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

文档属性

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三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粤教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5-09-06 15:54:0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学习目标
  1.通过苏辛豪放词风的差异比较,进一步了解豪放词的特点。
2.分析并掌握词中运用典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理解词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3.体会辛弃疾抗敌救国的雄图壮志和为国效劳的爱国热情。
课堂练习
1.我们知道这首词中用了很多典故。请说说什么是“用典”。
  2.对照注释,想想全词用了哪几个典故。
3.名句默写。
(1)舞榭歌台,        ,        。
(2)       ,       ,一片神鸦社鼓。
(3)凭谁问:        ,        
课后作业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①巷陌(   )            ②元嘉(   )
③孙仲谋(   ) ④佛狸祠(   )
⑤狼居胥(   ) ⑥舞榭歌台(   )
⑦金戈铁马(   ) ⑧可堪回首(   )
2.多义词
( http: / / www.21cnjy.com )
( http: / / www.21cnjy.com )
  3.古今异义词
人道寄奴曾住
  4.词类活用
(1)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赢得仓皇北顾
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殊句式。
(1)英雄无觅 (       )
(2)烽火扬州路 (       )
6.查字典,解释下面的词语。
(1)舞榭歌台:
(2)金戈铁马:
能力提升
1.如何理解“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这句词的含意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主旨表现在结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上。请根据上下阙内容谈谈你对此句的理解。
3.词人的政治见解是怎样透过诗歌形象地表达出来的
4.《念奴娇·赤壁怀古》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都是借咏怀历史抒发感情,讨论这两首词的异同。
5.请你谈谈该如何理解本词中的对比手法。
6.所谓“掉书袋”,是指滥用书本材料来炫耀自己知识的渊博。本词的写作特点是运用典故,有人说辛弃疾的词有“掉书袋”的毛病。你认为如何


参考答案
课堂练习:
1.所谓用典,就是引古事、古人来比喻今事 ( http: / / www.21cnjy.com )、今人,以抒发情怀,是古代诗文中常见的一种写作手法,统称“用典”。恰当地用典,可使诗文文情隽永,含蓄深刻。用典,或仰慕古人;或以古人自况,感慨身世;或借古讽今,等等。 言简意赅,要言不烦。
2.用了孙权、刘裕、刘义隆、佛狸祠、廉颇五个典故。
3.(1)风流总被 雨打风吹去 (2)可堪回首 佛狸祠下
(3)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课后作业
1.①mò ②jiā ③zhòng ④bì lí cí ⑤xū ⑥xiè ⑦gē
⑧kān
2.(1)名词,阳光;名词,山的南面。(2 ( http: / / www.21cnjy.com ))能够,可以;动词,经得起,忍受。(3)动词,远看;名词,农历的每月望五;动词,盼望。(4)动词,像;动词,比得上;副词,只、仅。(5)动词,看;动词,回看、环视;动词,看望、拜访;副词,难道。(6)无处;副词,不论、无论;副词,不要。
3.人道:古义,后人说;今义,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尊重人的人格和权利的道德。
4.(1)饭,名词作动词,吃饭。(2)北,名词作状语,向北。
5.(1)宾语前置句,即“无觅英雄”。(2)主谓倒装,即“扬州路烽火”。
6.(1)榭:楼阁。唱歌跳舞用的亭台楼阁。泛指寻欢作乐的地方。(2)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能力提升
1.这一句的意思是,孙权的流风余韵现在已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复存在。“舞榭歌台”是太平气象的象征,孙权处在群雄纷争的时代,而吴国能出现太平气象,是因为他能确保自己的国家不受外敌侵犯。“风流”,指孙权的雄才大略和他的建树。“雨打风吹”,指的是历史的风雨,自孙权以后,京口一带屡遭兵燹,到辛弃疾所处时代已将近千年,当年孙权的流风余韵已荡然无存。词人慨叹眼前的景象,也就表明了他既崇拜孙权,又为当前的时局担忧,忠义之心,耿如日月。
2.上阕通过追慕古代英雄, ( http: / / www.21cnjy.com )感慨昏聩不振的南宋现状;下阕则从嘲讽古人着笔,提取历史事件来借鉴。南宋的不抵抗主义,带来令人目不忍睹的现实悲剧,投降派没有丝毫的敌情观念,更无收复国土的雄才大略,谁可改变这令人痛心的现状呢 词人想起了在历史上曾与自己处境相似的廉颇来。廉颇当着赵王派来的人一顿吃了一斗米、十斤肉,披甲上马,以显示自己尚能领兵作战。辛弃疾以廉颇自喻,表达了希望被朝廷任用,继续为国杀敌立功的悲壮苍凉的心情。这几句的意思是:我虽然老了,还有廉颇一样的雄心壮志,可是有谁来关心我、重用我 特别是“凭谁问”三字,含有无限悲凄,反映了词人报国无门的悲哀。
3.词人的政治见解透过诗歌形象地表达出 ( http: / / www.21cnjy.com )来而不破坏诗美,是运用借古讽今的手法,用历史事实来说明现实问题的。对孙、刘的赞扬,就是对南宋统治者的指责;对刘义隆的讽刺,就是对韩侂冑的警告;对“佛狸祠下”的感叹,就是对统治者不思收复中原的不满;最后以廉颇自比,则是词人内心的独白。词人构建的意象,有借古讽今的,规劝的;也有总结历史经验的,预示未来的。而这些都串联在创作主体的思绪和感情的变化、升腾之上。也正因为事件的述说浸透了情,理又隐在事中,要读者去体会,故而体现了诗的本质。
4.(1)相同点:①结构上均为“古迹+怀古+议论”,②意境上均为雄浑壮阔,③主旨上均为借古喻今。
(2)不同点:①《念奴娇·赤壁怀古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阕中,用“千古风流人物”“三国周郎赤壁”和“一时多少豪杰”从景中逐层衬托出人物,为下阕的议论作好铺垫;《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上阕写景中就含有议论,下阕议论之中也有写景的地方。②议论涉及的问题不同,深度不同。苏词感慨年华逝去,壮志难酬;辛词扣紧现实,借咏史谈自己的战略见解,表现自己的爱国情怀。③苏词多铺叙显得开阔明朗,旷达乐观;辛词用典多,层层转折,显得隐晦。
5.词中的对比手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 ( http: / / www.21cnjy.com )点。①英雄业绩与可悲现实对比:用孙权的典故,表达出江山犹昔,而如孙权般的英雄已不重见,暗含无人可抵御外侮之意,表现出南宋的萎靡不振。②刘裕“气吞万里如虎”与刘义隆“赢得仓皇北顾”对比:提取历史的经验教训,警告当局并指出今日应有的做法。③四十三年前的“烽火扬州路”与眼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对比:借佛狸祠的典故指责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忘记收复失地的悲愤之情和“烽火扬州路”对比,抒发忧国伤时的感慨。
作用:这些对比使词意更加丰富曲折,感情更加委婉强烈,形象更加鲜明生动。
6.用典过多,不免流于晦涩难懂,但用典多,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一定就是“掉书袋”。中国古典诗词向来有用典的传统,是否有“掉书袋”毛病,关键不在使用典故的多少,而在用的恰当不恰当。
这首词用典多但不能说是毛病 ( http: / / www.21cnjy.com )。它所用的除了末了廉颇一事之外,都是有关镇江的史实,眼前风光,是“京口怀古”这个题目应有的内容,和一般辞章家用典故不同;况且他用这些典故,都和这首词的思想感情紧密联系。就艺术手法论,环绕作品的思想内容而使用许多典故,加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即便是廉颇的典故,也是紧紧联系自身的实际遭遇,表达不被重用的愤慨。故这首词虽用典多但贴切,且寄意深远,所以用典多不但不是毛病,反而正是这首词的长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