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说和做
分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浠水(xī) 弥高(mí) 独裁(cái) 气冲斗牛(dòu)
B.漂白(piǎo) 校补(xiào) 衙门(yá) 锲而不舍(qiè)
C.赫然(hè) 深宵(xiāo) 衰微(shuāi) 目不窥园(kuì)
D.硕果(shuò) 高标(biāo) 无暇(xiá) 迥乎不同(jiǒng)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赫然 卓越 一反既往 形式紧张
B.梳头 澎湃 目不窥园 警报叠起
C.抱歉 秩序 迥乎不同 昂首挺胸
D.哀微 独裁 沥尽心血 慷慨淋漓
3.下面一段话中划线的四个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闻一多先生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伟大的民主战士。面对独裁统治,他义愤填膺,向全国人民发出呼喊;民主战士李公朴被害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但他英勇无畏地登上群众大会的讲台,锋芒毕露地发表演讲;会后,他更是视死如归,昂首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
A.义愤填膺 B.凶多吉少 C.锋芒毕露 D.视死如归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他对我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B.他并没有先“说”,而且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C.遵义市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遏制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D.他课上认真听讲,课下手不释卷,全班同学没有一个说他学习不用功的。
5.对下列语句的表达方式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记叙)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描写)
C.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议论、抒情)
D.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记叙)
6.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②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③(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④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A.①引用②对比③排比④排比
B.①对比②引用③反复④比喻
C.①对比②对比③排比④比喻
D.①引用②引用③反复④排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指闻一多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B.“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的“这”指代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C.“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中“只有”意思是闻一多说的声音低,只有昆明青年能听到。
D.“漂白了四壁”表现了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时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8.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和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B.本文精于剪裁,详细叙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治学的刻苦、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C.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如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对句的形式,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D.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如文章后半部分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9.文章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的?
10.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11.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请谈谈你的看法。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追念闻一多先生
冰 心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妆。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风俗”。
④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⑥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⑦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选自《闻一多纪念文集》,有删改)
12.作者追念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先由闻一多的诗入手?
13.细读第⑤自然段,说说闻一多先生回国后,他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15.臧克家说,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冰心先生说闻一多先生是“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请你也用这样的语言,说一说你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第2课 说和做
分层练习
一、选择题
1.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浠水(xī) 弥高(mí) 独裁(cái) 气冲斗牛(dòu)
B.漂白(piǎo) 校补(xiào) 衙门(yá) 锲而不舍(qiè)
C.赫然(hè) 深宵(xiāo) 衰微(shuāi) 目不窥园(kuì)
D.硕果(shuò) 高标(biāo) 无暇(xiá) 迥乎不同(jiǒng)
【答案】D
【解析】A.“斗”是多音字,“气冲斗牛”的“斗”应读dǒu;B.“校”是多音字,“校补”的“校”应读“jiào”;
C.“目不窥园”的“窥”应读kuī。故选D。
2.下列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赫然 卓越 一反既往 形式紧张
B.梳头 澎湃 目不窥园 警报叠起
C.抱歉 秩序 迥乎不同 昂首挺胸
D.哀微 独裁 沥尽心血 慷慨淋漓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字形。
A.形式紧张——形势紧张;B.警报叠起——警报迭起;D.哀微——衰微;故选C。
3.下面一段话中划线的四个成语,运用不当的一项是( )
闻一多先生既是一位学者,也是伟大的民主战士。面对独裁统治,他义愤填膺,向全国人民发出呼喊;民主战士李公朴被害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但他英勇无畏地登上群众大会的讲台,锋芒毕露地发表演讲;会后,他更是视死如归,昂首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头。
A.义愤填膺 B.凶多吉少 C.锋芒毕露 D.视死如归
【答案】C
【解析】考查成语的使用。
A.义愤填膺:由正义而激发的愤怒充满心胸。用在此处形容闻一多对独裁统治的不满,符合语境,恰当;
B.凶多吉少:指估计事态的发展趋势不妙,凶害多,吉利少。用来此处形容形势危险,符合语境,恰当;
C.锋芒毕露:锐气和才华全都显露出来。多指人好表现自己。用来此处形容闻一多演讲时的表现,不符合语境,不恰当;
D.视死如归:原义是把死看得像回家一样平常;形容人勇敢不怕死。用来此处形容闻一多无所畏惧的精神,符合语境,恰当;故选C。
4.语言运用——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他对我是有着深刻印象的。
B.他并没有先“说”,而且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C.遵义市安全管理措施的落实,遏制了各类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
D.他课上认真听讲,课下手不释卷,全班同学没有一个说他学习不用功的。
【答案】D
【解析】A.主客颠倒,将“他对我”改为“我对他”
B.关联词使用不当,下句“他‘做’了”与上句“他没有先‘说’”是转折关系,将“而且”改为“但”;
C.成分残缺,在句末加上“的安全”;故选D。
【点睛】辨析或修改病句时,如果句子比较长,就要分析句子的结构,再判断其存在的问题。常见的病句类型有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如果遇到难以确定的选项,可以按病句类型一一衡量,也可以通过划分句子的结构来发现病因。
5.对下列语句的表达方式判定有误的一项是( )
A.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记叙)
B.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描写)
C.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议论、抒情)
D.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记叙)
【答案】D
【解析】该句的表达方式应为议论。
6.对下列各句所用修辞方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②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凌乱,他是无暇及此。
③(闻先生)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④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A.①引用②对比③排比④排比
B.①对比②引用③反复④比喻
C.①对比②对比③排比④比喻
D.①引用②引用③反复④排比
【答案】B
【解析】①把人家和自己进行比较,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②“一月不梳头”是引用;③“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是反复;④把“他”比作“口的巨人”“行的高标”,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故选B。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②“人家说了也不一定做,我是做了也不一定说。”
③作为学者和诗人的闻一多先生,在30年代国立青岛大学的两年时间,我对他是有着深刻印象的。那时候,他已经诗兴不作而研究志趣正浓。他正向古代典籍钻探,有如向地壳寻求宝藏。仰之弥高,越高,攀得越起劲;钻之弥坚,越坚,钻得越锲而不舍。他想吃尽、消化尽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史,炯炯目光,一直远射到有史以前。他要给我们衰微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1930年到1932年,“望闻问切”也还只是在“望”的初级阶段。他从唐诗下手,目不窥园,足不下楼,兀兀穷年,沥尽心血。杜甫晚年,疏懒得“一月不梳头”。闻先生也总是头发零乱,他是无暇及此的。饭,几乎忘记了吃,他贪的是精神食粮;夜间睡得很少,为了研究,他惜寸阴、分阴。深宵灯火是他的伴侣,因它大开光明之路,“漂白了的四壁”。
④不动不响,无声无闻。一个又一个大的四方竹纸本子,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小楷,如群蚁排衙。几年辛苦,凝结而成《唐诗杂论》的硕果。
⑤他并没有先“说”,但他“做”了,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⑥“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别人在赞美,在惊叹,而闻一多先生个人呢,也没有“说”。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他潜心贯注,心会神凝,成了“何妨一下楼”的主人。
⑦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
⑧闻一多先生还有另外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⑨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
⑩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叫人民起来,反对独裁,争取民主!
他在给我的信上说:“此身别无长处,既然有一颗心,有一张嘴,讲话定要讲个痛快!”
他“说”了,跟着的是“做”。这不再是“做了再说”或“做了也不一定说”了。现在,他“说”了就“做”。言论与行动完全一致,这是人格的写照,而且是以生命作为代价的。
1944年10月12日,他给了我一封信,最后一行说:“另函寄上油印物二张,代表我最近的工作之一,请传观。”
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
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
他“说”了。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说”了:“我们要准备像李先生一样,前脚跨出大门,后脚就不准备再跨进大门。”
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臧克家《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
7.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指闻一多寻找使我国民族文化繁荣昌盛起来的方法,从文化上寻找振兴民族的途径。
B.“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中的“这”指代闻一多作为革命家的方面。
C.“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中“只有”意思是闻一多说的声音低,只有昆明青年能听到。
D.“漂白了四壁”表现了闻一多深夜从事学术研究时怡然自适的情景,与“大开光明之路”的意趣一脉相承。
8.下面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记述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做”了再“说”、“做”了不“说”的特点和作为革命家方面“说”了就“做”的特点,赞扬闻一多先生的崇高品格和革命精神。
B.本文精于剪裁,详细叙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 表现了闻一多先生作为学者方面治学的刻苦、一丝不苟的严谨态度。
C.本文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炼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如使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对句的形式,结构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D.本文表达上的一大特点是夹叙夹议。如文章后半部分把叙述和议论结合起来写,表现了闻一多先生言行一致,以生命为代价求民主反独裁的高尚人格。
9.文章中作者选取了哪几件事来表现作为“革命家的方面”的闻一多先生“言”“行”完全一致的?
10.请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
11.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行的高标”, 令人肃然起敬。而在现实生活中,对于是先言后行,还是先行后言?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7.C
8.B
9.①起稿政治传单;②群众大会演说;③参加游行示威。 10.动作描写、外貌(神态)描写,写出闻一多先生争取民主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的精神,充满着对先生的颂扬和景仰之情。 11.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看法,言之成理,语言连贯流畅即可。
【解析】
7.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
C.“‘只有’意思是闻一多说的声音低”说法不正确。“起先,小声说,只有昆明的青年听得到”中“只有”意思是闻一多先先是在昆明宣传民主思想,能听见闻一多声音的地方范围小,并不是说“闻一多说的声音低”。
故选C。
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文章内容。
B. “详细叙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理解分析不正确。结合第⑥段“‘做’了,他自己也没有‘说’。他又由唐诗转到楚辞。十年艰辛,一部‘校补’赫然而出”“他又向‘古典新义’迈进了”可知,文章详细叙述了闻一多先生研究唐诗,略写了写作《楚辞校补》和《古典新义》。
故选B。
9.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章内容。
结合第 段“这是为争取民主,反对独裁,他起稿的一张政治传单”可知,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
结合第 段“在李公朴同志被害之后,警报迭起,形势紧张,明知凶多吉少,而闻先生大无畏地在群众大会上,大骂特务,慷慨淋漓,并指着这群败类说: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可知,闻一多先生在群众大会演说;
结合第 段“他‘做’了,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他终于以宝贵的生命,实证了他的‘言’和‘行’”可知,闻一多先生参加游行示威。
10.本题考查赏析语句。
结合“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分析,从表达方式角度来看,“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运用记叙,“昂首挺胸,长须飘飘”运用描写,写出了闻一多先生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参加游行示威,大义凛然,突出闻一多先生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从人物描写角度来看,“走到前头”是动作描写,“昂首挺胸”是神态描写,“长须飘飘”是肖像描写;结合第 段“在情况紧急的生死关头”可知,“他走到游行示威队伍的前头,昂首挺胸,长须飘飘”一句生动形象地突出闻一多先生在生死关头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表达了作者对先生的赞颂和敬佩之情。
11.本题考查理解运用文章内容。
结合标题“说和做”可知,“口的巨人”是指闻一多的“说”,如第⑩段“作为争取民主的战士,青年运动的领导人,闻一多先生‘说’了”“起先,小声说……后来,声音越来越大,他向全国人民呼喊……”,即闻一多先生鼓舞人心,极其震撼力的言论;“行的高标”是指闻一多的“做”,结合第 — 段内容可知,闻一多先生起稿政治传单、在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体现了他伟大的行动实践,言行一致,真正做到了“说和做”的统一。
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做到言行一致,像闻一多先生一样,说到就要做到,不要空口许诺,给别人开“空头支票”的人,永远得不到尊重,我们不要做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追念闻一多先生
冰 心
①闻一多先生是我所敬佩的诗人,他的诗从《红烛》到《死水》,差不多每首我都读过。他学贯中西,对于中国的古诗和西洋诗都有很深的研究和造诣。中西的诗的格律他都融会贯通,用起来流畅自如,得心应手。
②我不是诗人,我说不出评诗的内行话,作为一个诗的爱好者,联系到闻一多先生的一生,与其说是诗如其人,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
③我和一多先生的晤面谈话,往多里说,也只有七八次。我记得第一次是在一九二五年春天,我们在美国波士顿的留学生演古典剧《琵琶记》,一多先生从纽约来波士顿过春假,因为他是学美术的,大家便请他替演员化妆。剧后的第二天,一多先生又同几位同学来看我。那天人多话杂,也忘了都说些什么了。第二次我记得很清楚的见面,是一九三○年的夏天,他同梁实秋先生到我们的燕京大学的新居来看我们。他们一进门来,挥着扇子,满口嚷热。我赶紧给他们倒上两玻璃杯的凉水,他们没有坐下,先在每一间屋子里看了一遍,又在客室中间站了一会,一多先生忽然说:“我们出去一会就来。”我以为他们是到附近看别的朋友去了,也没有在意。可是不多一会,他们就回来了,一多先生拿出一包烟来,往茶几上一扔,笑说:“你们新居什么都好,就是没有茶烟待客,以后可记着点!”说得我又笑又窘!那时我们还不惯于喝茶,家里更没有准备待客的烟。一多先生给我们这个新成立的小家庭,建立了一条烟茶待客“风俗”。
④我虽然和一多先生见面的次数不多,但他在我的脑中是个很熟的熟人。吴文藻和他是清华同学,一多先生的同学和朋友,差不多我都认识。从他的和我的朋友的口中,我不断地听到他的名字,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⑤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他没有方法禁止自己的心跳。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但是越到后来,更加冷酷的事实,使他更是站在进步的年轻人一边,使他觉悟到“真正的力量在人民,我们应该把自己知识配合他们的力量”。这个时期他没有写诗,但他说:“诗是负责的宣传。”他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他把自己的诗人的力量,投入到人民力量的大海怒涛之中,一九四六年七月十五日,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
⑥作为一个诗人,一多先生写的诗并不比别人多,但是他的死是一首最伟大的诗!早在一九二六年四月,他在《文艺与爱国——纪念三月十八》那篇文章里,他说:“我希望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热血要流在天安门,流在铁狮子胡同,但是也要流在笔尖,流在纸上。”“也许有时仅仅一点文字上的表现还不够,那便非现身说法不可了。所以陆游一个七十衰翁要‘泪洒龙床请北征’,拜伦要战死在疆场上了。所以拜伦最完美、最伟大的一首诗,也便是这一死……”
⑦一多先生死去快三十三年了,今天我写这篇追念我所敬佩的闻一多先生的文章,回顾过去的三十三年,真是想后思前,感慨无尽!毛主席说:“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曾经是民主个人主义者,而首先是个爱国者的闻一多先生,一旦找到了和广大人民结合才能救国的真理,他就昂首挺胸凛然不屈地迎着“黑暗的淫威”走去,他给我们留下了他的最完美最伟大的诗篇!
(选自《闻一多纪念文集》,有删改)
12.作者追念闻一多先生,为什么先由闻一多的诗入手?
13.细读第⑤自然段,说说闻一多先生回国后,他的心绪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14.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
15.臧克家说,闻一多先生“是口的巨人”“是行的高标”;冰心先生说闻一多先生是“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请你也用这样的语言,说一说你对闻一多先生的认识。
【答案】
12.因为闻一多先生具有诗一样的性格和那比诗情更炽热、更浓烈、更豪放的情绪。
13.失望——兴奋——低落——奋起
1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易感,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
15.他,是中华学者的典范;他,是民主革命者的代表;他,精忠报国,为祖国沥尽心血;他,历经沧桑,为人民痴心不改。他是一轮璀璨的朝阳,他是一朵傲霜的菊花,他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把握。要学生通读文本,把握闻一多和他的诗之间的关系。如:“还不如说他自己就是一首诗——一首爱自由、爱正义、爱理想的诗,一首伟大的爱国诗篇!”“和他的名字一同提到的,往往是他的诗,更多的是他这个人!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他热爱他的祖国,热爱他的亲朋,热爱一切值得他爱的人和物。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可以得出,因为他就是一首诗,一首正直,他热情,他豪放的诗,他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他是一束敏感的神经!所以先写他的诗。
8.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的的把握。仔细读第⑤自然段,把握关键词。结合:他在留美时期,怀念乡土,怀念着朋友和亲人,他提早回国来了,他发现在他“尺方的墙内”并没有和平,中国有的是“战壕的痉挛,疯人咬着病榻,和各种惨剧在生活的磨子下”。可以看出的他的情绪是失望;抗战时期,他兴奋地随着他教学的清华大学,辗转到了昆明。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兴奋;但是国民党政府的“抗战的成绩渐渐露出马脚”,他的兴奋情绪又因为冷酷的事实而渐渐低落下去;可以看出此时她的情绪是低落;他终于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可以看出此时他的情绪是奋起。
9.本题考查学生的赏析能力。赏析句子需要从修辞,描写,遣词的角度赏析。本句可以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首先指出修辞方法,写出本体和喻体,然后写出作用和表达的情感。本体是闻一多,喻体是“一团白热的火焰,一束敏感的神经”。生动形象地表现了闻一多的热情、豪放、易感,表达了对闻一多先生的赞美之情。
10.本题考查学生的仿写能力。答案不唯一,结合文本中闻一多的精神和自己对闻一多的了解,仿照二人的诗句格式赞美闻一多即可。如:他是一轮璀璨的朝阳,他是一朵傲霜的菊花,他是一支永不熄灭的红烛。他是卓越的学者,他是热情澎湃的优秀诗人,他是勇敢的革命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