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第19课 《怀疑与学问》教学设计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2.0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2 20:41:29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教学设计〕怀疑与学问
教学目标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3.结合具体语段体会本文逻辑严密、语言准确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理解怀疑精神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2.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把握议论文严密的论证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我国当代有一位著名的史学家顾颉刚,他幼年读的书多,知识面广,并且读书时不肯盲从前人之说,敢于提出疑问。因此特别喜欢考证。有一次,他看见一个饭碗,上面画着许多小孩,有的放纸鸢,有的舞龙灯,有的点爆竹,题为《百子图》。 他知道文王有100个儿子,以为这一幅图画的是文王的家庭,就想考证一下文王的儿子。他从常见的书中只得到武王、周公等几个人。他很奇怪,为什么这样一个名人的儿子竟如此难考证。后来才知道“文王百子说”是从《诗经》中来,只是一种谀颂之词,并非实事,这就是做学问。我们在学习中要心存疑问,勇于提问,不耻下问,随时反问,善于提问,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学识水平。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顾先生的一篇议论文——《怀疑与学问》。
二、作者介绍
【顾颉刚】(1893—1980),原名诵坤,字铭坚,江苏苏州人。中国历史学家、民俗学家、“古史辨”学派创始人,现代历史地理学和民俗学的开拓者、奠基人。
三、字词积累
程颐( ) 譬如( )
虚妄( ) 停滞( )
譬如:例如。
虚妄: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不用攻击,自己就破坏了。多指不正确的言论或谣言,未经批驳,就露出了破绽。
辨伪去妄:识别虚假的,去掉无事实根据的。
墨守:因循守旧、死守。
停滞:停止。
四、整体感知
阅读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问题:
1、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来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
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学则须疑)。
提出方式:引用两位大学问家的名言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作用:既提出中心论点,同时学者的名言本身也是一个证明论点的有力论据,增强了说服力。
2、为了论证中心论点,作者提出了哪几个分论点?分论点之间是什么关系?
明确:
①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②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两个分论点之间是递进关系。
梳理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第二部分:(3—5)论证第一个分论点:怀疑是从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须步骤。
第三部分:(6)论证第二个分论点: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五、细读感悟
1、作者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分了哪几个层次?
明确:
第一层(3-4段):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第二层(5段):不论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敢于怀疑。
2、第六段第一句的作用是什么?作者在论述第二个分论点时,是按怎样的思路进行的?
明确:
作用:①结构上承上启下。 ②内容上揭示第一个分论点,提出第二个分论点。
论证思路:首先第①句提出分论点,接着第②③句从反面说理,指出没有怀疑精神永远不能治学,然后第④⑤句从正面说理,指出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一切学问才会发展起来。第⑥—⑩句列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质疑《大学》的事例和法国大哲学家笛卡儿的名言论证论点。第 - 句正反对比论证,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从反面推理,突出强调了“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的观点,使论述的道理更加深刻,观点更鲜明。
六、探究论证方法
1、找出文中所用的举例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
(1)列举了古代“三皇、五帝”和“腐草为萤”的例子并连续多次追问,清楚地告诉人们做学问时怀疑的必要性以及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2)第6自然段为了论证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这个分论点,举了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年读书善疑多问的事例做论据,也很有说服力。
2、找出文中所用的道理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
(1)开头引用程颐和张载这两位古代大学问家的经验之谈作为论点,也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
(2)第5自然段用关于“怀疑”、“思索”、“辨别”的阐述和引用孟子的名言论证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3)第6自然段的说理是:“对于别人的话,不经过思索,都不打折扣的承认,那是思想上的懒惰。这样的脑筋永远是被动的,永远不能治学。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有问题才想求解答;在不断地发问和求解中,一切学问才会起来。”论证了“怀疑……是从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找出文中的对比论证,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
(1)第4自然段中“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从正反两方面说理;
(2)第5自然段“因怀疑而思索,┄┄。否则是盲从,是迷信”,通过正反两方面的结果,阐明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的重要性。
(3)第6自然段“对于别人的话,┄┄。只有常常怀疑,常常发问的脑筋才有问题┄┄一切学问才会起来”,先从反面说理,后从正面说理。
(4)第6自然段“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旧说,┄┄就不会进步了”,先从正面概述事实,后据此事实从反面作一推理,阐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七、探究语言
1、开头的“一切”是否太绝对了?
明确:不绝对。因为前面已充分论证了“怀疑”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所以只要是做学问,就得有怀疑精神,这个思维品质便是所有学问家应该具备的。“一切”有“所有”之义,却比“所有”更多一种加重、强调的意味。
2、这段文字中有四个“常常”开头的短语,它们的顺序是否可以任意调整?为什么?
明确:不能任意调整顺序。“怀疑”是“辩论”的前提条件,“评判”是“修正”的前提条件。“怀疑”“辩论”“评判”“修正”这四步构成逐层深入、步步递进的逻辑关系,所以不能任意调整顺序。
八、写法探究
1、层层深入论证,用分论点论证中心论点。
2、事理分析得透辟周密。
①文章为了论证对传说必须有怀疑精神,首先说明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证据,说明事实和证据有两个来源,说明传说不一定可靠,而从传说找证据又为治学所不可缺少,这样就很自然地推论出对于传说都应经过一番事前思考这个道理。
②对什么叫“怀疑的精神”,作者阐释得十分明确。所谓怀疑,是指决不轻信,是经过思考,分清是非,决定信与不信;进而又把怀疑分析为“怀疑、思索、辨别”三步。
③在论证怀疑对建设新学说的作用时,又将怀疑到创新的治学过程分析为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创新五步。
3、善于引用名言、列举事例来论证论点,说服力强。
九、课堂小结
本文是历史学家顾颉刚写的一篇谈治学方法的短文。运用举例论证、道理论证等方法,根据古代著名学者的治学经验和自己的经验,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才能辨伪去妄,才能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
十、拓展积累
搜集有关“治学”的名人名言。
1、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2、学贵知疑,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陈献章) 
3、学问就是要你认真地去发现事物的异同之处。一言以蔽之,学问就是辨别之术。(赫塞)
4、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静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