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西柳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西柳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2 17:01:24

文档简介

广西柳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请从各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将其字母填入相应的答案栏里。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火的使用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在人类进化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下列古人类中不仅学会了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火种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丁村人
【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不仅学会了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火种”,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故选B项。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知道使用火,但不会保留火种,排除A项。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知道人工取火,排除C项。
丁村人,有用火的痕迹,与题干信息“不仅学会了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火种”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
2.学习历史要求论从史出。下列说法最能证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这一结论的是(  )
A.《山海经》中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角器和饰物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骨器、角器和饰品,依据“论从史出”"的原则,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并且有爱美的意识,故选C项。
《山海经》中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并未提及山顶洞人,而且神话故事不是信史,需要进一步考证,排除A项。
《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属于第二手间接资料,可信度比不上考古实物发现,排除B项。
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属于第二手间接史料,可信度比不上实物史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山顶洞人遗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山顶洞人遗址的相关史实。
3.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造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文明程度 D.生产工具
【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因此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为生,而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由此可见,地理与气候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居住房屋与种植作物的不同,故选A项。
生活习惯是彼此的差异,不是造成材料中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处于新石器时代,都是原始农耕文明,排除C项。
河姆渡人和半波人的生产工具都是磨制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4.他曾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他”是(  )
A.仓颉 B.女娲 C.嫘祖 D.禹
【答案】D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禹,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故选D项。
远古传说时期,仓颉创造文字,排除A项。
远古传说时期,女娲抟土造人,排除B项。
远古神话传说,嫘祖缫丝纺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大禹治水。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远古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
5.“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答案】D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结合所学分析:
A:禅让制,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公天下的表现,排除A项。
B:郡县制,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
C:分封制: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一种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C项。
D: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袭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世袭制的相关史实。
6.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殷墟”我们可以探寻(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西周历史 D.东周历史
【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故商朝又称之殷朝,所以通过“般墟”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的历史,故选B项。
夏朝的都城是阳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西周建立,定都镐京,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朝的相关史实。
7.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先进的农学成就 B.丰富的绘画风格
C.高超的青铜工艺 D.独特的建筑技术
【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历史图片信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面具”,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朝时期的青铜礼器,造型精美,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青铜工艺,故选C项。
图片材料反映的是商朝的青铜工艺,与无关农学成就,排除A项。
图片材料反映的是商朝的青铜工艺,与绘画风格无关,排除B项。
图片材料反映的是商朝的青铜工艺,与建筑技术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朝青铜工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中国青铜文明的相关史实。
8.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铭文 D.陶文
【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故选A项。
金文出现在甲骨文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铭文出现在甲骨文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陶文出现在甲骨文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骨文。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9.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征战,使得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戎、狄、蛮、夷联系不断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得以增强。材料叙述的现象表明春秋时期(  )
A.中原战乱频繁 B.社会等级森严
C.出现民族交融 D.人民安居乐业
【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戎、狄、蛮、夷联系不断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得以增强”,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形成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故选C项。
材料主要强调民族交融,没有突出中原战乱频繁,排除A项。
材料主要强调民族交融,没有体现社会等级森严,排除B项。
材料主要强调民族交融,没有反映人民安居乐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春秋时期民族融合的相关历史知识。
10.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长城
【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奉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崛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B项。
秦朝时期开通,灵渠,沟通湘水与漓水,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
隋炀帝时期,宇文恺主持修建大运河,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
秦始皇时期修筑了长城,但不是综合性的水利枢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11.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处罚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论功行赏,不偏袒自己的亲信。这说明商君作为一位改革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是(  )
A.创新制度 B.注重生产 C.重用人才 D.严明执法
【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处罚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论功行赏,不偏袒自己的亲信”,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明商君作为一位改革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是公正无私、严明执法,故选D项。
材料强调了商君的优秀品质,没有体现制度创新的内容,排除A项。
材料强调了商君的优秀品质,没有体现注重生产的措施,排除B项。
材料强调了商君的优秀品质,没有体现重用人才的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12.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和“温故而知新”等学习方法的伟大教育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结合所学分析:
A:孔子,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故选A项。
B:老子,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B项。
C: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C项。
D: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思想家孔子,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3.“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与此相关的人物是(  )
A.黄帝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晋武帝
【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尽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创立皇帝称号,开创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故选B项。
黄帝,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祀为“人文初祖”,排除A项。
汉高祖,西汉开国皇帝,沿袭秦朝制度,排除C项。
晋武帝,西晋开国皇帝,与题意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始皇的相关史实。
14.“尽管秦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和行政管理制度,但是它忘记了民心和民力,秦始皇用残暴的掠夺方式对付人民,这决定了秦朝的短命。”材料意在强调(  )
A.军事形势将恶化 B.思想控制要加强
C.管理制度待完善 D.得民心者得天下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它忘记了民心和民力,秦始皇用残暴的掠夺方式对付人民,这决定了秦朝的短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了秦朝由于残暴统治失去了民心,最终导致秦朝灭亡,故选D项。
材料反映了秦朝亡于暴政,没有涉及军事形势恶化,排除A项。
秦朝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材料强调的是秦朝暴政,排除B项。
材料主要强调了秦朝由于暴政而亡,没有反映“管理制度待完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暴政而亡,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5.汉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为改变这种现状,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
A.增加赋税 B.穷兵黩武 C.休养生息 D.以德化民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接秦之敝,经济萧条,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社会残破荒凉,为改变这一局面,巩固统治,汉高祖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C项。
汉初建立,刘邦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而非增加赋税,排除A项。
汉朝初期,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还乡务农,排除B项。
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休养生息的相关史实。
16.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果“藩国自析(分解)”。材料意在表明汉武帝(  )
A.实施“推恩令” B.修筑道路网
C.实行分封制 D.推崇儒家学说
【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削弱王国势力,使“藩国自析(分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修筑道路网,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经济发展,但起不到“藩国自析”的作用,排除B项。
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度,与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不符,排除C项。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崇儒家学说,与材料内空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推恩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推恩令”的相关史实。
17.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
A.恢复生产 B.平定叛乱 C.北击匈奴 D.修筑长城
【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评价汉武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为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大获全胜,所以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北击匈奴,故选C项。
根据所学可知,卫、霍的突出贡献是北击匈奴,不是恢复生产,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卫、霍的突出贡献是北击匈奴,不是平定叛乱,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与卫霍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史实。
18.“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这句诗反映的历史是(  )
A.秦朝与匈奴的战争 B.西汉与匈奴的和亲
C.东汉与西域的交流 D.东汉与大秦的交往
【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结合所学可知,题干诗歌反映的是昭君出塞,汉匈和亲,促进了汉匈民族的交流与发展,故选B项。
秦始皇命蒙恬北击匈奴,没有推行和亲政策,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不是东汉与西域的交流,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与匈奴的关系,没有体现东汉与大秦的交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王昭君出塞。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的相关历史知识。
19.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频繁 B.江南物产丰富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强
【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从359万增加到620万”,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北方战乱,社会动荡,促使了大量人口南迁,因此南方地区人口剧增,故选A项。
江南物产丰富,但与“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没有关联,排除B项。
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不是引发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北方人口南迁,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但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民南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民南迁的相关历史知识。
20.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
A.《诗经》 B.《史记》
C.《水经注》 D.《伤寒杂病论》
【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张仲景”“医药学著作”,结合所学分析: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与“医药学著作”不符,排除A项。
B:《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成的史学著作,不是“医药学著作”,排除B项。
C:《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学著作,与“医药学著作”无关,排除C项。
D:东汉末年,张仲录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伤寒杂病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伤寒杂病论》的相关史实。
2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这首诗中“壮心”指的是他(  )
A.三分天下的愿望 B.奋斗不懈的精神
C.统一全国的壮志 D.成为文学巨匠的志向
【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战乱动荡,民不聊生,曹操自比“烈士”,抒发了自己的“壮心”,体现了曹操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故选C项。
诸葛亮“隆中对”表达了三分天下的愿望,排除A项。
材料抒发了曹操的理想与愿望,不能体现奋斗不懈的精神,排除B项。
材料表达了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志,并非是成为文学巨匠的志向,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曹操,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曹操的相关史实。
22.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先后建立27个政权,最短的仅有11年。可见当时(  )
A.诸侯兼并,走向统一 B.军阀割据,逐鹿中原
C.皇帝年幼,政治腐败 D.政权分立,更替频繁
【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先后交错建立27个政权,最短的仅有11年”,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战乱动荡,政权分立,更替频繁,故选D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兼并激烈,推动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群雄纷争,军阀割据,逐鹿中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东汉末年,皇帝年幼,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阶段特征。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委托晋南北朝国家分裂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3.《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最具价值的名著之一,是中国传统农学臻于成熟的里程碑。它的作者是(  )
A.司马迁 B.贾思勰 C.祖冲之 D.王羲之
【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杰出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故选B项。
司马迁是史学家,著有《史记》,排除A项。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不合题意,排除C项。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兼通诸体,代表作有《兰亭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齐民要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24.为了纪念祖冲之,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祖冲之的主要贡献是(  )
A.精确计算圆周率 B.研制“麻沸散”
C.改进了造纸术 D.写出《水经注》
【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祖冲之的”,结合所学分析:
A:祖冲之,南北朝数学家,利用"割回术”,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故选A项。
B:华佗,东汉末年名医,研制“麻沸散”,排除B项。
C:蔡伦,105年,改进了造纸术,排除C项。
D:郦道元,著有地理学名著《水经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祖冲之与圆周率。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相关史实。
2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不仅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下列符合这一特征的代表作是(  )
A.青铜礼器 B.兵马俑群像
C.云冈石窟佛像 D.北魏陶俑
【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故选C项。
青铜礼器是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成就,排除A项。
兵马俑群像是秦朝的雕塑艺术,排除B项。
北魏陶俑体现了汉化风格,没有吸收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南北朝的石窟艺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相关史实。
二、材料题(26题22分,27题10分,28题18分,共50分)
26.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政治及思想文化的进步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材料一:小明想了解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生产情况,以下是他收集到的相关考古资料。
①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 ②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③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④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材料二:小明学习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后,将本课内容进行了梳理,并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四: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1)请将以上生产工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正确的排序。(写序号)这些生产工具的演进说明了什么?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小明将思维导图中①②处补充完整。根据思维导图,说说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3)材料三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材料三反映了“商君”的哪些改革举措?(写两项)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请列出一个当时的主要学派。
【答案】(1)③①②④,说明: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早期农业得到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劳动启迪智慧等)
(2)①牛耕;②争霸。阶段特征:社会大变革(变革的时代)。
(3)商鞅;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耕战
(4)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1)顺序:根据材料一“①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根据材料一“②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结合所学可知,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根据材料一“③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根据材料一“④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综上分析可知,材料一中所述生产工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③①②④。
说明: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生产工具的演进说明了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2)补充: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生大变革,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争为夺土地、人口、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而不断的进行争霸战争,故①处填牛耕,②处填争霸。
特征:根据材料二思维导图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经济之变和政治之变,由此可得知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大变革。
(3)人物:根据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
举措:根据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结合所学可知,“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反映商鞅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反映的是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教民耕战”反映的是鼓励耕织,奖励耕战。
(4)局面:根据材料四“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与相辩论,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学派: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故答案为:
(1)③①②④,说明: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早期农业得到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劳动启迪智慧等)
(2)①牛耕;②争霸。阶段特征:社会大变革(变革的时代)。
(3)商鞅;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耕战。
(4)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先秦时期的农业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先秦农业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7.沟通、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密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绸、漆器等物品去了,驮着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良种马、石榴、核桃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摘编自《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输出和输入的物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
【答案】(1)起点:长安;终点:大秦。
(2)输出:丝绸、漆器、开渠技术等;输入:良种马、石榴、佛经等。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所以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大秦。
(2)物品:根据材料二“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绸、漆器等物品去了,驮着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去了”,由此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输出的是丝绸、漆器、开渠技术等;根据材料二“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良种马、石榴、核桃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由此得出,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输入的是皮毛、琥珀、良种马、石榴、佛经等。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与发展。
故答案为:
(1)起点:长安;终点:大秦。
(2)输出:丝绸、漆器、开渠技术等;输入:良种马、石榴、佛经等。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8.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摘自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材料二: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材料三:①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②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④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巴州)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⑤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四:
《魏书》记载:皇帝命令禁止在朝廷上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少数民族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材料一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炎黄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以来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区分材料的历史史事和观点,将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史事:   ;观点:   。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改革?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并指出民族交融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答案】(1)人文初祖;战争、联盟(任意一个)。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流观念:大一统。
(3)史事:②③④;观点:①⑤。
(4)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双向或者多向交融。影响: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知识点】秦灭六国;炎帝和黄帝;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尊称:结合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炎帝、黄帝部落结成炎黄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俩为“人文始祖”。
方式:根据材料一“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由此可知,炎黄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战争与联盟。
(2)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疆域辽阔,为加强统治,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观念:根据材料二“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材料反映了秦汉以来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大一统。
(3)史事:根据所学可知,历史史事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由此可知,材料三中“②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④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巴州)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都属于对客观事件的叙述,属于史事。
观点:根据所学可知,观点是对历史史事的看法和评价,故材料三中“①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⑤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都是对历史史事的看法和评价,属于观点。
(4)改革:根据材料四中“皇帝命令禁止在朝廷上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话的改革措施。
特点:根据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双向或者多向交融。
影响:根据材料四“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少数民族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
故答案为:
(1)人文初祖;战争、联盟(任意一个)。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流观念:大一统。
(3)史事:②③④;观点:①⑤。
(4)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双向或者多向交融。影响: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炎黄联盟,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远古传说人物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史事和观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1 / 1广西柳州市2022-2023学年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请从各小题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最符合题意的一项,将其字母填入相应的答案栏里。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火的使用改善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在人类进化史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下列古人类中不仅学会了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火种的是(  )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丁村人
2.学习历史要求论从史出。下列说法最能证明“山顶洞人已经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有爱美意识”这一结论的是(  )
A.《山海经》中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B.《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
C.遗址中发现的骨针、角器和饰物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3.河姆渡人的房屋主要是干栏式建筑,农作物主要是水稻;而半坡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主要种植粟。造成这种差异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理环境 B.生活习惯 C.文明程度 D.生产工具
4.他曾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他”是(  )
A.仓颉 B.女娲 C.嫘祖 D.禹
5.“国家”这个词是表示地缘关系的“国”与表示血缘关系的“家”的合成。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世袭制
6.中国安阳殷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通过“殷墟”我们可以探寻(  )
A.夏朝历史 B.商朝历史 C.西周历史 D.东周历史
7.历史图片包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下列图片资料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司母戊鼎 四羊方尊 青铜面具
A.先进的农学成就 B.丰富的绘画风格
C.高超的青铜工艺 D.独特的建筑技术
8.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是(  )
A.甲骨文 B.金文 C.铭文 D.陶文
9.春秋时期诸侯国间的征战,使得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戎、狄、蛮、夷联系不断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得以增强。材料叙述的现象表明春秋时期(  )
A.中原战乱频繁 B.社会等级森严
C.出现民族交融 D.人民安居乐业
10.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该工程是(  )
A.灵渠 B.都江堰 C.大运河 D.长城
11.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处罚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论功行赏,不偏袒自己的亲信。这说明商君作为一位改革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是(  )
A.创新制度 B.注重生产 C.重用人才 D.严明执法
12.提出“有教无类”的教育主张和“温故而知新”等学习方法的伟大教育家是(  )
A.孔子 B.老子 C.墨子 D.韩非
13.“尽并兼天下诸侯,黔首(百姓)大安,立号为皇帝。”与此相关的人物是(  )
A.黄帝 B.秦始皇 C.汉高祖 D.晋武帝
14.“尽管秦国有强大的军事力量,建立了比较完备的中央政权组织和行政管理制度,但是它忘记了民心和民力,秦始皇用残暴的掠夺方式对付人民,这决定了秦朝的短命。”材料意在强调(  )
A.军事形势将恶化 B.思想控制要加强
C.管理制度待完善 D.得民心者得天下
15.汉初,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到处是残破荒凉的景象。为改变这种现状,汉高祖刘邦采取的政策是(  )
A.增加赋税 B.穷兵黩武 C.休养生息 D.以德化民
16.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果“藩国自析(分解)”。材料意在表明汉武帝(  )
A.实施“推恩令” B.修筑道路网
C.实行分封制 D.推崇儒家学说
17.近代历史学家蔡东藩评论:“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亦汉史中之一奇也。”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  )
A.恢复生产 B.平定叛乱 C.北击匈奴 D.修筑长城
18.“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这句诗反映的历史是(  )
A.秦朝与匈奴的战争 B.西汉与匈奴的和亲
C.东汉与西域的交流 D.东汉与大秦的交往
19.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今湖北境内)从359万增加到620万。导致这一时期南北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方战乱频繁 B.江南物产丰富
C.经济重心南移 D.民族交融加强
20.东汉末年疫病大流行,张仲景目睹百姓的痛苦,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编写出著名的医药学著作(  )
A.《诗经》 B.《史记》
C.《水经注》 D.《伤寒杂病论》
21.“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这首诗中“壮心”指的是他(  )
A.三分天下的愿望 B.奋斗不懈的精神
C.统一全国的壮志 D.成为文学巨匠的志向
22.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先后建立27个政权,最短的仅有11年。可见当时(  )
A.诸侯兼并,走向统一 B.军阀割据,逐鹿中原
C.皇帝年幼,政治腐败 D.政权分立,更替频繁
23.《齐民要术》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最具价值的名著之一,是中国传统农学臻于成熟的里程碑。它的作者是(  )
A.司马迁 B.贾思勰 C.祖冲之 D.王羲之
24.为了纪念祖冲之,国际天文学家联合会把月球上的一座环形山命名为“祖冲之山”。祖冲之的主要贡献是(  )
A.精确计算圆周率 B.研制“麻沸散”
C.改进了造纸术 D.写出《水经注》
25.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不仅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下列符合这一特征的代表作是(  )
A.青铜礼器 B.兵马俑群像
C.云冈石窟佛像 D.北魏陶俑
二、材料题(26题22分,27题10分,28题18分,共50分)
26.生产工具的进步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为社会政治及思想文化的进步注入了持续的动力。
材料一:小明想了解史前时期,中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生活、生产情况,以下是他收集到的相关考古资料。
①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 ②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 ③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 ④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
材料二:小明学习完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一课后,将本课内容进行了梳理,并绘制了如下思维导图。
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是以兵动而地广,民休而国富,故秦无敌于天下。
——《战国策·秦策三》
材料四: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和治国方略,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的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
(1)请将以上生产工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进行正确的排序。(写序号)这些生产工具的演进说明了什么?
(2)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帮助小明将思维导图中①②处补充完整。根据思维导图,说说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
(3)材料三中的“商君”指的是谁?材料三反映了“商君”的哪些改革举措?(写两项)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战国时期在思想领域出现了什么局面?结合所学,请列出一个当时的主要学派。
27.沟通、交流、互鉴,是人类文明得以延续和发展的密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
材料二:“不是张骞通异域,安能佳种自西来?”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绸、漆器等物品去了,驮着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去了。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良种马、石榴、核桃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开通了这条丝绸之路,穿过岁月的风尘,永远镌刻在人类文明的史册上。
——摘编自《二十五史详解》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和终点。
(2)根据材料二,分别指出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输出和输入的物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丝绸之路开通的影响。
28.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炎帝、黄帝作为华夏集团的两大部落首领,带领早期的先民认识自然、利用并改造自然,推动社会发展,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成功推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族群大融合,开启了中华民族的“共同体”之路。
——摘自李俊《炎黄文化与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材料二:秦之一统,不仅实现了对诸夏领域的一统,而且南平百越,北击匈奴,并南越、西南夷、西戎,建立起空前广大的统一多民族国家……(武帝)事实上是以儒家的“德治”做统一思想的工具,巩固“大一统”。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
——摘编自贾益《从国家治理的角度思考中国历史上的“华夷”与“大一统”》
材料三:①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②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④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巴州)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⑤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
材料四:
《魏书》记载:皇帝命令禁止在朝廷上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如果有人不听命令,免去他的官职。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少数民族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 ——摘编自阴法鲁等《中国古代文化史》
(1)材料一中的“炎帝、黄帝”被后人尊称为什么?根据材料一,概括炎黄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为加强对“空前广大”国家的统治,确立了什么政治制度?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以来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区分材料的历史史事和观点,将序号填入相应的位置。
史事:   ;观点:   。
(4)材料四反映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哪一改革?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并指出民族交融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不仅学会了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火种”,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20万年生活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的北京人,学会使用火,并会长时间保存火种,他们用火烧烤食物、驱赶野兽,照明、防寒,火的使用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的能力,故选B项。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知道使用火,但不会保留火种,排除A项。
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知道人工取火,排除C项。
丁村人,有用火的痕迹,与题干信息“不仅学会了用火,还会长时间保留火种”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我国境内的早期人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我国境内早期人类的相关史实。
2.【答案】C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考古学家在山顶洞人遗址中发现骨器、角器和饰品,依据“论从史出”"的原则,这些考古发现充分证明了距今约3万年的山顶洞人已经掌握了磨光和钻孔技术,会用骨针缝制衣服,并且有爱美的意识,故选C项。
《山海经》中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并未提及山顶洞人,而且神话故事不是信史,需要进一步考证,排除A项。
《韩非子》关于远古时代的记述属于第二手间接资料,可信度比不上考古实物发现,排除B项。
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属于第二手间接史料,可信度比不上实物史料,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山顶洞人遗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山顶洞人遗址的相关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居民生活于长江流域,气候湿润,雨水充沛,因此他们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为生,而距今约6000年的半坡居民生活于黄河流域,气候比较干燥,因此他们居住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粟,由此可见,地理与气候因素,影响了他们的居住房屋与种植作物的不同,故选A项。
生活习惯是彼此的差异,不是造成材料中差异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
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都处于新石器时代,都是原始农耕文明,排除C项。
河姆渡人和半波人的生产工具都是磨制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生活,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4.【答案】D
【知识点】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为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建立中国第一个王朝”,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禹,主持治理黄河水患,三过家门而不入;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夏朝,故选D项。
远古传说时期,仓颉创造文字,排除A项。
远古传说时期,女娲抟土造人,排除B项。
远古神话传说,嫘祖缫丝纺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大禹治水。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远古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
5.【答案】D
【知识点】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夏朝体现“国”与“家”融合的制度”,结合所学分析:
A:禅让制,传说中的尧舜禹时期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制度,是公天下的表现,排除A项。
B:郡县制,秦朝开创的地方行政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
C:分封制:西周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是一种分封诸侯的制度,排除C项。
D: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世袭制。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世袭制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时迁都到殷,故商朝又称之殷朝,所以通过“般墟”我们可以了解商朝的历史,故选B项。
夏朝的都城是阳城,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西周建立,定都镐京,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周平王东迁,定都洛邑,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朝。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朝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青铜艺术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历史图片信息“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面具”,结合所学可知,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铜面具,都是商朝时期的青铜礼器,造型精美,反映了我国古代高超的青铜工艺,故选C项。
图片材料反映的是商朝的青铜工艺,与无关农学成就,排除A项。
图片材料反映的是商朝的青铜工艺,与绘画风格无关,排除B项。
图片材料反映的是商朝的青铜工艺,与建筑技术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朝青铜工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古代中国青铜文明的相关史实。
8.【答案】A
【知识点】甲骨文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甲骨文”是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故选A项。
金文出现在甲骨文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
铭文出现在甲骨文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陶文出现在甲骨文之后,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甲骨文。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甲骨文的相关史实。
9.【答案】C
【知识点】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中原的“诸华”“诸夏”与周边戎、狄、蛮、夷联系不断加强,中华文化认同感得以增强”,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形成了一些疆域较大的诸侯国,加速了统一的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中华文化认同感得以加强,故选C项。
材料主要强调民族交融,没有突出中原战乱频繁,排除A项。
材料主要强调民族交融,没有体现社会等级森严,排除B项。
材料主要强调民族交融,没有反映人民安居乐业,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时期的民族交融。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春秋时期民族融合的相关历史知识。
10.【答案】B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公元前256年,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56年,奉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崛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集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故选B项。
秦朝时期开通,灵渠,沟通湘水与漓水,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A项。
隋炀帝时期,宇文恺主持修建大运河,不符合材料信息,排除C项。
秦始皇时期修筑了长城,但不是综合性的水利枢纽,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都江堰。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都江堰的相关史实。
11.【答案】D
【知识点】商鞅变法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商君治理秦国,法令一到就要执行,而且公平无私。处罚不回避有权势的人;论功行赏,不偏袒自己的亲信”,结合所学可知,材料说明商君作为一位改革家所具备的优秀品质是公正无私、严明执法,故选D项。
材料强调了商君的优秀品质,没有体现制度创新的内容,排除A项。
材料强调了商君的优秀品质,没有体现注重生产的措施,排除B项。
材料强调了商君的优秀品质,没有体现重用人才的信息,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12.【答案】A
【知识点】孔子的贡献及评价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结合所学分析:
A:孔子,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主张有教无类,温故而知新,故选A项。
B:老子,古代伟大的哲学家,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排除B项。
C:墨子,墨家学派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排除C项。
D:韩非,法家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建立中央集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思想家孔子,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秦灭六国;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尽并兼天下诸侯”“立号为皇帝”,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创立皇帝称号,开创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人民生产生活的安定,故选B项。
黄帝,远古传说时代的历史人物,华夏部落联盟首领,被尊祀为“人文初祖”,排除A项。
汉高祖,西汉开国皇帝,沿袭秦朝制度,排除C项。
晋武帝,西晋开国皇帝,与题意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始皇。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始皇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正确评价秦始皇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它忘记了民心和民力,秦始皇用残暴的掠夺方式对付人民,这决定了秦朝的短命”,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强调了秦朝由于残暴统治失去了民心,最终导致秦朝灭亡,故选D项。
材料反映了秦朝亡于暴政,没有涉及军事形势恶化,排除A项。
秦朝焚书坑儒,加强了思想控制,但材料强调的是秦朝暴政,排除B项。
材料主要强调了秦朝由于暴政而亡,没有反映“管理制度待完善”,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是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暴政而亡,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接秦之敝,经济萧条,田地荒芜,人民流离失所,社会残破荒凉,为改变这一局面,巩固统治,汉高祖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注重发展农业生产,减轻人民的负担,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故选C项。
汉初建立,刘邦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而非增加赋税,排除A项。
汉朝初期,刘邦采取休养生息的政策,让士兵还乡务农,排除B项。
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期,重视“以德化民”,废除严刑苛法,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初休养生息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休养生息的相关史实。
16.【答案】A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汉武帝采用主父偃之策,允许并鼓励诸侯王将王国土地再行分封给子弟”,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接受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分割王国土地,削弱王国势力,使“藩国自析(分解)”,加强了中央集权,故选A项。
修筑道路网,有利于巩固统治,促进经济发展,但起不到“藩国自析”的作用,排除B项。
西周时期,为巩固统治,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度,与汉武帝削弱王国势力不符,排除C项。
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推崇儒家学说,与材料内空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推恩令”。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推恩令”的相关史实。
17.【答案】C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评价汉武帝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汉武诸将,首推卫霍,一舅一甥,其出身相同,其立功又同”,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119年,为解除匈奴对西汉的威胁,汉武帝派大将卫青和霍去病出击匈奴,大获全胜,所以卫、霍二人相同的“立功”是北击匈奴,故选C项。
根据所学可知,卫、霍的突出贡献是北击匈奴,不是恢复生产,排除A项。
根据所学可知,卫、霍的突出贡献是北击匈奴,不是平定叛乱,排除B项。
根据所学可知,秦始皇派蒙恬修筑长城,与卫霍无关,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汉武帝大一统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知识点】汉武帝的大一统;光武中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见识高”,结合所学可知,题干诗歌反映的是昭君出塞,汉匈和亲,促进了汉匈民族的交流与发展,故选B项。
秦始皇命蒙恬北击匈奴,没有推行和亲政策,排除A项。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与匈奴的关系,不是东汉与西域的交流,排除C项。
材料反映的是西汉与匈奴的关系,没有体现东汉与大秦的交往,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王昭君出塞。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西汉与匈奴的关系的相关历史知识。
19.【答案】A
【知识点】江南地区的开发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东汉末年,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扬州从320万增加到433万,荆州从359万增加到620万”,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北方战乱,社会动荡,促使了大量人口南迁,因此南方地区人口剧增,故选A项。
江南物产丰富,但与“关中地区人口从240万减少到50万”没有关联,排除B项。
人口南迁,促进了江南的开发,推动了经济重心南移,不是引发人口变化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
北方人口南迁,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但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民南迁。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民南迁的相关历史知识。
20.【答案】D
【知识点】张仲景、华佗及其医学成就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张仲景”“医药学著作”,结合所学分析:
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与“医药学著作”不符,排除A项。
B:《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著成的史学著作,不是“医药学著作”,排除B项。
C:《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的地理学著作,与“医药学著作”无关,排除C项。
D:东汉末年,张仲录收集了许多民间药方,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全面阐述了中医理论和治病原则,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伤寒杂病论》。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伤寒杂病论》的相关史实。
21.【答案】C
【知识点】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结合所学可知,东汉末年,战乱动荡,民不聊生,曹操自比“烈士”,抒发了自己的“壮心”,体现了曹操统一全国的豪情壮志,故选C项。
诸葛亮“隆中对”表达了三分天下的愿望,排除A项。
材料抒发了曹操的理想与愿望,不能体现奋斗不懈的精神,排除B项。
材料表达了曹操统一全国的壮志,并非是成为文学巨匠的志向,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曹操,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曹操的相关史实。
22.【答案】D
【知识点】三国鼎立;西晋的兴衰;东晋的兴亡;南朝的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两晋南北朝历时300余年,先后交错建立27个政权,最短的仅有11年”,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五胡乱华,战乱动荡,政权分立,更替频繁,故选D项。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纷争,兼并激烈,推动了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东汉末年,皇权衰落,群雄纷争,军阀割据,逐鹿中原,与材料时间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东汉末年,皇帝年幼,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腐败,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的社会阶段特征。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委托晋南北朝国家分裂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3.【答案】B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北魏杰出农学家贾思勰著有《齐民要术》,是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故选B项。
司马迁是史学家,著有《史记》,排除A项。
祖冲之是南北朝时期杰出的数学家,首次将“圆周率”精算到小数第七位,不合题意,排除C项。
王羲之是东晋著名的书法家,兼通诸体,代表作有《兰亭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齐民要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齐民要术》的相关史实。
24.【答案】A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科技成就——齐民要术、圆周率、水经注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祖冲之的”,结合所学分析:
A:祖冲之,南北朝数学家,利用"割回术”,将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故选A项。
B:华佗,东汉末年名医,研制“麻沸散”,排除B项。
C:蔡伦,105年,改进了造纸术,排除C项。
D:郦道元,著有地理学名著《水经注》,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祖冲之与圆周率。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祖冲之与圆周率的相关史实。
25.【答案】C
【知识点】魏晋南北朝的文化——书法、绘画与雕塑
【解析】【分析】根据材料信息“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结合所学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继承了秦汉以来的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体现了中外文化的交融,故选C项。
青铜礼器是商周时期的青铜文明成就,排除A项。
兵马俑群像是秦朝的雕塑艺术,排除B项。
北魏陶俑体现了汉化风格,没有吸收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特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魏晋南北朝的石窟艺术,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中国古代石窟艺术的相关史实。
26.【答案】(1)③①②④,说明: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早期农业得到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劳动启迪智慧等)
(2)①牛耕;②争霸。阶段特征:社会大变革(变革的时代)。
(3)商鞅;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耕战
(4)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春秋争霸;战国七雄;商鞅变法;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
(1)顺序:根据材料一“①河姆渡人使用的骨耜”,结合所学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约7000年;根据材料一“②西周时期的青铜农具”,结合所学可知,西周从公元前1046年至公元前771年;根据材料一“③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结合所学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根据材料一“④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结合所学可知,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是春秋战国时期。综上分析可知,材料一中所述生产工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是③①②④。
说明: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中生产工具的演进说明了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
(2)补充: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铁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进一步推广,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社会发生大变革,周王室日益衰微,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各诸侯国争为夺土地、人口、财产和政治上对别国的支配权而不断的进行争霸战争,故①处填牛耕,②处填争霸。
特征:根据材料二思维导图可知,材料反映了春秋时期的经济之变和政治之变,由此可得知春秋时期的时代特征是社会大变革。
(3)人物:根据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三中的“商君”指的是商鞅。
举措:根据材料三“夫商君为孝公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决裂阡陌,教民耕战",结合所学可知,“平权衡,正度量,调轻重”反映商鞅统一度量衡;“决裂阡陌"反映的是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教民耕战”反映的是鼓励耕织,奖励耕战。
(4)局面:根据材料四“战国时期,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出现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与相辩论,在思想领域出现了百家争鸣局面。
学派:根据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的主要学派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故答案为:
(1)③①②④,说明:生产工具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反映了早期农业得到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劳动启迪智慧等)
(2)①牛耕;②争霸。阶段特征:社会大变革(变革的时代)。
(3)商鞅;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奖励耕战。
(4)百家争鸣;儒家、道家、墨家、法家、兵家等。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先秦时期的农业发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先秦农业发展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商鞅变法的相关史实。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27.【答案】(1)起点:长安;终点:大秦。
(2)输出:丝绸、漆器、开渠技术等;输入:良种马、石榴、佛经等。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发展。
【知识点】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解析】【分析】
(1)根据材料一“西汉丝绸之路示意图”,结合所学可知,汉朝时期,开辟了丝绸之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运往西亚,再转运到欧洲的大秦(罗马),所以西汉丝绸之路的起点是长安,终点是大秦。
(2)物品:根据材料二“踏着串串悠长的驼铃声,一支支驼队驮着中原丝绸、漆器等物品去了,驮着开渠、凿井、铸铁等技术去了”,由此可知,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输出的是丝绸、漆器、开渠技术等;根据材料二“穿过大漠茫茫的风沙,一支支驼队驮着皮毛、琥珀、良种马、石榴、核桃来了,驮着佛经、乐器、杂技艺术来了”,由此得出,通过丝绸之路中国输入的是皮毛、琥珀、良种马、石榴、佛经等。
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与发展。
故答案为:
(1)起点:长安;终点:大秦。
(2)输出:丝绸、漆器、开渠技术等;输入:良种马、石榴、佛经等。作用: 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发展。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丝绸之路。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紧密结合所学知识中关于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作答。
28.【答案】(1)人文初祖;战争、联盟(任意一个)。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流观念:大一统。
(3)史事:②③④;观点:①⑤。
(4)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双向或者多向交融。影响: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知识点】秦灭六国;炎帝和黄帝;汉武帝的大一统;北魏孝文帝的改革;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尊称:结合所学可知,远古传说时代,生活在黄河流域的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联合起来,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炎帝、黄帝部落结成炎黄联盟,逐渐形成华夏族,因此后人尊称他们俩为“人文始祖”。
方式:根据材料一“他们通过以战促和,以德报怨,经过联盟和与其他氏族、部落的融合发展”,由此可知,炎黄时期促进民族交融的方式有战争与联盟。
(2)制度: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疆域辽阔,为加强统治,确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观念:根据材料二“秦汉以来“大一统”观念形成以后,历朝历代,无论是统一时期还是分裂时期,皆以天下一统为正流,以天下分异为歧路”,材料反映了秦汉以来统治者建立和维护政权的主流观念是大一统。
(3)史事:根据所学可知,历史史事是对历史事件的客观叙述,由此可知,材料三中“②汉武帝组建起强大的骑兵队伍,经过三次较大规模的战争,夺取了阴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区域。③西汉在河西走廊设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④公元前60年,西汉在乌垒城(今新疆巴州)设置西域都护府,作为管理西域的军政机构”都属于对客观事件的叙述,属于史事。
观点:根据所学可知,观点是对历史史事的看法和评价,故材料三中“①汉武帝在稳固边疆的基础上积极开拓疆域。汉初,匈奴势力强大,多次袭击汉朝边境。⑤西汉对东南沿海和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也比以前更加有效,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得到巩固加强。”都是对历史史事的看法和评价,属于观点。
(4)改革:根据材料四中“皇帝命令禁止在朝廷上用鲜卑语,统一使用汉语”,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四反映的是北魏孝文帝改革,实行说汉话的改革措施。
特点:根据材料四“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过程中,应该说汉化是总体的趋势,但是文化的交融并非只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甚至是多向的”,材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特点双向或者多向交融。
影响:根据材料四“伴随着胡族入居中原,背景广阔的少数民族文化汇入汉族社会,也为其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结合所学可知,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
故答案为:
(1)人文初祖;战争、联盟(任意一个)。
(2)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主流观念:大一统。
(3)史事:②③④;观点:①⑤。
(4)北魏孝文帝改革;特点:双向或者多向交融。影响:民族交融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带来了新鲜而有活力的因素(丰富、发展了中华文明)。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炎黄联盟,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远古传说人物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史史事和观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4)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历史知识。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