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4课《叶圣陶二三事》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丁卯 逝世 删去 除夕 晦人不倦
B.朦胧 监督 修润 鞭炮 不耻下问
C.拖沓 感概 放弃 费事 颠沛流离
D.业绩 累赘 悲哀 告辞 以身做则
【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晦→诲 B 正确 C.概→慨 D.做→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避而不答。
【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解析】【分析】有些成语是有固定使用对象的,绝不能乱用。我们在平常学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容易造成误用的成语。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其他如“琴瑟之好”“破镜重圆”等也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C项中“不耻下问”意思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此句中同学们的学识明显是比老师更少,应该是老师向同学们请教才叫“不耻下问”。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词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3.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清新、神爽”即表达了“凉沁沁的”的意思,而“飘在脸上”,是“感”的前提,排除B、C.“恐怕没有”表达出了对美景的赞叹,感表达更强烈一些,A项叙述更加得体。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C.张中行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也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对文风存在的问题,两人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D.本文的语言平易质朴,那些旧事被作者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
【答案】C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ABD正确;C:"两人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说法错误,应改为:两人有一致的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的籍贯是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
D.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家。
【答案】B
【知识点】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误,句式杂糅,删去“的籍贯”或“人”。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二、语言表达
6.班级开展以“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莫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俱是君子风度
下联: , 尽显文明新风
【答案】莫以恶小而为之;千家万户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 上联有”莫以善小而不为”,因此可借鉴三国时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所说的名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另外注意"一言一行"中第一、三字是数字,下联对应的也需是数字型的词语。
故答案为:1、莫以恶小而为之
2、千家万户
【点评】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三、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句(kuài)炙人口的俗语,使杭州的美丽、温婉与富庶在民间传颂。【乙】美国《纽约时报》将杭州评选为“全球最值得去的41个地方”之一。【丙】秋天的杭州,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最迷人的季节。金九银十的黄金季,有着和(xù)的阳光、宜人的温度、满城的桂花香、油画般的湖光山色。【丁】即便偶有秋雨,也能撩动这座城市淡雅清丽的秀美,美得令人身心愉悦。在这美好的时节,与同学一起畅游花海,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7.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kuài) 炙人口 富庶
和(xù) 撩动
8.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颂 B.金九银十 C.淡雅清丽 D.天伦之乐
9.文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7.脍;shù;煦;liáo
8.D
9.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⑶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运用。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7.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kuài)炙人口”写作“脍”;“富庶”读作“shù”;“和(xù)”写作“煦”;“撩动”读作“liáo”。
故答案为:脍;shù;煦;liáo
8.A.传颂 : 通常用于描述某事或某人的事迹被广泛称赞或传扬。
B. 金九银十 :通常用于描述一年中的九月份和十月份。
C.淡雅清丽 :描述风格或气质上的一种清新、雅致而不失美丽的特质。
D.天伦之乐 :描述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享受亲情的快乐。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D
9.ABD.正确。
C.搭配不当, 主宾不搭配 ,应当为“杭州的秋天”。
故答案为:C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①我第一次与叶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 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 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 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 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 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的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 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 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 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得真快啊。”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 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 《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的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 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沉默着。 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 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沉默着。 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 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 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了门。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 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 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 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 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变迁,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删改)
10.在朱自清眼中叶圣陶是一个“寡言”的人,默读全文,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事件,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11.俗话说:“言为心生,行为心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往往能读懂他的为人,试着说说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12.小语读完文章,看着题目《我所见的叶圣陶》,产生了疑问,想着能不能换成《我所知道的叶圣陶》,你来帮他解解惑。
13.右面是1988年叶圣陶最后一幅题词,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说说这幅题词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答案】10.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朋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
11.句中“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或设问)的语气;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或清高、狷介、纯真、孤傲)的性格特点。
12.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见”比“知道”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或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
13.叶圣陶最后 一幅题词“老有所为”,意为即便年老,也要有所作为,发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报效社会。表现了叶老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进取精神。正如文中叶老勤于写作,在杭州短短两个月,写了许多文章。又如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对语言文字工作反复斟酌,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先要选准赏析的角度,要求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征,或是修辞手法方面,或是描写方法方面,或是遣词造句方面;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文章标题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直接解释字面上的含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要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深入思考。
(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① 介绍画面时要按顺序说明。如上下、左右、主次等。 ② 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 ③ 对漫画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 ④ 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平实、清晰。 ⑤ 不能随意想象,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
10.围绕“沉默寡言”,结合关键句子回答。“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据此用“人+事”的形式整理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1)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2)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3)朋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
11.可从对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皱眉”是对叶圣陶的神态描写,“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是对他的语言描写。结合语境“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分析,两处描写都表现了叶圣陶不想回访学校当局,表现了他孤高、不攀附权贵、“最反对形式主义的”的性格。“等一天吧”写出他对朋友建议拒绝的委婉,表现了他性格的和易。
故答案为:句中“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或设问)的语气;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或清高、狷介、纯真、孤傲)的性格特点。
12.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如第3段写“我”所见的叶圣陶的和易,第4段写“我”所见的他的反对形式主义,第5段写“我”所见的他创作的过程,第6段写“我”所见的他的珍视友情,因此标题“我所见的叶圣陶”更符合文章内容。另外,“见的”比“知道的”更能客观的表现叶圣陶其人其事,使他的性格、品质更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达到作者写作的目的,即更真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故答案为: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见”比“知道”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或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
13.根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体现的叶圣陶的精神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叶圣陶最后 一幅题词“老有所为”,意为即便年老,也要有所作为,发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报效社会。表现了叶老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进取精神。正如文中叶老勤于写作,在杭州短短两个月,写了许多文章。又如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对语言文字工作反复斟酌,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
五、写作题
14.(2023七上·鹤城期末)片段写作
步入初中,你一定认识了很多新同学,请从班上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给他(她)“画”一幅肖像。
要求:①以外貌描写为主,可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体态、神情等;②语言得体,顺序合理;③不超过200字。
【答案】例文:
他的皮肤有些偏黑,匀称的双眼,浅淡的眉毛,薄薄的嘴唇。我们都称他为数学小王子,那是因为他的数学很好,但小的意思可就变成了“矮”。他很幽默,同时学识渊博。他经常笑呵呵地说自己是“浓缩的精华"。的确啊,一点没错。他喜欢穿黑色的衣服,白色的鞋子。几乎全身都是黑色的,只有白鞋子最显眼,这时他那又开始调侃自己了:“就像一朵白花,花瓣不美,花又怎么能美 ”哈哈,那双白鞋子还真是个称职的点缀使者哩!好美!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写作。从题目的要求看,选择一个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给他“画”一幅肖像。描写时可借助对人物的容貌、衣着、体态、神情等方面,抓住其性格特点,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形象特点,使所写的人物形象鲜明、特点突出即可。首先描写其外貌特点,然后通过细节描写描写其神态。第三,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描写出他的与众不同。【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1 / 1部编版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14课《叶圣陶二三事》同步练习(培优卷)
一、单选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丁卯 逝世 删去 除夕 晦人不倦
B.朦胧 监督 修润 鞭炮 不耻下问
C.拖沓 感概 放弃 费事 颠沛流离
D.业绩 累赘 悲哀 告辞 以身做则
2.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他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份安定的工作,希望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
B.从现在开始这样做并以身作则,这将会培养孩子的同情心。
C.遇到不懂的问题,同学们总喜欢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对于外界关心的传言,他只是付之一笑,避而不答。
3.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那霏霏的春雨,像蚕丝儿那么柔和,①,给人一种清新、神爽、舒适之感。烟雨迷蒙,使所有的景色若隐若现,若幻若真,②!
A.①飘在脸上,凉沁沁的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B.①凉沁沁的,飘在脸上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C.①软绵绵的,飘在脸上 ②恐怕没有哪位国画家能挥洒出如此飘逸的笔墨
D.①飘在脸上,软绵绵的 ②就像哪位国画家画出来的一幅优美的水彩画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叶圣陶,原名叶绍钧,江苏苏州人,作家、编辑家、教育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倪焕之》、童话集《稻草人》等。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学者、散文家。代表作有随笔集《负暄琐话》等。
C.张中行与叶圣陶先生的交往也多在共同从事的教材编写工作中,对文风存在的问题,两人有截然相反的看法。
D.本文的语言平易质朴,那些旧事被作者娓娓道来,有种醇厚的味道。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叶圣陶先生的品德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的。
B.《叶圣陶先生二三事》的作者张中行的籍贯是河北香河河北屯(今属天津)人。
C.《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一文记叙的是叶圣陶先生日常生活与工作中的小事。
D.叶圣陶先生是我国著名的编辑家。
二、语言表达
6.班级开展以“诵读儒家经典,涵养君子之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上联,对出下联。
上联:莫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俱是君子风度
下联: , 尽显文明新风
三、语段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一句(kuài)炙人口的俗语,使杭州的美丽、温婉与富庶在民间传颂。【乙】美国《纽约时报》将杭州评选为“全球最值得去的41个地方”之一。【丙】秋天的杭州,是一年四季中最美好、最迷人的季节。金九银十的黄金季,有着和(xù)的阳光、宜人的温度、满城的桂花香、油画般的湖光山色。【丁】即便偶有秋雨,也能撩动这座城市淡雅清丽的秀美,美得令人身心愉悦。在这美好的时节,与同学一起畅游花海,尽情享受天伦之乐,真是人生一大乐事!
7.根据拼音写出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kuài) 炙人口 富庶
和(xù) 撩动
8.文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传颂 B.金九银十 C.淡雅清丽 D.天伦之乐
9.文段中画线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理解
我所见的叶圣陶
朱自清
①我第一次与叶圣陶见面是在民国十年的秋天。
②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他却并不是喜欢孤独,他似乎老是那么有味地听着。 至于与人独对的时候,自然多少要说些话;但辩论是不来的。 他觉得辩论要开始了,往往微笑着说:“这个弄不大清楚了。”这样就过去了。
③他又是个极和易的人,轻易看不见他的怒色。他辛辛苦苦保存着的《晨报》副刊,上面有他自己的文字的,特地从家里捎来给我看;让我随便放在一个书架上,给散失了。 当他和我同时发现这件事时,他只略露惋惜的颜色,随即说:“由他去末哉,由他去末哉!”我是至今惭愧着,因为我知道他作文是不留稿的。他的和易出于天性,并非阅历世故,矫揉造作而成。
④我到杭州教书,那边学校当局要我约圣陶去。 圣陶来信说:“我们要痛痛快快游西湖,不管这是冬天。”他来了,教我上车站去接。 我知道他到了车站这一类的地方,是会觉得寂寞的。他的家实在太好了,他的衣着,一向都是家里管。 我常想,他好像一个小孩子;像小孩子的天真,也像小孩子的离不开家里人,必须离开家里人时,他也得找些熟朋友伴着;孤独在他简直是有些可怕的。所以他到校时,本来是独住一屋的,却愿意将那间屋做我们两人的卧室,而将我那间做书室。这样可以常常相伴;我自然也乐意。我们不时到西湖边去;有时下湖,有时只喝喝酒。在校时各据一桌,我只预备功课,他却老是写小说和童话。初到时,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 ”他皱眉道:“一定要去么 等一天吧。”后来始终没有去。他是最反对形式主义的。
⑤那时他小说的材料,是旧日的储积;童话的材料有时却是片刻的感兴。如《稻草人》中《大喉咙》一篇便是。 那天早上,我们都醒在床上,听见工厂的汽笛;他便说:“今天又有一篇了,我已经想好了,来得真快啊。”那篇的艺术很巧,谁想他只是片刻的构思呢! 他写文字时,往往拈笔伸纸,便手不停挥地写下去;开始及中间,停笔踌躇时绝少。他的稿子极清楚,每页至多只有三五个涂改的字。他说他从来是这样的。每篇写毕,我自然先睹为快;他往往称述结尾的适宜,他说对于结尾是有些把握的。看完,他立即封寄《小说月报》;照例用平信寄。我总劝他挂号;但他说:“我老是这样的。”他在杭州不过两个月,写得真不少,教人羡慕不已。 《火灾》里从《饭》起到《风潮》这七篇,还有《稻草人》中的一部分,都是那时我亲眼看他写的。
⑥十六年一月,我路过上海,许多熟朋友和我饯行,圣陶也在。 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沉默着。 酒喝完了,又去乱走,他也跟着。 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沉默着。 圣陶不是个浪漫的人,但他能了解别人,能谅解别人。那晚快夜半了,走过爱多亚路,他向我诵周美成的词:“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我没有说什么;那时的心情,大约也不能说什么的。我们到一品香又消磨了半夜。 这一回特别对不起圣陶,他是不能少睡觉的人。他家虽住在上海,而起居还依着乡居的日子;早七点起,晚九点睡。 有一回我九点十分去,他家已熄了灯,关好了门。这种自然的,有秩序的生活是对的。 那晚上伯祥说:“圣兄明天要不舒服了。”想起来真是不知要怎样感谢才好。
⑦第二天我便上船走了。 一眨眼三年半,没有上南方去。 信也很少,却全是我的懒。 我只能从圣陶的小说里看出他心境的变迁,这个我要留在另一文中说。
(选自《朱自清散文集》,有删改)
10.在朱自清眼中叶圣陶是一个“寡言”的人,默读全文,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事件,完成下面的思维导图。
11.俗话说:“言为心生,行为心表。”人物的一言一行中我们往往能读懂他的为人,试着说说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12.小语读完文章,看着题目《我所见的叶圣陶》,产生了疑问,想着能不能换成《我所知道的叶圣陶》,你来帮他解解惑。
13.右面是1988年叶圣陶最后一幅题词,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说说这幅题词表现了他什么精神。
五、写作题
14.(2023七上·鹤城期末)片段写作
步入初中,你一定认识了很多新同学,请从班上选择你最熟悉的一个同学,给他(她)“画”一幅肖像。
要求:①以外貌描写为主,可描写人物的容貌、衣着、体态、神情等;②语言得体,顺序合理;③不超过200字。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同音字字形辨析;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解析】【分析】此题是考查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改正错别字。认真分析词语中哪个字用错了,应该怎样改正。成语的用字都是固定不变的,不能随便改动。
A.晦→诲 B 正确 C.概→慨 D.做→作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课文中重点词语的正确书写。平时读书,写作时要注意区别同音字、形近字。
2.【答案】C
【知识点】词语在语境下的含义;叶圣陶先生二三事
【解析】【分析】有些成语是有固定使用对象的,绝不能乱用。我们在平常学习中要掌握一些常见的容易造成误用的成语。如,“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耳提面命”用于长辈对晚辈,平辈、朋友之间不可用;“白驹过隙”比喻时间过得很快;“鬼斧神工”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的精巧;“相敬如宾”用于夫妻之间,常与“举案齐眉”连用,其他如“琴瑟之好”“破镜重圆”等也只能用于夫妻之间。
C项中“不耻下问”意思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知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为可耻”,此句中同学们的学识明显是比老师更少,应该是老师向同学们请教才叫“不耻下问”。A、B、D正确。
故答案为:C。
【点评】做好本题学生要在学习过程中认真阅读,多积累课文中以及课外的词语和意思,学会恰当的使用。
3.【答案】A
【知识点】句子排序;语言连贯
【解析】【分析】“清新、神爽”即表达了“凉沁沁的”的意思,而“飘在脸上”,是“感”的前提,排除B、C.“恐怕没有”表达出了对美景的赞叹,感表达更强烈一些,A项叙述更加得体。
故答案为: A.
【点评】 本题考查语句的衔接题,关键是要抓住对应关系,抓住能体现这种对应关系的语境中的关键词与选项中的关键词。抓住了这个关系,就等于牵住了“牛鼻子”。做好此类题目,要求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陈述对象的一致,话题的统一。2、符合时间、空间或逻辑等顺序。3、考虑语句对应、词语的照应。4、保持情景统一、音节和谐。
4.【答案】C
【知识点】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作家作品;作品的人物形象;作品的基本内容;作品的艺术特色
【解析】【分析】ABD正确;C:"两人有截然相反的看法"说法错误,应改为:两人有一致的看法。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古代文化常识。广义的文学常识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包括作家、年代、作品知识,文学作品中的地理、历史知识,各种典故、故事,也包括众所周知的文学习惯等知识。解答这道题,要有比较广博的积累,平时养成多读书、多积累的习惯,这样才能厚积薄发,提高答题的准确率。
5.【答案】B
【知识点】句式杂糅
【解析】【分析】ACD.正确;B.有误,句式杂糅,删去“的籍贯”或“人”。
故答案为: B.
【点评】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6.【答案】莫以恶小而为之;千家万户
【知识点】诗歌对联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对联的补写。 上联有”莫以善小而不为”,因此可借鉴三国时刘备临终时对儿子刘禅所说的名句"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另外注意"一言一行"中第一、三字是数字,下联对应的也需是数字型的词语。
故答案为:1、莫以恶小而为之
2、千家万户
【点评】解答对联题,一般可按照如下步骤进行:先整体把握所给出的上联或下联的意思大致确定与之意思连贯、相对的内容;再认真推敲每个字词的含义、词性和词语的结构特征;最后从整体把握,进行微观的调整和修改。
【答案】7.脍;shù;煦;liáo
8.D
9.C
【知识点】常用易错字字音;音形相近字字形辨析;词义理解;搭配不当
【解析】【点评】⑴本题考查重要词语字音、字形的识记能力。要求学生在平时对教材中所涉及的重要的字、词准确的识记,加强积累。
⑵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
⑶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与运用。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
7.本题考查字音字形的识记。“(kuài)炙人口”写作“脍”;“富庶”读作“shù”;“和(xù)”写作“煦”;“撩动”读作“liáo”。
故答案为:脍;shù;煦;liáo
8.A.传颂 : 通常用于描述某事或某人的事迹被广泛称赞或传扬。
B. 金九银十 :通常用于描述一年中的九月份和十月份。
C.淡雅清丽 :描述风格或气质上的一种清新、雅致而不失美丽的特质。
D.天伦之乐 :描述家庭成员之间和睦相处、享受亲情的快乐。不合语境。
故答案为:D
9.ABD.正确。
C.搭配不当, 主宾不搭配 ,应当为“杭州的秋天”。
故答案为:C
【答案】10.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朋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
11.句中“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或设问)的语气;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或清高、狷介、纯真、孤傲)的性格特点。
12.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见”比“知道”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或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
13.叶圣陶最后 一幅题词“老有所为”,意为即便年老,也要有所作为,发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报效社会。表现了叶老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进取精神。正如文中叶老勤于写作,在杭州短短两个月,写了许多文章。又如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对语言文字工作反复斟酌,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
【知识点】记叙性散文;梳理、概括文章情节;概括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理解文章关键语句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分析文章语言特点;启发、思考、感悟等开放类型;体会作者情感态度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解答本题,要根据题干要求锁定相关答题区间,抓住关键语句进行提炼概括。注意语言要简洁。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先要选准赏析的角度,要求赏析的句子往往具有某一特征,或是修辞手法方面,或是描写方法方面,或是遣词造句方面;然后结合语境分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文章标题的含义包括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表层含义直接解释字面上的含义,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等,要结合文章内容及主旨深入思考。
(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① 介绍画面时要按顺序说明。如上下、左右、主次等。 ② 注意由表及里,分析其内涵和寓意。 ③ 对漫画的创意(含义)要联系具体对象作出合理解释。 ④ 采用规范的说明语言:准确、简明、平实、清晰。 ⑤ 不能随意想象,要扣住图中的信息点来联想。
10.围绕“沉默寡言”,结合关键句子回答。“我看出圣陶始终是个寡言的人。大家聚谈的时候,他总是坐在那里听着。”“那晚我们痛快地喝酒,发议论;他是照例地默着。”“到了一处,朋友们和他开了个小玩笑;他脸上略露窘意,但仍微笑地默着。”据此用“人+事”的形式整理答案即可。
故答案为:(1)大家聚谈时他总是在听,不参与辩论。(2)大家喝酒发议论时,他照例沉默。(3)朋友和他开玩笑,他仍微笑沉默。
11.可从对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皱眉”是对叶圣陶的神态描写,“一定要去么?等一天吧”是对他的语言描写。结合语境“学校当局来看过他。第二天,我问他,‘要不要去看看他们?’”分析,两处描写都表现了叶圣陶不想回访学校当局,表现了他孤高、不攀附权贵、“最反对形式主义的”的性格。“等一天吧”写出他对朋友建议拒绝的委婉,表现了他性格的和易。
故答案为:句中“皱眉”表现叶圣陶心中不情愿;他心里已经有了决定,但又不愿直接拒绝朋友的建议,因而用了较为委婉(或设问)的语气;表现出他反对形式主义(或清高、狷介、纯真、孤傲)的性格特点。
12.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如第3段写“我”所见的叶圣陶的和易,第4段写“我”所见的他的反对形式主义,第5段写“我”所见的他创作的过程,第6段写“我”所见的他的珍视友情,因此标题“我所见的叶圣陶”更符合文章内容。另外,“见的”比“知道的”更能客观的表现叶圣陶其人其事,使他的性格、品质更真实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达到作者写作的目的,即更真实地表达作者的情感。
故答案为:因为本文始终都在写作者亲眼所见、亲自接触的叶圣陶,“见”比“知道”更直接,因而作者笔下的叶圣陶更真实客观(或作者的情感更为真切可信)。
13.根据《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体现的叶圣陶的精神进行分析即可。
故答案为:叶圣陶最后 一幅题词“老有所为”,意为即便年老,也要有所作为,发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报效社会。表现了叶老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进取精神。正如文中叶老勤于写作,在杭州短短两个月,写了许多文章。又如课文《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对语言文字工作反复斟酌,精益求精的进取精神。
14.【答案】例文:
他的皮肤有些偏黑,匀称的双眼,浅淡的眉毛,薄薄的嘴唇。我们都称他为数学小王子,那是因为他的数学很好,但小的意思可就变成了“矮”。他很幽默,同时学识渊博。他经常笑呵呵地说自己是“浓缩的精华"。的确啊,一点没错。他喜欢穿黑色的衣服,白色的鞋子。几乎全身都是黑色的,只有白鞋子最显眼,这时他那又开始调侃自己了:“就像一朵白花,花瓣不美,花又怎么能美 ”哈哈,那双白鞋子还真是个称职的点缀使者哩!好美!
【知识点】微写作(片断写作)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微写作。从题目的要求看,选择一个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给他“画”一幅肖像。描写时可借助对人物的容貌、衣着、体态、神情等方面,抓住其性格特点,运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的方法,也可以采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来展现人物的形象特点,使所写的人物形象鲜明、特点突出即可。首先描写其外貌特点,然后通过细节描写描写其神态。第三,通过语言和动作描写,刻画其性格特点。描写出他的与众不同。【点评】本题考查微写作。片段作文就是在练习写一篇完整的记叙文之前,就人、事、物的某个断面或局部进行的单项写作训练。片段作文的写作要做到几点要求:①要把内容写具体;②叙事要做到条理清楚;③围绕中心展开段落。
1 / 1