己的耳朵。于是,他听不见钟声了。人们听 到钟声蜂拥而至,把小偷捉住了。
出处
释义 比喻蠢人办蠢事,自欺欺人。掩:掩盖,遮羞。 例句 闭上眼睛,就以为这个世界不存在,岂不是掩耳盗铃吗?
《吕氏春秋 · 自知》
掩耳盗铃
典故
166
传说春秋时有个人叫叶公,他最喜欢呼风唤雨的龙。在自家大门 前的石柱子上、屋顶上、花园里面也到处都是龙。他每天一有空闲就 画画、写字,画的是龙,写的也是龙。他连给孩子取名都不离龙,老 大叫“大龙”,老二叫“二龙”,老三叫“三龙”,女儿取名“龙女”。 天界的真龙知道了,十分感动,决定亲自向叶公表示谢意,给他些恩 惠。谁知叶公一见真龙, 顿时被吓得魂飞魄散, 瘫倒在地, 不省人事。 原来叶公爱的是画的龙,而不是真正的龙啊!
出处 汉 · 刘向《新序 · 杂志五》
释义 指表面上喜欢某事物,实际上并非真正的喜爱。 例句 有些家长抱怨孩子学习负担重, 可是, 当学校进行素质教育、 减轻学生负担时,他们忙着买参考书、请家教,这和叶公好龙有什
叶公好龙
么两样?
典故
167
汉朝的时候,在西南方有个小国名叫夜郎国。它国土很小,只有 汉朝普通县这么大。人口稀少、土地不肥沃,物产贫乏。夜郎国国王 认为自己统治的国家是全天下最大的国家。
有一天,夜郎国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的时候, 他指着前方问说:“这 里哪个国家最大呀? ”部下们为了迎合国王的心意,于是就说: “ 当 然是夜郎国最大啰! ”走着走着,国王又抬起头来、望着前方的高山 问说: “天底下还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吗? ”部下们回答说: “天底 下没有比这座山更高的山了。 ”
有一次,汉朝派使者来到夜郎, 骄傲又无知的国王竟然问使者:“汉 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
出处
释义 比喻人不自量力,妄自尊大。 例句 他不懂装懂,夜郎自大,真是不可理喻。
夜郎自大
汉 · 司马迁《史记 · 西南夷列传》
典故
168
南北朝时,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他具有百发百中 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长孙晟十八岁那年,被隋国公杨坚赏识。 杨坚对人说: “长孙晟武艺超群,又多奇谋,以后的名将,除了他还 有谁呢? ”
有一年,长孙晟奉命随同正使宇文神庆出使突厥。摄图一见到长 孙晟,就对他产生好感,请宇文神庆同意把长孙晟留下来。以后摄图 每次出猎,总要把长孙晟带在身边。过了整整一年,还不让长孙晟回 到北周去。 一天,摄图正在帐前散步,忽然看见空中有两只大雕来回 盘旋飞翔,互相争夺着一块肉,他马上兴致勃勃地叫人拿来两支箭递 给长孙晟说: “能把两只都射下来吗 ”“一支箭就够了 !”长孙晟边 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他拉开弓,搭上箭,对准两只争得难分难解 的大雕, “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一起掉落下来。
出处
释义 形容射箭本领高强,也比喻一举两得。 例句 既得名又得利,这样一箭双雕的事情,我又何乐而不为呢?
宋 · 陆游《遣兴》
一箭双雕
169
典故
战国时代,齐国有一个名叫淳于髡 [kūn] 的人,口才很好。 当时 正值齐威王统治时期,大权旁落,齐威王无力改变这种状况,只好整 天装作寻欢作乐,不理朝政。结果,齐国上下一片混乱,四周的国家 都来攻打齐国。
有一天,淳于髡见到了齐威王,就对他说: “咱们齐国有只大鸟 落在宫廷里整整三年了,不飞也不叫。大王您知道这是什么鸟吗? ” 齐威王答道: “此鸟不飞则已, 一飞冲天 ;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 齐威王明白淳于髡是借谜语来劝他。他认为时机成熟了,决定马上开 始治理国家,收复失地。
第二天, 他下令召集所有大臣入宫, 大声告诉他们说:“从今天起, 我们开始治理朝政。有功的奖励,危害国家的惩罚。 ”接着,他又召 开全体县吏会议,将不称职的县吏全部投入油锅。 原来,齐威王早 就偷偷地摸清了县吏和官员的底细。
不久,齐国就被治理好了,失去的国土也都收回来了。
出处 《史记 · 滑稽列传》
释义 比喻平时默默无闻, 一下子做出惊人的成绩。 例句 小红在这次考试中一鸣惊人,数学和英语都考了全校第一。
一鸣惊人
170
典故
古时候有个穷困潦倒的书生, 一心想着发财。
他读书时, 看到一句话说: “谁得到螳螂捕蝉时遮身的那片树叶, 别人就看不见他了。 ”他信以为真,跑到村外大树下,他看到了大树 高处一只螳螂在捕蝉,他连忙把那片遮挡螳螂的树叶摘下来。
他马上带着这片树叶,走到集市,当着别人的面就拿别人家的东 西。明目张胆地偷盗让集市上的许多人感到气愤,他们找来了衙役, 把书生绑到了县衙。书生把来龙去脉告诉了县官, 县官笑得前仰后翻, 说: “你真是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呀 !”
出处 《冠子 · 天则》
释义 比喻为局部现象所迷惑,看不到全局的整体,也比喻目光短浅。 例句 你们不能一叶障目不见泰山,仅仅因为一些小的失误就全盘 否定我们所取得的成就。
一 叶 障 目 不 见 泰 山
171
典故
战国末期, 秦国有一个大商人, 名叫吕不韦。他因在赵国经商时, 曾资助过秦庄襄王 ( 名子楚,当时在赵国做人质 ),又把他的妾赵姬 送给子楚为妻。待子楚继王位后,他便被封为文信侯,官居相国。
庄襄王在位仅三年便病死了,由他十三岁的儿子政 ( 赵姬所生 ) 接王位,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秦始皇,尊吕不韦为仲父,行政大权全操 在吕不韦和赵姬的手中。
吕不韦养了三千门客, 作为他的智囊, 这些门客, 三教九流的人, 应有尽有,他们各人把各人的见解和心得都提出来写在书面上,汇集 起来,成了一部二十余万言的巨作,提名《吕氏春秋》。
吕不韦把这一部 10 多万字的书挂在咸阳的门市上,宣布谁能指 出书中不足,增加或删除其中一字者,赏给千金。
出处
释义 原指改动一个字赏赐千金。后用来称赞诗文精妙,价值极高。 例句 杜甫的诗歌,真可谓一字千金!
《史记 · 吕不韦列传》
一字千金
典故
172
春秋时,大教育家孔子众多学生中,有一个叫长得丑的学生叫子 羽, 一个长得英俊的学生叫宰予。
孔子因子羽的长相对他印象不好, 态度冷淡, 后来子羽只好退学, 回去自已钻研学问。子羽热爱学问、喜欢独立思考,在离开孔子后, 通过自己的努力钻研,成为很有名的学者,很多青年慕名到他门下求 学。
而宰予因为仪表堂堂的外貌和能说会道的巧嘴,孔子十分喜爱并 相信他一定很有出息。 出乎意料的是宰予非常懒惰,学习不认真,
听不进孔子的规劝,时常睡到日上三竿。尽管宰予凭借自己的口才在 齐国当官,但最后却因和别人作乱被处死。
孔子听到宰予的死讯,很感慨地说: “从子羽身上使我知道,不 能以外貌来衡量一个人;而宰予的事也告诉我,不能凭一个人所说的 话来衡量他。 ”
出处
释义 根据外貌来判别一个人的品质、才能。 例句 只怪我们以貌取人,没有了解这个人的品性。
汉 · 司马迁《史记 - 仲尼弟子列传》
以貌取人
典故
173
战国时期,魏国攻打韩国。齐国派田忌围攻魏国国都大梁,逼退 魏国大军。魏将庞涓听到消息,急忙撤回军队。
此时齐军即将进入魏国, 孙膑对田忌说: “魏军向来都凶悍勇猛, 又目中无人, 我们不如因势利导, 引诱他们中计。等我们进入魏国后, 第一天宿营时,修十万人的锅灶,第二天就减少到五万,第三天则减 少到三万。 ”田忌采纳了他的建议。
庞涓行军三天,见到齐军所留灶迹,果然中计,丢下步兵,只率 轻兵锐卒,追赶齐军。
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把一棵大树削去树皮,露出白木,在上面 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命令弓箭手夜里一见到火光就立即放箭。 夜晚抵达马陵的庞涓, 再次中计, 他自知必败, 只好自刎, 临死说:“总 算叫这小子成了名! ”孙膑因马陵之战而名扬天下。
出处
释义 顺应事情发展的趋势加以引导。因:顺着。势:趋势。 导:引导。 例句 教育孩子要因势利导,尊重他们的爱好,培养他们的特长。
因势利导
汉 · 司马迁《史记 ·孙子吴起列传》
典故
174
晋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杜预,才华出众,能文能武。
他做镇南大将军的时候,曾带兵攻打吴国,不到十天就占领了吴 国的许多重要城池。他觉得吴国军队战斗力很差,就率军乘胜前进。
正在此时,有人担心长江水势暴涨,不如暂收兵等到冬天进攻更 有利。杜预不以为然,分析整个战争形势说: “现在我们接连取胜, 士气大振,正需要一鼓作气。打仗就好比劈竹子,只要劈开几节,底 下就会迎刃而解了,不需要在费多大力气了。 ”
于是,杜预就带领晋军大举进攻吴国。结果,真如他所说,很快 就把吴国灭掉了。
出处 《晋书 ·杜预传》
释义 碰到刀口就分开了, 比喻处理事情, 解决问题非常顺利。 刃:刀口。 例句 在技术人员的帮助下,我们的难题迎刃而解。
迎刃而解
典故
175
梁惠王有一个厨子叫丁(庖丁)。有一回,梁惠王去看这个厨子 宰牛,只见他手起刀落,非常利索。
梁惠王感到非常吃惊,便佩服地问庖丁: “你的手艺为什么这么 高啊? ”庖丁放下屠刀,对文惠君说道: “就我目前的水平来说,根 本不用看就能把牛解剖好,因为我对牛的骨架结构实在是太熟悉了。 在这之前,我大约花了三年的时间,专门学习宰牛和解剖牛。 ”
梁惠王又问: “那么,你使的这把刀一定非常锋利吧? ”庖丁轻 轻挥了挥刀,笑着回答: “我这把刀,已经用了十九个年头,刀刃非 常薄,而肉和骨头中间有一条缝,要比刀刃宽得多,把这样薄薄的刀 刃插进去还绰绰有余呢! ”
出处
释义 刀刃运转于骨节空隙中,还有回旋的余地。比喻做事技术熟练, 解决起来毫不费力。游:移动。刃:刀口。余:余地。 例句 他艺技精湛,做起活儿来,自然是游刃有余。
《庄子 ·养生主》
游刃有余
典故
176
从前有一个人叫做满愿,他无意中得到了颗很大的珍珠,许多人 都很羡慕他。邻居寿量很妒忌,自己也很想拥有颗大珍珠。有一次寿 量在路上发现一颗很大的鱼眼睛,便误以为是珍珠就捡回家,随后到 外面大肆宣扬。
后来他们两人得了同一种病需要用珍珠的粉末和药材才能治好。 寿量取出那颗所谓的“珍珠” ,大家一看,都讽刺寿量: “你真是鱼 目混珠啊! ”
出处
释义 用鱼眼睛冒充珍珠,比喻以次充好或以假乱真。 例句 目前市场上营养保健品的种类特别多,其中不乏鱼目混珠的 伪劣产品。
汉 ·魏伯阳《参同契》
鱼目混珠
典故
177
有一次,赵惠王准备攻打燕国了。有一个叫苏代的人听到这个消 息后,很着急,立即去拜见赵惠王,给他讲了一个寓言故事:
一个晴朗的日子, 一只河蚌正从水里出来晒太阳, 一只鹬啄它的 肉,河蚌闭拢并夹住了鹬的嘴。鹬说: 6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 就会有死蚌。 ’河蚌也对鹬说: 6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 不去,就会有死鹬。 ’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 起抓住了。
赵惠王如梦初醒,自己打算攻打燕国的同时,其他国家也想着趁 虚而入攻打自己。终于放弃了进攻燕国的打算。
出处 《战国策 · 燕策二》
释义 比喻双方不和, 互相攻击, 两败俱伤, 结果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例句 你们俩为了眼前的这点利益而互不相让, 小心落得鹬蚌相争, 渔翁得利的下场。
鹬 蚌 相○争
渔翁得利
178
典故
刘邦打败项羽,取得天下后,有一天在洛阳南宫宴请群臣。席间 他问大家: “我为什么会取得胜利?而项羽为什么会失败? ”高起、 王陵认为高祖任用贤臣,赏罚分明,所以能成大事业。而项羽恰恰相反, 有人不利,立功不授奖,贤人遭疑惑,所以他才失败。
刘邦哈哈大笑,说: “在军帐中筹划谋略,让千里之外的战场上 的胜利,我比不上张良;守好大后方,抚恤老百姓,想方设法准备打 仗的物资,我比不上萧何;至于带兵打仗,我又不如韩信。我将他们 都很好地任用了,自然就能百战百胜。项羽有一个谋士范增,但又不 被任用,这是他最终失败的原因。 ”群臣听后心悦诚服。
释义 在帐幕中谋划计策。比喻在后方筹划、指挥。筹:谋划。帷幄: 古代军队中的帐幕。
例句 由于体育老师的运筹帷幄,我们学校的足球队取得了全省第 一名的好成绩。
运筹帷幄
出处 汉 · 司马迁《史记 · 高祖本纪》
典故
179
春秋时期,有一次齐国攻打鲁国。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动员全国的 军队准备抵抗。有一个精通兵法、很有谋略的人叫曹刿(guì),他 主动请求一同参战。
在鲁国的长勺,双方刚摆好了阵势, 在曹刿的要求下,齐国击了 三次鼓,发了三次进攻的命令,鲁国才击鼓冲锋。
鲁军的士兵们像潮水一样冲向齐军,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抱头 逃命。
曹刿又观察敌军退走的情形,才让鲁军乘胜追击,把齐军赶出国 境。
鲁庄公询问原因,曹刿说,打仗时主要是靠勇气。齐军的三次战 鼓击完,勇气已经衰竭,而鲁国军队士气正是最旺盛的时候。一鼓作气, 所以打败齐军。
出处 《左传 ·庄公十年》
释义 比喻做事要趁大家情绪高涨时,一下子做完。含有鼓励的意思。 鼓,敲战鼓;作,振作。 例句 我们大家一鼓作气 , 把剩下的活儿干完。
一鼓作气
典故
180
传说很久以前,在冀州以南、河阳以北有太行、王屋两座大山, 山势雄伟,方圆七百余里。在山的北面,住着愚公一家,生活出入很 不方便。
愚公下决心带领全家老小, 把这两座大山挖掉。挖下的泥土石块, 他们就运到渤海边上去扔掉,他们干得非常投入, 一年四季很少回家 休息。
黄河边上住着智叟, 智叟劝愚公, 说他岁数大了, 山是挖不完的。 愚公却说,他死了还有子孙后代,这两座山却不会增高了,总有一天 会把它挖平。
后来,天帝知道了,他被愚公的精神所感动,派了大力神下凡, 把两座山背走了。从此以后,冀州和汉水的南面,就再也没有高山阻 挡了。
出处
释义 比喻做事有顽强的毅力,不怕困难,坚持到底。愚公:人名 移:移动。 例句 我们要以愚公移山的精神治理沙漠 , 让它变成绿洲。
《列子》
愚公移山
典故
181
唐开元七年(公元 719 年),卢生郁郁不得志,骑着青驹穿着短 衣进京赶考,结果没有考中功名,垂头丧气。
旅途中经过邯郸,在客店里遇见了道士吕翁,卢生自叹贫困,道 士吕翁便拿出一个瓷枕头让他枕上。
卢生倚枕而卧, 一入梦乡便娶了美丽温柔、出身高贵的妻子,中 了进士, 做了高官, 卢生儿孙满堂, 享尽荣华富贵。 80 岁时, 生病老死。
断气时,卢生一惊而醒,转身坐起,左右一看, 一切如故,吕翁 仍坐在旁边,店主人蒸的黄米饭还在锅里哩!
出处 《枕中记》
释义 原比喻人生虚幻。后比喻不能实现的梦想。又作“黄粱一梦” 黄粱:黄米饭。 例句 对于一个不想进取的人 , 理想再远大也是一枕黄粱。
一枕黄粱
典故
182
汉景帝年间,有一个姓张名百忍的人,很是积德行善、把方圆数 十里的地,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当时仙界出现混乱,无人治理。经赤脚大仙等上仙寻觅到了张百 忍觉得此人很适合打理仙界,和几位上仙商量,让张百忍做仙君。
当他们找到张百忍说了此事,张百忍连鸡狗都带上了天。
猪贪玩,张百忍升天,跑出去玩了,所以没有被带上天,所以古 人用猪头祭祀。
出处
释义 意思是一个人得道成仙,全家连鸡、狗也都随之升天。比喻 一个人做了官,和他有关系的人也都跟着得了势。 例句 他刚上任 , 亲戚们也跟着神气起来 , 真是一人得道 , 鸡犬升天。
汉 ·王充《论衡 ·道虚》
一人得道
鸡犬升天
183
典故
唐朝睿宗时,宰相陆象先为人宽容。有一年,他出任益州剑南道 按察使,对百姓宽厚仁慈,即使于犯罪的人,也不轻易动刑。
他的下属司马韦劝他,应该用严厉的刑罚建立自己的威望。陆象 先听了,说老百姓在于道德教化,社会安定,百姓便会服从,不需要 用严刑树立威望。
有一次, 一个下属犯了错,陆象先只是批评了他,劝他以后不要 重犯。
陆象先曾多次说,天下本来没有什么难事,只是一些平庸无能之 辈不会处理,才把事情弄复杂了。
出处
释义 泛指本来没有问题而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庸人:指平常 的人,见识浅陋的人。 例句 天天为鸡毛蒜皮的事操心,这难道不是庸人自扰吗?
庸 人 自 扰
《新唐书 · 陆象先传》
典故
184
战国时候,宋人有一个喜欢养猴子的老人,他养了许多猴子。
老人每天早晚都分别给每只猴子四颗栗子。几年后,老人因为经 济不宽裕, 他把栗子由八颗改为七颗。于是, 他就和猴子们商量说:“从 明天开始,我每天早上给你们三颗栗子,晚上还是照常给四颗,你们 同不同意? ”
猴子们听了,都以为早上少了一个,于是,就又叫又跳,好像非 常不愿意似的。
老人见到这个情形,连忙改口说: “那我早上给你们四颗,晚上 再给你们三颗,这样总可以了吧? ”
猴子们听了, 以为早上的栗子已经由三颗变成四颗, 跟原来一样 , 就高兴地在地上翻滚起来。
释义 原指用名义上改变而实际上不改变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 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
例句 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就要有自己固定的奋斗目标,而不能 朝三暮四,摇摆不定。
朝三暮四
出处 《庄子 · 齐物论》
典故
185
战国时期,势力摇摇欲坠的周赧王还野心勃勃,希望恢复以前周 天子的威望,但实际上他却软弱无力。
他想联合楚、燕等国攻打秦国,但因为没有足够的军费,于是, 向国内的很多有钱人借钱,并且答应等打胜仗后加倍偿还。
结果,还没等到与秦军交战,周赧王就已经吓得撤兵回国,而借 来的军费却早早地花光了。这时, 要债的人就天天聚在王宫门前吵闹, 最后,逼得他只好躲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很久也不敢下来。因此,人 们便把这座高台称作逃债台。
出处 汉 ·班固《汉书 ·诸侯王表序》
释义 形容欠债很多。债:欠账、欠别人的钱。债台:逃债之台。 例句 由于经营不善 , 这家公司现已陷入债台高筑的境地。
债台高筑
典故
186
孔子和学生周游列国讲学,来到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是个大学 问家,对他很尊敬。
有一天,卫灵公和南子两人乘着一辆非常华丽的车子出游,特意 让孔子坐在第二辆车中。就这样, 卫灵公得意洋洋地在闹市兜了几圈, 以显示自己的威风,而南子则在车中向世人展示她的排场和受宠爱的 程度。结果,孔子生气地说: “卫灵公不是个明君,他只是个好色之 徒。 ”
后来,孔子在卫国住了一个多月,见卫灵公确实没有重用他的意 思,便带着学生们匆匆地离开了。
释义 在公开场合故意制造声势,引人注意。含贬义。招摇:故意 制造声势,引人注意。市:街。
例句 自从在外地发财之后,回到家乡,他便招摇过市,逢人就夸 自己多么有钱。
招摇过市
出处 汉 · 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
典故
187
春秋时期,楚国有个叫屈瑕的将军。有一次,他率领军队去攻打 绞国,起初战败,后来他运用计策,终于得胜,屈瑕因此沾沾自喜。
第二年,屈瑕奉命去攻打罗国。出发之前,有个叫伯比的将军前 去为他送行。伯比回来的时候,悄悄地对给他驾车的人说: “我估计 屈将军这次一定会打败仗。他走路脚步一昂一翘的,十分骄傲自大 , 怎么能打胜仗呢? ”
屈瑕到了前线,武断专横到了极点。楚军来到罗国都城时,对方 早就整军待战。屈瑕毫不在意,让部队随地驻扎。罗军联合卢戎的军 队猛烈攻击, 楚军马上溃散, 死伤惨重。屈瑕乘着一辆战车, 狼狈而逃。
出处 《左传 ·桓公十三年》
释义 走路时脚抬得很高,十分神气。形容骄傲自大、得意忘形的 样子。 趾:脚趾,这里指脚。 例句 一只大公鸡趾高气扬地走着 , 伸长脖子叫着。
趾高气昂
典故
188
一天,赵高趁群臣朝拜秦二世时, 牵来一只鹿献给秦二世, 说:“这 是一匹千里马,我特意敬献给陛下。 ”
秦二世便笑着说:“丞相弄错了吧?这是一只鹿, 怎么说是马呢? ”
赵高没有理会胡亥的话, 一本正经地厉声问左右的大臣们: “你 们说说,这到底是鹿还是马? ”
大臣们有的惧怕赵高的权势, 不敢做声;有的为了讨好赵高说;“丞 相说得对,这肯定是马,前些年我还养过这样的马呢! ”也有的大臣 不愿违背自己的良心说: “是鹿,不是马! ”
赵高认为说实话的人,是不甘心屈从他的指挥的,就给他们强加 上种种罪名或被赶出朝廷,或被杀害。
出处 《史记 ·秦始皇本纪》
释义 指着鹿,说是马。比喻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例句 他指鹿为马,颠倒黑白,实在是太过分了。
指鹿为马
典故
189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 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 雄兵讨伐赵国。
赵国命大将廉颇,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奏军。廉颇命令赵军 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两国军队在长平长久对峙,白起眼 看粮草接济不上,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 的是赵括。
赵王信以为真,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赵括到了前线,只 会用书上的兵法,不知变通结果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 被俘。
出处 《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释义 比喻夸夸其谈,不切实际。也比喻只是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例句 小明喜欢足球 , 不过他是纸上谈兵 , 只会说 , 不会踢。
纸上谈兵
典故
190
公元前 524 年,周景王废除小钱,将平明百姓的钱收回,百姓对 此苦不堪言,怨声载道。
周景王用这些钱造乐钟, 当时一个官员告诉周景王, 用钱造的钟, 敲起来声音肯定不好听。
那位官员解释说: “这口钟是通过没收老百姓的血汗钱造成的, 无论声音多么优美,人们听起来都认为很刺耳。俗话说,众人同心合力, 可以筑成坚固的城墙一众志成城,希望你仔细考虑一下。 ”
最后,钟还是被造了出来,因为大家都讨厌那口钟,后来连周景 王自己也觉得那口钟的声音难听了。不久,周景王就去世了,周王朝 也爆发了内乱。
出处 《国语 ·周语下》
释义 万众一心,像坚固的城堡一样不可摧毁。比喻众人团结一致, 就能形成强大的力量,取得成功。城:城墙。 例句 大家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众志成城, 一定能克服困难。
众志成城
典故
191
楚国有一个卖兵器的人,到市场上去卖矛和盾。好多人都来看,
他就举起他的盾, 向大家夸口说:“我的盾, 是世界上最最坚固的。 ”
接着,这个卖兵器的人又拿起一支矛,大言不惭地夸起来: “我 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 ”他十分得意,便又大声吆喝起来: “快 来看呀,快来买呀,世界上最坚固的盾和最最锋利的矛! ”
这时, 一个看客上前拿起一支矛,又拿起一面盾牌问道: “如果 用这矛去戳这盾,会怎样呢? ”“这——” 围观的人先都一楞,突然 爆发出一阵大笑,便都散了。那个卖兵器的人,灰溜溜地扛着矛和盾 走了。
出处 《韩非子 ·难势》
释义 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不一致或相互抵触。 例句 我们说话办事不能自相矛盾,否则会遭人耻笑的。
自相矛盾
192
典故
唐朝中期,有位有名的诗人孟郊。他出身贫苦,从小勤奋好学很 有才华。但是,他的仕途却一直很不顺利,好几次参加进士考试都落第。
后来,孟郊又赴京参加了一次进士考试。这次,他进士及第了, 而这时,他也已经四十六岁了。几十年的拼搏,终于如愿以偿,孟 郊高兴极了。他穿上崭新的衣服,扎上彩带红花,骑着高头大马, 在长安城里尽情地游览。京城美丽的景色使他赞叹,高中进士的喜
悦又使他万分得意,于是,他写下《登科后》诗: “昔日龌龊(wò chuò)不足夸, 今朝旷荡恩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日看尽长安花。 ”
出处 唐 ·孟郊《登科后》
释义 原形容事情如意,心境愉快。后比喻匆忙或粗略地了解事物 或不深入地参观。也作“走马看花”。走马:骑马快跑。 例句 他读书时常走马观花,因此成绩一直很糟糕。
走马观花
典故
193
商鞅变法, 让秦国强大起来了, 变法过程中, 太子的老师触犯法律, 被依法处置,太子对商鞅怀恨在心。在秦孝公去世后,太子继位,商 鞅失去靠山,不敢外居京城,返回了自己的封地。当他听闻有人诬告 他谋反的消息后,情知早晚必遭杀身之祸,便只身逃出家中,打算潜 往他国。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 当他逃到城门前, 却被守关军士拦住, 声称“商 君有令,黄昏后非公事不得出城”。商鞅只能来到旅店投宿,老板走 出来说: “既是客人我们当然欢迎,请问您是谁,商君的法令要求, 要清楚入住客人身份 !”
商鞅无可奈何,走出旅店,仰天长叹: “我这是作法自毙呀 !”
释义 自己立法规, 自受其害。比喻自作自受。作:造、立。法:法律、 法令。毙:灭亡。
例句 卓越的立法者用作法自毙来捍卫法律的尊严,让人们更加明 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作法自毙
出处 汉 · 司马迁《史记 · 商君列传》
典故
194
汉武帝晚年昏庸,宠信奸臣江充,江充借机借机铲除掉了许多平 时和自己作对的人。太子以“皇上病重、奸臣作乱、肃清权奸”的名义, 率领的部队与江充抵抗时,并亲自把兵符授给负责守卫京城的将军任 安,要他发兵支持自己。
任安虽然接受了兵符,却不发兵。因为他吃不准交战双方谁是谁 非。后来,汉武帝后以为任安是假装支持太子造反,并未追究责任。
仁安底下一个小官向汉武帝告发,任安曾答应太子出兵的,只是 他老奸巨猾,想看哪一方赢,就投靠哪一方。武帝听后下令逮捕了任安, 把他杀了。
出处
释义 坐在一旁冷眼观看别人的成功或失败,含袖手旁观的意思。 例句 王刚和李鹏打得不可开交,陈强却不为所动,坐观成败。
汉 · 司马迁《史记 · 田叔列传》
坐观成败
典故
195
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好自己脚的 尺码,临走却把量好的尺码落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集市, 挑好了鞋子, 才发现忘了带上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 ”他回答说:“我 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
出处
释义 比喻一些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的人。履(lǚ), 鞋子。 例句 我们做任何事情时都要根据实际情况 , 灵活处理 , 否则就会 闹郑人买履的笑话。
《韩非子 · 外储说左上》
郑人买履
典故
196
唐朝昭宗的时候,有一个医生叫孟斧,医术高明,经常在皇宫出 入,对皇宫里华丽富贵的生活,羡慕不已。
后来黄巢领导农民起义军攻打长安,孟斧逃出长安,躲到四川, 时间长了,他忍不住寂寞,开始想念皇宫中的生活。
他模仿着皇宫的样子,开始装饰自己家。特意把房间里大大小小 的东西,都用一层层的金纸包起来。每当阳光照进来,满屋子的器具 金光闪闪。
孟斧的一个朋友到他家做客,对他家的装修留下了深刻印象,回 去以后对人说: “在屋里休息,闪光的金纸把人弄得迷迷糊糊,像喝 醉了一般。 ”
出处 宋 · 陶谷《清异录 ·居室》
释义 原意是让闪光的金纸把人弄得迷迷糊糊,像喝醉了酒一般。 比喻使人沉迷的繁华富丽的环境,也形容豪华奢靡的享乐生活。 例句 旧上海是一个纸醉金迷的花花世界。
纸醉金迷
典故
197
唐玄宗李隆基年轻时是一个很有作为的皇帝,但是,唐玄宗后来 任用李林甫为丞相,又封杨玉环为贵妃,纵情享受,政治越来越腐败了。
杨贵妃的堂兄杨国忠, 在李林甫死后, 就做了丞相, 掌管朝廷政事, 把整个朝廷搞得乌烟瘴气。不久以后就爆发了安禄山、史思明的叛乱。
可当时,杨家兄妹仍旧过着花天酒地、穷奢极欲的生活。公元 753 年 3 月 3 日,杨贵妃等到曲江江边游春野宴,轰动一时。
杜甫对杨家兄妹这种行为极为愤慨, 写出了著名的《丽人行》一诗, 诗中最后一句: “炙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揭露和讽刺 了杨家兄妹生活的奢侈和权势逼人。
出处 唐 ·杜甫《丽人行》
释义 手摸上去感到热得烫人。比喻权势大, 气焰盛, 使人不敢接近。 炙:烤。 例句 作为娱乐圈炙手可热的明星,他的个人文化水平还要提高。
炙手可热
典故
198
汉朝时,有个读书人叫匡衡,因为家境贫穷,买不起灯油,就偷 偷在墙壁上凿了小孔,光亮就从隔壁照过来。匡衡就在这光亮下刻苦 读书。
县里有个大藏书家,姓文 , 名不识,家中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 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 “我希望读遍主人家 的书。 ”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
匡衡后来成为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出处 晋 · 葛洪《西京杂记》
释义 指想尽办法刻苦读书。壁:墙壁。 例句 古人凿壁偷光的学习精神 , 实在令我们敬佩。
凿壁偷光
典故
199
北宋时,常州的太守名叫田登,为人专制蛮横,因为他的名字里 有个“登”字,所以不许州内的百姓在谈话时说到任何一个与“登” 字同音的字。
元宵佳节即将到来。州府衙门要提前贴出告示,让老百姓到时候 前来观灯。写告示的小官员只能把“灯”字改成“火”字。
告示贴出后, 一些外地来的客人,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还 真的以为官府要在城里放三天火,纷纷收拾行李,争相离开。
当地的老百姓,平时已经是非常不满,看了这张告示,更是气愤 万分,忿忿地说: “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
释义 字面意思为允许当官的放火胡作非为,不允许老百姓点灯照 明,指有权有势的人自己可以胡作非为,老百姓却连正当活动也要 受到限制。后来,泛指自己任意而为,反而严格要求别人或不许他 人有正当的权利。
例句 别人看美国大片是崇洋媚外,他看电影是学习英语,这真 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只许州官放火
不许百姓点灯
出处 宋 · 陆游《老学庵笔记》
200
典故
战国时期,齐宣王曾聘孟子为客卿,而孟子推辞而去,别人认为 是孟子嫌齐王不聪明而不愿意辅佐他,孟子便讲了个小故事,解释了 原因。
弈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人,有两个人慕名来学下棋,其中一个人 认真学棋,另一个人,上课虽然好像在听,可总想着天上会有大雁飞来, 想着拿弓箭去射。
这样一起学了很长时间,虽然他们两人拜同一个老师,每天一起 学习,可一个成了棋坛高手, 一个却没学到什么本事。
孟子说,第二个人不是不聪明,而是不专心,齐王不能专心听从 意见,自己的思想学说再好,也不起作用。
出处 《孟子 ·告子上》
释义 形容做事情的时候一心一意,聚精会神。致志:集中注意力。 例句 同学们在图书馆里专心致志地看书。
专心致志
典故
20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