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长沙周南梅溪湖中学2023年初三年级上学期历史全真模拟试卷
一、nbsp;、选择题(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以上出自《论语·为政》的论述体现的是( )
A.孔子的“德政” B.老子的“无为而治”
C.孟子的“仁政” D.韩非子的“中央集权”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方面主张“以德治国”,题干体现了孔子的“德政”,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老子的“无为而治”,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孟子的“仁政”,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韩非子的“中央集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图一到图二,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图一
图二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特征,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一东汉形势图可知,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根据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可知,这一时期国家有统一走向分裂,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C项符合题意;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图三的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早期的鸡冠壶仿马背上携带用以盛水、乳、酒等液体的容器马盂。后来鸡冠壶逐渐变化,变成底部加固足和带提梁式,这种鸡冠壶便于室内生活,可以放在桌上或地上。鸡冠壶的变化,反映了( )
图三
A.契丹民族接受汉人习俗的变化 B.辽朝手工业的发展
C.辽与北宋由对峙走向友好交往 D.契丹民族审美的变化
【答案】A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早期的鸡冠壶仿马背上携带用以盛水、乳、酒等液体的容器马盂。后来鸡冠壶逐渐变化,变成底部加固足和带提梁式,这种鸡冠壶便于室内生活,可以放在桌上或地上。”和结合所学可知,受汉族影响,契丹族从游牧逐水草而居到逐步农耕定居,早期的鸡冠壶形似马盂,后来便于室内生活,体现了契丹民族接受汉人习俗的变化,A项符合题意;
B:辽朝手工业的发展不是题干主旨,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辽与北宋由对峙走向友好交往,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契丹民族审美的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4.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这体现了(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农抑商思想
C.“天朝上国”的观念 D.“重商主义”思想
【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A: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措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贵五谷而贱金玉”可知,宋应星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B项符合题意;
C:“天朝上国”的观念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重商主义”思想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思想,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5.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李德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在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调集红军主力与优势敌军决战。敌人分路向中央苏区首都瑞金进攻后,他又分兵御敌,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以上史事是红军长征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国民党集合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李德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地点,在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寸士”等口号,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题干体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过程,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长征的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长征的相关史实。
6.古埃及的法老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在这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 )
A.国王的无限权力
B.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
C.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D.王权的逐渐衰落
【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可知,国王的权利越来越小,王权逐渐衰落,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古埃及的法老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和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权利的象征,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逐渐衰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埃及金字塔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7.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特点是( )
A.分权制衡 B.人民为中心 C.政教合一 D.君权神授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分权制衡,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人民为中心,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可知,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特点是政教合一,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君权神授,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特点。
8.“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此作为奋斗目标的文献是(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共产党宣言》
【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A:美国独立战争颁布《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A项不符合题意;
B:法国大革命时期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B项不符合题意;
C: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以及意义。
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 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材料说明此时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主要在于( )
A.领土纷争 B.意识形态不同
C.海外殖民地的争夺 D.政治制度不同
【答案】C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解析】【分析】A:领土纷争不是英德国之间的主要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
B:意识形态不同不是英德国之间的主要矛盾,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和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美、德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二,超过了老牌帝国英国、法国,但是美德所占殖民地比英法少,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每权和瓜分殖民地,C项符合题意;
D:政治制度不同不是英德国之间的主要矛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相关史实。
10.“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以此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 B.世贸组织
C.国际红十字会 D.欧盟
【答案】A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和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A项符合题意;
B:世贸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国际红十字会在国际性或非国际性的武装冲突和内乱中,以中立者的身份,开展保护和救助战争和冲突受害者的人道主义活动,C项不符合题意;
D:欧盟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是一个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联合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联合国的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11.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出土了3000 多件随葬品,它们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生活、医疗和防腐技术,具有重要价值。其主人是( )
A.湖湘文化开启者“贾谊” B.长沙国丞相利仓及其家属
C.“草书独步天下”的怀素 D.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代表王船山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和思想家,与题干“长沙马王堆”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B项符合题意;
C:怀素是中国唐代书法家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王船山是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12.以《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经典代表剧目为代表的湖南地方剧种是( )
A.京剧 B.豫剧 C.黄梅戏 D.花鼓戏
【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A:京剧形成于北京,是北京的剧种,A项不符合题意;
B:豫剧是河南省地方戏,B项不符合题意;
C:黄梅戏最初起源于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多云山区,后来在安徽省发扬光大,成为安徽境内的大剧种,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代表作品有《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湖南地方剧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0分,第14、15、16题各14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连续性及疆域的延续性基本保持着向心力。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必须伸展到整个中国文明的广阔疆域,必须包纳所有作为中国文明的分子的全体子民,不论其属于哪一个民族。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和历代疆域的关系》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用两个统一的王朝的史实来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流畅,200字左右)
【答案】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历史上统一的王朝有秦朝和隋朝,这两个朝代的统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统一度量衡、文字等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秦朝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实行了焚书坑儒等措施,统一了思想,加强了文化认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国家的统一。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通过以上史实可以看出,秦朝和隋朝的统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政治制度、军事力量、文化认同和经济发展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秦灭六国;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历史上统一的王朝有秦朝和隋朝,这两个朝代的统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统一度量衡、文字等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秦朝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实行了焚书坑儒等措施,统一了思想,加强了文化认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国家的统一。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通过以上史实可以看出,秦朝和隋朝的统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政治制度、军事力量、文化认同和经济发展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图片材料分析解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选取有关事件论述,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4.近代以来数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进行救国救民的英勇斗争,民族意识逐步觉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求御敌之道。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 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投入抗战。东北地区的满族、朝鲜族等积极投身各种抗日团体和抗日义勇军。东北、华北等地的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先后成立了蒙边骑兵、蒙汉同盟军、蒙汉抗日游击队等,对日开展武装斗争。西藏宗教领袖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和第十三世达赖喇嘛通电全国,声讨日本侵略罪行。新疆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各族人民掀起了大规模募捐活动,支援抗日前线。壮族、苗族、瑶族、仫佬族、京族、黎族、布依族、水族、高山族、畲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都通过各种方式参加了抗日斗争。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可能了解到西方国家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哪些“形势” 此时期哪一位湖南进步思想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爱国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综上,请你谈谈对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认识。
【答案】(1)形势:经济上工业革命开展,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思想家:魏源。
(2)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内涵:民主进步,忧国忧民,奋发团结,敢于斗争,乐于奉献。
(3)原因:广大人民积极支援和参加抗战。认识:民族意识觉醒成为推动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近代化探索的精神动力。
【知识点】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求御敌之道。”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经济上工业革命开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鸦片战争前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湖南进步思想家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和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爱国主义的内涵是民主进步,忧国忧民,奋发团结,敢于斗争,乐于奉献。
(3)根据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投入抗战。……壮族、苗族、瑶族、仫佬族、京族、黎族、布依族、水族、高山族、畲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都通过各种方式参加了抗日斗争。”可知,广大人民积极支援和参加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第二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意识觉醒成为推动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近代化探索的精神动力。
故答案为:
(1)形势:经济上工业革命开展,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思想家:魏源。
(2)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内涵:民主进步,忧国忧民,奋发团结,敢于斗争,乐于奉献。
(3)原因:广大人民积极支援和参加抗战。认识:民族意识觉醒成为推动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近代化探索的精神动力。
【点评】(1)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近代国际国内的社会形势。
(2)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解答时,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农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使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开始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邓小平认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必须看到: 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邓小平说得这两个特点主要是指农村。邓小平指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因此,邓小平感到:农村既是改革最落后的地方,也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地方。
——赵丰《在历史的拐点上: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土地改革是如何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在农村“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与之相比,标志着苏联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事件是什么
(3)在历史的拐点土,党中央针对农村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地方”,实行了什么政策 它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分配方式上有何不同
【答案】(1)必要性: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极不合理,是中华民族贫困落后的原因;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对土地有着迫切的需求;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调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
(2)具体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事件: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3)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有很大自主性,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和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
(2)根据材料二“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开始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中国在农村“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召开的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根据材料三“邓小平感到:农村既是改革最落后的地方,也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地方。”和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有很大自主性,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故答案为:
(1)必要性: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极不合理,是中华民族贫困落后的原因;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对土地有着迫切的需求;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调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
(2)具体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事件: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3)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有很大自主性,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3)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 欧洲的崛起是思想、政治、经济、国际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开始,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称之为“旧制度”。他们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昧的里暗。这场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
——部编《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17 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 扩大,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种生产领域的这种革命性变化就是“工业革命”。 ……从18 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 等国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部编《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欧共体成立后,联邦德国和法国等成员国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会理利用料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这些国家也逐渐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为西欧和平发展创选了条件。
——部编《中国历史》丸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思想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其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政治因素。据材料二回答,18世纪后期起法、德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意义。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至少写两点)
【答案】(1)主要内容: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味的黑暗。关系: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政治因素: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局稳定,成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原因:18世纪后期起法、德发展的原因是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进行工业革命。
(3)意义:欧洲走向联合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有助于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因素:思想解放、制度变革、经济变革等。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8世纪开始,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称之为‘旧制度’。他们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昧的里暗。这场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和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国王路易十五实施的加重税收等措施阳碍了资本义的发展。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称之为“旧制度”。他们警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味的黑暗。这场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根据材料二“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种生产领域的这种革命性变化就是‘工业革命’。”可知,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局稳定,成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根据材料二“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可知,18世纪后期起法、德发展的原因是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进行工业革命。
(3)根据材料三“欧共体成立后,联邦德国和法国等成员国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会理利用料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这些国家也逐渐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为西欧和平发展创选了条件。”可知,欧洲走向联合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有助于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根据以上材料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思想解放,材料二反映了制度变革和经济变革。
故答案为:
(1)主要内容: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味的黑暗。关系: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政治因素: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局稳定,成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原因:18世纪后期起法、德发展的原因是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进行工业革命。
(3)意义:欧洲走向联合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有助于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因素:思想解放、制度变革、经济变革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2)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3)本题考查欧洲走向联合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 / 1湖南长沙周南梅溪湖中学2023年初三年级上学期历史全真模拟试卷
一、nbsp;、选择题(每小题有且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4分,共48分)
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以上出自《论语·为政》的论述体现的是( )
A.孔子的“德政” B.老子的“无为而治”
C.孟子的“仁政” D.韩非子的“中央集权”
2.图一到图二,体现的时代特征是( )
图一
图二
A.早期国家的产生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
C.政权分立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3.图三的鸡冠壶是辽代特有的陶瓷器型。早期的鸡冠壶仿马背上携带用以盛水、乳、酒等液体的容器马盂。后来鸡冠壶逐渐变化,变成底部加固足和带提梁式,这种鸡冠壶便于室内生活,可以放在桌上或地上。鸡冠壶的变化,反映了( )
图三
A.契丹民族接受汉人习俗的变化 B.辽朝手工业的发展
C.辽与北宋由对峙走向友好交往 D.契丹民族审美的变化
4.宋应星在《天工开物》的序言中说:“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这体现了( )
A.休养生息政策 B.重农抑商思想
C.“天朝上国”的观念 D.“重商主义”思想
5.第五次反“围剿”开始时,李德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据点。在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寸土”“胜利或者死亡”等口号,调集红军主力与优势敌军决战。敌人分路向中央苏区首都瑞金进攻后,他又分兵御敌,使红军处处被动挨打。以上史事是红军长征的( )
A.背景 B.目的 C.过程 D.影响
6.古埃及的法老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在这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 )
A.国王的无限权力
B.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
C.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D.王权的逐渐衰落
7.阿拉伯帝国实行哈里发中央集权统治。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材料体现了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特点是( )
A.分权制衡 B.人民为中心 C.政教合一 D.君权神授
8.“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以此作为奋斗目标的文献是( )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D.《共产党宣言》
9.第一次世界大战前, 一位德国大臣说:“皇上首要的和基本的思想就是粉碎英国的霸权,以有利于德国。” 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材料说明此时英国与德国之间的矛盾主要在于( )
A.领土纷争 B.意识形态不同
C.海外殖民地的争夺 D.政治制度不同
10.“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以此为宗旨的国际组织是( )
A.联合国 B.世贸组织
C.国际红十字会 D.欧盟
11.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出土了3000 多件随葬品,它们对研究古代的社会生活、医疗和防腐技术,具有重要价值。其主人是( )
A.湖湘文化开启者“贾谊” B.长沙国丞相利仓及其家属
C.“草书独步天下”的怀素 D.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代表王船山
12.以《刘海砍樵》《打铜锣》《补锅》等经典代表剧目为代表的湖南地方剧种是( )
A.京剧 B.豫剧 C.黄梅戏 D.花鼓戏
二、非选择题(第13题10分,第14、15、16题各14分,共52分)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历史上的各个民族对中国政治和文化的连续性及疆域的延续性基本保持着向心力。中央集权的政治秩序必须伸展到整个中国文明的广阔疆域,必须包纳所有作为中国文明的分子的全体子民,不论其属于哪一个民族。
———成崇德《论清朝疆域形成和历代疆域的关系》
依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的内容,用两个统一的王朝的史实来说明“统一多民族国家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 (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流畅,200字左右)
14.近代以来数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地进行救国救民的英勇斗争,民族意识逐步觉醒。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求御敌之道。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材料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 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中国存亡,就在此一举了!今与全国同胞立两个信条道:中国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断送!中国的人民可以杀戮而不可以低头!国亡了!同胞起来呀!
——《北京学界全体宣言》
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投入抗战。东北地区的满族、朝鲜族等积极投身各种抗日团体和抗日义勇军。东北、华北等地的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先后成立了蒙边骑兵、蒙汉同盟军、蒙汉抗日游击队等,对日开展武装斗争。西藏宗教领袖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和第十三世达赖喇嘛通电全国,声讨日本侵略罪行。新疆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各族人民掀起了大规模募捐活动,支援抗日前线。壮族、苗族、瑶族、仫佬族、京族、黎族、布依族、水族、高山族、畲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都通过各种方式参加了抗日斗争。
——部编《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1)材料一中的“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可能了解到西方国家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哪些“形势” 此时期哪一位湖南进步思想家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材料二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爱国主义的内涵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分析抗日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综上,请你谈谈对中国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认识。
1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农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
——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材料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中国面临着怎样从一个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并使全国各族人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问题….….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开始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邓小平认为,要使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至少有两个重要特点必须看到: 一是底子薄,二是人口多、耕地少。邓小平说得这两个特点主要是指农村。邓小平指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因此,邓小平感到:农村既是改革最落后的地方,也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地方。
——赵丰《在历史的拐点上: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是什么 土地改革是如何调整农村生产关系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在农村“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方式是什么 与之相比,标志着苏联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事件是什么
(3)在历史的拐点土,党中央针对农村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地方”,实行了什么政策 它与苏联的农业集体化在分配方式上有何不同
16. 欧洲的崛起是思想、政治、经济、国际等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世纪开始,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称之为“旧制度”。他们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昧的里暗。这场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
——部编《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二:17 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 扩大,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种生产领域的这种革命性变化就是“工业革命”。 ……从18 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 等国先后进行工业革命。
——部编《中国历史》九年级上册
材料三:欧共体成立后,联邦德国和法国等成员国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会理利用料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这些国家也逐渐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为西欧和平发展创选了条件。
——部编《中国历史》丸年级下册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场思想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结合所学分析其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
(2)根据材料二,指出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政治因素。据材料二回答,18世纪后期起法、德发展的原因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概括欧洲走向联合的意义。综合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欧洲崛起的因素有哪些 (至少写两点)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有耻且格。”和结合所学可知,孔子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方面主张“以德治国”,题干体现了孔子的“德政”,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老子的“无为而治”,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孟子的“仁政”,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韩非子的“中央集权”,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主张,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2.【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A:早期国家的产生是夏商周时期的时代特征,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是秦汉时期的特征,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图一东汉形势图可知,这一时期国家统一,根据图三国鼎立形势图可知,这一时期国家有统一走向分裂,体现的时代特征是政权分立,C项符合题意;
D: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是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三国时期的时代特征及学生的识记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答案】A
【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辽与北宋的和战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早期的鸡冠壶仿马背上携带用以盛水、乳、酒等液体的容器马盂。后来鸡冠壶逐渐变化,变成底部加固足和带提梁式,这种鸡冠壶便于室内生活,可以放在桌上或地上。”和结合所学可知,受汉族影响,契丹族从游牧逐水草而居到逐步农耕定居,早期的鸡冠壶形似马盂,后来便于室内生活,体现了契丹民族接受汉人习俗的变化,A项符合题意;
B:辽朝手工业的发展不是题干主旨,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体现辽与北宋由对峙走向友好交往,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契丹民族审美的变化,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4.【答案】B
【知识点】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纲目》、《天工开物》、《农政全书》
【解析】【分析】A:休养生息政策是西汉初年实行的措施,与题干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题干“贵五谷而贱金玉”可知,宋应星把谷物类放在前面,而把珠玉类置于最后,体现了重农抑商思想,B项符合题意;
C:“天朝上国”的观念与题干无关,C项不符合题意;
D:“重商主义”思想与题干无关,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重农抑商思想,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5.【答案】A
【知识点】红军长征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和结合所学可知,1933年,国民党集合50万大军对中央革命根据地进行第五次围剿,由于李德等人提出“御敌于国门之外”的口号,命令红军进攻敌人守备坚固的地点,在红军遭到重大损失后,又提出“不让敌人侵占寸士”等口号,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题干体现了红军长征的背景,A项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目的,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过程,C项不符合题意;
D:题干未涉及影响,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主要考查长征的背景,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识记长征的相关史实。
6.【答案】D
【知识点】古埃及文明;金字塔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可知,国王的权利越来越小,王权逐渐衰落,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涉及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B项不符合题意;
C:题干未涉及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题干“古埃及的法老集军、政、财、神等大权于一身,金字塔是法老的陵墓。古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和结合所学可知,金字塔是古埃及国王权利的象征,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逐渐衰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古埃及金字塔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
7.【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帝国
【解析】【分析】A:题干未体现分权制衡,A项不符合题意;
B:题干未体现人民为中心,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哈里发为专制政体的最高首领,集政权、军权和神权于一身,控制着从中央到地方的军政、税收与宗教三大权力系统,既是帝国最高元首,又是全体穆斯林的宗教领袖。”可知,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特点是政教合一,C项符合题意;
D:题干未体现君权神授,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阿拉伯帝国的政治特点。
8.【答案】D
【知识点】马克思、恩格斯与《共产党宣言》
【解析】【分析】A:美国独立战争颁布《独立宣言》,宣布人人生而平等,享有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A项不符合题意;
B:法国大革命时期通过《人权宣言》,宣告了人权、法治、自由、分权、平等和保护私有财产等基本原则,B项不符合题意;
C:美国南北战争时期林肯发表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宣布从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乱地区的奴隶永远获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加入北方军队,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共产党宣言》号召工人阶级组织起来,建立无产阶级自己的政党,即共产党,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进行无产阶级革命,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以及意义。
9.【答案】C
【知识点】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
【解析】【分析】A:领土纷争不是英德国之间的主要矛盾,A项不符合题意;
B:意识形态不同不是英德国之间的主要矛盾,B项不符合题意;
C:根据题干“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外交大臣皮洛夫说:‘让别的国家去分割大陆和海洋,而我们德国满足于蓝色天空的时代已经过去,我们也要求阳光下的地盘。’一位英国外交大臣说:‘真正决定我国外交政策的,是海上霸权的问题。’”和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美、德经济实力居世界第一、二,超过了老牌帝国英国、法国,但是美德所占殖民地比英法少,后期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分割世界,争夺世界每权和瓜分殖民地,C项符合题意;
D:政治制度不同不是英德国之间的主要矛盾,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理解材料解决问题的能力,难度适中,理解并识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相关史实。
10.【答案】A
【知识点】联合国与“安理会”
【解析】【分析】A:根据题干“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和结合所学可知,联合国的宗旨是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发展国际间以尊重各国人民平等权利及自决原则为基础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以解决国际间经济、社会、文化和人道主义性质的问题,并促进对于全体人类的人权和基本自由的尊重,A项符合题意;
B:世贸组织负责管理世界经济和贸易秩序,与题干无关,B项不符合题意;
C:国际红十字会在国际性或非国际性的武装冲突和内乱中,以中立者的身份,开展保护和救助战争和冲突受害者的人道主义活动,C项不符合题意;
D:欧盟由欧洲共同体发展而来,是一个西欧国家推行欧洲经济、政治一体化,并具有一定超国家机制和职能的国际组织,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考查联合国的相关知识及学生的识记和分析能力,掌握联合国的相关知识是解题关键。
1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古代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A:贾谊是西汉著名的政论家和思想家,与题干“长沙马王堆”无关,A项不符合题意;
B:根据所学可知,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仓及其家属的墓葬,B项符合题意;
C:怀素是中国唐代书法家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不符合题意;
D:王船山是中国明末清初思想家,哲学家与题干时间不符,D项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长沙马王堆西汉墓葬,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12.【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文学艺术——红楼梦、昆曲、京剧
【解析】【分析】A:京剧形成于北京,是北京的剧种,A项不符合题意;
B:豫剧是河南省地方戏,B项不符合题意;
C:黄梅戏最初起源于起源于湖北省黄梅县多云山区,后来在安徽省发扬光大,成为安徽境内的大剧种,C项不符合题意;
D:根据所学可知,湖南花鼓戏艺术便有较大发展,代表作品有《打铜锣》、《补锅》、《刘海砍樵》等,D项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湖南地方剧种,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很容易作答。
13.【答案】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历史上统一的王朝有秦朝和隋朝,这两个朝代的统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统一度量衡、文字等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秦朝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实行了焚书坑儒等措施,统一了思想,加强了文化认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国家的统一。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通过以上史实可以看出,秦朝和隋朝的统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政治制度、军事力量、文化认同和经济发展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知识点】秦灭六国;隋朝的建立与统一
【解析】【分析】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历史上统一的王朝有秦朝和隋朝,这两个朝代的统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秦朝实行了中央集权制度,通过统一度量衡、文字等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促进了国家的统一。秦朝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实行了焚书坑儒等措施,统一了思想,加强了文化认同,促进了国家的统一。隋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加强了中央集权,提高了行政效率,促进了国家的统一。通过强大的军事力量,征服了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实现了国家的统一。实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为国家的统一奠定了基础。通过以上史实可以看出,秦朝和隋朝的统一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其中,政治制度、军事力量、文化认同和经济发展等因素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最终实现了国家的统一。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试题,题目设计既注重基础性,又注重概括性和开放性,对学生答题能力要求较高,主要考查学生的历史知识积累、图片材料分析解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解题要注意理解题意,选取有关事件论述,做到观点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14.【答案】(1)形势:经济上工业革命开展,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思想家:魏源。
(2)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内涵:民主进步,忧国忧民,奋发团结,敢于斗争,乐于奉献。
(3)原因:广大人民积极支援和参加抗战。认识:民族意识觉醒成为推动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近代化探索的精神动力。
【知识点】五四运动;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和意义;第一次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鸦片战争的失败,让一部分官员和有识之士深受刺激。他们开始了解国际形势,研究外国史地,寻求御敌之道。”和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经济上工业革命开展,机器生产代替了手工劳动,工厂取代手工工场,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鸦片战争前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湖南进步思想家魏源编成《海国图志》一书,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根据材料二“务望全国工商各界,一律起来设法开国民大会,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和结合所学可知,1919年5月4日,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消息传到国内,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游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惩国贼”,引发了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爱国主义的内涵是民主进步,忧国忧民,奋发团结,敢于斗争,乐于奉献。
(3)根据材料三“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投入抗战。……壮族、苗族、瑶族、仫佬族、京族、黎族、布依族、水族、高山族、畲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都通过各种方式参加了抗日斗争。”可知,广大人民积极支援和参加抗战,最终取得了抗战的胜利。第二问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如:民族意识觉醒成为推动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近代化探索的精神动力。
故答案为:
(1)形势:经济上工业革命开展,政治上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思想家:魏源。
(2)历史事件:五四运动。内涵:民主进步,忧国忧民,奋发团结,敢于斗争,乐于奉献。
(3)原因:广大人民积极支援和参加抗战。认识:民族意识觉醒成为推动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近代化探索的精神动力。
【点评】(1)本题考查鸦片战争前后西方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和“师夷长技以制夷”思想,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重点掌握近代国际国内的社会形势。
(2)本题考查五四运动,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五四运动的相关知识。
(3)本题考查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解答时,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解题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抓住关键信息结合所学回答。
15.【答案】(1)必要性: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极不合理,是中华民族贫困落后的原因;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对土地有着迫切的需求;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调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
(2)具体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事件: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3)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有很大自主性,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知识点】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和结合所学可知,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发展;新解放区的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准备条件。1950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
(2)根据材料二“1953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中国开始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国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了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和结合所学可知,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所以中国在农村“初步确立起社会主义制度”的具体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结合所学可知,1936年召开的第八次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了苏联新宪法。新宪法的颁布,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苏联的确立,也标志着斯大林时期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体制的形成。
(3)根据材料三“邓小平感到:农村既是改革最落后的地方,也是最迫切需要改革的地方。”和结合所学可知,1978年安徽凤阳县小岗村实行分田包产到户,自负盈亏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已基本在全国农村普遍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均有很大的提高。斯大林用行政手段加快农业集体化过程。集体化运动中,苏联建立起一套严密的行政命令体制,把农民束缚在农庄里,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农民生产积极性低下,农牧业生产长期停滞落后,严重阻碍了苏联经济的发展。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有很大自主性,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故答案为:
(1)必要性: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极不合理,是中华民族贫困落后的原因;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对土地有着迫切的需求;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工业化建设的需要。调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把地主私有变为农民私有。
(2)具体方式: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事件:1936年苏联颁布新宪法。
(3)政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农民有很大自主性,苏联的农业集体化使农民失去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土地改革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2)本题主要考查农业生产合作社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解答此类必须认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中的重要信息。
(3)本题考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苏联农业集体化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掌握相关基础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6.【答案】(1)主要内容: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味的黑暗。关系: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政治因素: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局稳定,成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原因:18世纪后期起法、德发展的原因是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进行工业革命。
(3)意义:欧洲走向联合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有助于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因素:思想解放、制度变革、经济变革等。
【知识点】法国大革命与《人权宣言》;第一次工业革命;战后的欧洲的联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8世纪开始,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称之为‘旧制度’。他们著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黑昧的里暗。这场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和结合所学可知,18世纪开始,法国封建制度日益腐朽没落。国王路易十五实施的加重税收等措施阳碍了资本义的发展。进步思想家猛烈抨击法国的封建制度,称之为“旧制度”。他们警书立说,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味的黑暗。这场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的反对旧制度的思想文化运动被称为“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根据材料二“17世纪末,英国君主立宪制建立后,政局稳定,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随着国内外市场的不断扩大,生产部门也纷纷发明、制造机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这种生产领域的这种革命性变化就是‘工业革命’。”可知,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局稳定,成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根据材料二“从18世纪后期起,其他西方国家纷纷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法国、美国、德国等国先后进行工业革命。”可知,18世纪后期起法、德发展的原因是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进行工业革命。
(3)根据材料三“欧共体成立后,联邦德国和法国等成员国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会理利用料学技术,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这些国家也逐渐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为西欧和平发展创选了条件。”可知,欧洲走向联合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有助于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根据以上材料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思想解放,材料二反映了制度变革和经济变革。
故答案为:
(1)主要内容:宣传自由、平等和民主,反对专制,提倡对民众进行启蒙教育,用理性之光驱散愚味的黑暗。关系: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2)政治因素:17世纪,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政局稳定,成为英国开展工业革命的政治前提。原因:18世纪后期起法、德发展的原因是学习英国的先进技术和生产经验,进行工业革命。
(3)意义:欧洲走向联合协调了各国的经济政策,有助于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消除了战争留下的积怨,实现了和解。因素:思想解放、制度变革、经济变革等。
【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的相关史实。
(2)本题考查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史料的分析和解读能力,难度一般,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3)本题考查欧洲走向联合的相关史实,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点的掌握和对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答题的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