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 吉林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文档属性

名称 中考篇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 吉林专用(原卷版+解析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736.1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4-03-13 08:58:5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
对记诵积累有具体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正确理解并默写要求背诵的诗文名句;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正确划分浅易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
诗词鉴赏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
所考查的对象侧重于诗词曲的理解,主要题型在于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以及重点诗句、字词的理解和把握。
答题策略:
(1)描绘画面,分析意境:
方法:抓住主要景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加以扩展再现,再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概括画面的特点、情调、氛围即可。常用词语有:孤寂、冷清(凄清、冷寂、凄凉)、恬静(恬淡、幽静、静谧)、优美(清幽、清新、秀丽)、雄浑壮阔、萧瑟、肃穆等。
意境常见的表达一般用二个双音节词,共四个字,例如:
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凉、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雄浑壮丽、迷蒙飘渺等。
(2)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托物寓理、感物伤怀等)
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对比、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白描、言此及彼、意在言外、由远及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修辞手法:
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对偶、设问、反复、反问、互文等。
(附 解题格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
准确指出写作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写作手法;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对象的什么特点;分析表达技巧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注:诗词中表达技巧大多借助于对名句进行赏析
(3)赏析语言
答题思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总之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赏析思想内容
答题思路:分析表达的情感;揭示蕴含的哲理(常见于哲理诗,结合诗句准确概括即可)。
答题格式:诗歌通过描写了什么景色或刻画了什么人物等,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1.(2020八下·舒兰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随”“入”两字用的很精妙。请简要分析这两字好在哪里。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怜
(2)示例:“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3)示例: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此题抓住“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可知与“仍怜故乡水”有关,意思是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诗人面对那流经故乡的滔滔江水,产生思乡之情。确定答案是“怜”。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山随平野尽”,形象地描绘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著一“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这句好比用电影镜头摄下的一组活动画面,给人以流动感与空间感,将静止的山岭摹状出活动的趋向来。“江入大荒流”,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后句著一“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力透纸背,用语贴切。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
(3)《渡荆门送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在出蜀漫游的途中写下的一首五律。诗人远渡荆门,眼望一派壮丽的大好河山,心生豪放。此诗由写远游点题始,继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前三联描写的是渡过荆门山时诗人所看到的奇妙美景。最后一联“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意思是我还是怜爱故乡的水,流过万里送我远行。这一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故乡水拟人化,借写故乡水有情,不远万里,依恋不舍送我远别故乡,表达了诗人离开故乡时依依不舍,思念故乡的感情。
故答案为:⑴ 怜
⑵ 示例:“随”表现出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写出空间感和流动感;“入”渲染出江水奔流的磅礴气势,展示了诗人的广阔胸襟。
⑶ 示例: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依恋之情还有离乡惜别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答题时要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从诗歌中筛选出表现诗人思想感情的词语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字的字义+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⑶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例2.(2020八上·吉林期末)阅读下面诗歇。完成答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清辉玉臂寒”中“清辉”的意思是:   。
(2)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的妙处。
(3)《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各有什么异同。
【答案】(1)清冷的月光。
(2)“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3)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句重点词的理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清辉玉臂寒”意思是:清冷的月光使你的玉臂生寒。即“清辉”指的是清冷的月光。
(2)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做此题要在了解写作背景的基础上熟悉古诗内容,再进行赏析。深”字用的好,这个字体现了长安城里草木丛生,以此表现国家残破、人烟稀少,给人以满目凄然的感觉。
(3)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意思是:国家沦陷只有山河依旧,春日的城区里荒草丛生。忧心伤感见花开却流泪,别离家人鸟鸣令我心悸。前四句写出了长安城的破败,流露出诗人对国家安危的担忧、伤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意思是:战火硝烟三月不曾停息,家人书信珍贵能值万金。从这句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对家人的担忧和思念之情。“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的意思是:愁闷心烦只有搔首而已,致使白发疏稀插不上簪。诗人的愁绪源自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对亲人的思念还有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月夜》作者运用了以景衬情的表现手法,写出了白露节气的清寒,巧妙地将自己的主观情感融入到故乡的明月的描写中,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故乡地深切思念。“独看”是现实,却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闺中只独看”杜甫诗中想象妻子孤独望月,为他的处境而焦心的情景,实际上抒发了他自己的望月思家之情。
故答案为:⑴清冷的月光;
⑵“城春草木深”写作者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渲染了残破凄凉景象。虽是写景,但实为抒情,情景交融。极富表现力;
⑶思想感情方面,两首诗都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但《春望》更表达了对国家衰乱、人民流离失所的悲痛,以及对自己日渐衰老的感伤。相比较而言,《春望》的感情沉郁,《月夜》的感情深挚,抒写妻子对自己的思念,实际也写出自己对妻子的思念。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句重点词的理解。在理解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词语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首先在诗文中要找到该炼字,炼字一般为动词、形容词或特殊词(如叠词、拟声词、表颜色的词等)。炼字赏析常见答题格式:字在诗句中的意思是……,作用是……,它运用了……的修辞(或化静为动,或化抽象为具体,或化虚为实)写出了…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思想感情;
⑶本题考查了诗歌表达的作者思想感情,需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用简洁的语言将作者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即可。
1.(2023七上·德惠月考)古诗文阅读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1)D
(2)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思乡怀人;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夜上受降城闻笛
【解析】(1)本题考查古诗内容理解。选择题注意在古诗中找到对应句,逐字分析,选项内容和古诗不要有出入,如事物发展顺序、线索、情感、语言特点、结构、手法等,不要以偏概全、无中生有。
(2)本题考查古诗情感分析。理解古诗句表达含义,分析诗中“月”的作用,结合作者生平背景分析表达诗人何种情感。
【译文】
【甲】在柳絮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暖的月亮,希望它能随着风一直陪着您到夜郎以西。
【乙】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像雪,受降城外的月色犹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点评】(1)D:错误。两首诗没有触觉。
故答案为:D
(2)【甲】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
【乙】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故答案为: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2.(2020七上·舒兰期末)诗歌鉴赏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今广东一带)后,逃归的途中。
(1)“经冬复历春”中“历”的意思是:   
(2)诗歌前两句里的“绝”和“复”反映诗人在贬谪期间怎样的生活状况
(3)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诗中的“怯”和“不敢” 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答案】(1)经历 经过
(2)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3)矛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这两句话的意思,久住岭南已和家中书信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所以这里的“历”的意思是经历。
(2)本题考查品味关键字词,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设的意境,学会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前两句意思是久住岭南已和家中音书断绝,过完冬天转眼就是立春时节。“断”是说跟家乡的联系断了,从音讯全无,时问久远两个角度表现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3)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此处诗人即将与亲人团聚,想打听家里的情况,但又担心因听到家里变故的消息而不能承受,表达了诗人矛盾而又复杂的思乡之苦。
故答案为:⑴ 经历;经过
⑵ 作者贬居岭外,思念亲人,又长期得不到家人的任何音讯,精神极为痛苦。
⑶ 矛盾的心理。因为一方面固然日夜在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却又时刻担心家人的命运,怕他们由于自己的牵累或其他原因遭到不幸。这种抒写,更显真切、耐人咀嚼。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意思,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词语的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结合对诗句的理解进行分析。
3.(2020七上·德惠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   。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答案】(1)陆游;边关
(2)“僵”“孤”意为年迈衰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意思对即可)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陆游。戍(shù)轮台:在新疆一带防守,这里指戍守边疆。戍,守卫。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是古代边防重地。此代指边关。
(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字词的理解。 诗的前两句直接写出了诗人自己的情思。“僵卧”道出了诗人的老迈境况,“孤村”表明与世隔绝的状态,一“僵”一“孤”,凄凉之极,为什么还“不自哀”呢?因为诗人的爱国热忱达到了忘我的程度,已经不把个人的身体健康和居住环境放在心上,而是“尚思为国戍轮台”,犹有“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气概。但是,他何尝不知道现实是残酷的,是不以人的意愿为转移的,他所能做的,只是“尚思”而已。这两句集中在一个“思”字上,表现出诗人坚定不移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念!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故答案为:⑴ 陆游 ;边关
⑵ “僵”“孤”意为年迈衰老,卧病在床,孤苦无助。表达了作者要为收复失地、统一国家而献身的强烈愿望。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基本内容的掌握,要求考生注意平时对基本的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积累。注意结合诗句,理解词语的含义。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炼字效果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结合诗句内容,结合全诗的意境,同时注意修辞手法的使用进行分析理解。
4..(2021七下·通榆期末)诗词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独怆然而涕下”中“独”字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答案】(1)孤独寂寞凄凉
(2)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知识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⑴、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完成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认真读诗,反复诵读,仔细分析诗中的内容,联系创作的背景抓住作者的感情,即可作答。
【点评】(1)本题考查词语的赏析。解答此题由把握词语的本义出发,结合具体的语境分析其表达情感的作用。
故答案为: 孤独寂寞凄凉
(2)本题考查诗句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其实就是对诗句的翻译,只是在用词上更具有文学色彩即可。
故答案为: 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
5.(2021七下·乾安月考)诗歌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1)听到《折杨柳》笛曲。
(2)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 此题考查对诗歌内容和重要词句的理解分析。解答本题,可先理解词语的本义,然后具体结合好词语所在的语境分析其意义。
(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时就要紧扣“情”或“景”,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把握诗歌所抒发的情感。一般答题方法是抓住诗中主要景物再现画面,从而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
【点评】(1)本题中,根据“闻折柳”所在的诗歌第三句的语境可知,它指的是“听到《折杨柳》笛曲。《折杨柳》,乐府《横吹曲辞》旧题。此首诗抒写的是女子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触景生情,引起了对征戍在外的丈夫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听到《折杨柳》笛曲。
(2)本首诗中,“柳”和“留”谐音,古人往往用“折柳”送别,有挽留,不舍之意,在这里“折柳”指的是《折杨柳》曲调,寓意惜别怀远之意。表达了诗人对家人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故答案为: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6.(2020七下·舒兰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却话巴山夜雨时”中“话”的意思是:   。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通过写实,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3)近体诗一般要避免字面重复,但本诗中“期”和“巴山夜雨”均重复出现。请你简要谈谈这种有意重复的作用。
【答案】(1)说
(2)示例:黑夜迷茫、秋雨绵绵,渲染出诗人漂泊在外不得归家的孤独、凄凉。
(3)示例: 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羁旅难归的愁苦;“巴山夜雨”一个是写实,一个是想象的温馨画面,重复出现形成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美。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
【解析】(1)“却话巴山夜雨时”意思是:相互诉说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因此,“话”的意思是“说”。
(2)“巴山夜雨涨秋池”是诗人告诉妻子自己身居的环境和心情。秋山夜雨,总是唤起离人的愁思,诗人用这个寄人离思的景物来表了他对妻子的无限思念。仿佛使人想象在一个秋天的某个秋雨缠绵的夜晚,池塘涨满了水,诗人独自在屋内倚床凝思。想着此时此刻妻子在家中的生活和心境;回忆他们从前在一起的共同生活,咀嚼着自己的孤独。
(3)“期”字两见,一为妻问,一为己答;妻问促其早归,己答叹其归期无准。表现了诗人羁旅难归的愁苦。“巴山夜雨”重出,一为客中实景,紧承己答;一为想象相逢时温馨的画面。“巴山夜雨”的重出,构成了音调与章法的回环往复之妙,恰切地表现了时间与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之美,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结合。
故答案为:⑴说
⑵ 示例:黑夜迷茫、秋雨绵绵,渲染出诗人漂泊在外不得归家的孤独、凄凉。
⑶ 示例: 两个“期”一问一答,写出诗人羁旅难归的愁苦;“巴山夜雨”一个是写实,一个是想象的温馨画面,重复出现形成时间和空间回环往复的意境美。
【点评】(1)本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义的能力,答题时一定要在理解句子意思的基础上再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2)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意境的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①熟悉一些典型的传统意象;②展开联想想象;③明确答题思路。只有在掌握了诗歌意境的相关常识的基础上,多积累,多训练,才能真正做到考场不慌,心中有数。
(3)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词的能力。炼词,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词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①解释该词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词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7.(2020七下·吉林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作者陈子昂是   时期的诗人。
(2)诗中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3)请描绘一下诗中后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答案】(1)唐代
(2)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3)示例: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没有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实在令人感到孤单寂寞,一时悲从中来,不禁热泪滚滚。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意象;诗句与人
【解析】⑴本题考查文学常识。陈子昂,字伯玉,唐代文学家、诗人,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后世称陈拾遗,与李白、孟浩然等十人合称仙宗十友,其诗风骨峥嵘,寓意深远,苍劲有力。
⑵本题考查理解重点诗句内容。阅读诗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意思是:向前看不见古之贤君,向后望不见当今明主。诗歌运用反复、用典的手法。诗人登上这古老的幽州台,因而想起了古代燕昭王求士,筑金台,招揽天下贤人。感慨自己生不逢时,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壮志未酬的思想感情。
⑶此题考查的是描述画面的能力。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诗意化。此题扣住“悠悠”、“怆然”、“涕”展开即可。示例:我登上幽州台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着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
故答案为:⑴ 、唐代
⑵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⑶ 示例: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没有一个能赏识人才的君主,实在令人感到孤单寂寞,一时悲从中来,不禁热泪滚滚。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学常识的能力。文学常识涉及到古今中外众多的作家、作品、体裁和写作技法,零散琐碎,繁多庞杂。这么多的内容,要想掌握它,确非易事。大家平时就注意搜集、归纳、整理。只要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就能集腋成裘,积沙成塔;再加上常看常记,烂熟于心,考试时定能得心应手,左右逢源,正确地完成此类考题。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需要在把握全诗的基础上,抓住关键词句再做具体分析。
⑶此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首先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作,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8.(2020八上·九台期末)品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从   和   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答案】(1)听觉;视觉
(2)C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阴寒惨切的战地气氛。“角声满天秋色里”,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是听觉。“塞上燕脂凝夜紫”,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是视觉。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
(2)C. 有误。“鼓寒”“不起”是指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结合“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可知,写出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
故答案为:⑴ 听觉;视觉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熟读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结合题意,理解诗句的意思。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辨析的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悟诗歌,理解诗意,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赏析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进行理解辨析,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判断正误。
9.(2021八上·永吉月考)诗歌赏析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
【答案】(1)“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例②:“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他用“连三月”极言战争时间之长 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和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知识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
【解析】⑴本题考查品味语言特色中的“炼字”型。解答此类题目时基本思路应首先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意思(字面意思和实质意思)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最后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情感。
⑵本题考查多角度赏析名句。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诗句描写了怎样的内容,然后从修辞手法、内容主旨、哲理等方面对诗句进行赏析。从修辞角度赏析,要答出该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及手法的作用;从内容主旨方面赏析,需要充分理解诗歌的内容,写出该诗句表达出诗人怎样的胸襟;从哲理角度赏析,则需要答出该诗句蕴含的哲理。
【点评】(1)本题考查诗歌的炼字。 “城春草木深”意为春天来了,人烟稀少的长安城里草木茂密。其中,“深” 字写出了春天的长安城乱草丛生的景象,这样的景象不禁令人满目凄然。在当时长安沦陷、国家破碎的情况下,作者寄情于悲景,表达了作者忧国伤时的感情。
故答案为: “破”字用得好。一个“破”字,写出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的景象,使人触目惊心。例②:“深”字用得好。一个“深”字,写出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景象,令人满目凄然。
(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从诗句表达情感的角度分析,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表现了亲人之间互通消息的艰难, 集中深刻地表现作者反对战争、渴望和平的愿望。
故答案为: 他用“连三月”极言战争时间之长 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他忧国伤时和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
10.(2021七上·吉林期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歌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诗人怎样的处境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后两句的内容。
(3)这首诗陆游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围绕“孤苦无助、凄凉”其中一点作答,意思相近即可。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2)示例:夜将尽了,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雨的声音,迷迷糊糊地梦见,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出征北方疆场)。意思对即可。
(3)围绕“报效祖国的爱国之情”作答即可。示例:感人至深的报国之志和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考生要遵循阅读诗句,对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和感悟,体会诗人的处境和心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运用生动形象的语句加以描绘。
(3)本题考查学生对诗人思想情感的理解。解答时要求学生在整体感知诗歌内容,结合诗人写作背景以及关键诗句、词语的基础上,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正确进行表达。
【点评】(1)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的理解。“僵卧孤村”四字写出了作者此时凄凉的境遇。“僵"字写年迈,写肌骨衰老,“卧”字写多病,写常在床蓐;“孤”字写生活孤苦,不仅居处偏僻,而且思想苦闷,没有知音;“村”写诗人贫困村居,过着荒村野老的凄苦生活。四字写出了作者罢官回乡后处境寂寞、窘迫、冷落的生活现状,笼罩着一种悲哀的气氛。
(2)此题考查的是对诗句内容的理解。解答此类试题时,首先要疏通文意,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恰当的形容词加以描绘即可。示例:深夜里,我躺在床上听到那风吹雨打的声音,迷迷糊糊中,仿佛感觉自己骑着披着铁甲的战马跨过冰封的河流征战在疆场上。
(3)此题考查的是对诗人感情的理解。这首诗情感激昂,精神饱满。诗的首句“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写作者晚年境遇困顿,身体衰弱,但并没有哀伤自己,而是想着从军奔赴边疆,跨战马,抗击敌人进犯。“夜阑卧听风吹雨’"紧承上两句。
因“思”而夜阑不能成眠,不能眠就更真切地感知自然界的风吹雨打声,由自然界的风雨又想到国家的风雨飘摇,由国家的风雨飘摇自然又会联想到战争的风云、壮年的军旅生活。最后“铁马冰河入梦来'正是诗人日夜所思的结果,深沉地表达了作者收复国土、报效祖国的壮志和那种“年既老而不衰”的矢志不渝精神,向读者展示了诗人的一片赤胆忠心。
11.(2020九上·舒兰期末)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 游 湖
宋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雨断桥人不渡”中“断”的意思是   
(2)“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3)“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答案】(1)阻断、淹没
(2)“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桃花沾满春雨的可爱情形。
(3)表达了作者感受到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的喜悦的心情。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体味古诗词曲的遣词;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春雨断桥人不渡”意思是:下了几天雨,河水涨起来淹没了小桥,人不能过河。“断”的意思是阻断、淹没。
(2)诗中“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的“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后贴着水面的情景(或:桃花倒映在水中,岸上、水中的桃花连成一片,充满了生机的情景。表明刚下过春雨,桃花是湿的,形象地表现了“桃花带雨”的动人神态、意趣);另一方面表达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3)诗人通过写燕子归来,桃花盛开,描绘出春日湖光美景,通过春雨断桥,小舟摆渡来突出湖水上涨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热爱大自然,喜欢美丽的春天,抒发了作者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⑴ 阻断、淹没
⑵ “蘸”字,运用拟人手法,一方面生动形象地写出桃花开得繁密,把树枝压弯了后贴着水面的情景,另一方面也表明桃花沾满春雨的可爱情形。
⑶ 表达了作者感受到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的喜悦的心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字词含义,注意结合句意理解词义。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精练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⑶此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
12.(2021八下·宽城期末)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完成各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下列表述中正确的项是(   )
①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后,体现作者当时的惶恐与孤寂。
②词的上阙描写了所见之景,渲染了清冷凄清的氛围。
③下阙运用象征手法,看似写孤鸿,实际是写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④总体而言,本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狂放不羁的后悔,以及孤单独居的无奈。
(2)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带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是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用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叫“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即着我的主观感彩的客观物象是为意象。本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意象有哪些?请结合一处简要分析。
【答案】(1)①②③
(2)示例,意象:孤鸿。孤鸿是词人的写照,孤鸿的若有若无,及“惊起”的动作,表现出作者心境的孤独。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
(2)本题考查了学生对诗歌内容及诗句赏析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写作背景,在此基础上了解古诗内容,再对诗句进行赏析。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主要内容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主要内容,从诗歌的结构内容方面进行具体分析,重点把握诗歌的表达意蕴。结合写作背景“这首词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可知诗中的“孤鸿”就是喻指诗人自己,“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徘徊不定的情绪;“惊”明写孤鸿的惊恐害怕,暗写诗人遭受政治打击的不安与惊恐;“有恨无人省”写出诗人无人埋怨,独抱幽恨的苦痛;“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面写孤鸿拣尽寒枝都不肯栖息,只得归宿于荒凉的沙洲,实际是诗人借孤鸿抒发自己宁愿承受孤独寂寥的贬谪处境,也不愿随波逐流的孤傲高洁情怀。故选:①②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这首词是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可知诗中的“孤鸿”就是喻指诗人自己,“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徘徊不定的情绪;“惊”明写孤鸿的惊恐害怕,暗写诗人遭受政治打击的不安与惊恐。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2)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答案】(1)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
(2)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体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
【知识点】把握古诗词曲的内容;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艺术特色的理解。认真阅读诗歌,“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一句从视觉、听觉或色彩、声音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抒情方式和情感的把握。“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诗人发出自己的感慨,直抒胸臆。同时也体现了举国上下尚武好战的一往无前、战无不胜的民族心态;体现了作者忠君报国和建功立业的思想。
【点评】两道题分别考查了对诗歌艺术特色的把握理解和对表达方式、情感的认识。需要考生再反复朗诵诗歌,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之外,还要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同时还要认真分析其艺术特色,掌握一定的分析技巧。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   。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简要赏析。
【答案】(1)爱国热情
(2)角度一,意境雄浑。运用想象的黑云和日光来造境造意,色彩浓烈,想象奇特。角度二,巧用修辞。运用比喻和夸张渲染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运用对偶,音韵和谐。角度三,感情浓郁。歌颂守边将士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知识点】古诗词曲的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古诗词曲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主题思想的把握。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很容易知道本诗的主题就是突出了将士们高昂士气和爱国热情。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名句的赏析能力。赏析诗歌可从修辞、遣词炼字等方面入手,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点评】诗歌鉴赏题,通常以情感、赏析名句、炼字为主。尤其后者,需要考生注意答题技巧,规范化答题。如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哪个字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了什么,从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初中语文中考二轮复习 专题06 古诗词鉴赏
对记诵积累有具体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背诵优秀诗文80篇。能正确理解并默写要求背诵的诗文名句;掌握古诗文有关的文体和文学知识;正确划分浅易古诗文的朗读节奏;初步鉴赏浅易的古诗词。
诗词鉴赏考查学生对课外古诗词的阅读和鉴赏。
所考查的对象侧重于诗词曲的理解,主要题型在于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和作者的情感,以及重点诗句、字词的理解和把握。
答题策略:
(1)描绘画面,分析意境:
方法:抓住主要景物,运用联想和想象,加以扩展再现,再用一两个双音节词准确地概括画面的特点、情调、氛围即可。常用词语有:孤寂、冷清(凄清、冷寂、凄凉)、恬静(恬淡、幽静、静谧)、优美(清幽、清新、秀丽)、雄浑壮阔、萧瑟、肃穆等。
意境常见的表达一般用二个双音节词,共四个字,例如:
雄浑壮丽、幽清明净、沉郁孤愁、和谐静谧、开阔苍凉、高远辽阔、孤寂清冷、清新明丽、肃杀荒凉、朴素自然、清新飘逸、华美艳丽、雄健高昂、悲壮苍凉、生机勃勃、萧瑟凄清、繁华热闹、雄浑壮丽、迷蒙飘渺等。
(2)表达技巧:
抒情方式:
a.直接抒情(直抒胸臆)
b.间接抒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物抒怀、托物寓理、感物伤怀等)
表现手法:
烘托(反衬)、对比、象征、联想、想象、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用典、白描、言此及彼、意在言外、由远及近、由上而下、远望近观等。
修辞手法:
比兴、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对偶、设问、反复、反问、互文等。
(附 解题格式:揭示手法+分析表达作用)
答题思路:
准确指出写作手法;结合诗句分析写作手法;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对象的什么特点;分析表达技巧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或揭示了什么道理。
注:诗词中表达技巧大多借助于对名句进行赏析
(3)赏析语言
答题思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总之要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
赏析思想内容
答题思路:分析表达的情感;揭示蕴含的哲理(常见于哲理诗,结合诗句准确概括即可)。
答题格式:诗歌通过描写了什么景色或刻画了什么人物等,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例1.(2020八下·舒兰期末)阅读下面诗歌,回答问题。
渡荆门送别(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1)本诗记下了作者初次离开故乡时的观感和情思,其中最能表现他对故乡依依不舍之情的一个字是   。
(2)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随”“入”两字用的很精妙。请简要分析这两字好在哪里。
(3)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例2.(2020八上·吉林期末)阅读下面诗歇。完成答题。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1)“清辉玉臂寒”中“清辉”的意思是:   。
(2)请赏析“城春草木深”一句中的“深”字的妙处。
(3)《春望》与《月夜》都是杜诗中的名作,也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上各有什么异同。
1.(2023七上·德惠月考)古诗文阅读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2).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2.(2020七上·舒兰期末)诗歌鉴赏
渡 汉 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注释)①这首诗写于作者贬谪岭南(今广东一带)后,逃归的途中。
(1)“经冬复历春”中“历”的意思是:   
(2)诗歌前两句里的“绝”和“复”反映诗人在贬谪期间怎样的生活状况
(3)按常理说,后两句似乎写成“近乡情更切,急欲问来人”更恰当。诗中的“怯”和“不敢” 反映了怎样的心理
3.(2020七上·德惠期末)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边题目。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时期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诗中的“轮台”在这里代指   。
(2)诗中“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4..(2021七下·通榆期末)诗词赏析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独怆然而涕下”中“独”字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
(2)请描绘一下“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个画面。
5.(2021七下·乾安月考)诗歌阅读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诗中的“闻折柳”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6.(2020七下·舒兰期末)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1)“却话巴山夜雨时”中“话”的意思是:   。
(2)“巴山夜雨涨秋池”一句通过写实,营造了怎样的气氛?
(3)近体诗一般要避免字面重复,但本诗中“期”和“巴山夜雨”均重复出现。请你简要谈谈这种有意重复的作用。
7.(2020七下·吉林期末)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问题。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1)作者陈子昂是   时期的诗人。
(2)诗中表现作者怀才不遇的诗句是    
(3)请描绘一下诗中后两句所展现的画面。
8.(2020八上·九台期末)品读李贺的《雁门太守行》,回答问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分别从   和   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场面。
(2)下面选项中,对本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首联“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惨烈做铺垫。
C.颈联“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此句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
D.尾联“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9.(2021八上·永吉月考)诗歌赏析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你认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哪个字用得好?请作简要赏析。
(2)赏析“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一名句。
10.(2021七上·吉林期末)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宋]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1)诗歌以“僵卧孤村”开篇,写出风雨夜诗人怎样的处境
(2)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后两句的内容。
(3)这首诗陆游借写风雨梦境,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11.(2020九上·舒兰期末)阅读古诗,回答问题。
春 游 湖
宋 徐俯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1)“春雨断桥人不渡”中“断”的意思是   
(2)“夹岸桃花蘸水开”的“蘸”字,用的十分传神,请作简要赏析。
(3)“小舟撑出柳阴来”一句,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12.(2021八下·宽城期末)阅读下面课外古诗,完成各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下列表述中正确的项是(   )
①本词写于作者被贬黄州后,体现作者当时的惶恐与孤寂。
②词的上阙描写了所见之景,渲染了清冷凄清的氛围。
③下阙运用象征手法,看似写孤鸿,实际是写作者复杂的内心情感。
④总体而言,本词表达了作者对自己狂放不羁的后悔,以及孤单独居的无奈。
(2)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带着诗人思想感情的客观物象,是经过诗人的感情活动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用王国维先生的一句话叫“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即着我的主观感彩的客观物象是为意象。本词中体现作者情感的意象有哪些?请结合一处简要分析。
1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从军行
杨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1)“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从哪两个方面描绘了激烈悲壮的战争场面?
(2)最后两句采用了怎样的抒情方式?表现了怎样的现实和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1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这是一首以边塞战争为题材的诗,突出了将士的高昂士气和   。
(2)“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历来为人传诵。请自选一个角度,对它作简要赏析。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