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优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体现的人物特点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忠厚守信)
B.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顾全大局)
C.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谨慎多疑)
D.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神机妙算)
【答案】B
【知识点】文章人物形象理解
【解析】【分析】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及分析人物形象。A、C、D正确。
B、顾全大局:意思是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这句话主要写了周瑜故意为难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 气量狭窄,嫉贤妒能。
故答案为: B 。
【点评】理解句子首先要读懂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一句话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时既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又要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所以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才能把握好句子的内容。
2.下面这段话是对诸葛亮的评价,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他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A.诸葛亮十分刻苦。 B.诸葛亮书法造诣高。
C.诸葛亮会写多种字体。 D.诸葛亮十分出色。
【答案】B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考查概括主要意思。根据句中“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可知诸葛亮抒发造诣高。
故答案为:B
【点评】平时注意多读多积累多练习。
3.下列句子中,不是描述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句子是( )。
A.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B.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人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使绑倒在地。
C.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答案】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C两句中都是对诸葛亮的描写;
B项中这句话描写的张飞。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对《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内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______军匠们,叫他们故意______,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______。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A.告诉 迟延 完整 B.通知 迟延 充分
C.吩咐 迟延 齐全 D.吩咐 拖延 齐全
【答案】C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内容,“我得______军匠们”这句应填“吩咐”,是指口头命令的意思;“叫他们故意______”这句应该填“迟延”,指拖延、推迟的意思;“不给他准备______”这句中应该填“齐全”。是齐备、周全的意思。结合词语的意思和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揣摩所填词语应表达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做出正确选择。
5.《草船借箭》一文中,借箭过程中,下列最能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一项是( )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知天文);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晓地理);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识人心);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⑥布置周密、准确。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D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草船借箭》相关内容,对天气的预测、船只受箭方法的设计、对鲁肃、周瑜和曹操性格的准确把握、巧妙而周密地布置,这些都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题目中的选项都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对课文内容背诵和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课文的学习掌握进行正确作答,做出正确选择。
6.分析人物心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诸葛亮(真心真意)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B.周瑜(明知故问):“十天造得好吗?”
C.诸葛亮(假心假意)地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D.鲁肃(一脸狐疑)地问:“哪里去取?”
【答案】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草船借箭》,ABD三项中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和理解都是正确的;
C项中“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是因为鲁肃为诸葛亮草船借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是诸葛亮是真诚地邀请,而不是假心假意。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对课文内容背诵和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课文的学习掌握对人物心理进行正确作答,做出正确选择。
7.“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比不上诸葛亮的地方很多,下列其中有一项不是的( )。
A.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B.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C.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D.周瑜不会利用鲁肃,诸葛亮会利用鲁肃。
【答案】D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这个句子出自课文《草船借箭》,面对十万只箭的战斗需要,周瑜想到的是造,诸葛亮想到的是“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十万只箭”的任务杀掉诸葛亮,而诸葛亮则看破不说破,对鲁肃真诚相待,终于在鲁肃的帮助下,完成任务;草船借箭的故事展示诸葛亮对天气、风向、曹操心理的准确把握能力,他遇事谨慎、思虑周全,在能力上胜过周瑜;在文中鲁肃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对周瑜和诸葛亮都非常真诚,周瑜和诸葛亮都非常信任鲁肃。
由此可见,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题。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搬箭的五百个军事已经等在江边了。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8.“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长篇小说(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9.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通过诸葛亮的“笑”和语言,可以感受到( )
A.诸葛亮自高自大,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B.诸葛亮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所以胸有成竹、泰然自若。
C.诸葛亮怕完不成造箭任务,所以借酒消愁,强颜欢笑。
10.“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是( )
A.防止军士们被箭射到。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 。
C.使船两面受箭,而且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
1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是点明当时的天气情况,没有特殊作用。
B.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出兵,只得射箭,这是成功借箭的重要条件。所以环境描写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C.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大雾天气,使借箭妙计得以实施。
12.曹操下令“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这表现了他( )的性格特点。
A.胆小怕事 B.谨慎多疑 C.足智多谋
13.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①他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③他洞察人心,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曹操生性多疑。
④诸葛亮能掐会算,因为他是神仙。
【答案】8.C
9.B
10.C
11.A
12.B
13.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点评】(1)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理清文学发展的大体脉络以及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结合起来。(2)(3)(4)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5)(6)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认真阅读原文,在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主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8.考查了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和历史典故,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三个国家之间交战的故事,作者是罗贯中。
故答案为:C。
9.从“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面对这样复杂的天气形式,诸葛亮只带着不多的兵士,驾驶着几条摆满草桩的大船,就敢靠近曹军的大营,诸葛亮却谈笑风生,镇定自若,表现了他胸有成竹、泰然自若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B。
10.从“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可知,“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可知,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让船上的草把子能更好地“接受”曹军射来的箭,便于箭满之后迅速顺风顺水返回,免得曹操在发现中计之后派兵追来。
故答案为:C。
11.江面上大雾漫天,这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重要的天气原因,如果不是这样,曹操不会上当,一定会派兵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不敢靠近曹营,更不会获得草船借箭的成功。根据这样的分析,可以知道A项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A。
12.面对夜半三更,诸葛亮几条大船的突然“造访”,曹操非常谨慎,也不知道诸葛亮的虚实,但是他是个很多疑的人,认为诸葛亮一定在耍什么阴谋,因此在情况不明时他下令兵士们坚守不出,只管用箭射向对方。
故答案为:B。
13.诸葛亮对时间和天气状况的准确把握;对草船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便于全面受箭;他了解周瑜、曹操和鲁肃的性格特点,知道怎样利用人的性格特点,实现草船借箭的目标;这些都是草船借箭成功的关键,也说明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这些源于他丰富学识和对事物的用心观察,积极思考,他不是神仙;
故答案为: 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知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亮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茅塞顿开:
②诚心诚意:
(2)“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4)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什么?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答案】(1)形容经过启发诱导,突然明白了,一下子醒悟过来。;真心实意。形容十分真诚。
(2)如鱼得水
(3)从刘备的动作(轻轻敲、等候、快步走进等)、神态(恭恭敬敬),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4)写出了诸葛亮居住环境的优雅;衬托诸葛亮是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5)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知识点】词义;草船借箭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①茅塞顿开:形容经过启发诱导,突然明白了,一下子醒悟过来。②诚心诚意:真心实意。形容十分真诚。(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成语。“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如鱼得水。(3)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诸葛亮居住环境的优雅;衬托诸葛亮是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5)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此题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5)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三、综合题
15.根据名著连线并填空。
(1)照样子用线把人物、书名作者连起来。
(2)照样子,从上述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评点人物特点。
例:人物:牛魔王;评点:性情暴烈、重情重义
人物: ;评点: 、
【答案】(1)
(2)孙悟空;不畏强权;勇于反抗
【知识点】作者作品
【解析】【分析】(1)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曹操、孙权、刘备割据一方,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故事,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作文历史小说。
《水浒传》,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所著。小说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了水泊梁山108名英雄好汉起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忍与腐朽,歌颂了好汉们除暴安良的英雄行为。
《西游记》,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所著。该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红楼梦》,清朝小说家曹雪芹所著。这部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说明了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
林冲:《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东京(河南开封)人氏,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太尉高球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后火并王伦,尊晁盖为梁山寨主,他参与了梁山一系列的战役,为山寨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六位,上应天雄星,位列马军五虎将,把守正西旱寨。抗击来围剿梁山军的官军、侵略北宋的辽国和剿灭国内造反的田虎、王庆、方腊势力时屡立战功。征方腊后病逝于杭州六和寺,追封忠武郎。
史湘云:《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金陵省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史家的千金,父母在她还是襁褓时就已经亡故,由叔叔婶婶养育。她是贾母的内侄孙女,贾府通称史大姑娘。
牛魔王:《西游记》里的妖王,性格大胆,豪迈。翠云山和积雷山的主人,妻子是铁扇公主,儿子是红孩儿。首次出现于孙悟空得到如意金箍棒后,后出现于孙悟空与火焰山这一篇故事中,在书中称他为西方大力王,自号平天大圣,是七大圣之首。
姜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姜维出身天水姜氏。年少丧父,侍奉母亲,崇拜儒家大师郑玄。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蜀相诸葛亮重用。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延熙十九年,拜大将军,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为躲避黄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2)仿照例子,写出一个四大名著的人物和性格特点即可,如:人物:孙悟空;评点:不畏强权、勇于反抗。
故答案为:(1);(2)孙悟空、不畏强权、勇于反抗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重视这一类文学常识的搜集与积累,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此类题目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1 / 1【培优卷】同步分层练习:2023-2024学年五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草船借箭》
一、单选题
1.下列句子体现的人物特点对应错误的一项是( )
A.他不知道诸葛亮借船有什么用,回来报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忠厚守信)
B.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顾全大局)
C.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谨慎多疑)
D.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神机妙算)
2.下面这段话是对诸葛亮的评价,意思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诸葛亮所处的时代,正是中国书法艺术趋向成熟的时代。他喜爱书法,在青少年时代就进行过刻苦的训练,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
A.诸葛亮十分刻苦。 B.诸葛亮书法造诣高。
C.诸葛亮会写多种字体。 D.诸葛亮十分出色。
3.下列句子中,不是描述诸葛亮这一人物的句子是( )。
A.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B.睁圆环眼,咬碎钢牙,滚鞍下马,径人馆驿,把门人那里阻挡得住,直奔后堂,见督邮正坐厅上,将县使绑倒在地。
C.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4.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内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周瑜说:“是他自己说的,我可没逼他。我得______军匠们,叫他们故意______,造箭用的材料,不给他准备______。到时候造不成,定他的罪,他就没话可说了。你去探听探听,看他怎么打算,回来报告我。
A.告诉 迟延 完整 B.通知 迟延 充分
C.吩咐 迟延 齐全 D.吩咐 拖延 齐全
5.《草船借箭》一文中,借箭过程中,下列最能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一项是( )
①算好天气:第三天有大雾(知天文);
②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晓地理);
③算好鲁肃:忠实守信(识人心);
④算好周瑜:嫉贤妒能,阴险狡诈;
⑤算好曹操:谨慎多疑;
⑥布置周密、准确。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⑥
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6.分析人物心理,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诸葛亮(真心真意)地说:“都督委托,当然照办。不知道这十万支箭什么时候用?”
B.周瑜(明知故问):“十天造得好吗?”
C.诸葛亮(假心假意)地说:“请你一起去取箭。”
D.鲁肃(一脸狐疑)地问:“哪里去取?”
7.“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周瑜比不上诸葛亮的地方很多,下列其中有一项不是的( )。
A.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B.周瑜心胸狭窄,嫉贤妒能,而诸葛亮宽厚待人,善于把握全局。
C.诸葛亮考虑问题的能力、观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胜过周瑜。
D.周瑜不会利用鲁肃,诸葛亮会利用鲁肃。
二、现代文阅读
阅读题。
《草船借箭》(节选)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五更时分,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曹操得知江上的动静后,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必有埋伏,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拨水军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便是。”然后,他又派人去旱寨调来六千名弓弩手,到江边支援水军。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到雾散时,诸葛亮下令返回。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诸葛亮那边船轻水急,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二十条船靠岸的时候,周瑜派来搬箭的五百个军事已经等在江边了。每条船有五六千支箭,二十条船总共有十万多支。鲁肃见了周瑜,告诉他借箭的经过。周瑜大吃一惊,长叹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8.“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长篇小说( )
A.《西游记》 B.《水浒传》 C.《三国演义》
9.诸葛亮笑着说∶“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通过诸葛亮的“笑”和语言,可以感受到( )
A.诸葛亮自高自大,不把曹操放在眼里。
B.诸葛亮了解曹操的性格特点,所以胸有成竹、泰然自若。
C.诸葛亮怕完不成造箭任务,所以借酒消愁,强颜欢笑。
10.“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诸葛亮这样做的原因是( )
A.防止军士们被箭射到。
B.江中浪大,这样便于船在江中停住受箭 。
C.使船两面受箭,而且便于箭满后顺风顺水返回,省去调头时间。
11.“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的人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下面说法错误的是( )
A.只是点明当时的天气情况,没有特殊作用。
B.大雾漫天,曹操看不清虚实,不敢出兵,只得射箭,这是成功借箭的重要条件。所以环境描写为下文做好了铺垫。
C.说明诸葛亮精通天文、气象,利用大雾天气,使借箭妙计得以实施。
12.曹操下令“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这表现了他( )的性格特点。
A.胆小怕事 B.谨慎多疑 C.足智多谋
13.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神机妙算”?
①他知道第三天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
②他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二十条船可以绳索相连,一字排开,两面受箭。
③他洞察人心,知道鲁肃忠厚诚信向他借船没事,曹操生性多疑。
④诸葛亮能掐会算,因为他是神仙。
1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三顾茅庐
刘备两次前往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都没有见着。
冬去春来,刘备决定第三次到隆中去,可是他的结拜兄弟关羽和张飞都不同意。张飞嚷道:“这次用不着大哥亲自去,他知果不来,我只要用一根麻绳就把他捆来了!”刘备生气地说:“你一点儿也不懂尊重人才,这次你就不要去了!”张飞答应不再无礼,兄弟三人才一起上路。
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像一条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冈前几片松林疏疏朗朗,潺潺的溪流清澈见底,茂密的竹林青翠欲滴,景色秀丽宜人。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
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就上前轻轻敲门,出来开门的童子告诉刘备,诸葛亮先生正在草堂午睡。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候。等了半晌功夫,诸葛亮翻了一个身,又朝里睡着了。又等了一个时辰,诸葛亮才悠然醒来,刘备快步走进草堂,同诸葛亮见面。
诸葛亮分析了群雄纷争的形势,提出了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的策略。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青天。
诸葛亮出山后,刘备把他当作自己的老师,两人同桌吃饭,同榻睡觉,一起讨论天下大事。刘备高兴地对关羽、张飞说:“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①茅塞顿开:
②诚心诚意:
(2)“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4)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什么?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5)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三、综合题
15.根据名著连线并填空。
(1)照样子用线把人物、书名作者连起来。
(2)照样子,从上述名著中选择一个人物,评点人物特点。
例:人物:牛魔王;评点:性情暴烈、重情重义
人物: ;评点: 、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文章人物形象理解
【解析】【分析】考查理解句子的意思及分析人物形象。A、C、D正确。
B、顾全大局:意思是指从整体的利益着想,使不遭受损害。这句话主要写了周瑜故意为难让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表现了他 气量狭窄,嫉贤妒能。
故答案为: B 。
【点评】理解句子首先要读懂全文所表达的内容,了解文章的主题,再根据上下文的意思去理解句子所表达的内容。一句话的理解是多方面的,有时既要理解句子的内容,又要分析句子的表达方式。所以要通过多读,反复读,才能把握好句子的内容。
2.【答案】B
【知识点】文章大意理解
【解析】【分析】考查概括主要意思。根据句中“能写多种字体,篆书、八分、草书都写得很出色。”可知诸葛亮抒发造诣高。
故答案为:B
【点评】平时注意多读多积累多练习。
3.【答案】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阅读各项中句子,AC两句中都是对诸葛亮的描写;
B项中这句话描写的张飞。
故答案为:B。
【点评】题目考查对《三国演义》相关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作答时要结合自己平时积累的文学知识,结合题目考查的知识点进行正确作答。
4.【答案】C
【知识点】词汇运用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内容,“我得______军匠们”这句应填“吩咐”,是指口头命令的意思;“叫他们故意______”这句应该填“迟延”,指拖延、推迟的意思;“不给他准备______”这句中应该填“齐全”。是齐备、周全的意思。结合词语的意思和句子表达的意思,进行正确作答。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词语的正确理解和运用能力。作答时首先要认真读懂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表达的意思揣摩所填词语应表达的含义,然后结合平时对词语意思的理解,做出正确选择。
5.【答案】D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草船借箭》相关内容,对天气的预测、船只受箭方法的设计、对鲁肃、周瑜和曹操性格的准确把握、巧妙而周密地布置,这些都体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题目中的选项都符合要求。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对课文内容背诵和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课文的学习掌握进行正确作答,做出正确选择。
6.【答案】C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结合课文《草船借箭》,ABD三项中对人物心理的分析和理解都是正确的;
C项中“诸葛亮”邀请鲁肃一起去取箭,是因为鲁肃为诸葛亮草船借箭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这是诸葛亮是真诚地邀请,而不是假心假意。这项表述错误。
故答案为:C。
【点评】题目考查对课文内容背诵和理解能力。作答时要结合题目要求,根据对课文的学习掌握对人物心理进行正确作答,做出正确选择。
7.【答案】D
【知识点】课文内容理解
【解析】【分析】这个句子出自课文《草船借箭》,面对十万只箭的战斗需要,周瑜想到的是造,诸葛亮想到的是“借”;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借“十万只箭”的任务杀掉诸葛亮,而诸葛亮则看破不说破,对鲁肃真诚相待,终于在鲁肃的帮助下,完成任务;草船借箭的故事展示诸葛亮对天气、风向、曹操心理的准确把握能力,他遇事谨慎、思虑周全,在能力上胜过周瑜;在文中鲁肃是一个忠厚老实的人,他对周瑜和诸葛亮都非常真诚,周瑜和诸葛亮都非常信任鲁肃。
由此可见,ABC项不符合题意,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题目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作答时要结合平时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和理解,结合课文的结构对题目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即可顺利作答。
【答案】8.C
9.B
10.C
11.A
12.B
13.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知识点】语段阅读
【解析】【点评】(1)文学常识题虽以记忆为主,但并不提倡死记硬背。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理清文学发展的大体脉络以及与时代发展的内在联系,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结合起来。(2)(3)(4)本题主要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记忆能力。解答本题,需要回顾课文的内容,然后结合前后句(题目提供的信息)进行补充填空即可。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课文内容,这样在答题时我们才能更准确地写出正确答案。(5)(6)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认真阅读原文,在理解文章内容及表达主题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语句分析作答即可。
8.考查了文学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文学中的地理和历史典故,也包括一般的人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答题的关键是熟知文学常识,根据自己的积累作答。“草船借箭”的故事出自中国古代长篇小说《三国演义》,小说描写了东汉末年三个国家之间交战的故事,作者是罗贯中。
故答案为:C。
9.从“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呐喊。 ” “雾这么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雾散了就回去。” 面对这样复杂的天气形式,诸葛亮只带着不多的兵士,驾驶着几条摆满草桩的大船,就敢靠近曹军的大营,诸葛亮却谈笑风生,镇定自若,表现了他胸有成竹、泰然自若的性格特点。
故答案为:B。
10.从“一万多名弓弩手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可知,“诸葛亮先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后来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可知,诸葛亮这样做是为了让船上的草把子能更好地“接受”曹军射来的箭,便于箭满之后迅速顺风顺水返回,免得曹操在发现中计之后派兵追来。
故答案为:C。
11.江面上大雾漫天,这是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重要的天气原因,如果不是这样,曹操不会上当,一定会派兵与诸葛亮交战,诸葛亮不敢靠近曹营,更不会获得草船借箭的成功。根据这样的分析,可以知道A项是不正确的。
故答案为:A。
12.面对夜半三更,诸葛亮几条大船的突然“造访”,曹操非常谨慎,也不知道诸葛亮的虚实,但是他是个很多疑的人,认为诸葛亮一定在耍什么阴谋,因此在情况不明时他下令兵士们坚守不出,只管用箭射向对方。
故答案为:B。
13.诸葛亮对时间和天气状况的准确把握;对草船的精心设计和巧妙安排,便于全面受箭;他了解周瑜、曹操和鲁肃的性格特点,知道怎样利用人的性格特点,实现草船借箭的目标;这些都是草船借箭成功的关键,也说明了诸葛亮的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这些源于他丰富学识和对事物的用心观察,积极思考,他不是神仙;
故答案为: ①正确;②正确;③正确;④错误。
14.【答案】(1)形容经过启发诱导,突然明白了,一下子醒悟过来。;真心实意。形容十分真诚。
(2)如鱼得水
(3)从刘备的动作(轻轻敲、等候、快步走进等)、神态(恭恭敬敬),可以看出刘备邀请诸葛亮出山的“诚心诚意”。
(4)写出了诸葛亮居住环境的优雅;衬托诸葛亮是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
(5)起因:刘备邀请诸葛亮辅助自己实现统一中国的大业,但拜访两次都没有见着。
经过:刘备第三次去拜访,离诸葛亮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家又等了几个时辰才同诸葛亮见上面,听了诸葛亮的分析,刘备茅塞顿开。
结果:刘备有了诸葛亮,如鱼得水。
【知识点】词义;草船借箭
【解析】【分析】(1)词语理解的考查。认真阅读短文,联系上下文,正确理解词义。①茅塞顿开:形容经过启发诱导,突然明白了,一下子醒悟过来。②诚心诚意:真心实意。形容十分真诚。(2)此题是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成语。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熟练掌握成语。“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啊!”这句话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如鱼得水。(3)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解答时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4)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第三自然段的景物描写写出了诸葛亮居住环境的优雅;衬托诸葛亮是等待时机腾飞的卧龙。(5)考查语言表达能力。能用自己的话说出刘备三顾茅庐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即可。
【点评】(1)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2)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3)此题考查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4)此题考查景物描写及其作用。(5)此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
15.【答案】(1)
(2)孙悟空;不畏强权;勇于反抗
【知识点】作者作品
【解析】【分析】(1) 《三国演义》,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所著。小说主要描写的是曹操、孙权、刘备割据一方,形成三国鼎立局面的故事,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作文历史小说。
《水浒传》,元末明初小说家施耐庵所著。小说以”官逼民反”为主题,描写了水泊梁山108名英雄好汉起义的故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残忍与腐朽,歌颂了好汉们除暴安良的英雄行为。
《西游记》,明朝小说家吴承恩所著。该小说讲述了唐僧师徒一路西行取经,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红楼梦》,清朝小说家曹雪芹所著。这部小说以贾宝玉和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封建官僚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特别是贾家的衰落过程,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罪恶,说明了封建王朝必将衰落的历史命运。
林冲:《水浒传》中的人物,绰号豹子头,东京(河南开封)人氏,梁山一百零八将之一。原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因其妻子被太尉高球的养子高衙内看上,而多次遭到陷害,最终被逼上梁山落草。后火并王伦,尊晁盖为梁山寨主,他参与了梁山一系列的战役,为山寨的壮大立下汗马功劳。梁山大聚义时,排第六位,上应天雄星,位列马军五虎将,把守正西旱寨。抗击来围剿梁山军的官军、侵略北宋的辽国和剿灭国内造反的田虎、王庆、方腊势力时屡立战功。征方腊后病逝于杭州六和寺,追封忠武郎。
史湘云:《红楼梦》中的人物,金陵十二钗之一,金陵省贾、史、王、薛四大家族史家的千金,父母在她还是襁褓时就已经亡故,由叔叔婶婶养育。她是贾母的内侄孙女,贾府通称史大姑娘。
牛魔王:《西游记》里的妖王,性格大胆,豪迈。翠云山和积雷山的主人,妻子是铁扇公主,儿子是红孩儿。首次出现于孙悟空得到如意金箍棒后,后出现于孙悟空与火焰山这一篇故事中,在书中称他为西方大力王,自号平天大圣,是七大圣之首。
姜维:《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姜维出身天水姜氏。年少丧父,侍奉母亲,崇拜儒家大师郑玄。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蜀相诸葛亮重用。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延熙十九年,拜大将军,独掌军权,继续北伐事业,大战曹魏名将邓艾、陈泰、郭淮等,互有胜负。为躲避黄皓的迫害,前往沓中屯田避祸。
(2)仿照例子,写出一个四大名著的人物和性格特点即可,如:人物:孙悟空;评点:不畏强权、勇于反抗。
故答案为:(1);(2)孙悟空、不畏强权、勇于反抗
【点评】本题考查了作家及其作品。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重视这一类文学常识的搜集与积累,丰富我们的知识,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此类题目要进行理解性记忆、迁移性记忆,将识记与提高鉴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