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02课 《回延安》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02课 《回延安》分层作业(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67.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11:15:12

文档简介

八下精品课堂分层作业
第2课 《回延安》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廷河还要在前头!
B.……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D.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框里转。
【答案】B
【详解】A“廷河”应为“延河”。
C“满窖”应为“满窑”。
D“眼框”应为“眼眶”。
故选B。
2.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糜子(méi) 贮藏(zhù) 白羊肚手巾(dù)
B.脑畔(pàn) 慰藉(jiè) 柳林铺(pū)
C.哺育(fǔ) 外溢(yì) 一气呵成(hē)
D.惬意(qiè) 差使(chāi) 米酒油馍(mó)
【答案】D
【详解】A白羊肚手巾(dǔ);
B柳林铺(pù);
C哺育(bǔ);
故选D。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贺敬之,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放歌集》等。
B.1945年,贺敬之和丁毅共同创作的话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新话剧。
C.全诗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
D.陕北民歌“信天游”,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答案】B
【详解】B.《白毛女》是歌剧,是我国第一部新歌剧;
故选B。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B.诗人描绘团聚的场面时,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油馍、窑洞、红窗花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C.“一头扑在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可以从一个“扑”字看出来。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出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答案】D
【详解】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所用的修辞手法不是排比,应是夸张;
故选D。
5.文学社依据《回延安》安排了一个朗诵比赛答辩环节,请依据语境,完成此环节设计的内容。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1)选出朗读时需要重读的词(两个即可)。
(2)结合语境说明重读的原因。
【答案】(1)(1)呼唤、母亲。
(2)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作者回延安时内心的激动和澎湃之情,因为作者想到马上要回延安了,内心情绪十分激烈,故要重读。
【详解】(1)本题考查朗读技巧,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如,“不放”与“紧紧”需要重读,通过两个动作突出了“我”的思念。
(2)本题考查朗读技巧,根据前一题中选择的词语,联系诗句情感拟写即可。示例:“黄土”是延安的黄土,手抓黄土不放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延安的深情与眷恋。“紧紧”形容“贴”的程度,贴在心窝上,是为了更近地感受延安的气息与温度,表现了作者对延安的深情。故这两个词语需要重读。
6.根据下面所给的上联,根据诗歌《回延安》的内容对出下联,要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
上联:独立寒秋,毛泽东追忆峥嵘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重回延安,贺敬之表达思念深情
【详解】本题考查对联的拟写,需要注意以下情况:①上下句字数相等。②上下句意思相近或相反,有时上下句意思上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③上下句对应位置的字眼词性相对、结构相同、不重复用字。本题注意要结合诗歌内容和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来拟写下联。
7.学习《回延安》这首诗后,班级拟开展一次以“继承 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主持人,请再设计两项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开展“感受延安精神”的诗歌朗诵会
活动形式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示例:追思革命前辈艰苦卓绝的奋斗历史,感悟延安精神的巨大力量 (2)示例:举办一次以“歌颂延安精神”为主题的征文比赛 请革命老前辈做一次以“革命传统”为主题的报告 (3)示例: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面临的困难很多,不仅要面 对艰难的形势、困难的生活,同时还要在党的事业与家庭、亲 人甚至生命之间进行抉择。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人怀揣着实 现国家和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理想,所以才能坚定信念、前赴 后继,不计个人得失,在困难的环境下,依然义无反顾,投身于 国家和人民的解放事业中。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环境中,我们 应该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在自己的岗位 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详解】(1)宣传标语是“用简短文字写出的宣传鼓动口号”有引人注意和令人难忘的特点,有很强的号召力和鼓动力。考生答题时首先要了解标语(或口号)的特点,即简洁,有号召力。可引用名言,也可以自拟,只要符合“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的活动主题即可。(2)本题是对学生语文活动形式的考查。在平时的语文学习中,活动的形式是非常多样化的,如演讲比赛、辩论会、主题班会、手抄报设计、黑板报、征文比赛等,作答时要在活动形式的前边加上活动的主题,这样才是规范的答案。(3)对于延安精神的理解,要联系生活实际,写出自己的看法。在今天这样优越的环境中,我们应该体会到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更应该在自己的岗位上努力做好本职工作。
8.阅读下面示例,联系课文《回延安》的内容,按要求仿写。
【示例】课本里的中国是红色的。阅读北京,我们可以看到“国旗像一朵红霞和太阳一同升起来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可以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宣告,可以感受“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这一悠远的历史。
【仿写】课本里的中国是红色的。阅读延安,我们可以看到 ,可以听到 ,可以感受 。(回答时可以引用课文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红旗飘飘把手招”这一波澜壮阔的景象 “延河滚滚喊前进”这一催人奋进的呐喊 “革命万里起高潮”这一激昂豪迈的情怀
【详解】本题考查仿写。仿照示例的句式结构来写,做到句式一致,修辞一致,语意贯通。
示例:“杨家岭的红旗啊高高地飘”这一波澜壮阔的景象。
“说不尽这三千六百天”这一催人奋进的呐喊。
“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这一激昂豪迈的情怀。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9.选段中加点的“搂”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 之情。
10.选段中的划线诗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重回故地的 之情。
1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这句诗比兴兼用。从“兴”的角度来看:先说“树梢树枝树根根”以引起下句“亲山亲水有亲人”;从“比”的角度来看:用树梢、树枝、树根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喻 。
【答案】9.思念 10. 拟人 喜悦 11.“我”与延安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
【解析】9.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词句赏析。
“搂”指 两臂合抱,用手臂拢着。联系“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可知,作者在梦中回到延安,双手抱住宝塔山,有力度,表现了诗人对延安的思念之深。
10.本题考查语句赏析。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中“唱、笑、把手招”将杜甫川、柳林铺、红旗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表现了延安人民欢迎的热闹场面,表现了诗人重回故地的喜悦。
1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词句赏析。“比”就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比”与“兴”常常连用。
“树梢树枝树根根”展现树梢、树枝、树根是连成一体的,以体现它们密不可分的关系;引出“亲山亲水有亲人”,写自己与延安的一切密切联系;据此可知,作者用树梢、树枝、树根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喻“我”与延安血肉相连的亲密关系。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又见南山
李汉荣
①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 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 在做梦,每一个字都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 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②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③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 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 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了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车子呀,哥儿们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
④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⑤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 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⑦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⑧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⑨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⑩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
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
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而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
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集》 ,本文有删改)
12.不同时期的“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辗转城市多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第⑥段问“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使我变成死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而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2. (觉得南山慈祥、温柔、高大、有涵养),让我痴迷(热爱)和崇敬; 觉得南山闭塞、贫困、愚昧,阻碍我的发展,逃离了南山; 内心深处被南山触动,对它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更深刻地返回南山。 13.①忙碌的城市生活让我找不到方向;②内心感到空虚,没有归宿感;②遗忘了南山,(忘记了精神的家园)。 14.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把南山比喻为祖先、哲人、先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南山的沧桑、深沉(沉默)和崇高;排比句式的运用,增强语言气势,强烈地表达对南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赋予南山人的情感,使南山人格化,更形象生动地写出南山的深沉(沉默)与睿智。 15.结构上:点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含蓄点出主旨。内容上:①作者经历了城市生活的空虚后再见南山,对南山赋予自己的人生启迪有了深刻的认识。②认识到在那个曾经给予自己生命、养育自己成长的地方,才让我找到归宿感,找到精神的寄托地。(若答作者感悟到故乡才是精神寄托地,或又见南山感悟返璞归真、回归大自然等言之成理皆可。)
【解析】12.分析人物的情感变化首先对文章的情节进行简单的概括,然后从事件中分析人物的情感态度,注意抓住文中的重点词语。人物的情感态度是由情节决定的,是随情节的变化而变化的。所以一定要读懂情节。如此题(1)是小时候的情景,写“山里的月”“山里春天”“山的身影”的美,自然让我痴迷和崇敬;(2)后来,发现南山闭塞、贫困、愚昧阻碍我的发展,所以我逃离了南山。(3)辗转城市多年后对南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所以最后决定返回南山。也就是随着情节的变化,人物阅历的增加,人的心态与对大山的态度也发生着变化。
13.考查对文章重要内容的理解。要结合上下文来分析。从文章内容看,城市生活使“我”拥有许多外在的属性(财富、地位、名声等),却无法使“我”找到人生的根本意义(人生的目的)。因而内心感到空虚,找不到方向。这些都是因为忘记了南山这样的精神家园。
14.欣赏文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分析方向,即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作答。“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而止”连用比喻、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答比喻拟人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南山的状态外,还要答出人物对南山的情感。答排比的作用时,要从增强语言气势和强烈地表达对南山的崇敬和赞美之情的角度作答。
15.考查语段的作用。要考虑到语段在文章位置上的意义。考查的语段正好是文章的最后一段。所以要考虑到在结构上的独特作用。即点题,照应开头,总结全文,含蓄点出主旨。内容上:作者感悟到故乡才是精神寄托地,南山启迪了自己的人生。这样分点来答,既使答案内容层次清晰,又使答案内容完整无缺。
点睛:分析语段作用的题目注意从内容和形式的角度进行分析。内容的角度首先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注意文本的性质;形式的角度分析语段的位置是开头、结尾还是中间,靠头的作用时引起下文、为下文做铺垫、引起阅读兴趣,中间一般为承上启下,结尾为升华主旨。还要考虑表达方式的转换手法有抒情、议论的色彩。八下精品课堂分层作业
第2课 《回延安》
1.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社会主义路上大踏步走,光荣的廷河还要在前头!
B.……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C.满窖里围得不透风,脑畔上还响着脚步声。
D.亲人见了亲人面,欢喜的眼泪眼框里转。
2.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糜子(méi) 贮藏(zhù) 白羊肚手巾(dù)
B.脑畔(pàn) 慰藉(jiè) 柳林铺(pū)
C.哺育(fǔ) 外溢(yì) 一气呵成(hē)
D.惬意(qiè) 差使(chāi) 米酒油馍(mó)
3.下列文学常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贺敬之,诗人、剧作家,代表作有《回延安》《桂林山水歌》《放歌集》等。
B.1945年,贺敬之和丁毅共同创作的话剧《白毛女》,是我国第一部新话剧。
C.全诗借鉴了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两行一节,一节一韵,诗行错落有致。
D.陕北民歌“信天游”,其歌词是以七字格二二三式为基本句格式的上下句变文体,以浪漫主义的比兴手法见长。
4.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是一首以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分为五个部分:回延安、忆延安、话延安、赞延安、祝延安。
B.诗人描绘团聚的场面时,突出了带有陕北地方特色的事物,如米酒、油馍、窑洞、红窗花等,烘托了热闹的气氛。
C.“一头扑在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无比激动的心情,可以从一个“扑”字看出来。
D.“千万条腿来千万只眼”所用的修辞手法是排比,表明变化之大,看也看不出来。“一条条”“一座座”“一盏盏”“一排排”几句排比,在数量上运用叠词,有陕北方言的特色。
5.文学社依据《回延安》安排了一个朗诵比赛答辩环节,请依据语境,完成此环节设计的内容。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1)选出朗读时需要重读的词(两个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语境说明重读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根据下面所给的上联,根据诗歌《回延安》的内容对出下联,要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
上联:独立寒秋,毛泽东追忆峥嵘岁月
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学习《回延安》这首诗后,班级拟开展一次以“继承 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1)为了激发同学们的参与热情,请你为本次活动设计一条宣传标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你是主持人,请再设计两项活动形式。
活动形式一:开展“感受延安精神”的诗歌朗诵会
活动形式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活动形式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何“继承前辈遗志,感受延安精神”?请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示例,联系课文《回延安》的内容,按要求仿写。
【示例】课本里的中国是红色的。阅读北京,我们可以看到“国旗像一朵红霞和太阳一同升起来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可以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一振奋人心的宣告,可以感受“在北京城的中心,有一座城中之城,这就是紫禁城”这一悠远的历史。
【仿写】课本里的中国是红色的。阅读延安,我们可以看到 ,可以听到 ,可以感受 。(回答时可以引用课文原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
红旗飘飘把手招。

“二十里铺送过柳林铺迎,
分别十年又回家中。
树梢树枝树根根,
亲山亲水有亲人。
9.选段中加点的“搂”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对延安的 之情。
10.选段中的划线诗句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了诗人重回故地的 之情。
11.“树梢树枝树根根,亲山亲水有亲人”这句诗比兴兼用。从“兴”的角度来看:先说“树梢树枝树根根”以引起下句“亲山亲水有亲人”;从“比”的角度来看:用树梢、树枝、树根密不可分的关系比喻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又见南山
李汉荣
①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山里的月是我儿时看见 的最慈祥的脸(仅次于外婆),山里春天早晨的风是最柔软的手(仅次于母亲),山的身影是多么高大啊(仅次于毛主席),让我无限痴迷,无限崇敬。我读第一本书的时候,入迷得像 在做梦,每一个字都那么神奇,它们不声不响非人非物,但它们却能说出许多意思,这真是 太有意思了。忽然书页暗下来,抬起头,才看见,山一直围在我的四周,山也在看书?其实它们站在书的外面,抿着嘴像要说什么话,却不说,一直不说。山要是把一句话说出来,要么很好玩,要么很可怕,天底下的话都不用再说了。但是山不说一句话,不说就不说吧,多少年多少年都不说,就是为了让人去说各种各样的话。我隐约觉得山是很有涵养的,像我外爷,外爷是个中医,很少说话,他说,我开的药就是我要说的话。
②后来,我逃跑般地离开了山。也许山还记得我对它的埋怨:闭塞、贫困、愚昧,挡住了我的视线,使我看不见人生的莽原和思想的大海。
③辗转这么多年,从一本书走进另一本书,我像书签一样浏览了许多语言;从一座城搬 进另一座城,我像钥匙一样认识了许多锁子;从一栋楼爬上另一栋楼,我像门牌一样背诵了 许多号码。然而,走出书,走出城,走下楼,我发现我什么也没有,尽管有时感到自己似乎拥有了很多,学问呀,知识呀,信息呀,成就呀,名声呀,职称呀,职务呀,电脑呀,银行账户呀,股票呀,老婆呀,儿子呀,房子呀,车子呀,哥儿们呀,见闻呀,已经到来的金色中年呀,可以预见的安详晚年呀,无疾而终的圆满落日呀……
④可是,闭起眼睛一想,又真正觉得空荡荡的,夜深人静的时候,望着苍白的天花板,感到一种迫人的虚。
⑤城市只是一个投寄信件的邮箱,而我只是一个寄信人或收信人。寄完信或读完信,我就走了,而邮箱还挂在那里。说到底, 人也是一封信,城市在我们身上盖满各种各样的邮戳,却找不到投寄的地方。
⑥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身上邮戳重叠着邮戳,地址重叠着地址,日期重叠着日期,但是这封信却无处投递,就这样在模糊的邮路飘来荡去,直至失踪?
⑦这时候我已经回到当年的小城。这时候我忽然看见我早年逃离的山——南山。
⑧它依然凝重,依然苍蓝,依然无言,不错,还是我祖先般的南山。
⑨但是,我心里很深的地方却被它触动了,被它闪电般照亮了。
⑩我何以感到认真走过的岁月却是空荡荡的虚?我何以成为一封无处投递的死信?是因为我遗忘了你吗,南山?
这么多年,我真的像遗忘一堆石头一样遗忘了你吗,南山?
而你依旧站在你地老天荒的沉默里,站在你崇高的孤独里。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而止。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我好像明白了,我当初那么认真地出走,只是为了更深刻地返回,是这样吗,南山?
我们在命运里走来走去,最终却回到出发的地方,并且第一次真正认识它,是这样吗,南山?
一封盖满邮戳的信终于找到了投递的地址,它正在到达,它将被阅读,它同时也阅读它的阅读者,阅读一个伟大的旧址——南山。
去而复返,又见南山,我第一次真正看见南山。
(选自《李汉荣散文选集》 ,本文有删改)
12.不同时期的“我”对南山的情感态度有所不同,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1)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辗转城市多年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作者在第⑥段问“是什么使我变成了一封死信”,请结合上下文分析“使我变成死信”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这时候我看南山,它像是苍老而永远健在的祖先,像哲人凝眉沉思,像先知欲言而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文章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