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钱江区衙前初中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2023.11.2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杭州市钱江区衙前初中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2023.11.2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582.2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4-03-12 17:31:02

文档简介

浙江省杭州市钱江区衙前初中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2023.11.2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019·娄底)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人类的起源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常见史料和获取史料途径的理解和记忆力。
2.右图不同类型的工具,为距今的70~20万年的北京人所制作。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
石锤 尖状器 刮削器
A.打制 B.磨制 C.烧制 D.炼制
【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故选A项。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还不会烧制工具,排除C项。
北京人使用打制工具,不会炼制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的相关史实。
3.(2022·揭阳模拟)如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特点是(  )
A.起源最早 B.世界领先 C.独一无二 D.多元一体
【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虽然产生于不同地域,但是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没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起源最早、独一无二以及世界领先的特点,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早期农耕生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特点是多元一体。
4.下图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
A.尧 B.黄帝 C.舜 D.大禹
【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结合所学分析:
A;尧,远古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A项。
B:黄帝,远古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B项。
C:舜,远古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项。
D:大禹,继舜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所以,大禹既是“部落联盟首领",又是“奴隶制国家国王”,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大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远古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
5.1953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对某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约 80 多个藏粟的窖穴,窖穴里残存了大量粟的化石,还发现有少量破碎的彩陶。据此推测他们发掘的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 80 多个藏粟的窖穴”“残存了大量粟的化石”“破碎的彩陶”,结合所学分析:
A:元谋人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还不会种植粟,排除A项。
B:山顶洞人遗址,以采集渔猎为生,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B项。
C:半坡遗址,会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故选C项。
D: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半坡遗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半坡遗址的相关史实。
6.(2021·紫金四模)如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识记来分析图片回答。
7.(2021七上·庆云月考)在“百家争鸣”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其中形成了如图思想学派。对其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
A.成书于夏朝,主张“无为而治”
B.成书于商朝,主张“以德治国”
C.成书于春秋,主张“兼爱非攻”
D.成书于战国,主张“以法治国”
【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韩非子”书影和所学知识,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著有《韩非子》一书,主张“以法治国”,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故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战国时期, 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 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著有《韩非子》。
8.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这种原则与下列哪家学派思想相一致。(  )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兵家
【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辨证论治”,结合所学分析:
A: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属于辩证法的思想,所以,辨证论治与道家的辩证法思想相符,故选A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等,排除B项。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法不阿贵,专制集权,排除C项。
兵家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9.(2022七上·揭西月考)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写道;“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那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战国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种所谓生产力的进步应该是(  )
A.青铜业、手工业有所发展 B.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C.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D.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并推广
【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下,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到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10.(2021七上·庆云月考)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  )
A.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B.在当今仅存旅游价值
C.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D.清除了整个四川地区水患
【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示和所学知识,战国后期, 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 蜀郡郡守李冰主持,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 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 利用地势和河道, 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概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故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哦草都江堰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前256年, 蜀郡郡守李冰主持,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 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 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11.(2022七上·尧都月考) 有学者认为,仅凭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数以千计象征着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让人们相信,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这位学者所说的“这里”是指(  )
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头宫殿
【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王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王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良渚王城的相关知识。
12.在《帝国终结》一书中,高度评价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此新制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各自为政 此消彼长 B.中央集权 皇权至上
C.层层分封 君主专制 D.郡国并行 权力制衡
【答案】B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创建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大权,表明皇权至上,设置郡县,加强信权,所以秦朝“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央集权,皇权至上,故选B项。
秦朝在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并非各自为政,排除A项。
西周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度,等级森严,与秦朝郡县集权不同,排除C项。
西汉初年,地方政治实行郡县封国制并行,酿成王国威胁中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专制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13.李伊是秦朝的一名中央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他的职位应是 (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刺史
【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朝中央高官”“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结合所学分析:
A:秦朝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不合题意,排除A项。
B: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项。
C:丞相是百官之首,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排除C项。
D:汉武帝时期,地方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地方高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御史大夫。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相关史实。
14.(2022七上·杭州期中)某同学阅读的历史资料中有“楚汉之争”“约法三章”“垓下之战”等关键词,下列历史人物与这些词相关的是(  )
A.秦始皇 李斯 B.赵高 秦二世
C.陈胜 吴广 D.项羽 刘邦
【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 。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一个称“西楚霸王”,一个称“汉王”,二人不再是农民起义领袖,其战争目的是争夺皇位,因此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夺取权力的战争。
15.西汉初期,国力较弱,百废俱兴。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社会局势,统治者采取了(  )
A.约法三章政策 B.君主专制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 D.尊王攘夷政策
【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接秦之敝,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大片荒芜,国力潺弱,百废待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注重农业生产,故选C项。
秦末,刘邦攻入咸阳,与民“约法三章”,取得人民支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汉初,汉承秦制,沿用专制集权政治,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春秋,周室衰落,诸侯“尊王攘夷”,争夺霸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初休养生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
文物和遗迹是形象的历史。
材料一 下列是入选 “邮票—国博专列”的部分文物。
材料二
(1)图1文物的名称是什么?图2中文物上刻的文字称之为什么文字?请从其地位或重要性角度分别阐述他们入选的理由。
(2) 图3所示建筑样式的名称是什么?联系所学,指出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答案】(1)司母戊鼎 甲骨文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中国早期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干栏式建筑 农作物种植 家畜饲养的出现 聚落 磨制石器的发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
(1)图1:根据材料一图1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商朝的青铜器精品“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司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了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图2:根据材料一图2息,结合所学可知,图2是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中国早期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名称: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3所示建筑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
标志: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培育了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故答案为:
(1)司母戊鼎;甲骨文。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甲骨文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中国早期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干栏式建筑。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司母戊鼎与甲骨文。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朝文明发展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17.阅读材料: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
(2)写出材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
(3)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开创了哪一政治制度?请说出图2中的统一措施。
【答案】(1)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知识点】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措施:根据材料一“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表明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是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作用:根据材料一“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材料表明,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制度:根据材料二图1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地方设置郡县制度。
措施:根据材料二图2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书同文,统一全国的标准文字,促进了文化交流发展。
故答案为:
(1)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1 / 1浙江省杭州市钱江区衙前初中七年级上学期历史期中试卷2023.11.2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2019·娄底)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
A.考古发现 B.文献记载 C.神话传说 D.调查问卷
2.右图不同类型的工具,为距今的70~20万年的北京人所制作。这些工具的制作方法是(  )
石锤 尖状器 刮削器
A.打制 B.磨制 C.烧制 D.炼制
3.(2022·揭阳模拟)如图是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以及半坡文化中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这可以说明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特点是(  )
A.起源最早 B.世界领先 C.独一无二 D.多元一体
4.下图人物中,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的是(  )
A.尧 B.黄帝 C.舜 D.大禹
5.1953 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对某地进行考古发掘时,发现了约 80 多个藏粟的窖穴,窖穴里残存了大量粟的化石,还发现有少量破碎的彩陶。据此推测他们发掘的是 (  )
A.元谋人遗址 B.山顶洞人遗址
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
6.(2021·紫金四模)如图反映了战国中期以后,通过不断兼并战争,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先后崛起情况,其中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7.(2021七上·庆云月考)在“百家争鸣”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渐确立,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其中形成了如图思想学派。对其历史叙述正确的是(  )
A.成书于夏朝,主张“无为而治”
B.成书于商朝,主张“以德治国”
C.成书于春秋,主张“兼爱非攻”
D.成书于战国,主张“以法治国”
8.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这种原则与下列哪家学派思想相一致。(  )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兵家
9.(2022七上·揭西月考)郭沫若在《奴隶制时代》写道;“对于春秋战国土地制度变革的原因,那就是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战国授田制(或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这种所谓生产力的进步应该是(  )
A.青铜业、手工业有所发展 B.中央集权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C.土地所有制发生根本变化 D.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并推广
10.(2021七上·庆云月考)如图所示的水利工程(  )
A.始建于公元前221年 B.在当今仅存旅游价值
C.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 D.清除了整个四川地区水患
11.(2022七上·尧都月考) 有学者认为,仅凭高大的宫殿台基、宏伟的城墙、古老而庞大的水利工程以及那数以千计象征着权力与信仰的玉器,就足以让人们相信,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这位学者所说的“这里”是指(  )
A.河姆渡聚落 B.半坡聚落 C.良渚王城 D.二里头宫殿
12.在《帝国终结》一书中,高度评价始皇帝为“新制度的第一人”。此新制度的最突出的特点是(  )
A.各自为政 此消彼长 B.中央集权 皇权至上
C.层层分封 君主专制 D.郡国并行 权力制衡
13.李伊是秦朝的一名中央政府高官,他每天工作非常繁忙,得对一些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他的职位应是 (  )
A.太尉 B.御史大夫 C.丞相 D.刺史
14.(2022七上·杭州期中)某同学阅读的历史资料中有“楚汉之争”“约法三章”“垓下之战”等关键词,下列历史人物与这些词相关的是(  )
A.秦始皇 李斯 B.赵高 秦二世
C.陈胜 吴广 D.项羽 刘邦
15.西汉初期,国力较弱,百废俱兴。为了尽快恢复生产,稳定社会局势,统治者采取了(  )
A.约法三章政策 B.君主专制政策
C.休养生息政策 D.尊王攘夷政策
二、非选择题(每题10分,共20分)
16.阅读材料:
文物和遗迹是形象的历史。
材料一 下列是入选 “邮票—国博专列”的部分文物。
材料二
(1)图1文物的名称是什么?图2中文物上刻的文字称之为什么文字?请从其地位或重要性角度分别阐述他们入选的理由。
(2) 图3所示建筑样式的名称是什么?联系所学,指出我国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标志是什么?
17.阅读材料:
改革推动社会进步。
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
—《汉书 食货志》
材料二
(1) 材料一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据材料一指出其主要措施。
(2)写出材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
(3)材料二图1反映了秦朝开创了哪一政治制度?请说出图2中的统一措施。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 根据所学知识,我们一直对“人从哪里来”充满好奇,要探寻人类起源,最为可信的依据是考古发现。远古时代的化石可以通过考古发掘还原当时的真实情况,是研究远古人类生产生活的第一手资料。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 本题以人类的起源为背景,考查的是学生对常见史料和获取史料途径的理解和记忆力。
2.【答案】A
【知识点】中国境内的早期人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信息“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结合所学可知,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故选A项。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磨制石器是新石器时代,排除B项。
北京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还不会烧制工具,排除C项。
北京人使用打制工具,不会炼制工具,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北京人。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北京人的相关史实。
3.【答案】D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马家窑文化、大汶口文化和半坡文化出土的陶器,尽管他们相距遥远、几乎没有交通,但它们有着极其相似的文化特征”并结合所学可知,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虽然产生于不同地域,但是却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内在统一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D项正确。
材料只是反映了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没有与其他国家和地区进行比较,因此无法得出起源最早、独一无二以及世界领先的特点,故ABC错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早期农耕生活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中华早期文明发展特点是多元一体。
4.【答案】D
【知识点】炎帝和黄帝;大禹治水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具有“部落联盟首领”与“奴隶制国家国王”双重身份,结合所学分析:
A;尧,远古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A项。
B:黄帝,远古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B项。
C:舜,远古传说中黄河流域的部落联盟首领,排除C项。
D:大禹,继舜之后的部落联盟首领,约公元前2070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所以,大禹既是“部落联盟首领",又是“奴隶制国家国王”,故选D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大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远古传说中的历史人物的相关史实。
5.【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 80 多个藏粟的窖穴”“残存了大量粟的化石”“破碎的彩陶”,结合所学分析:
A:元谋人遗址,旧石器时代遗址,还不会种植粟,排除A项。
B:山顶洞人遗址,以采集渔猎为生,不会种植农作物,排除B项。
C:半坡遗址,会开垦土地,从事农业生产,主要种植粟,故选C项。
D:河姆渡遗址,距今约7000年,发现人工栽培水稻的遗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半坡遗址,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半坡遗址的相关史实。
6.【答案】A
【知识点】战国七雄
【解析】【分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战国中期以后,逐渐成为势力最强大的诸侯国是秦国。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增,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故选项A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运用能力。解答时,依据题干信息,结合对所学知识的准确识记来分析图片回答。
7.【答案】D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片“韩非子”书影和所学知识,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尊称韩非子或韩子。著有《韩非子》一书,主张“以法治国”,积极倡导君主专制主义理论。故D项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战国时期, 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 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的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各陈其说,史称“诸子百家”。其中, 墨家、儒家、道家、法家等学派的影响最大。韩非子,战国末期著名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主张“以法治国”,著有《韩非子》。
8.【答案】A
【知识点】百家思想与“百家争鸣”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辨证论治”,结合所学分析:
A: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主张事物都有其对立面,对立的双方可以相互转化,属于辩证法的思想,所以,辨证论治与道家的辩证法思想相符,故选A项。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提倡节俭等,排除B项。
法家主张依法治国,法不阿贵,专制集权,排除C项。
兵家主张“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百家争鸣。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百家争鸣的相关史实。
9.【答案】D
【知识点】铁农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分析】春秋时期,社会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尤其是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生产力的发展下,西周的井田制和分封制在春秋时期逐渐遭到破坏。一些诸侯国不再把土地分封给卿大夫,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职位也不再世袭,由此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这样就使分封制逐步瓦解,到战国时期土地私有制确立。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铁农具、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出现,促进了农业的发展。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
10.【答案】C
【知识点】李冰与都江堰
【解析】【分析】根据题干图示和所学知识,战国后期, 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注重兴修水利。公元前256年, 蜀郡郡守李冰主持,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李冰等经过精心设计, 选择高山与平原的交接处, 利用地势和河道, 建造了这座大型的水利工程。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概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建成之后,使成都平原成为千里沃野。故C项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考哦草都江堰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公元前256年, 蜀郡郡守李冰主持, 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 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 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 成都平原成为沃野, 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 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 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11.【答案】C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
【解析】【分析】据题干信息“5000年前这里的社会发展高度已完全可与其他古老文明比肩”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王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瓶窑镇内,总占地面积3平方千米,始建于公元前3300年,良渚文化的年代为距今5300-4300年,持续发展约1000年,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于长江下游一带,共发现了136个遗址。良渚王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C符合题意;
选项ABD与题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注重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本题的关键点是分析题干,注意准确识记良渚王城的相关知识。
12.【答案】B
【知识点】正确评价秦始皇;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创建了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总揽一切大权,表明皇权至上,设置郡县,加强信权,所以秦朝“新制度"最突出的特点是中央集权,皇权至上,故选B项。
秦朝在地方上废分封,行郡县,加强中央集权,并非各自为政,排除A项。
西周在地方上实行分封制度,等级森严,与秦朝郡县集权不同,排除C项。
西汉初年,地方政治实行郡县封国制并行,酿成王国威胁中央,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专制集权制度,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秦朝专制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13.【答案】B
【知识点】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答题关键信息“秦朝中央高官”“对违法乱纪的官员进行暗访调查”,结合所学分析:
A:秦朝太尉是最高军政长官,负责管理全国军务,不合题意,排除A项。
B: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执掌全臣奏章,负责监察百官,故选B项。
C:丞相是百官之首,最高行政长官,辅助皇帝处理政务,排除C项。
D:汉武帝时期,地方设立刺史,负责监察地方高官,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御史大夫。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三公九卿制度的相关史实。
14.【答案】D
【知识点】秦的暴政和秦末农民起义
【解析】【分析】秦朝灭亡后,拥有重兵的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双方为争夺帝位,展开争战,史称“楚汉之争”。项羽虽势力强大,却刚愎自用,一味依赖武力;刘邦注重收揽民心,善用人才,力量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刘邦的军队将项羽及部下包围在垓下 。项羽兵败,突围后自刎。这场历时四年的战争,刘邦取得了最终的胜利。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楚汉之争相关的知识,考查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的身份发生了变化,一个称“西楚霸王”,一个称“汉王”,二人不再是农民起义领袖,其战争目的是争夺皇位,因此性质是统治阶级内部夺取权力的战争。
15.【答案】C
【知识点】西汉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解析】【分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汉初年,接秦之敝,人民流离失所,土地大片荒芜,国力潺弱,百废待兴,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减轻农民的赋役负担,注重农业生产,故选C项。
秦末,刘邦攻入咸阳,与民“约法三章”,取得人民支持,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
汉初,汉承秦制,沿用专制集权政治,与材料信息不符合,排除B项。
春秋,周室衰落,诸侯“尊王攘夷”,争夺霸权,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汉初休养生息。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休养生息政策的相关史实。
16.【答案】(1)司母戊鼎 甲骨文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甲骨文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中国早期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干栏式建筑 农作物种植 家畜饲养的出现 聚落 磨制石器的发展
【知识点】原始的农耕生活;青铜艺术;甲骨文
【解析】【分析】
(1)图1:根据材料一图1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1是商朝的青铜器精品“司母戊鼎”。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重的青铜器,重达832.84千克,司母戊鼎的铸造,充分说明了商代后期的青铜铸造业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组织严密,分工细致,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
图2:根据材料一图2息,结合所学可知,图2是商朝的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中国早期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名称:根据材料二图片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图3所示建筑是河姆渡人的干栏式建筑。
标志:根据所学可知,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培育了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以及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是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原始农业为古代文明社会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质基础。
故答案为:
(1)司母戊鼎;甲骨文。
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
甲骨文 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中国早期文字的形成和发展有深远的影响。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干栏式建筑。农作物种植、家畜饲养的出现;聚落、磨制石器的发展。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司母戊鼎与甲骨文。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商朝文明发展的相关史实。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河姆渡遗址。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原始农耕生活的相关史实。
17.【答案】(1)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知识点】商鞅变法;秦巩固统一的措施;秦确立中央集权制
【解析】【分析】
(1)事件:根据材料一“ 及秦孝公用商鞅……”,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
措施:根据材料一“坏井田,开阡陌,及耕战之赏”,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表明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是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作用:根据材料一“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然王制遂灭,僭差亡度;庶人之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有国强者兼州城,而弱者丧社稷”,材料表明,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制度:根据材料二图1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为巩固统治,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中央设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地方设置郡县制度。
措施:根据材料二图2信息,结合所学可知,秦朝统一后,书同文,统一全国的标准文字,促进了文化交流发展。
故答案为:
(1)商鞅变法 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
(2)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秦以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3)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统一文字。
【点评】
(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商鞅变法的历史作用。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商鞅变法的相关历史知识。
(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的相关史实。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