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31张PPT。故 都 的 秋郁 达 夫 “ 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
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毛泽东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 甫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 永你眼中的秋是怎样的?名家看“秋天”——
老舍说:“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济
南的秋天》
林语堂说:“秋是代表成熟。”(《秋天
的况味》)
郁达夫看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
(《故都的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1913年留学日本,曾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曾与与郭沫若、成仿吾、张资平等人发起组织“创造社”。抗战爆发后,赴武汉参加抗日救国运动,后在南洋从事抗日工作,一九四五年九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苏门达腊。
关于作者主要作品有《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
《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
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
向封建社会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也带
有颓废情绪。其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触,文笔
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七卷)、
《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集》
和《郁达夫选集》等。
写作背景 1931年9月18日后,由于白色
恐怖的威胁,郁达夫离开上海避居
杭州,写了大量的寄情山水、排遣
郁闷的散文。《故都的秋》便是再
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写下的优美
散文。
解题:
看课文标题,指出中心语是什么?本文的写作重点是什么?明确:中心语是“秋”,本文的写作重点是故都特有的秋色。问:作者为什么不称“北平的秋”而叫“故都的秋”呢?“故都”之“故”有落寞沧桑之意,“故都”有一种文化的厚重感、历史的沧桑感。从标题来看,文章描写的是故都的秋景,这是一篇饱含深情的情景交融的散文。快速阅读课文,完成思考 1、故都的秋有何特色(找出这篇散文的“文眼”)?2、这些特色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明确:
“北国的秋,却特别的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
3至11段是集中描写特色的段落。 思考:
作者绘声绘色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秋景图?请用简单的几个字概括一下。 具体研习课文3-11自然段庭院秋景 秋槐落蕊秋蝉残声闲人话秋 清 秋 佳 果 问:3-11段呈现色彩的词语有哪些?明确:
芦花、柳影、夜月、青天、蓝朵、
落蕊、枣子……还有“青布单衣” 这些秋景是如何呈现故都之秋的“清、静和悲凉”的?——破屋、破壁腰、碧绿的天色(正面衬托清)
——驯鸽的飞声(反面衬托静)、数日光、静对蓝朵(心静)
——蓝朵、日光、秋色、秋草清
静
悲凉作者所选的秋景,无不带着深深的个人烙印。无论是芦花、柳影、虫唱、夜月和钟声,还是那浓茶、天色、飞声、日光、蓝朵和秋草,不仅会让作者感受到十足的秋意,也会让我们感受到十分的秋意。在这秋意中,无不让人感受到清净淡雅、朴素闲适、幽静幽远而又悲凉的秋味。请问:3-11段描写的声音有哪些?明确:
驯鸽的飞声、落蕊清扫声、秋蝉的残声、“息列索落”的雨声、闲人的话凉声……
声声慢·秋声 (南宋)蒋捷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 愁人 ”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落蕊清扫声”给作者的感觉是怎样的?细腻:极微细极柔软 萧瑟清净
清闲:踏蕊、观丝纹 凄清闲逸 (视、听、嗅、触觉)
落寞: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 孤独悲凉那么,作者笔下的秋蝉的鸣叫,会引起我们怎样的感受? 冷清、哀怨、忧伤、忧愁 第6-10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都市闲人?他们的衣着,他们的闲散,他们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的互答,表现出一股衰朽之气,再配以冷雨后落寞的斜阳背景,正好传达出了秋的悲凉——凉味。反映了作者刻意追求的悲凉情趣。请问: 第12段的大段议论写了什么内容?其作用是什么? 这一段通过古今中外的引证,说明感秋处处有,而中国的文人最为突出,而秋的深味非北方莫属,这样写还是为了突出北国之秋。也使整篇文章的情、景、理相互交融,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 思考:文章的标题为《故都的秋》,可第二段与倒数第二段却写了南国的秋,为什么? 作者借南国的秋的温、润、慢,通过对比突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是南国之秋所无法比拟的,从而,突出作者对它的热爱之情。 拓展思考:1、如何理解“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一组比喻? 2、在故都,“秋”可写的东西很多,有火一样的香山红叶,有明镜般的昆明湖水,有诗境似的陶然亭……这些何尝不能映出“秋”的倩影,而作者为什么偏偏写了那样的秋色呢? 明确:作者正是以情驭景,借景抒怀,情景交融地进行创作的,这是作品成功的缘由,很值得我们借鉴。 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写景散文,主体部分写了秋的特色,又通过对比、议论加以突出,使得文章情、景、理水乳交融,美丽而不肤浅,成为现代散文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课后作业: 请以“我眼中的秋”为话题写一篇描写故乡秋的散文,表达你或喜或悲的心情。要求做到缘情写景,景随情迁,突出情景浑然一体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