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01课 《社戏》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01课 《社戏》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4.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11:48:19

内容文字预览

八下精品课堂分层作业
第1课 《社戏》
1.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1)母亲便宽尉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
(2)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浮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幽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4)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蓬。( )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骂,我们 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 即使 也 况且 B.因而 如果 便 况且
C.然而 如果 便 而且 D.因而 即使 也 而且
3.根据上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④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A.②④③① B.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
4.阅读鲁迅《社戏》中的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篱,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开船,在桥石上一②,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槽,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yǒng yuè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给语段中加点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后篙( ) 潺潺 ( ) yǒng yuè( )
(2)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点 磕 夹 飞 B.点 敲 混 飞
C.磕 点 混 飞 D.点 敲 夹 箭
(3)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
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4)请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méng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社戏》节选)
5.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méng( )胧 (2)蕴( )藻
6.选段主要从 、 、 的感官角度描写看社戏途中的情景。
7.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角度,揣摩“我”的心理。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社戏》写的就是江浙一带春社习俗。
C.《社戏》选自《彷惶》,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一)阅读《社戏》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9.给选段加一个小标题,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赵庄看戏 B.月下行船 C.月夜归航 D.社戏玩耍
10.“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3段“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指代的是( )
A.空气 B.豆麦 C.夜气 D.笛声
12.第2段写景充满诗情画意,试分析选文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这句话,调动了人的哪些感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婉转”“悠扬”是写什么?“我”的心为什么“沉静”又“自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课内的文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⑦“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⑧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⑨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4.选文中重点写了哪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从 和 (感觉的角度)两方面描写所见所闻,表现了我对“社戏”的 。
1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双喜和阿发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针对文中孩子们的行为、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村戏来了
①父亲说,庙会请戏,每家象征性捐十块钱。一语勾起了我对村戏多年的念想。留存脑际的印象仍在儿时,且日渐模糊,唯余快乐的体验铭记心头。闻听村戏要来,我便犹如赴约旧友故交一般,按捺不住,几欲前往。
②记事起,邻村有座戏楼。石条做基,青砖做墙,木架做梁,灰瓦做顶;宽敞、高大、气派,不知在这方舞台上上演了多少出悲欢离合的故事,留下了多少剧团转辗飘摇的足迹。可儿时,谁会在乎这些,只记住了光彩亮丽的舞台、嘹亮婉转的唱腔,以及那无边的快乐。
③春天初来,村戏也似乎是被春风吹了来。草草吃罢晚饭,挨家喊上小伙伴就出发了。拐过山头,戏前音乐已起,远远地望见前方一片灯光通明,直亮得天空隐去了星星。这音乐,似是进行曲;这灯光,似是指路灯。心底的躁动加速了血液流动,催得脚步如飞,不觉路已征服。
④戏台下已坐了不少人,可最具吸引力的还是那些卖东西的小摊。农村离县城远,集市也少,孩子们喜欢的小玩意儿,也只有过庙会时才会来个大展销,也只有这时大人们才会满足孩子们压抑一年的渴望。戏还没有开始,演员们都在后台化妆。玩累了,孩子们又都被化妆室的新奇召聚到了后台。从一切可以瞅见演员们装扮的窟窿、缝隙里,睁大眼睛,张大嘴巴,踮着脚尖;有的干脆就和后台管事儿的软磨硬泡、要小聪明、玩捉迷藏,甚至大吵大闹,总之尽一切可能的手段,凑近后台,看清化妆全程。华丽精致的戏装、威风八面的刀枪,达官贵人的乌纱、皇后妃子的凤冠,还有各种做工精巧的手饰、头花……看都看不完,赏都赏不够,真想自己也能穿上这些行头,到舞台上耍上一番。
⑤伴随着急促的锣鼓点儿,大幕拉开,好戏开场。演员们在台上进进出出打打闹闹、咿咿呀呀,看不懂招式、听不懂戏文的孩子们,也只是在戏台沿儿上、戏台跟儿那,看个热闹而已,有时还要给十分入戏的演员们做个鬼脸,弄个恶作剧什么的。闹只便闹,谁会和孩子一般见识,大不了被管事儿的训几句,清下台,可不过一分钟,孩子们又嘻皮笑脸地聚拢来,看够了台上,看看台下,又是另一番景象,最入迷的还是老人们。伸着脖,侧着身,也不知从哪来的精神头儿,六七十了,还和戏里的人一起哭,一起乐,一起怒,这就是戏迷的境界吧!当然也有熬不住的,坐在那儿,摇摇摆摆,低头埋首,打着瞌睡。孩子们这时才来劲了,拿出水枪,喷醒这些“不敬业的戏迷”。打盹的老人激灵一下,又继续看戏,可能心里还感谢这些调皮的孩子把他们叫醒,才不至于落下精彩的情节。台下远处是黑压压一片,消失在篷布、灯光、黑暗的交接处。
⑥喇叭一吹,大戏散场,各回各家。一路上,月光皎洁,洒了一地,照出条银色的路。时而月在山头,时而月上树梢,月伴一路,照着回家的人儿。三天庙会很快就结束了,眼看着整个华丽的舞台,被一点点卸掉,装成大大小小的箱子,被几辆大卡车拉走,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戏班走了,走了这一年的快乐,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期盼。
⑦村戏,是地方戏。冷暖适宜的农闲时节,下得乡来,走进基层;亲近泥土,贴近百姓,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入了寻常百姓的血脉,连我这戏迷混子也能为之着迷。说于朋友听,他们羡慕不已,说已不看村戏好多年;而我能在家门口再次看到村戏,自是倍感幸福。
⑧荒凉的戏台、空地,一时被村戏装点得璀璨华丽,搅动得熙攘喧闹;数天过后,舞台卸下,人群散去,惟余空旷、沉寂,更待村戏再次浩荡归来。或许,下次再看村戏,又会品出别样的滋味。
⑨村戏不断,快乐不断。快乐不断,幸福也就不断。
(张金刚/文有删减)
19.文章的标题传达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能印证这种心绪的句子,略作简析。(至少找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赏析。
①这音乐,似是进行曲;这灯光,似是指路灯。(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入迷的还是老人们。伸着脖,侧着身,也不知从哪来的精神头儿,六七十了,还和戏里的人一起哭,一起乐,一起怒,这就是戏迷的境界吧!(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结尾说“村戏不断,快乐不断。”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村戏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示例仿写句子。要求:结合《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安塞腰鼓》等课文内容进行仿写,任选一篇即可。
例:一台家门口的精彩村戏,勾起了我对村戏的怀念以及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一段平桥村的快乐时光,芬芳了鲁迅对淳朴乡村和童真友情的回忆。(《社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下精品课堂分层作业
第1课 《社戏》
1.下列句子中各有一个错别字,找出来并改正。
(1)母亲便宽尉伊,说我们鲁镇的戏比小村里的好得多,一年看几回,今天就算了。( )
(2)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浮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
(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幽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
(4)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蓬。( )
【答案】 ⑴尉 慰 ⑵ 浮凫 (3) 幽 悠 ⑷ 蓬 篷
【详解】这道题目考查学生对汉字字形的掌握情况,是语文学习中最基础的知识。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要多读、多记、多写,才能够准确无误书写出来。特别是同音字、形似字、易错汉字、多音字更应引起注意。辨析字形,要结合语境。
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骂,我们 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当面叫他“八癞子”。
A.然而 即使 也 况且 B.因而 如果 便 况且
C.然而 如果 便 而且 D.因而 即使 也 而且
【答案】C
【详解】仔细阅读句子,读出句子之间内在的逻辑性关系。
第一空:“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是转折关系,所以用“然而”关联;
第二、三空:“骂”和后面“我们”形成条件关系,用“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如果”和“便”合适;
第四空:“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和“当面叫他‘八癞子’”是递进关系,语意上表示更进一层,用“而且”关联。
故选C。
3.根据上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②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③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④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
A.②④③① B.③②①④ C.①③④② D.④①②③
【答案】A
【详解】本题考查排序。
纵观语段可知,出自鲁迅先生的《故乡》一文,讲了“我”与小伙伴们去赵庄看戏的“途中见闻”,由嗅觉到视觉,由远处到近处,由景物到人物,船行人移,可根据地点变换的顺序去辨析排序。可参考课文,根据地点变换的顺序辨析。
②句的“夹杂”是指“清香”,紧承前文,应排第一位;④句的“在这水气里”紧承②句“在水气中”,应排第二位;③句写在床上远看的景象及“我”的心情,是途中见闻,应排第三位;①句写接近目的地,应排第四位,因此排序为:②④③①。
故选A。
4.阅读鲁迅《社戏》中的选段,完成下面问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蓬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篱,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①开船,在桥石上一②,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槽,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③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④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yǒng yuè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1)给语段中加点加粗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后篙( ) 潺潺 ( ) yǒng yuè( )
(2)文中①②③④处应填动词恰当的一项是( )
A.点 磕 夹 飞 B.点 敲 混 飞
C.磕 点 混 飞 D.点 敲 夹 箭
(3)节选文字第二自然段的描写角度依次是( )
A.味觉 视觉 听觉 B.嗅觉 听觉 视觉
C.嗅觉 视觉 听觉 D.味觉 听觉 视觉
(4)请写出文中画线句子的主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gāo chán 踊跃 (2)A (3)C (4)心轻松
【详解】(1)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后篙(hòu gāo):船后部用竹竿或杉木等制成的撑船工具。
潺潺(chán chán):溪水、泉水流淌的声音。
踊跃(yǒng yuè):欢欣鼓舞貌;形容情绪高涨、热烈,争先恐后。
(2)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①处,开船的时候一般要用竹篙轻触岸边使船移动。“点”表现了动作的敏捷轻快,“磕”则显得笨拙;
②处,在船挪动后要行驶时,需要有一个向前的力,因此此时的动作应该比“点”更重一些,用“磕”比较合适;“敲”是由上往下的一个力,而船的动力应该是由后往前的,因此“敲”不合适;
③处,“夹”字更有层次一些,可以和谈笑声、叫嚷声区分开来,而“混”则没有这个效果;
④处,题干要求是“动词”,“箭”并不属于动词;
因此文中①②③④处应依次填入“点”“磕”“夹”“飞”;
故选A。
(3)本题考查描写角度。
第二段,豆麦和水草散发出的清香属于嗅觉描写;月色、连山、依稀望见的赵庄属于视觉描写;“似乎听到歌吹了”属于听觉描写;
故选C。
(4)本题考查句子成分。
“我的很重的”是修饰成分,是定语;“心”是主语;“忽而”是状语;“轻松”是谓语;“了”是补语。因此本句主干是:心轻松。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méng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社戏》节选)
5.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1)méng( )胧 (2)蕴( )藻
6.选段主要从 、 、 的感官角度描写看社戏途中的情景。
7.结合上下文,从修辞手法(或写作手法)的角度,揣摩“我”的心理。
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社,在绍兴指一种居住区域,社戏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规戏”。
B.社日是古代祭祀土神的日子,分为春社和秋社,《社戏》写的就是江浙一带春社习俗。
C.《社戏》选自《彷惶》,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答案】5. 朦 yùn 6. 嗅觉 视觉 听觉、触觉(答对其中3个即可) 7.①运用比喻手法,把起伏的连山比作铁的兽脊,形象生动的写出船行之快,衬托“我”看戏前心情之急切。
②运用拟人的手法,把“山”人格化,衬托船行之快,写出“我”看戏前心情之急切。
③以动写静,衬托出船行之快,写出“我”看戏前心情之急切。(三种答法任选其一即可) 8.C
【解析】5.考查对字音字形的辨析书写。
①méng胧:写作“朦胧”:指物体的样子模糊,看不清楚或者人所表达的感情思想不太清晰,多含蓄,这一含义多用于文学艺术作品中。“朦”不要误写成“蒙”。
②蕴藻:水草。“蕴”读作yùn。
6.考查对感官角度写景的辨析。感官角度就是触觉、嗅觉、味觉、听觉和视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是嗅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是触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是视觉,“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是听觉。
7.考查对句子的赏析。赏析句子类试题的答题思路:首先,判断出句子所使用的修辞手法(描写方法、表达方式),或找出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形容词等;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该句写出了什么,思考该句和文章主旨的联系或该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等。最后,运用答题模板:本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或:描写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表达了作者(人物)……的感情。
①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连山比作兽脊,从视觉角度写出了儿童眼里月色朦胧时连山的形态。“淡黑的”写出夜间山峦的颜色,与“铁”的颜色相似。“起伏”写出山连着山且高低不平的形态。“连山”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反衬船行速度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达“我”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②本句子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连山拟人化了,形容成人向船尾跑去,从侧面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达“我”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③“踊跃”在这里是跳跃的意思,化静为动,使得静态的山呈现出动态效果,写出了在行船上看山这一特定的情景。一个“跑”字,从侧面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表现出“我”盼望看社戏的迫切心情。
8.C.《社戏》选自《彷徨》有误,应为《呐喊》;
故选C。
(一)阅读《社戏》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9.给选段加一个小标题,最准确的一项是( )
A.赵庄看戏 B.月下行船 C.月夜归航 D.社戏玩耍
10.“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这句话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第3段“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一句中“他”指代的是( )
A.空气 B.豆麦 C.夜气 D.笛声
12.第2段写景充满诗情画意,试分析选文中“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这句话,调动了人的哪些感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婉转”“悠扬”是写什么?“我”的心为什么“沉静”又“自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9.B 10.以动写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船行的速度快,衬托出“我”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11.D 12.嗅觉触觉 13.“婉转”“悠扬”写出了笛声的音乐美。“我”被水乡美丽的夜景所陶醉,因而忘记自己。
【解析】9.本题考查语段标题的拟写能力。解答此题关键要读懂所选语段,并掌握标题拟写的一般原则,标题拟写一般可以是对内容的概括,也可用贯穿文段的线索。选段内容发生在看戏途中,写了我们月下行船的所见所闻所感。据此可拟写为:月下行船,夏夜行船,水乡夜景等,B选项最为准确。
故选B。
10.本题考查写作手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能力。这句话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用了比喻的修辞,将“起伏的连山”比作“踊跃的铁的兽脊”,生动形象地写出船行之快。在写作手法上来看,是将静态的山赋予其动态,以动写静,衬托出了我们船行的速度之快,表达了“我”急切想看社戏的心情。
11.本题考查对代词指代对象的理解能力。代词的指代对象基本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需要联系上下文加以概括;二是原文中找出指代的内容,第二种情况,指代的内容一般出现在代词之前,找到后可用其替换代词,最后通读句子查看句意变化与否来检验其正误。结合前文内容来看,此处的“他”指的就是前句中所提到的横笛声。
故选D。
12.本题考查多感官描写的辨别能力。嗅觉、触觉都是人的一种感觉,嗅觉指用鼻子闻到的,触觉指用身体感受到的。“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青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经过微风的吹拂,通过嗅觉被人所感知;夹杂着清香的水气扑面而来。被人的触觉所感知。
13.本题考查对词语与人物情感的理解能力。结合文本语境来分析,“自失”就是指忘了自我,其原因在于那横笛声的悠扬、婉转,也在于那水乡夜景的令人沉醉。同时从后文可知,戏台离我们还很远,这种声音其实是我自己想象出来的,以此可见社戏对我的诱惑力之大。
(二)阅读课内的文段,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①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②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③离平桥村还有一里模样,船行却慢了,摇船的都说很疲乏,因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大家都赞成,立刻近岸停了船;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便都是结实的罗汉豆。
④“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
⑤我们也都跳上岸。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
⑥我们中间几个年长的仍然慢慢的摇着船,几个到后舱去生火,年幼的和我都剥豆。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然而大家议论之后,归结是不怕。他如果骂,我们便要他归还去年在岸边拾去的一枝枯桕树,而且当。面叫他“八癞子”。
⑦“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
⑧我向船头一望,前面已经是平桥。桥脚上站着一个人,却是我的母亲,双喜便是对伊说着话。我走出前舱去,船也就进了平桥了,停了船,我们纷纷都上岸。母亲颇有些生气,说是过了三更了,怎么回来得这样迟,但也就高兴了,笑着邀大家去吃炒米。
⑨大家都说已经吃了点心,又渴睡,不如及早睡的好,各自回去了。
14.选文中重点写了哪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中画线的句子分别从 和 (感觉的角度)两方面描写所见所闻,表现了我对“社戏”的 。
16.“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一句在表达上有什么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双喜和阿发分别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针对文中孩子们的行为、做法,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4.归航偷豆。 15. 视觉 听觉 留恋 16.运用比喻手法及侧面(间接)描写,表明船行驶之快,突出孩子们驾船技术之高。 17.双喜:聪明能干、考虑周到、充满自信、热情、机灵、善于为他人着想。
阿发:憨厚无私,先人后己,偷豆都捡自家的偷。 18.如:文中孩子们偷豆带有游戏性质,不能视为不良行为。它重在表现孩子们无忧无虑的童心童趣及良好品德,同时展示农村自由天地中充满诗情画意的儿童生活。
【解析】14.本题考查信息梳理与概括提炼能力。
从第③段“为太用力,而且许久没有东西吃。这回想出来的是桂生,说是罗汉豆正旺相,柴火又现成,我们可以偷一点来煮吃的。”、第⑤段“一声答应,大家便散开在阿发家的豆田里,各摘了一大捧,抛入船舱中。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第⑥段“不久豆熟了,便任凭航船浮在水面上,都围起来用手撮着吃。吃完豆,又开船,一面洗器具,豆荚豆壳全抛在河水里,什么痕迹也没有了”可知,这部分的主要内容是:归航偷豆。
15.本题考查描写角度的理解。
“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这是视觉;
“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这是听觉;
从“回望”两字可知,,表现“我”依依不舍、留恋之情。
16.本题考查关键词句的赏析。
“航船像一条大白鱼”,是从孩子的视角写,表现了孩子们的情趣。同时,把航船比作大白鱼,体现了少年们的愉快心情。比喻手法的使用,使语言生动,与所表现的情境相谐相融;“在浪花里蹿”直接写出了船行驶的速度之快,表现孩子们的驾船技术之高;老渔父的喝彩从侧面衬托出了少年们摇船的本领之高。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7.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从第④段“‘阿发,阿发,这边是你家的,这边是老六一家的,我们偷那一边的呢?’双喜先跳下去了,在岸上说”、第⑥段“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可知,双喜是个聪明能干、机灵的人;
从第⑤段“双喜以为再多偷,倘给阿发的娘知道是要哭骂的,于是各人便到六一公公的田里又各偷了一大捧”、第⑥段“双喜所虑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盐和柴,这老头子很细心,一定要知道,会骂的”可知,双喜考虑周到、善于为他人着想;
从第⑦段“‘都回来了!那里会错。我原说过写包票的!’双喜在船头上忽而大声的说”可知,双喜还是个热情、充满自信的人;
从第⑤段“阿发一面跳,一面说道,‘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可知,阿发:憨厚无私,先人后己,偷豆都捡自家的偷。
综上分析,概括作答即可。
18.本题考查理解与表达能力。
可针对文中孩子们的行为、做法,结合自己的理解和实践,谈谈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示例:社戏中“偷豆”的这一环节是体现出小伙伴们之间的淘气顽皮、农家孩子的热情。也体现出了农家孩子的能干,和他们没有心机,大大方方,天真无华的品质。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村戏来了
①父亲说,庙会请戏,每家象征性捐十块钱。一语勾起了我对村戏多年的念想。留存脑际的印象仍在儿时,且日渐模糊,唯余快乐的体验铭记心头。闻听村戏要来,我便犹如赴约旧友故交一般,按捺不住,几欲前往。
②记事起,邻村有座戏楼。石条做基,青砖做墙,木架做梁,灰瓦做顶;宽敞、高大、气派,不知在这方舞台上上演了多少出悲欢离合的故事,留下了多少剧团转辗飘摇的足迹。可儿时,谁会在乎这些,只记住了光彩亮丽的舞台、嘹亮婉转的唱腔,以及那无边的快乐。
③春天初来,村戏也似乎是被春风吹了来。草草吃罢晚饭,挨家喊上小伙伴就出发了。拐过山头,戏前音乐已起,远远地望见前方一片灯光通明,直亮得天空隐去了星星。这音乐,似是进行曲;这灯光,似是指路灯。心底的躁动加速了血液流动,催得脚步如飞,不觉路已征服。
④戏台下已坐了不少人,可最具吸引力的还是那些卖东西的小摊。农村离县城远,集市也少,孩子们喜欢的小玩意儿,也只有过庙会时才会来个大展销,也只有这时大人们才会满足孩子们压抑一年的渴望。戏还没有开始,演员们都在后台化妆。玩累了,孩子们又都被化妆室的新奇召聚到了后台。从一切可以瞅见演员们装扮的窟窿、缝隙里,睁大眼睛,张大嘴巴,踮着脚尖;有的干脆就和后台管事儿的软磨硬泡、要小聪明、玩捉迷藏,甚至大吵大闹,总之尽一切可能的手段,凑近后台,看清化妆全程。华丽精致的戏装、威风八面的刀枪,达官贵人的乌纱、皇后妃子的凤冠,还有各种做工精巧的手饰、头花……看都看不完,赏都赏不够,真想自己也能穿上这些行头,到舞台上耍上一番。
⑤伴随着急促的锣鼓点儿,大幕拉开,好戏开场。演员们在台上进进出出打打闹闹、咿咿呀呀,看不懂招式、听不懂戏文的孩子们,也只是在戏台沿儿上、戏台跟儿那,看个热闹而已,有时还要给十分入戏的演员们做个鬼脸,弄个恶作剧什么的。闹只便闹,谁会和孩子一般见识,大不了被管事儿的训几句,清下台,可不过一分钟,孩子们又嘻皮笑脸地聚拢来,看够了台上,看看台下,又是另一番景象,最入迷的还是老人们。伸着脖,侧着身,也不知从哪来的精神头儿,六七十了,还和戏里的人一起哭,一起乐,一起怒,这就是戏迷的境界吧!当然也有熬不住的,坐在那儿,摇摇摆摆,低头埋首,打着瞌睡。孩子们这时才来劲了,拿出水枪,喷醒这些“不敬业的戏迷”。打盹的老人激灵一下,又继续看戏,可能心里还感谢这些调皮的孩子把他们叫醒,才不至于落下精彩的情节。台下远处是黑压压一片,消失在篷布、灯光、黑暗的交接处。
⑥喇叭一吹,大戏散场,各回各家。一路上,月光皎洁,洒了一地,照出条银色的路。时而月在山头,时而月上树梢,月伴一路,照着回家的人儿。三天庙会很快就结束了,眼看着整个华丽的舞台,被一点点卸掉,装成大大小小的箱子,被几辆大卡车拉走,心里还真有些舍不得。戏班走了,走了这一年的快乐,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期盼。
⑦村戏,是地方戏。冷暖适宜的农闲时节,下得乡来,走进基层;亲近泥土,贴近百姓,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融入了寻常百姓的血脉,连我这戏迷混子也能为之着迷。说于朋友听,他们羡慕不已,说已不看村戏好多年;而我能在家门口再次看到村戏,自是倍感幸福。
⑧荒凉的戏台、空地,一时被村戏装点得璀璨华丽,搅动得熙攘喧闹;数天过后,舞台卸下,人群散去,惟余空旷、沉寂,更待村戏再次浩荡归来。或许,下次再看村戏,又会品出别样的滋味。
⑨村戏不断,快乐不断。快乐不断,幸福也就不断。
(张金刚/文有删减)
19.文章的标题传达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你从文中找出能印证这种心绪的句子,略作简析。(至少找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按要求赏析。
①这音乐,似是进行曲;这灯光,似是指路灯。(从修辞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最入迷的还是老人们。伸着脖,侧着身,也不知从哪来的精神头儿,六七十了,还和戏里的人一起哭,一起乐,一起怒,这就是戏迷的境界吧!(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文章结尾说“村戏不断,快乐不断。”请结合全文内容,说一说村戏给“我”带来了哪些快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根据示例仿写句子。要求:结合《小石潭记》《桃花源记》《安塞腰鼓》等课文内容进行仿写,任选一篇即可。
例:一台家门口的精彩村戏,勾起了我对村戏的怀念以及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一段平桥村的快乐时光,芬芳了鲁迅对淳朴乡村和童真友情的回忆。(《社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9.喜爱、惊喜的心情。如“闻听村戏要来,我便犹如赴约旧友故交一般,按捺不住,几欲前往”,表现我想看村戏急迫的心情。“戏班走了,走了这一年的快乐,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期盼”,表达了对村戏的留念和期盼。 20.①比喻修辞方法 ,生动形象的描绘了戏前音乐的急促,舞台灯光夺目,表现了小伙伴看村戏的急切心情。
②动作描写,描绘了老人们看村戏入迷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作者对村戏的怀念之情。 21.我和伙伴一起,走夜路去看戏,在看戏时恶作剧,有着童年之乐;大人满足孩子们的渴望,有着亲情之乐;也曾钻入后台,看演员化妆扮相,有着看戏之乐。故乡的人、事、景、情都给我留下难忘的回忆,带给我温暖美好感觉,这些都让我快乐。 22.一处偏僻却优美宜人的小石潭,触发了柳宗元对人生“忧”“乐”情怀的感慨;
一片景色迷人与世隔绝的桃花源,描绘了陶渊明对单纯祥和安宁美好生活的愿景;
一阵酣畅淋漓粗犷雄浑的安塞腰鼓,蓬勃了黄土高原上后生们的活跃旺盛的生命力;
【解析】19.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理解。
联系第①段“一语勾起了我对村戏多年的念想。留存脑际的印象仍在儿时,且日渐模糊,唯余快乐的体验铭记心”,第②段“可儿时,谁会在乎这些,只记住了光彩亮丽的舞台、嘹亮婉转的唱腔,以及那无边的快乐”,第⑨段“村戏不断,快乐不断。快乐不断,幸福也就不断”可知文章的标题“村戏来了”表达了作者对村戏的喜爱之情,传达出了作者快乐的心绪。
20.①本题考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句子。结合句子“这音乐,似是进行曲;这灯光,似是指路灯”可知这里运用了比喻修辞方法,把音乐比作进行曲,把灯光比作指路灯,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戏前音乐节奏的急促,舞台灯光明亮夺目,联系第③段“草草吃罢晚饭,挨家喊上小伙伴就出发了”“心底的躁动加速了血液流动,催得脚步如飞,不觉路已征服”可知,这里表现了小伙伴看村戏的急切心情。
②本题考查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句子。联系句子“最入迷的还是老人们。伸着脖,侧着身,也不知从哪来的精神头儿,六七十了,还和戏里的人一起哭,一起乐,一起怒,这就是戏迷的境界吧”可知,这里运用了动作描写,“伸着脖,侧着身”“还和戏里的人一起哭,一起乐,一起怒”生动传神地描绘了老人们看村戏入迷的状态,“最入迷的还是老人们”“这就是戏迷的境界吧”直接表现了老人对村戏的喜爱,也表达了作者对村戏的怀念之情。
2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概括。
结合第③段“草草吃罢晚饭,挨家喊上小伙伴就出发了。拐过山头,戏前音乐已起,远远地望见前方一片灯光通明,直亮得天空隐去了星星”,第⑤段“看不懂招式、听不懂戏文的孩子们,也只是在戏台沿儿上、戏台跟儿那,看个热闹而已,有时还要给十分入戏的演员们做个鬼脸,弄个恶作剧什么的”可概括为:“我”和伙伴一起,走夜路去看戏,在看戏时恶作剧,有着童年之乐;第④段“农村离县城远,集市也少,孩子们喜欢的小玩意儿,也只有过庙会时才会来个大展销,也只有这时大人们才会满足孩子们压抑一年的渴望”可概括为:大人满足孩子们的渴望,有着亲情之乐;第④段“玩累了,孩子们又都被化妆室的新奇召聚到了后台。从一切可以瞅见演员们装扮的窟窿、缝隙里,睁大眼睛,张大嘴巴,踮着脚尖;有的干脆就和后台管事儿的软磨硬泡、耍小聪明、玩捉迷藏,甚至大吵大闹,总之尽一切可能的手段,凑近后台,看清化妆全程”可概括为:也曾钻入后台,看演员化妆扮相,有着看戏之乐。有关于故乡的人、事、景、情都成了“我”的美好记忆,让“我”感到快乐。
22.本题考查仿写。结合例句“一台家门口的精彩村戏,勾起了我对村戏的怀念以及对故乡浓浓的思念;一段平桥村的快乐时光,芬芳了鲁迅对淳朴乡村和童真友情的回忆”可知,这里的基本结构是:两个字的量词+两个形容词+文章描述的对象+两个字的动词+了+人物+文章主旨。
示例:一处环境清幽景色宜人的小石潭,引起了柳宗元对仕途屡遭坎坷的忧思;一片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的桃花源,体现了陶渊明对幸福和谐自给自足的美好生活的期望;一阵震撼人心响彻天际的安塞腰鼓,唤醒了北方年轻一代活了四射的热血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