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5、《孟子二章》第一课时导学案
(预习案)
[学习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两篇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能力目标
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1.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2.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含意。并从中得到教益,增强忧患意识,以
乐观的态度对待生活。
学习重点
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学习难点
正确认识“得道多助”及“生于忧患”的时代意义。
预习案
预习目标
1、掌握文章的重点字词,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预习重难点:理解性背诵
预习过程
一、了解作者及文章出处。
1、这两篇文章都出自于_________________作者孟子,名__________,
是战国时期著名的________家,_______家。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是继_______ 以后_______ 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 ____________ ,有________之称。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2、《孟子》
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叙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二、熟读课文,思考下面的问题:
1、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的排比句,读出节奏。
2、这两篇文章的论点分别是什么?他们提出、阐述论点的方式有什么相同之处
和不同之处?
三、找出文中的四个通假字,并解释。
附:参考答案
一、1、《孟子》,轲,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儒,孔孟,亚圣
2、儒,兼爱、非攻二、
二、
1、 略
2、 第一则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http: / / www.21cnjy.com ),并经议论,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结论;第二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他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的。这两则短文都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
第一则以战争中的情况作为事例,强调“天时不 ( http: / / www.21cnjy.com )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的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21教育网
三 、1、畔,通“叛”背叛,叛乱。
2、曾,通“增”增加。
3、衡,通“横”梗塞,不顺。
4、拂,通“弼”,辅佐。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15、《孟子两章》第二课时导学案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一、导入
《鱼我所欲也》选自《孟子告子 ( http: / / www.21cnjy.com )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山东)人,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主张“法先王”。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孟子》一书中。 21世纪教育网版权所有
《孟子》一书,《汉书 艺文志》 ( http: / / www.21cnjy.com )著录十一篇,现存七篇,跟《论语》一样,也是用语录体写的,但体式有所不同,有些章论述当代的某些重要问题,篇幅比较长,论证也很充分,已经具有议论文的规模,不过仍在章首冠以“孟子曰”一语,《鱼我所欲也》即属于这一类。孟子长于言辞,在辩论中经常设譬,以小喻大,逻辑性很强,有极大的说服力;其文气势磅礴,笔带锋芒,又富于鼓动性,对后世散文有很大的影响。
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 ( http: / / www.21cnjy.com )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理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重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文笔的特点。 21教育网
二、 正课
1、 朗读课文,注意读音 节奏 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的气势和感情。
2、 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得兼:同时得到。 有甚于:比……更重要。 如使:假如,假使。
由是:按照这种方法。 是故:因此,由此可见。 非独:不仅仅。
勿丧:不丧失本心。
3、 请学生翻译第二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竹器 豆:古代盛饭或其它食品的器皿
蹴尔:用脚践踏着 不屑:因轻佣?豢辖邮 nbsp;
4、 请学生翻译第三段。注意下列字词的解释:
万钟:钟,古代的一种计量器名,六斛四斗为一钟。本词是指很厚的俸禄。
何加:有什幺益处。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所认识的贫穷的人感激我吗。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
乡为身死而不受:乡,通“向”,以前。全句:从前为了礼义宁死也不接受。
是亦不可以已乎:是,此、这的意思。已,停止、放弃。
5、 请学生翻译整篇课文。
6、 再次朗读课文。
三、 小结
1、 通假字
(1) 辟通避,躲避。例:故患有所不辟
(2) 辩通辨,辨别。例: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3) 得通德,感激。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4) 与通欤,语气词。例: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5) 乡通向,从前。例:乡为身死而不受
2、 一词多义
为:为宫室之美(为了,介词) 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做,动词)
得:故不为苟得也(得到)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感激)
是:非独贤者有是心(此、这)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是)
与: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欤”) 呼尔而与之(给予)
3、 虚词(注意“之”、“而”、“于”的用法)
五、 作业
1、 完成课内练习二
2、 熟读课文,并背诵。
21世纪教育网 -- 中国最大型、最专业的中小学教育资源门户网站。 版权所有@21世纪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