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26张PPT)
念
奴
娇
赤
壁
怀
古
苏轼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明·杨慎)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学习目标:
1.了解苏轼和豪放词派。
2.品味鉴赏诗歌的语言,体会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与壮志未酬的苦闷,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
知人论世
壹
苏轼,字_______号______,眉山人(今四川眉山县) ,________时期文学家,_________之一。与父_____﹑弟______合称为“三苏”。
诗歌方面和______并称______”,词方面和______并称“______”。
书法方面和______ _____ _____并称“宋四家”。
子瞻、东坡居士、北宋、唐宋八大家、苏洵、苏辙
黄庭坚、苏黄、辛弃疾、苏辛
黄庭坚、米芾(fú)、蔡襄
王国维《人间词话》:“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无二人之胸襟而学其词,犹东施之效捧心也。”
俞文豹《吹剑录》记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苏轼)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
写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82年(宋神宗元丰五年)苏轼谪居黄州时所写,当时作者四十五岁,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已两年余。苏轼由于诗文讽喻新法,为新派官僚罗织论罪而被贬,心中有无尽的忧愁无从述说,于是四处游山玩水以放松情绪。正巧来到黄州城外的赤壁(鼻)矶,此处壮丽的风景使作者感触良多,更是让作者在追忆当年三国时期周瑜无限风光的同时也感叹时光易逝,因写下此词。
文本研习
贰
词题解读
①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位著名歌伎,因其音调高亢,遂取为调名,此调宜于抒写豪迈感情。
②赤壁怀古:标题,“赤壁” 即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 “怀古”: 追怀古昔,追念古代人物或历史事件,常用作词题、诗题。
咏史怀古诗:
基本思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lěi)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liǎo),雄姿/英发。羽扇纶(guān)巾,谈笑间,樯橹(qiáng lǔ)/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fà)↘。人生/如梦,一尊/还(huán)酹(lèi)/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一)研读上阙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1、苏轼立于赤壁,首先看到什么景象?这些景象特点是什么?据此作者想到什么?
先看到:滚滚东逝的长江(开阔宏大,气势磅礴)
联想到:滔滔历史长河
“大江”言空间之广;“千古”言时间之长。
“乱”——写出岸边岩石山崖之险怪。
“穿”——夸张,写出陡峭山崖直插云霄的高峻。
“拍”——拟人,突出了惊涛骇浪与江岸搏击的力度。
“卷”——写出浪花汹涌的气势之大。有一种浪涛汹涌撞岸回旋的美感,同时让充满力量的画面中增加了些许柔和,如果说“乱石穿空”太过刚硬,这个“卷”则给画面画上了一道道劲俏的弧线。
“雪”——比喻,指浪花千层,绘形绘色,蔚为壮观。除了写出波浪之白的颜色外,还增加了冰冷的感觉,让整个场景有了细腻的触感
2、词人看到了哪些具体景色?营造怎样的意境?
大江、浪、故垒、赤壁、乱石、惊涛
雄浑壮阔,撼人心魄,气势恢宏磅礴,似有气吞天下之势。
3、赤壁之景中哪些字最富有表现力?请简要分析。
承上启下,“江山如画”是对前三句的概括,“一时多少豪杰”是对下阕写人的开启,由描景过渡到写人。
这一声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4、面对大江奇景,词人触景生情,发出了怎样深沉的感慨?本句有什么作用?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思考:为什么苏轼要以“微夸”的方式写出赤壁的险阔场景呢
范成大《吴船录》指出: “赤壁,小赤土山也。未见所谓‘乱石穿空’及‘蒙茸巉岩’之境,东坡词赋微夸焉。”
“诗歌中的物象并不是客观的物象,而是客体的一个特征被主体的某种感兴所选择,在想象中同化的结果。”苏轼该词当中的景物均是融入了其感情,之所以“微夸”,是因为“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只有这样的惊心动魄的赤壁,才能显示出豪杰的能力,才能给周瑜制造一个完美的登场舞台,在如此惊险的状况下打仗,战场之惊险可想而知。而周瑜只是“谈笑间”,何其潇洒!
(二)研读下阙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1.下片塑造了周瑜怎样的形象?
角度 诗句 形象
年龄 小乔初嫁了
姿态 雄姿英发
装束 羽扇纶巾
神态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年轻得意
风姿俊朗
从容儒雅
指挥若定,战果辉煌
历史上的周瑜形象
“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乔公二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 西晋·陈寿《三国志·周瑜传》)
“诸葛武侯与宣王在渭滨,将战,宣王戎服莅事,使人观武侯,乘素舆,着葛巾,持白羽扇,指摩三军,众军皆随其进止。”( 东晋·裴启《语林》)
“臣窃以瑜昔见宠任,衔命出征,身当矢石,尽节用命,视死如归……汉之信、布,诚无以尚也。”( 西晋·陈寿《三国志·周瑜传》)
思考1:历史上的周瑜与诗词中的周瑜有什么区别?
思考2:苏轼为什么要在词中对历史上的周瑜进行改写呢
苏轼对周瑜改写的关键是突出了周瑜的儒家风范,儒家所说的做人最高境界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小乔初嫁”突出的是“英雄美人,相得益彰”,展示的是齐家的完满; “羽扇纶巾”的张冠李戴是为了突出周瑜修身的儒雅,而“樯橹灰飞烟灭”,一场大战通过夸张的方式让血腥的拼杀变为儒雅的“谈笑”,是为了凸显治国平天下的壮举。(“谈笑”是一种什么样的姿态?)
可以说在周瑜身上,寄托着苏轼自己没有实现的“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儒家梦。因此苏轼把周瑜叫为“周郎”,“周郎”的称呼来自于上文引文所述,周瑜 24 岁被封为中郎将,吴中人都称他为“周郎”,而从苏轼的角度看这样的称呼除了尊敬、赞美,更多的是有一种羡慕之情。
2、词中,苏轼此时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3、围绕赤壁可怀想的人物那么多,为什么词人独独怀念周瑜
周瑜 苏轼
年 龄
婚 姻
外 貌
职 务
际 遇
34
47
幸福美满
爱妻亡故
英俊儒雅
早生华发
东吴都督
团练副使(虚职)
功成名就
功业未成
怀古伤今
历史上苏轼的经历
少年成名:《宋史·苏轼传》记载: “仁宗初读轼、辙制策,退而喜曰:‘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神宗尤爱其文,宫中读之,膳进忘食,称为天下奇才。”
经过乌台诗案风波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的苏轼:“余至黄州二年,日以困匮。故人马正卿哀余乏食,为于郡中请故营地数十亩,使得躬耕其中。地既久荒为茨棘瓦砾之场,而岁又大旱,垦辟之劳,筋力殆尽。”(苏轼《东坡八首并序)》)
讨论:请学生从自己内心感受出发,谈谈该词最后一句“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想表达什么意思?
观点1: 从苏轼阔达的性格和词风出发,认为该句表现出词人寄情山水,借山水寻求超脱的行为,体现出苏轼身陷困境自求超脱的人生态度。
观点2: 认为传统“江月”意象象征着生命的岁月,认为该句是与首句前后呼应,表达的是人生像大江东去一样如梦一场,周瑜那样的千古风流人物都在岁月当中被浪淘尽,只有如同千古不息的江月一般,超越肉体才能达到精神的永恒,表达了苏轼对亘古不变的自然和漫长人类历史的敬畏。
结语:
这首词把写景、咏史、议论、抒情融为一体,豪迈奔放,一泻千里。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和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都体现了豪壮的情调。用烘托和映衬的手法,抒发了自己的感慨。更可贵的是,这首词还留给我们无尽的人生启示:每个人的一生都必然遇到种种挫折和磨难,你将如何应对呢?每个人的一生也必然面临许多选择和考验,你将如何处理呢?从苏轼和他的作品中,或许我们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答案。
图解全词
叁
随堂巩固
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表现千百年来,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淘洗干净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运用比喻修辞情写赤壁的险要地势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收束了对赤壁雄奇景物的描写,引起后面对历史的缅怀。
4.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从不同方面对周瑜的形象进行了刻画,“_________________”以婚事衬托其少年得意;“_________________”写其装束,表现了他的儒雅风度。
5.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从神态描写和侧面描写的角度,把周瑜面对敌军时的从容自信刻画得淋漓尽致。
明确 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4.小乔初嫁了,羽扇纶巾 5.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课后作业:
《定风波·自春来》柳永
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日上花梢,莺穿柳带,犹压香衾卧。暖酥消、腻云亸(duǒ),终日厌厌倦梳裹。无那! 恨薄情一去,音书无个。
请把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与“自春来、惨绿愁红,芳心是事可可”进行对比,谈谈苏轼的词与柳永的词有何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