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2 17:01:49

文档简介

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九上·香洲期末)在原始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人类逐步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在其中起到根本作用的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文明的出现
C.农作物的种植 D.氏族的衰落
【答案】A
【知识点】人类的形成及氏族社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人类逐步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A项正确;
文明的出现是人类逐步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项;
农作物的种植是原始农牧业发展的表现,不是人类逐步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原因,排除C项;
氏族的衰落是人类逐步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课本原始农业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识记课本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记忆理解课本基础知识。
2.(2023九上·香洲期末)《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原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追求“公平” “公正”,但法典又规定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这体现了古巴比伦法律(  )
A.源于神权 B.带有阶级色彩
C.讲究动机 D.符合人民需求
【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追求'公平”公正””“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带有阶级色彩,B项正确;
源于神权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A项;
讲究动机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C项;
符合人民需求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3.(2023九上·香洲期末)为顺应大城市的发展需求,古印度法律制定了“顺婚”和“逆婚”原则。 “顺婚”指高种姓男子娶低种姓女子, “逆婚”指低种姓男子娶高种姓女子。法律允许“顺婚”,但禁止“逆婚”。这表明古印度(  )
A.城市发展突破种姓制度 B.阶层流通完全固化
C.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 D.血缘关系决定等级
【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法律制定“顺婚”和“逆婚”原则,“逆婚”则被法律绝对禁止,可知种姓制度得到法律保护,C项正确;
法律绝对禁止“逆婚”,说明种姓制度得到法律保护,没有突破种姓制度,排除A项;
“顺婚”是允许的,可见阶层流通并未完全固化,排除B项;
血缘关系决定等级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古印度文种姓制度的相关规定。
4.(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表中的改革反映了雅典(  )
A.建立了民主政体 B.重视农业生产
C.正处于奴隶社会 D.热衷对外扩张
【答案】A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在雅典,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公民具有选举权,负责审议且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享有一切权利。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但是,在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重视农业生产,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正处于奴隶社会,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热衷对外扩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2023九上·香洲期末)早期罗马共和国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中。经过长期斗争,平民选出的保民官权力不断扩大,甚至能否决元老院的决议。这一现象表明该时期的政治发展趋势为(  )
A.神圣化 B.贵族化 C.集权化 D.平民化
【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早期罗马共和国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中。经过长期斗争,平民选出的保民官权力不断扩大,甚至能否决元老院的决议。”可知,材料中平民选出的保民官权力不断扩大,甚至能否决元老院的决议,说明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发展趋势是平民化,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罗马神圣化,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罗马贵族化,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罗马集权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罗马城邦的建国与统治的相关史实。
6.(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图中的出土文物共同反映了古希腊社会(  )
A.艺术成就卓然 B.崇尚人文和力量
C.经济繁荣发达 D.推崇奴隶制民主
【答案】B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古希腊瓶画和雕塑都体现了运动员掷出铁饼的精彩一瞬,对人体的骨骼和肌肉运动有较深的理解和传达,这反映了古希腊社会崇尚人文和力量之美,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艺术成就卓然,排除A项;
“经济繁荣发达”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
“推崇奴隶制民主”在题干图片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希腊瓶画和雕塑的相关史实。
7.(2023九上·香洲期末)2022年,法国图卢兹地区新发现的一份中世纪文献记载, “为臣者要脱帽、下跪并不能随身携带武器,把自己的双手放到封君合拢的双手之中,并宣誓: ‘自此以后我将追随您左右,成为您的人。’ ”该文献可用于研究(  )
A.中央集权制度 B.公社制度
C.封君封臣制度 D.代议制度
【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为臣者要脱帽、下跪并不能随身携带武器,把自己的双手放到封君合拢的双手之中,并宣誓: ‘自此以后我将追随您左右,成为您的人。’。”可知,反映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与封臣之间要结成主从关系必须通过宣誓仪式,从这一宣誓仪式的过程可以看出体现了结成封君封臣关系,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公社制度,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代议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8.(2023九上·香洲期末)英国史学家克林格尔霍夫在《中世纪早期汉普郡农村机构的发展》中描述道: “中世纪的英格兰至少有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单一的庄园里,那里有大片的耕地、树林、果园、花园、鱼塘……此外,磨坊、面包店和铁匠铺也是一个庄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说明(  )
A.教会放松对庄园的控制 B.世袭国王的权力日渐衰微
C.西欧城市逐步得到复兴 D.庄园的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世纪的英格兰至少有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单一的庄园里,那里有大片的耕地、树林、果园、花园、鱼塘……此外,磨坊、面包店和铁匠铺也是一个庄园必不可少的部分。”可知,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封建庄园,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基础,是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主人是领主,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是佃户;庄园的耕地分两类,一类是贵族自营地,一类是农奴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庄园基本特征是,封建主用劳役地租剥削农奴,在经济上实行独立经营和核算,内部能自给自足。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庄园经济基本自给自足;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教会放松对庄园的控制,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世袭国王的权力日渐衰微,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欧城市逐步得到复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中世纪封建状况的相关知识。
9.(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9表为欧洲部分大学的发展大事记。这表明大学的兴起(  )
学校 成立时间 大事记
剑桥大学 1209年 得到英王的支持,其数学和自然科学走在欧洲前列
罗马大学 1303年 以研究罗马法和罗马历史而著称
维也纳大学 1365年 继承发展古希腊医学成就,成为欧洲医学中心
A.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B.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世俗化
C.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开始动摇基督教神学统治地位
【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开展,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社会逐渐重视教育的发展。拉丁文法学校有利于学者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时可以打破基督教会神学一统天下、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学校开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如医学、历史学,使学校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都在说明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趋向,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开始动摇基督教神学统治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2023九上·香洲期末)罗伯特·福西耶在评价某法典时说: “它既是对古代罗马法制传统的总结,也是对自罗马到拜占庭时期政治经济发展演变的反映,它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以承认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该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法学汇纂》
C.《罗马民法大全》 D.《法理概要》
【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它既是对古代罗马法制传统的总结,也是对自罗马到拜占庭时期政治经济发展演变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C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与材料“它既是对古代罗马法制传统的总结”不符,排除A项;
《法学汇纂》是《罗马民法大全》的组成部分,排除B项;
《法理概要》是《罗马民法大全》的组成部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谟拉比法典》、《查士丁尼法典》的相关史实。
11.(2023九上·香洲期末)《作坊里的日本》中写道: “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次改革使日本(  )
A.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D.推行锁国政策抵御西方侵略
【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可知,这是指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措施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B项正确;
1192年源濑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排除A项;
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排除C项;
闭关锁国是日本德川幕府实行的外交政策,于1633年颁布第一次锁国令开始,直到1854年美国黑船叩关为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2023九上·香洲期末)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发展。在此传播过程中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角色的是(  )
A.古埃及人 B.日耳曼人 C.阿拉伯人 D.印第安人
【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可知,阿拉伯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当了使者的角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
古埃及人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日耳曼人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印第安人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人担当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的相关史实。
13.(2023九上·香洲期末)马克思说: “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材料旨在强调(  )
A.租佃关系逐渐形成 B.领主将产品推向市场
C.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D.农业生产资本主义化
【答案】D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可知,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题干材料说明新的生产方式即租地农场出现。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农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材料反映出租地农场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租佃关系逐渐形成,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领主将产品推向市场,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表现。
14.(2023九上·香洲期末)15世纪英国羊毛工业迅速发展,大批商人采购羊毛,分配给工人,付他们以工资,让他们分别工作。这样的经营方式(  )
A.以雇佣关系为主 B.降低了生产效率
C.由集中转向分散 D.打破了供需平衡
【答案】A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5世纪英国羊毛工业迅速发展,大批商人采购羊毛,分配给工人,付他们以工资,让他们分别工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5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以雇佣关系为基础,A项正确;
手工工场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排除B项;
手工工场是由分散转向集中,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供求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分散的手工工场的相关史实。
15.(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表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部分作品。由此可知,文艺复兴运动(  )
代表人物 作 品 主题思想
但丁 《神曲》 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
达·芬奇 《蒙娜丽莎》 展示了对人性的歌颂和赞美,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体现了对人类和社会的反思以及对人类个性和共性的探索
A.旨在反对宗教信仰 B.倡导实现教会的权利
C.宣扬“人文主义” D.彰显资产阶级的贪婪
【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展示了对人性的歌颂和赞美,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对人类和社会的反思以及对人类个性和共性的探索”。可知,这些作品均在强调人性,展现人的价值和智慧,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反对宗教信仰,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倡导实现教会的权利,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彰显资产阶级的贪婪,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文艺复兴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图描绘的贸易航程见证了(  )
A.美洲种植园经济的衰败 B.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C.非洲传统文明蓬勃发展 D.资本原始积累血腥残酷
【答案】D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贸易航程。”可知,欧洲殖民者通过殖民掠夺、三角贸易等掠夺了大量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殖民掠夺、三角贸易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血腥残酷,排除D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美洲种植园经济的衰败,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非洲传统文明蓬勃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和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17.(2023九上·香洲期末)我国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此相关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无敌舰队”横行大西洋
C.殖民地被掠夺 D.荷、法、英进行殖民争霸
【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我国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知,15世纪初期和末期,世界曾经历了两次伟大航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的哥伦布航海。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无敌舰队”横行大西洋,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殖民地被掠夺,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荷、法、英进行殖民争霸,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
18.(2023九上·香洲期末)“英国‘光荣革命’ (实际是一次政变) 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一“办法”指的是英国实行了(  )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联邦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
【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英国‘光荣革命’ (实际是一次政变) 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可知,材料中有效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为了限制王权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B项正确;
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联邦共和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民主共和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与影响。
19.(2023九上·香洲期末)“小钱币,大历史”。题图为一张1元面值的美元,上面印的人物被称为“美国国父”。美国人之所以将他的头像印在钱币上作为美国的象征,是因为他(  )
A.领导了独立战争 B.当选了美国总统
C.缓解了经济危机 D.废除了奴隶制度
【答案】A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货币上面的人物是美国的建国之父:华盛顿。他领导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北美大陆13块殖民地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A项正确;
当选了美国总统与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
缓解了经济危机与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
废除了奴隶制度与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华盛顿与独立战争等史实。
20.(2023九上·香洲期末)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
B.1789年7月 14日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C.1791年宪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
D.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
【答案】C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则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即“有什么用”的问题。1791年宪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
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
1789年7月 14日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
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
21.(2023九上·香洲期末)“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这一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珍妮机发明后 B.蒸汽机改进后
C.发电机问世后 D.内燃机推广后
【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工业革命之下,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与压榨,该现象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密切相关,B项正确;
珍妮机发明后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发电机问世后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内燃机推广后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2.(2023九上·香洲期末)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材料描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  )
A.背景 B.过程 C.影响 D.意义
【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日益严重,工人阶级为了自身利益不断进行斗争,这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英国宪章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过程,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相关史实。
23.(2023九上·香洲期末)某同学想为题23 图三位历史人物拟定一个研究主题。该主题是(  )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C.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答案】D
【知识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反抗的是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圣马丁是阿根廷将军、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的领袖之一,他将南美洲南部从西班牙统治中解放;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领导者,反抗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将“玻利瓦尔”“章西女王”归纳为一个学习主题,则该主题应该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D项正确;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拉美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相关知识。
24.(2023九上·香洲期末)克里米亚战争后,沙俄农奴起义不断,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由此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为了(  )
A.镇压农奴起义 B.实现和平变革
C.推进社会转型 D.彻底解放农奴
【答案】C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为了推进社会转型,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改革而不是革命。C项正确;
镇压农奴起义不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
实现和平变革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手段,排除B项;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为了维护沙皇专制统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在对材料的解读,从材料中可提取出答案,同时要识记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相关知识。
25.(2023九上·香洲期末)历史学教授詹姆斯·麦佛森认为,内战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此观点肯定美国内战(  )
A.消除了种族歧视 B.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缓和了国内矛盾 D.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答案】D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内战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可知,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
美国内战并没有消除种族歧视,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内战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内战缓和了国内矛盾,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美国内战的影响。
26.(2023九上·香洲期末)1871年,日本政府颁布《散发脱刀令》,不久又发布了《更改服制救谕》和《改历诏书》。从此,日本断发、易服、改用新历之风蔚然兴起。这体现了日本政府(  )
A.提倡“文明开化” B.实行废藩置县
C.推行“殖产兴业” D.施行地税改革
【答案】A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871年,日本政府颁布《散发脱刀令》,不久又发布了《更改服制救谕》和《改历诏书》。从此,日本断发、易服、改用新历之风蔚然兴起。”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中提倡“文明开化”的内容,A项正确;
实行废藩置县是明治维新的内容,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
推行“殖产兴业”是明治维新的内容,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
施行地税改革是明治维新的内容,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7.(2023九上·香洲期末)19 世纪的欧美大学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科学家们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体现了(  )
A.大工厂制度开始取代手工工场 B.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
C.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计算机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
【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科学家们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C项正确;
大工厂制度开始取代手工工场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排除B项;
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化学方面的重大发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8.(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图说明英国(  )
A.贫富分化加剧 B.工业化带来环境变化
C.出现垄断组织 D.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示可知,从1850年到1870年,英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从84%下降到30%,城市人口比重从16%上升到7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于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D项正确;
题干材料未涉及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故不合题意,排除A项;
题干材料未涉及工厂制度日趋完善,故不合题意,排除B项;
题干材料未涉及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故不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29.(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图呈现了 19-20世纪世界历史上出现的三大进步潮流,图中方框里最适合的选项是(  )
A.两次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萌芽
C.封建制度衰落 D.世界市场扩大
【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一些国家顺应历史潮流,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或改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三大进步潮流是由两次工业革命催生的,A项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封建制度衰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世界市场扩大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0.(2023九上·香洲期末)《高老头》反映出在一切为了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家庭也成为人们相互欺骗和掠夺的场所。这表明巴尔扎克的作品(  )
A.维护封建制度 B.反映社会现实
C.推崇金钱至上 D.追求民主自由
【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高老头》反映出在一切为了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家庭也成为人们相互欺骗和掠夺的场所。”可知,19世纪30年代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它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当时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巴尔扎克将所见所闻融入小说写作中,完成了一套名为“人间喜剧”的系列小说。在小说中,他把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细致地描绘出来,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社会生活,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维护封建制度,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推崇金钱至上,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追求民主自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巴尔扎克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 32小题14分, 33小题 12分, 共40分。
31.(2023九上·香洲期末)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降临,一批杰出人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变革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上帝的庇佑下,军队和议会取得了胜利并站稳了脚跟。 国王已被废黜,且将和跟随他的贵族们一同被绳之以法。
——摘编自[英]托马斯·卡莱尔《奥利弗·克伦威尔书信和演讲集》
材料二 应当对政府官员进行监督,确保他们被限制在宪法的框架内,避免他们在行使权力时对其它部门有越权行为——这种越权思想旨在将所有部门的权力集中在一处,无论形成何种政府,其本质都是专制独裁。
——《华盛顿的告别演说》 (1796年)
材料三·拿破仑发表加冕誓言:我立誓护得共和国领土完整;我发誓尊重《政救协定》、礼拜自由、政治与公民自由以及国有财产交易不可撤销的准则,并使它们受尊重;我发誓无法律规定绝不加税;我发誓维护荣誉军团制度;我发誓只为法兰西人民的利益、幸福与荣耀而统治。
—[英]安德鲁·罗伯茨《拿破仑大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王”是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华盛顿对“专制独裁”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宪法设计国家政体依据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哲言体现的理念。谈谈你对拿破仑加冕的认识。
【答案】(1)“国王”:查理一世。
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认识:用法律限制政府官员的权力,避免官员出现越权行为。
原则:分权制衡。
(3)理念:维护国家统一、遵守宪法、维护法治、尊重人权、宗教自由、保护私有财产、为人民谋福祉、提倡自由平等等。
认识:一方面违背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原则;另一方面又符合大资产阶级要求稳定和保护既得利益的愿望: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这场变革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上帝的庇佑下,军队和议会取得了胜利并站稳了脚跟。 国王已被废黜,且将和跟随他的贵族们一同被绳之以法。”可知,材料一的“国王”是指: 查理一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应当对政府官员进行监督,确保他们被限制在宪法的框架内,避免他们在行使权力时对其它部门有越权行为——这种越权思想旨在将所有部门的权力集中在一处,无论形成何种政府,其本质都是专制独裁。”可知,华盛顿对“专制独裁”的认识:用法律限制政府官员的权力,避免官员出现越权行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设计国家政体依据的原则:分权制衡。
(3) 根据材料三“拿破仑发表加冕誓言:我立誓护得共和国领土完整;我发誓尊重《政救协定》、礼拜自由、政治与公民自由以及国有财产交易不可撤销的准则,并使它们受尊重;我发誓无法律规定绝不加税;我发誓维护荣誉军团制度;我发誓只为法兰西人民的利益、幸福与荣耀而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哲言体现的理念:维护国家统一、遵守宪法、维护法治、尊重人权、宗教自由、保护私有财产、为人民谋福祉、提倡自由平等等。我对拿破仑加冕的认识: 一方面违背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原则;另一方面又符合大资产阶级要求稳定和保护既得利益的愿望: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英国的君主专制、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32.(2023九上·香洲期末)朗姆酒的传播见证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发展与相应的社会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题32表 15-18世纪朗姆酒大事年表
材料二
题图 1802-1916年百加得家族朗姆酒区间运费、销量变化
—整理自《百加得家族商业档案》
材料三 20世纪初,资本家们把朗姆酒作为一种刺激性食物提供给工厂劳动者,认为它是减少劳役之苦、消除心灵创伤的“重要的慰藉物”,可以降低“产生无产者的总成本”。换言之,工厂需要机器不停运转,朗姆酒可以确保工人能超时工作,不会因为疲劳而引致劳动效率下降,更不会因为长时间负荷工作而对资本家产生任何情绪上的不满。……然而,在现代工厂这头“巨兽”的威压之下,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还是过于简单。
—摘编自[美]马库斯·凯士《工业社会中的现代文明》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该大事年表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至少2个)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历史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起朗姆酒贸易发生上述变化的因素。归纳19世纪以后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朗姆酒能降低“产生无产者的总成本”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答案】(1)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殖民争霸/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殖民争霸:黑奴贸易/三角贸易。
影响:推动了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因素:两次工业革命使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降低了运输费用;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商品产量大大增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形成全球性的商品贸易网络,朗姆酒得以在更多的地方生产和销售发展趋势: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产量增加,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3)观点判断:不同意
理由: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大量社会财富被资本家所攫取,创造社会财富的无产阶级日益贫困,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5-18世纪朗姆酒大事年表。”可知,15-18世纪朗姆酒大事年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殖民争霸/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殖民争霸:黑奴贸易/三角贸易。这些历史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推动了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 根据材料二“1802-1916年百加得家族朗姆酒区间运费、销量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引起朗姆酒贸易发生上述变化的因素:两次工业革命使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降低了运输费用;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商品产量大大增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形成全球性的商品贸易网络。19世纪以后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产量增加,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3)根据材料三“工厂需要机器不停运转,朗姆酒可以确保工人能超时工作,不会因为疲劳而引致劳动效率下降,更不会因为长时间负荷工作而对资本家产生任何情绪上的不满。……然而,在现代工厂这头巨兽的威压之下,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还是过于简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不同意朗姆酒能降低“产生无产者的总成本”的观点,理由: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大量社会财富被资本家所攫取,创造社会财富的无产阶级日益贫困,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两次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3.(2023九上·香洲期末)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2)根据材料,以“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为主题,选择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文物或遗址(只写图号),从以下四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思考角度:①方式 ②方向 ③内容 ④持续性
【答案】(1)发祥地:古希腊
(2)示例一:
文物或遗址:图2(西班牙卢戈市的古罗马城墙)、图3(犍陀罗佛像)。
观点:战争在客观上促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扯。
阐释:古罗马在共和国和帝国时期通过战争扩大版图,2世纪时将地中海沿岸地区全部纳入统治范围。为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在西班牙辖区建立了城墙,将罗马文化传播至西班牙。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对印度河流域和中亚地区实行统治,同时将希腊文明带到这些地区,因而古印度的犍陀罗佛像,面部特征融合了欧洲人和古印度人的特点,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总结:古代战争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破坏,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又促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经历战争所建立的帝国往往成为不同化交流的重要场域。
示例二:
文物:图1(罗马人复制的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图4(中国陕西省出土的东罗马金币)。
观点:古代文明的交流涵盖多个领域。
阐释: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深受罗马人推崇,因而罗马人复制了希腊雕塑《掷铁饼者》,体现了古代文明在文化上的交流。汉朝起,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罗马帝国、东亚、东南亚有所往来。图4的中国陕西省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印证了古代东西方经济领域的往来和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总结:古代文明的交流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个领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多元的发展进程。
示例三:
文物:图5(油画《莫西略主教-总督进入波托西》)、图6(结合几何图案与西洋纹饰的日本和服)。
观点:古代文明的交流具有东、西向双向交流的特征。
阐释:油画《莫西略主教-总督进入波托西》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自东向西入侵拉丁美洲,在玻利维亚建立殖民地,客观上将欧洲文明带到了拉丁美洲。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因而出现了结合几何图案与西洋纹饰的日本和服,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东方的影响。
总结:古代文明的交流并非单向的,而是具有双向交流的特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共同发展。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种姓制度;古希腊的城邦;罗马帝国的兴亡;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 【分析】(1)根据题干材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可知, 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是古代希腊(或希腊)。
(2)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遗址,提炼观点,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选择文物或遗址:图2(西班牙卢戈市的古罗马城墙)、图3(犍陀罗佛像)。根据选择文物提炼观点为:战争在客观上促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扯。观点的阐释:古罗马在共和国和帝国时期通过战争扩大版图,2世纪时将地中海沿岸地区全部纳入统治范围。为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在西班牙辖区建立了城墙,将罗马文化传播至西班牙。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对印度河流域和中亚地区实行统治,同时将希腊文明带到这些地区,因而古印度的犍陀罗佛像,面部特征融合了欧洲人和古印度人的特点,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最后进行总结:古代战争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破坏,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又促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经历战争所建立的帝国往往成为不同化交流的重要场域。
选择文物或遗址: 图1(罗马人复制的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图4(中国陕西省出土的东罗马金币)。根据选择文物提炼观点为:战争在客观上促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扯。观点的阐释: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深受罗马人推崇,因而罗马人复制了希腊雕塑《掷铁饼者》,体现了古代文明在文化上的交流。汉朝起,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罗马帝国、东亚、东南亚有所往来。图4的中国陕西省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印证了古代东西方经济领域的往来和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最后进行总结:古代文明的交流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个领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多元的发展进程。
选择文物或遗址:图5(油画《莫西略主教-总督进入波托西》)、图6(结合几何图案与西洋纹饰的日本和服)。根据选择文物提炼观点为:古代文明的交流具有东、西向双向交流的特征。观点的阐释:油画《莫西略主教-总督进入波托西》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自东向西入侵拉丁美洲,在玻利维亚建立殖民地,客观上将欧洲文明带到了拉丁美洲。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因而出现了结合几何图案与西洋纹饰的日本和服,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东方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古代文明的交流并非单向的,而是具有双向交流的特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共同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明治维新、,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 / 1广东省珠海市香洲区2023-2024学年九年级上学期历史期末试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2023九上·香洲期末)在原始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人类逐步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在其中起到根本作用的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文明的出现
C.农作物的种植 D.氏族的衰落
2.(2023九上·香洲期末)《汉谟拉比法典》的基本原则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追求“公平” “公正”,但法典又规定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这体现了古巴比伦法律(  )
A.源于神权 B.带有阶级色彩
C.讲究动机 D.符合人民需求
3.(2023九上·香洲期末)为顺应大城市的发展需求,古印度法律制定了“顺婚”和“逆婚”原则。 “顺婚”指高种姓男子娶低种姓女子, “逆婚”指低种姓男子娶高种姓女子。法律允许“顺婚”,但禁止“逆婚”。这表明古印度(  )
A.城市发展突破种姓制度 B.阶层流通完全固化
C.种姓制度受到法律保护 D.血缘关系决定等级
4.(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表中的改革反映了雅典(  )
A.建立了民主政体 B.重视农业生产
C.正处于奴隶社会 D.热衷对外扩张
5.(2023九上·香洲期末)早期罗马共和国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中。经过长期斗争,平民选出的保民官权力不断扩大,甚至能否决元老院的决议。这一现象表明该时期的政治发展趋势为(  )
A.神圣化 B.贵族化 C.集权化 D.平民化
6.(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图中的出土文物共同反映了古希腊社会(  )
A.艺术成就卓然 B.崇尚人文和力量
C.经济繁荣发达 D.推崇奴隶制民主
7.(2023九上·香洲期末)2022年,法国图卢兹地区新发现的一份中世纪文献记载, “为臣者要脱帽、下跪并不能随身携带武器,把自己的双手放到封君合拢的双手之中,并宣誓: ‘自此以后我将追随您左右,成为您的人。’ ”该文献可用于研究(  )
A.中央集权制度 B.公社制度
C.封君封臣制度 D.代议制度
8.(2023九上·香洲期末)英国史学家克林格尔霍夫在《中世纪早期汉普郡农村机构的发展》中描述道: “中世纪的英格兰至少有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单一的庄园里,那里有大片的耕地、树林、果园、花园、鱼塘……此外,磨坊、面包店和铁匠铺也是一个庄园必不可少的部分。”这说明(  )
A.教会放松对庄园的控制 B.世袭国王的权力日渐衰微
C.西欧城市逐步得到复兴 D.庄园的经济基本自给自足
9.(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9表为欧洲部分大学的发展大事记。这表明大学的兴起(  )
学校 成立时间 大事记
剑桥大学 1209年 得到英王的支持,其数学和自然科学走在欧洲前列
罗马大学 1303年 以研究罗马法和罗马历史而著称
维也纳大学 1365年 继承发展古希腊医学成就,成为欧洲医学中心
A.旨在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 B.推动了学术研究和教育世俗化
C.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D.开始动摇基督教神学统治地位
10.(2023九上·香洲期末)罗伯特·福西耶在评价某法典时说: “它既是对古代罗马法制传统的总结,也是对自罗马到拜占庭时期政治经济发展演变的反映,它不是复旧和倒退,而是以承认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作为出发点。”该法典是(  )
A.《十二铜表法》 B.《法学汇纂》
C.《罗马民法大全》 D.《法理概要》
11.(2023九上·香洲期末)《作坊里的日本》中写道: “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向老师学习,进行了一次重要的改革,解放了社会生产力,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次改革使日本(  )
A.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B.成为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
C.走上军国主义道路 D.推行锁国政策抵御西方侵略
12.(2023九上·香洲期末)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文明的发展。在此传播过程中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角色的是(  )
A.古埃及人 B.日耳曼人 C.阿拉伯人 D.印第安人
13.(2023九上·香洲期末)马克思说: “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材料旨在强调(  )
A.租佃关系逐渐形成 B.领主将产品推向市场
C.城市经济迅速发展 D.农业生产资本主义化
14.(2023九上·香洲期末)15世纪英国羊毛工业迅速发展,大批商人采购羊毛,分配给工人,付他们以工资,让他们分别工作。这样的经营方式(  )
A.以雇佣关系为主 B.降低了生产效率
C.由集中转向分散 D.打破了供需平衡
15.(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表为文艺复兴时期的部分作品。由此可知,文艺复兴运动(  )
代表人物 作 品 主题思想
但丁 《神曲》 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
达·芬奇 《蒙娜丽莎》 展示了对人性的歌颂和赞美,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莎士比亚 《哈姆雷特》 体现了对人类和社会的反思以及对人类个性和共性的探索
A.旨在反对宗教信仰 B.倡导实现教会的权利
C.宣扬“人文主义” D.彰显资产阶级的贪婪
16.(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图描绘的贸易航程见证了(  )
A.美洲种植园经济的衰败 B.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
C.非洲传统文明蓬勃发展 D.资本原始积累血腥残酷
17.(2023九上·香洲期末)我国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此相关的是(  )
A.新航路的开辟 B.“无敌舰队”横行大西洋
C.殖民地被掠夺 D.荷、法、英进行殖民争霸
18.(2023九上·香洲期末)“英国‘光荣革命’ (实际是一次政变) 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这一“办法”指的是英国实行了(  )
A.君主专制 B.君主立宪制 C.联邦共和制 D.民主共和制
19.(2023九上·香洲期末)“小钱币,大历史”。题图为一张1元面值的美元,上面印的人物被称为“美国国父”。美国人之所以将他的头像印在钱币上作为美国的象征,是因为他(  )
A.领导了独立战争 B.当选了美国总统
C.缓解了经济危机 D.废除了奴隶制度
20.(2023九上·香洲期末)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选项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
B.1789年7月 14日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
C.1791年宪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
D.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
21.(2023九上·香洲期末)“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这一场景最早可能出现在(  )
A.珍妮机发明后 B.蒸汽机改进后
C.发电机问世后 D.内燃机推广后
22.(2023九上·香洲期末)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材料描述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  )
A.背景 B.过程 C.影响 D.意义
23.(2023九上·香洲期末)某同学想为题23 图三位历史人物拟定一个研究主题。该主题是(  )
A.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 B.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
C.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
24.(2023九上·香洲期末)克里米亚战争后,沙俄农奴起义不断,亚历山大二世把解放农奴当作“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由此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为了(  )
A.镇压农奴起义 B.实现和平变革
C.推进社会转型 D.彻底解放农奴
25.(2023九上·香洲期末)历史学教授詹姆斯·麦佛森认为,内战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此观点肯定美国内战(  )
A.消除了种族歧视 B.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缓和了国内矛盾 D.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26.(2023九上·香洲期末)1871年,日本政府颁布《散发脱刀令》,不久又发布了《更改服制救谕》和《改历诏书》。从此,日本断发、易服、改用新历之风蔚然兴起。这体现了日本政府(  )
A.提倡“文明开化” B.实行废藩置县
C.推行“殖产兴业” D.施行地税改革
27.(2023九上·香洲期末)19 世纪的欧美大学成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源头,科学家们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体现了(  )
A.大工厂制度开始取代手工工场 B.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更加密切
C.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 D.计算机网络渗透到社会生活
28.(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图说明英国(  )
A.贫富分化加剧 B.工业化带来环境变化
C.出现垄断组织 D.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29.(2023九上·香洲期末)题图呈现了 19-20世纪世界历史上出现的三大进步潮流,图中方框里最适合的选项是(  )
A.两次工业革命 B.资本主义萌芽
C.封建制度衰落 D.世界市场扩大
30.(2023九上·香洲期末)《高老头》反映出在一切为了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家庭也成为人们相互欺骗和掠夺的场所。这表明巴尔扎克的作品(  )
A.维护封建制度 B.反映社会现实
C.推崇金钱至上 D.追求民主自由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31小题14分, 32小题14分, 33小题 12分, 共40分。
31.(2023九上·香洲期末)17、18世纪,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降临,一批杰出人物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这场变革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上帝的庇佑下,军队和议会取得了胜利并站稳了脚跟。 国王已被废黜,且将和跟随他的贵族们一同被绳之以法。
——摘编自[英]托马斯·卡莱尔《奥利弗·克伦威尔书信和演讲集》
材料二 应当对政府官员进行监督,确保他们被限制在宪法的框架内,避免他们在行使权力时对其它部门有越权行为——这种越权思想旨在将所有部门的权力集中在一处,无论形成何种政府,其本质都是专制独裁。
——《华盛顿的告别演说》 (1796年)
材料三·拿破仑发表加冕誓言:我立誓护得共和国领土完整;我发誓尊重《政救协定》、礼拜自由、政治与公民自由以及国有财产交易不可撤销的准则,并使它们受尊重;我发誓无法律规定绝不加税;我发誓维护荣誉军团制度;我发誓只为法兰西人民的利益、幸福与荣耀而统治。
—[英]安德鲁·罗伯茨《拿破仑大帝》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国王”是谁,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场变革”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华盛顿对“专制独裁”的认识,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宪法设计国家政体依据的原则。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哲言体现的理念。谈谈你对拿破仑加冕的认识。
32.(2023九上·香洲期末)朗姆酒的传播见证了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发展与相应的社会变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题32表 15-18世纪朗姆酒大事年表
材料二
题图 1802-1916年百加得家族朗姆酒区间运费、销量变化
—整理自《百加得家族商业档案》
材料三 20世纪初,资本家们把朗姆酒作为一种刺激性食物提供给工厂劳动者,认为它是减少劳役之苦、消除心灵创伤的“重要的慰藉物”,可以降低“产生无产者的总成本”。换言之,工厂需要机器不停运转,朗姆酒可以确保工人能超时工作,不会因为疲劳而引致劳动效率下降,更不会因为长时间负荷工作而对资本家产生任何情绪上的不满。……然而,在现代工厂这头“巨兽”的威压之下,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还是过于简单。
—摘编自[美]马库斯·凯士《工业社会中的现代文明》
(1) 根据材料一,指出该大事年表中所反映的历史事件(至少2个) 。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些历史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引起朗姆酒贸易发生上述变化的因素。归纳19世纪以后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你是否同意朗姆酒能降低“产生无产者的总成本”的观点,并简述理由。
33.(2023九上·香洲期末)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欧洲文明的发祥地。
(2)根据材料,以“文明的交流与互鉴”为主题,选择至少两个相互关联的文物或遗址(只写图号),从以下四个角度中任选一个或自定角度,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所学知识并用具体史实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合理,条理清楚)
思考角度:①方式 ②方向 ③内容 ④持续性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人类的形成及氏族社会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原始农牧业发展的基础上,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奴隶制出现,人类逐步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A项正确;
文明的出现是人类逐步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B项;
农作物的种植是原始农牧业发展的表现,不是人类逐步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原因,排除C项;
氏族的衰落是人类逐步由原始社会进入阶级社会的表现,不是原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课本原始农业的基础知识,考查学生识记课本知识的能力,解题关键是准确记忆理解课本基础知识。
2.【答案】B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以牙还牙,以眼还眼”“追求'公平”公正””“奴隶主、平民和奴隶犯同样的过失,承担的责任会有所不同”可知,《汉谟拉比法典》带有阶级色彩,B项正确;
源于神权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A项;
讲究动机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C项;
符合人民需求在题干中均未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汉谟拉比法典》,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
3.【答案】C
【知识点】种姓制度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法律制定“顺婚”和“逆婚”原则,“逆婚”则被法律绝对禁止,可知种姓制度得到法律保护,C项正确;
法律绝对禁止“逆婚”,说明种姓制度得到法律保护,没有突破种姓制度,排除A项;
“顺婚”是允许的,可见阶层流通并未完全固化,排除B项;
血缘关系决定等级说法太绝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需要灵活运用古印度文种姓制度的相关规定。
4.【答案】A
【知识点】雅典民主政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后半期,伯里克利当政期间,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达到古代世界的最高峰。在雅典,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全体公民,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是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公民大会是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内政、外交、战争、和平、重要官员任免等一切国家大事都由公民大会讨论决定。公民大会是最高的权力机关,公民具有选举权,负责审议且决定一切国家大事,所有合法公民均有参与权、知情权、发言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公民享有一切权利。为了保证贫穷公民参政议政,伯里克利还建立了津贴制度。但是,在雅典,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有参与统治的权利,占雅典人口绝大多数的外邦人、奴隶、妇女没有任何政治权利,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重视农业生产,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正处于奴隶社会,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热衷对外扩张,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雅典民主政治,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掌握基础知识。
5.【答案】D
【知识点】罗马帝国的兴亡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早期罗马共和国统治的决策权掌握在贵族组成的元老院手中。经过长期斗争,平民选出的保民官权力不断扩大,甚至能否决元老院的决议。”可知,材料中平民选出的保民官权力不断扩大,甚至能否决元老院的决议,说明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发展趋势是平民化,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罗马神圣化,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罗马贵族化,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说明罗马集权化,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罗马城邦的建国与统治的相关史实。
6.【答案】B
【知识点】古代欧洲的古典文化
【解析】【分析】观察题干图片可知,古希腊瓶画和雕塑都体现了运动员掷出铁饼的精彩一瞬,对人体的骨骼和肌肉运动有较深的理解和传达,这反映了古希腊社会崇尚人文和力量之美,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艺术成就卓然,排除A项;
“经济繁荣发达”与题干内容无关,排除C项;
“推崇奴隶制民主”在题干图片中未有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题干图片的理解能力和准确识记历史知识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古希腊瓶画和雕塑的相关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封君与封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为臣者要脱帽、下跪并不能随身携带武器,把自己的双手放到封君合拢的双手之中,并宣誓: ‘自此以后我将追随您左右,成为您的人。’。”可知,反映了西欧封君封臣制度下封君与封臣之间要结成主从关系必须通过宣誓仪式,从这一宣誓仪式的过程可以看出体现了结成封君封臣关系,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中央集权制度,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公社制度,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代议制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西欧封建社会庄园及封君封臣制度,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8.【答案】D
【知识点】西欧庄园的概况及性质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世纪的英格兰至少有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单一的庄园里,那里有大片的耕地、树林、果园、花园、鱼塘……此外,磨坊、面包店和铁匠铺也是一个庄园必不可少的部分。”可知,自9世纪起,西欧社会开始流行封建庄园,庄园是中世纪西欧的社会基础,是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庄园的主人是领主,庄园的主要劳动者是佃户;庄园的耕地分两类,一类是贵族自营地,一类是农奴份地,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共用地”,全体佃户都可以放牧,按照规定共同使用。庄园基本特征是,封建主用劳役地租剥削农奴,在经济上实行独立经营和核算,内部能自给自足。仔细观察图片并结合所学,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庄园经济基本自给自足;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教会放松对庄园的控制,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世袭国王的权力日渐衰微,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西欧城市逐步得到复兴,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能力,注意掌握中世纪封建状况的相关知识。
9.【答案】B
【知识点】文艺复兴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可知, 伴随着文艺复兴的开展,人文主义思想广泛传播,社会逐渐重视教育的发展。拉丁文法学校有利于学者对文化知识的传播,同时可以打破基督教会神学一统天下、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学校开始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如医学、历史学,使学校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这些都在说明文艺复兴推动了欧洲教育的世俗化趋向,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开始动摇基督教神学统治地位,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文艺复兴,侧重考查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10.【答案】C
【知识点】《汉谟拉比法典》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它既是对古代罗马法制传统的总结,也是对自罗马到拜占庭时期政治经济发展演变的反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罗马民法大全》是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编纂的一部汇编式法典,是罗马法的集大成者,该法奠定了后世法学尤其是大陆法系民法典的基础,是法学研究者研究民法学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资料之一,C项正确;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法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但与材料“它既是对古代罗马法制传统的总结”不符,排除A项;
《法学汇纂》是《罗马民法大全》的组成部分,排除B项;
《法理概要》是《罗马民法大全》的组成部分,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汉谟拉比法典》、《查士丁尼法典》的相关史实。
11.【答案】B
【知识点】大化改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古代史上,日本在亚洲拜认了第一位老师……”可知,这是指646年日本大化改新,大化改新在政治上的措施是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封建国家,废除贵族世袭制,以才选官,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归国有,部民转为国家公民,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B项正确;
1192年源濑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的称号,镰仓幕府正式建立,开始了日本历史上武士专政的幕府统治时期,排除A项;
1868年明治维新之后,日本逐渐走上了军国主义的发展道路,排除C项;
闭关锁国是日本德川幕府实行的外交政策,于1633年颁布第一次锁国令开始,直到1854年美国黑船叩关为止,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日本仿效唐制的变革,考查学生分析材料信息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2.【答案】C
【知识点】阿拉伯文化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可知,阿拉伯人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充当了使者的角色,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C项正确;
古埃及人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日耳曼人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印第安人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阿拉伯人担当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的相关史实。
13.【答案】D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租地农场主成了这种农业工人的实际指挥官,成了他们的剩余劳动的实际剥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现在只和这种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发生直接关系,而且是单纯的货币关系和契约关系。”可知,14世纪中叶以后,出租领主直营地达到一个高潮,领主也因此依靠土地租金生活,不再参与生产管理。一些富裕农民通过承租、购买领主的土地,或者转租、购买其他佃农的地产等方式将土地集中起来,建立租地农场。他们采用新的生产方式进行经营,雇佣少地或无地的农民耕种,并将产品推向市场。题干材料说明新的生产方式即租地农场出现。这反映了欧洲农村资本主义萌芽的情况。租地农场主就是后来的农业资本家,他们和农业工人之间是一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农业开始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因此材料反映出租地农场具有资本主义生产关系,D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租佃关系逐渐形成,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领主将产品推向市场,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城市经济迅速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以及表现。
14.【答案】A
【知识点】西欧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5世纪英国羊毛工业迅速发展,大批商人采购羊毛,分配给工人,付他们以工资,让他们分别工作。”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5世纪英国的手工工场,这种手工工场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组织形式,以雇佣关系为基础,A项正确;
手工工场的出现提高了生产效率,排除B项;
手工工场是由分散转向集中,排除C项;
材料没有体现供求关系,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分散的手工工场的相关史实。
15.【答案】C
【知识点】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人物及其成就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抨击教会的贪婪腐化,表达了市民阶层的情感与理想”“展示了对人性的歌颂和赞美,表达了新兴资产阶级对现世生活的追求和审美情趣”“体现了对人类和社会的反思以及对人类个性和共性的探索”。可知,这些作品均在强调人性,展现人的价值和智慧,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C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反对宗教信仰,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倡导实现教会的权利,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彰显资产阶级的贪婪,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以文艺复兴运动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6.【答案】D
【知识点】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贸易航程。”可知,欧洲殖民者通过殖民掠夺、三角贸易等掠夺了大量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殖民掠夺、三角贸易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血腥残酷,排除D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美洲种植园经济的衰败,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非洲传统文明蓬勃发展,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方式和特点,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题干材料反映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血腥性。
17.【答案】A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我国明代引进了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清朝前期在粮食种植方面推广玉米、甘薯等高产作物,使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可知,15世纪初期和末期,世界曾经历了两次伟大航行——中国的郑和下西洋和欧洲的哥伦布航海。新航路的开辟使欧洲与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起了直接的商业联系,往来日益密切,开阔了人们的眼界,促进了物种交流,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世界开始连为一个整体,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无敌舰队”横行大西洋,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殖民地被掠夺,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荷、法、英进行殖民争霸,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理解并识记新航路开辟的相关史实。
18.【答案】B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英国‘光荣革命’ (实际是一次政变) 大概是我心目中最完美的一次政治设计。它在一个有长期专制传统的国家找到了一个摆脱革命与专制的循环,能有效地控制‘控制者’的办法。”可知,材料中有效控制‘控制者’的办法是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为了限制王权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标志着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在英国的确立,B项正确;
君主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联邦共和制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民主共和制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相关知识的掌握。重点识记资产阶级革命的内容与影响。
19.【答案】A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货币上面的人物是美国的建国之父:华盛顿。他领导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北美大陆13块殖民地摆脱了英国的殖民统治,A项正确;
当选了美国总统与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B项;
缓解了经济危机与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C项;
废除了奴隶制度与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华盛顿与独立战争等史实。
20.【答案】C
【知识点】华盛顿与美国独立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历史史实是指对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观叙述,即“是什么”的问题。历史解释则是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即“有什么用”的问题。1791年宪法体现了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学说属于历史解释,C项正确;
1789年5月国王路易十六召开三级会议属于历史事实,排除A项;
1789年7月 14日巴黎民众攻占巴士底狱属于历史事实,排除B项;
1793年国王路易十六以叛国罪被送上断头台属于历史事实,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什么是历史史实,什么是历史解释的相关史实。
21.【答案】B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发动机一开始,人们就必须工作--男人、女人和孩子们都一起被套在钢铁和蒸汽的轭具下。动物机…被紧紧地拴在不知痛苦和不知疲劳的钢铁机器上。”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在工业革命之下,资产阶级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与压榨,该现象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密切相关,B项正确;
珍妮机发明后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发电机问世后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内燃机推广后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解答本题要正确理解题意,考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此基础上,结合分析各个选项,选出正确答案。
22.【答案】A
【知识点】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及意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工业革命后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病逐渐显现。马克思和恩格斯从社会现实问题出发进行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后,资产阶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压迫日益严重,工人阶级为了自身利益不断进行斗争,这成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英国宪章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迫切需要革命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前人理论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无产阶级革命理论——马克思主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故题干材料主要说明了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背景,A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过程,排除B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影响,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意义,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的相关史实。
23.【答案】D
【知识点】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印度民族大起义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玻利瓦尔是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的领导人,反抗的是西班牙的殖民统治;圣马丁是阿根廷将军、南美西班牙殖民地独立战争的领袖之一,他将南美洲南部从西班牙统治中解放;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大起义的领导者,反抗的是英国的殖民统治。因此将“玻利瓦尔”“章西女王”归纳为一个学习主题,则该主题应该是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D项正确;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A项;
资本主义制度初步确立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近代思想解放运动的开展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拉美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的相关知识。
24.【答案】C
【知识点】俄国农奴制的改革与废除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代替革命的唯一办法”可知,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为了推进社会转型,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俄国历史的转折点。亚历山大二世解放农奴问题的唯一途径是改革而不是革命。C项正确;
镇压农奴起义不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
实现和平变革是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手段,排除B项;
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是为了维护沙皇专制统治,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重在对材料的解读,从材料中可提取出答案,同时要识记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相关知识。
25.【答案】D
【知识点】林肯与美国南北战争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内战之后,美国成为了单一的、联合的、强大的国家,这奠定了美国在20世纪成为世界第一强国的基础”可知,美国内战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为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强国奠定了基础,D项正确;
美国内战并没有消除种族歧视,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内战提供了自由劳动力,排除B项;
材料没有涉及美国内战缓和了国内矛盾,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需要准确掌握美国内战的影响。
26.【答案】A
【知识点】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1871年,日本政府颁布《散发脱刀令》,不久又发布了《更改服制救谕》和《改历诏书》。从此,日本断发、易服、改用新历之风蔚然兴起。”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维新中提倡“文明开化”的内容,A项正确;
实行废藩置县是明治维新的内容,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B项;
推行“殖产兴业”是明治维新的内容,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C项;
施行地税改革是明治维新的内容,但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以日本明治维新为背景,考查学生分析史料和识记历史知识能力。
27.【答案】C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科学家们在大学实验室中刻苦研究,反复实践,在电磁学、化学和热力学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这些科研成果在生产实践中被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可知,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研究与工业生产紧密结合,C项正确;
大工厂制度开始取代手工工场是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排除A项;
材料没有涉及生产与市场的联系,排除B项;
计算机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应用化学方面的重大发明,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
28.【答案】D
【知识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示可知,从1850年到1870年,英国农村人口所占比重从84%下降到30%,城市人口比重从16%上升到70%,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于19世纪中期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D项正确;
题干材料未涉及社会贫富分化加剧,故不合题意,排除A项;
题干材料未涉及工厂制度日趋完善,故不合题意,排除B项;
题干材料未涉及城市环境污染严重,故不合题意,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掌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
29.【答案】A
【知识点】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九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一些国家顺应历史潮流,先后进行了资本主义性质的革命或改革,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兴起,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争。三大进步潮流是由两次工业革命催生的,A项正确;
资本主义萌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B项;
封建制度衰落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C项;
世界市场扩大与题干材料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了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点,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0.【答案】B
【知识点】近代世界的文学艺术家及其作品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材料“《高老头》反映出在一切为了金钱的资本主义社会里,家庭也成为人们相互欺骗和掠夺的场所。”可知,19世纪30年代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揭露批判社会黑暗的现实主义文学逐渐发展为文学的主流。它又被称为“批判现实主义”。当时法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的社会转型时期,巴尔扎克将所见所闻融入小说写作中,完成了一套名为“人间喜剧”的系列小说。在小说中,他把观察到的种种社会现象细致地描绘出来,塑造出许多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充分展示了19世纪上半叶法国的社会生活,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B项正确;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维护封建制度,排除A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推崇金钱至上,排除C项;
题干材料不能体现追求民主自由,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以及分析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巴尔扎克的相关史实。
31.【答案】(1)“国王”:查理一世。
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认识:用法律限制政府官员的权力,避免官员出现越权行为。
原则:分权制衡。
(3)理念:维护国家统一、遵守宪法、维护法治、尊重人权、宗教自由、保护私有财产、为人民谋福祉、提倡自由平等等。
认识:一方面违背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原则;另一方面又符合大资产阶级要求稳定和保护既得利益的愿望: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知识点】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君主立宪制与《权利法案》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这场变革给英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在上帝的庇佑下,军队和议会取得了胜利并站稳了脚跟。 国王已被废黜,且将和跟随他的贵族们一同被绳之以法。”可知,材料一的“国王”是指: 查理一世。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影响: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并对世界近代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应当对政府官员进行监督,确保他们被限制在宪法的框架内,避免他们在行使权力时对其它部门有越权行为——这种越权思想旨在将所有部门的权力集中在一处,无论形成何种政府,其本质都是专制独裁。”可知,华盛顿对“专制独裁”的认识:用法律限制政府官员的权力,避免官员出现越权行为。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1787年宪法设计国家政体依据的原则:分权制衡。
(3) 根据材料三“拿破仑发表加冕誓言:我立誓护得共和国领土完整;我发誓尊重《政救协定》、礼拜自由、政治与公民自由以及国有财产交易不可撤销的准则,并使它们受尊重;我发誓无法律规定绝不加税;我发誓维护荣誉军团制度;我发誓只为法兰西人民的利益、幸福与荣耀而统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哲言体现的理念:维护国家统一、遵守宪法、维护法治、尊重人权、宗教自由、保护私有财产、为人民谋福祉、提倡自由平等等。我对拿破仑加冕的认识: 一方面违背了资本主义的民主原则;另一方面又符合大资产阶级要求稳定和保护既得利益的愿望:捍卫和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
【点评】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英国的君主专制、国王与议会的斗争、处死国王查理一世、《权利法案》的颁布、英国的君主立宪制、英国的工业革命的相关史实。
32.【答案】(1)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殖民争霸/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殖民争霸:黑奴贸易/三角贸易。
影响:推动了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因素:两次工业革命使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降低了运输费用;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商品产量大大增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形成全球性的商品贸易网络,朗姆酒得以在更多的地方生产和销售发展趋势: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产量增加,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3)观点判断:不同意
理由: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大量社会财富被资本家所攫取,创造社会财富的无产阶级日益贫困,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知识点】新航路的开辟;英国的殖民扩张与“三角贸易”;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第二次工业革命及主要成就;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及影响
【解析】【分析】(1)根据材料一“15-18世纪朗姆酒大事年表。”可知,15-18世纪朗姆酒大事年表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殖民争霸/英国和西班牙之间的殖民争霸:黑奴贸易/三角贸易。这些历史事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推动了殖民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推动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
(2) 根据材料二“1802-1916年百加得家族朗姆酒区间运费、销量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引起朗姆酒贸易发生上述变化的因素:两次工业革命使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降低了运输费用;两次工业革命,提高了生产效率,商品产量大大增加;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渐形成,形成全球性的商品贸易网络。19世纪以后世界贸易的发展趋势:两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产量增加,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最终形成。
(3)根据材料三“工厂需要机器不停运转,朗姆酒可以确保工人能超时工作,不会因为疲劳而引致劳动效率下降,更不会因为长时间负荷工作而对资本家产生任何情绪上的不满。……然而,在现代工厂这头巨兽的威压之下,这种一厢情愿的想法还是过于简单。”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我不同意朗姆酒能降低“产生无产者的总成本”的观点,理由: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大量社会财富被资本家所攫取,创造社会财富的无产阶级日益贫困,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不可调和的。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新航路的开辟、三角贸易、两次工业革命,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
33.【答案】(1)发祥地:古希腊
(2)示例一:
文物或遗址:图2(西班牙卢戈市的古罗马城墙)、图3(犍陀罗佛像)。
观点:战争在客观上促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扯。
阐释:古罗马在共和国和帝国时期通过战争扩大版图,2世纪时将地中海沿岸地区全部纳入统治范围。为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在西班牙辖区建立了城墙,将罗马文化传播至西班牙。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对印度河流域和中亚地区实行统治,同时将希腊文明带到这些地区,因而古印度的犍陀罗佛像,面部特征融合了欧洲人和古印度人的特点,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
总结:古代战争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破坏,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又促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经历战争所建立的帝国往往成为不同化交流的重要场域。
示例二:
文物:图1(罗马人复制的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图4(中国陕西省出土的东罗马金币)。
观点:古代文明的交流涵盖多个领域。
阐释: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深受罗马人推崇,因而罗马人复制了希腊雕塑《掷铁饼者》,体现了古代文明在文化上的交流。汉朝起,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罗马帝国、东亚、东南亚有所往来。图4的中国陕西省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印证了古代东西方经济领域的往来和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
总结:古代文明的交流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个领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多元的发展进程。
示例三:
文物:图5(油画《莫西略主教-总督进入波托西》)、图6(结合几何图案与西洋纹饰的日本和服)。
观点:古代文明的交流具有东、西向双向交流的特征。
阐释:油画《莫西略主教-总督进入波托西》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自东向西入侵拉丁美洲,在玻利维亚建立殖民地,客观上将欧洲文明带到了拉丁美洲。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因而出现了结合几何图案与西洋纹饰的日本和服,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东方的影响。
总结:古代文明的交流并非单向的,而是具有双向交流的特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共同发展。
【知识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种姓制度;古希腊的城邦;罗马帝国的兴亡;日本明治维新
【解析】 【分析】(1)根据题干材料“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明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联系。”可知, 欧洲文明的发祥地是古代希腊(或希腊)。
(2)本题属于开放性题目。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遗址,提炼观点,进行阐述,最后进行总结。选择文物或遗址:图2(西班牙卢戈市的古罗马城墙)、图3(犍陀罗佛像)。根据选择文物提炼观点为:战争在客观上促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扯。观点的阐释:古罗马在共和国和帝国时期通过战争扩大版图,2世纪时将地中海沿岸地区全部纳入统治范围。为巩固统治,罗马帝国在西班牙辖区建立了城墙,将罗马文化传播至西班牙。历经10年征战,亚历山大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对印度河流域和中亚地区实行统治,同时将希腊文明带到这些地区,因而古印度的犍陀罗佛像,面部特征融合了欧洲人和古印度人的特点,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融。最后进行总结:古代战争一方面给人类带来破坏,另一方面在客观上又促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撞,经历战争所建立的帝国往往成为不同化交流的重要场域。
选择文物或遗址: 图1(罗马人复制的希腊雕塑《掷铁饼者》)、图4(中国陕西省出土的东罗马金币)。根据选择文物提炼观点为:战争在客观上促成了不同文化的碰扯。观点的阐释:希腊的人物雕刻艺术达到了一种近乎完美的境界,深受罗马人推崇,因而罗马人复制了希腊雕塑《掷铁饼者》,体现了古代文明在文化上的交流。汉朝起,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罗马帝国、东亚、东南亚有所往来。图4的中国陕西省出土的东罗马金币印证了古代东西方经济领域的往来和交流。丝绸之路是古代东西方往来的大动脉,促进了东西方政治、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最后进行总结:古代文明的交流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个领域,促进了东西方文明多元的发展进程。
选择文物或遗址:图5(油画《莫西略主教-总督进入波托西》)、图6(结合几何图案与西洋纹饰的日本和服)。根据选择文物提炼观点为:古代文明的交流具有东、西向双向交流的特征。观点的阐释:油画《莫西略主教-总督进入波托西》反映了新航路开辟后,欧洲殖民者自东向西入侵拉丁美洲,在玻利维亚建立殖民地,客观上将欧洲文明带到了拉丁美洲。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开始实行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史称“明治维新”,因而出现了结合几何图案与西洋纹饰的日本和服,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东方的影响。最后进行总结:古代文明的交流并非单向的,而是具有双向交流的特征,促进了东西方文明共同发展。
【点评】本题考查古希腊、古罗马、古印度、明治维新、,侧重于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理解能力和对材料的分析作答能力。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